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567章

燃烧的海洋-第567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俄军迟迟无法发动进攻的时候,中国军队的备战工作却在加紧进行。

当时,不管是第三十八集团军、还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发动的反击都很有限,对后勤保障造成的压力并不大。与此同时,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的行动却没有停止,而且运送力量有增无减。

到三月九日,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囤积的作战物资已经超过一百万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即便全数出动,第三十八集团军一天的作战消耗也就一万五千吨左右,即便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情况差不多(实际上不如第三十八集团军),仅囤积在前线的物资,就足够两个集团军使用一个多月。因为在战斗期间,空运不会停止,最多只是运送量有所降低,所以两个集团军囤积的物资,至少可以使用好几个月。

显然,一场战役要不了几个月。

与囤积物资同步进行的,还有基础设施扩建工作。

到三月九日,中国军队在西伯利亚的占领区内,除了四座民用机场之外,还有十四座野战机场,二十二处倾斜旋转翼飞机起降场,三十四座兵营,十六座大型仓库,二十八处军队集结地与数百处炮兵阵地。连接这些营地与阵地的,除了原先就有的数百公里公路,还有工程兵开辟出来的快速通道。

可以说,中国军队在西伯利亚战场上已经完成了系统性防御部署。

以俄军的战斗力,要向攻破两个主力集团军守卫的防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此期间,戚凯威确定了基本防御战术。

按照他的部署,第三十八集团军将负责守卫整片防区,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战术反击,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则负责打击俄军的预备队,即切断俄军前线与后方的联系,为第三十八集团军创造机会。

当然,这只是初期的防御战术。

只要这套战术得到正确使用,就能依靠已有的坚固防线,消耗俄军的有生力量,打击俄军的士气与斗志。

大量杀伤了俄军有生力量之后,作战行动将进入第二阶段。

在此阶段,第三十八集团军将充当主要进攻力量,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则利用出色的战场机动能力,负责分割与包围俄军,协助第三十八集团军歼灭俄军主力部队,瓦解俄军的进攻行动。

当时,戚凯威还制订了第三阶段作战计划。

按照他的规划,在全歼、或者重创了俄军之后,第三十八集团军将向西运动,把战线推进到巴拉巴草原以西,攻占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鄂木斯克,从而彻底改变西伯利亚战场的总体形势。

只是,在审议的时候,该阶段作战计划遭到否决。

有趣的是,否决者不是牧浩洋,而是黄瀚林。

虽然戚凯威没有明说,但是他的目的很清楚,即完成对哈萨克斯坦的战略包围,向哈萨克斯坦施压。如果哈萨克斯坦站在中国这边,将带来极为重大的军事意义,比如彻底解决后勤补给问题。

显然,黄瀚林不可能不知道争取哈萨克斯坦的价值有多大。

即便不考虑军事意义,也要考虑政治意义,即哈萨克斯坦是独联体成员国,是俄罗斯经济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争取到哈萨克斯坦,就能瓦解俄罗斯经济体,在政治与外交上给予俄罗斯重创。

问题是,黄瀚林不希望通过军事手段来压服哈萨克斯坦,而是把希望放在了外交上。

当时,杜小蕾已经在跟哈萨克斯坦当局接触,向哈萨克斯坦开出了参战条件,正在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而且哈萨克斯坦当局也有所动心,只是暂时没有做出决定,或者说还没有到做出决定的时候。

如此一来,黄瀚林希望让哈萨克斯坦当局做出自由选择。

可以说,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如果哈萨克斯坦不是自行做出决定,而是在受到压迫后被迫做出决定,政治意义将大打折扣。作为政治家,黄瀚林必须考虑其他独联体成员国的感受。

当然,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要知道,戚凯威在西伯利亚战场上只有两个集团军,即便得到了加强,比如为第三十八集团军增加了一个陆航联队,大幅度提高了该集团军的独立作战能力,使之成为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类似的机动部队。问题是,俄军有一百二十万,即便二十个主力师的总兵力也在三十万以上。

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俄军的预备役部队,兵力也只有俄军的三分之一。

不可否认,装备性能、战术思想、官兵素质等等有利条件都在中国军队手里,可是巨大的兵力差距,依然会带来很多问题。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即便能够取胜,也不见得有扩大战果的能力。如果在战役初期就想着扩大占领区,那么在战役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在军队行动上有所保留,也就必然会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因为战术过于激进,而造成大量不必要的伤亡。

可以说,只有从消除最根本的问题,才能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错误的战役目的。

当然,牧浩洋与黄瀚林都不反对在必要的时候收获更大的战果。

牧浩洋还做出承诺,战役结束后,将考虑用第四十二集团军替换第三十八集团军,或者用才组建的第十六空降集团军替换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让已经在前线战斗了两个多月的官兵撤下来休整。为此,牧浩洋也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即陆军在西伯利亚的作战行动,必须遵守总体战略。

