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5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两年后,阿拉伯世界发展壮大,中国当局才意识到,一个足够强大的伊朗是制衡阿拉伯世界的必要力量,才重新重视伊朗战场,并且发动了解放伊朗全境的作战行动,为这场战役划上了句号。
第一百五十六章难题
第一百五十六章难题
德黑兰战役的影响是双向的,相对而言,美国受到的影响更大。
通过这场战役,美国军方看清了两个事实,一是俄军绝对没有想像的那么强大,二是中国军队即将发动规模更大的战略进攻。
对于前一个事实,早就有美军将领提了出来。
在出兵伊朗之后,美国陆军中将格瑞斯、即伊朗战区美军司令官就向马歇尔提出,不要过分希望俄军有出色的表现,美国应该做好在伊朗单独作战的思想准备,不然在伊朗战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这份报告,引起了马歇尔的重视,直接结果就是,马歇尔为格瑞斯增派了四个师。
可是,却没有引起马歇尔的足够重视,因为增派的也是预备部队,而不是主力部队,且马歇尔没有为格瑞斯谋求美俄联军最高指挥官的位置,让他听命于伊万申科大将,美军得协助俄军作战。
战后,格瑞斯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如果当时他手里的半数部队是主力师,而且是俄军配合美军作战,德黑兰战役的结果将截然不同,至少他会在德黑兰附近留下一支足够强大的作战部队。在回忆录中,格瑞斯认为美俄联军最大的问题,就是伊万申科大将过于急切的想攻入胡齐斯坦省。
显然,格瑞斯忽视了一个问题,即进攻胡齐斯坦省是美国提出的要求。
事实上,在蒋博文发起反击之前,格瑞斯只是提到要加强后方防线,却没有反对向胡齐斯坦省进军。在九月初,即中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大打出手的时候,格瑞斯还向伊万申科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由四个美军师打头阵,俄军出动两倍的兵力,争取在九月底之前攻占胡齐斯坦省。只是当时俄军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到位,而且伊万申科得到的也是预备部队,根本没办法执行这个作战计划。
显然,这种推卸责任的事情,已经是美军将领的通病了。
只是,这也给格瑞斯带来了好处,即在总撤退之后,伊万申科背了黑锅,不但被俄罗斯总统亲自下令解除职务,还被移交给了军事法庭,被判处了十多项罪名,最后还是总统特赦让他逃过牢狱之灾。
顶替伊万申科的,就是格瑞斯。
在出任美俄联军总司令之前,格瑞斯晋升为四星上将。
必须承认,格瑞斯除了推卸责任之外,也是一位比较有才能的将领,而且是一位较为善于打防御战的将领。
在他的组织下,美俄联军仅用了一个月就巩固了伊朗西北地区的防线。
事实上,也正是他做出的贡献,才让美俄联军把撤下来的五十万大军派往大陆战场,不然肯定得留在伊朗。
可惜的是,格瑞斯没有遇到一个合适的对手。
受政治因素影响,以及戚凯威不想再节外生枝,蒋博文在十月底就被派往被公认为将领终结地的非洲之角,以陆军上将的身份指挥在该地区作战的东方联军,而他手下的主力部队却是陆战师。
顶替蒋博文的是之前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司令鲁立毅,当时他已是陆军中将。
在正式出任伊朗战区司令前,鲁立毅也晋升为陆军上将。
有趣的是,鲁立毅在中东战场上的表现,证明他是一名擅长打防御战的将领,与蒋博文几乎完全相反。
这下,在伊朗战场上,双方的最高指挥官都是防御型将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双方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把伊朗西北地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防御堡垒。至于进攻,受各种因素影响,双方都比较温和,几次规模有限的进攻,也只有战术目的,没有战略目的。
对美军来说,伊朗战场进入到对垒阶段,肯定不是坏事。
这意味着,能把该战场上的大部分美军抽调出来,用在更加有价值的地方。
只是,哪里更加有价值?
这就关系到美军的第二个认识了,即中国陆军将在哪里发动战略进攻。
所有迹象都表明,大陆战场将是下一个决胜地点,不仅中国陆军主力云集,还有俄军那条千疮百孔的防线。
不可否认,布鲁希洛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统帅,没有他,俄罗斯很有可能在二零五三年结束之前就已战败。可惜的是,在这位被西方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最有才华的统帅手里,并没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布鲁希洛夫的很多宏伟战略构想都无法变成现实,他不得不在左支右绌之中,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如何维持战线之上,即修补战线上的漏洞。
事实证明,由雄狮率领的羊群,仍然是羊群,而不是狮群。
以“势如累卵”来形容当时俄军在大陆战场上的处境,一点都不过分。
到十月初,中国陆军部署在大陆战场上的作战部队已经达到十六个集团军,其中四个集团军在远东地区扫荡、两个集团军在西伯利亚坐镇,八个集团军已经进驻哈萨克斯坦,还有两个集团军在另外三个中亚国家。更重要的是,在战场后方,中国陆军已经动员了超过二十个集团军的作战部队,而且都是完成了训练的作战部队,其中四个集团军肯定能在年底之前获得主战装备。
也就是说,戚凯威手里有至少二十个集团军可供调动。
针对大陆战场的特殊性,特别是中国陆军全新的进攻战术,戚凯威还单独组建了二十支陆军航空兵联队,为每个集团军加强一支,而一支陆航联队拥有四百架飞机,其中至少有二百四十架战术运输机。
除了空中力量,戚凯威手里至少还有十二支独立炮兵部队。
当时,在独立炮兵的编制上,戚凯威用了以往的方式,即成立独立炮兵旅,只是每个炮兵旅的规模都非常大,编有十二个炮兵营与六个作战支援营,另外还有各类后勤与支援性质的作战部队。
在兵力上,一个独立炮兵旅就有差不多一万人。
在大陆战场上,中国陆军投入的兵力不是一百万,而是差不多一百五十万,另外还有十六个集团军做战略预备队。要知道,这十六个集团军就算不能在年底拿到主战装备,也能拆散了补充给前线作战部队。
与之对垒的俄军,在兵力规模上更加庞大。
根据俄