不管怎么说,到了三月中旬,中俄军队都已完成了战役准备工作。

虽然俄军的准备还没有到位,按照布鲁希洛夫的计划,进攻还得推迟几天,但是随着美俄联军在伊朗战场上的前进速度慢了下来,俄罗斯总统不得不再次出面干预,让布鲁希洛夫在三天内发动进攻。

中俄军队的第一次大规模决战,已经在所难免。

第一百零七章全面压上

第一百零七章全面压上

三月十三日,上午十点左右,离总统规定的最后期限还有十多个小时,布鲁希洛夫向西伯利亚地区的俄军下达了进攻命令,被称为“新西伯利亚会战”的大型战役正式打响,俄军的战略反击开始了。

从发起反击的时间上看,布鲁希洛夫就与众不同。

虽然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让布鲁希洛夫在十三日上午发起反击的主要因素,与一份没有证实的情报有关,即远东的中国军队已经攻占了乌兰乌德,正在向伊尔库茨克前进,即将到达西伯利亚战场,而实际上,直到三天之后,第三十九集团军才完成了对伊尔库茨克的大迂回,在三月二十日才占领这座城市,到达西伯利亚战场更是两个月之后的事了。但是这份情报让布鲁希洛夫不得不相信,中国军队正在努力打通地面交通线,留给俄军的反击时间已经不多了。

当然,这只是战略方面的理由。

战术上,布鲁希洛夫认识得更加清楚,即俄军的反击越往后延迟,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就越完善,拖延下去对俄军极为不利。对俄军来说,在十三日上午发起反击,跟在夜间发起反击没有多大区别。

在上午进行反击,还能达到战役突然性。

要知道,对于装备性能相对较差的俄军来说,夜间作战有更大的把握,因此在夜间发动反击的可能性最大。

事实上,这也符合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

从三月十日开始,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就调整了部署,让精锐部队在白天休息、夜间执勤,以便在俄军最有可能发动进攻的时候,集中优势力量稳住战线,然后进行战术反击。

正确的时间选择,帮了俄军大忙。

白天的战斗中,俄军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在大部分战场上掌握着主动权,控制着战斗节奏。在新西伯利亚方向上,俄军不但夺回了这座已经毫无价值的城市,还把战线向尤尔加推进了三十公里。在巴尔瑙尔方向上,俄军也向别洛沃推进了二十多公里。在托木斯克方向上,俄军更是把战线推进到了第三十八集团军的防区外面,首先接触到戚凯威设定的“绝对防御圈”。东线上,俄军只推进了不到十公里,主要是主力部队过少,而人数充足的预备役部队又缺乏突击能力。

此时,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已经对调了防区。也就是说,第三十八集团军在北面,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在南面。

以俄军的作战能力来说,能在白天推进二十到三十公里,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要知道,在伊朗战场上,俄军在最初几天、即伊朗军队抵抗非常微弱的时候,日均推进距离也只有三十公里。

问题是,以中国军队的标准来衡量,俄军的推进速度就太慢了。

当然,推进速度慢也不是坏处,至少俄军的战线非常紧密,前线部队与预备队之间没有太大的缝隙。

也就是说,俄军没有给中国军队留下太多的反击机会。

此时,布鲁希洛夫的才能显现了出来。可以说,在战术部署上,俄军没有犯错,也没有给对手机会。只要俄军保持住战线的紧密状态,就能稳打稳扎的向前推进。虽然这难免会造成巨大的伤亡,在十三日白天,俄军就损失了上万名官兵,大部分伤亡都在战线后方,而且主要由中国军队的远程打击火力所致。但是俄军有充足的兵力,反击开始后,士气也有所恢复,俄军怕的不是伤亡,而是反击失败对士气与斗志产生的负面影响。说得简单一些,俄军能够承受较大的损失,而中国军队却无法承受过大的战斗伤亡,因为在整个西伯利亚,也就只有十万中国军人。

天黑后,俄军停了下来。

显然,这又是一个战术上的改变。

当天晚上,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发动了数十次战术反击,但是收获的战果非常有限,也没能改变战线情况。

在应对反击的时候,俄军采取了一种十分野蛮的打法: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环境的使用烟幕。

这不是普通的烟幕,而是能够对付微光、主/被动红外、毫米波雷达等多种夜视观测设备的特种烟幕。

虽然这是非常被动的防御手段,但是效果非常突出。

在大部分局部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反击部队都得在丧失了有利条件的情况下作战,而俄军则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线。虽然在部分地方,战术反击取得了成功,但是没有系统性的突破俄军防线,也就毫无价值。

这个晚上,戚凯威赶到了位于别洛沃的前线司令部。

当时,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已经调整了防御部署,让主力部队在下半夜停止了反击行动。按照新的作战部署,两个集团军将在天亮之后,即俄军再次开始推进的时候发起反击。

烟幕能够保护处于防御状态的俄军,却不能保护进攻中的俄军。

显然,两位集团军司令官已经替戚凯威做了必须做的事情。

这让戚凯威松了口气,但是他没有离开别洛沃,而是决定等到十四日夜间。

三月十四日清晨,俄军继续推进。

这次,俄军没有占到便宜,反而遭到了中国军队的迎头痛击。在十点之前,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集团军都已发起反击,不但顶住了俄军的进攻,还在几个主要方向上通过战术反击歼灭了大批俄军有生力量。

到此,战局进入胶着状态。

虽然布鲁希洛夫在当天下午调整了进攻战术,在别洛沃与尤尔加投入主力部队,希望以快速突击的方式撕开中国军队的防线,但是俄军的突击行动非但没有成功,还导致三个主力师伤亡近两万名官兵。

在中东战场上,中国军队早就用行动证明,在防御作战中的战斗力更加突出。

事实上,布鲁希洛夫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即临时调整俄军的进攻战术,导致俄军的总体部署出现了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前线部队与后方预备队之间出现了宽度在十公里以上的缝隙。

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即首先在西线发动决定性的战役反击,还是首先消灭东线的俄军。

有趣的是,两位集团军司令官持完全相反的态度。

第三十八集团军司令官李明政少将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东线,因为东线俄军的进攻行动非常乏力,还欠缺主力部队,兵力却高达七十万,所以在东线发动反击,肯定能够迅速取得巨大的战果,还能帮助第三十九集团军消除进军途中的障碍,更能从根本上动摇俄军的士气与斗志。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能够歼灭七十万俄军,绝对是个了不起的胜利。

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司令江少铭少将则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西线,首先打垮俄军的主力部队,解除“绝对防御圈”受到的威胁之后,再挥师向东。这样做,不但能够最大限度的消灭俄军的主要作战力量,还能在战役后期把重点转向东线,甚至能够向东突击,尽快与第三十九集团军会师。

显然,江少铭不是不重视东线,而是觉得应该先稳住西线。

所幸的是,戚凯威正好在前线司令部,所以两位集团军司令的分歧,并没有对部队的作战行动造成负面影响。

在慎重考虑后,戚凯威采纳了江少铭的建议,只是没有打算在战役后期向东突击。

要知道,此时在远东作战的除了三个主力集团军,还有五个集团军,其中三个是对应的预备集团军,两个是新增预备集团军,投入的总兵力接近四十万,有足够的兵力打通远东到西伯利亚的地面交通线。

更重要的是,戚凯威并不是很重视这条地面交通线。

原因很简单,远东到西伯利亚的三条铁路,年运输量也就几千万吨,而且沿途的很多桥梁与隧道都已遭到破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修复,而戚凯威计划在六月底就向乌拉尔山进军。显然,地面交通线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事实上,这也是戚凯威主张向鄂木斯克进军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只有迫使哈萨克斯坦参战,利用哈萨克斯坦境内没有遭到破坏的铁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知道,哈萨克斯坦与十条铁路通往俄罗斯,其中四条铁路在鄂木斯克以东,六条在鄂木斯克以西。如果能够控制哈萨克斯坦,中国军队甚至能够绕过乌拉尔山,直接进入里海北部平原地区,从伏尔加河平原杀入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同时向南进军高加索。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为此,戚凯威就没有理由去理会东线的俄军。在他看来,抓住眼前的机会,把战线向西推进几百公里,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在戚凯威拍板决定后,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得多了。

当天晚上,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就发动了反击,主要战场就在俄军前线部队与后方预备队之间。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反击部队以垂直突击的方式,完成战役切割,歼灭俄军主力部队。

第一百零八章高歌猛进

第一百零八章高歌猛进

中国军队开始反击,俄军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虽然当天晚上,俄军再次停了下来,而且再次制造出弥漫整条战线的烟幕,但是中国军队没有在战线正面发起反击,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俄军前线部队后方,在俄军的缝隙处投入重兵。

利用强大的垂直空运力量,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向俄军战线后方投送了十支突击集群。

当时,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以拆散运送的方式,把近三百辆反装甲平台送上了战场,由工程兵在战地上把这些平台组装起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全装备的反装甲平台的重量超过了倾斜旋转翼飞机的最大运载能力,只有拆掉炮塔,才能进行垂直空运,也就只能在战地上进行组装。

虽然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是意义却非常重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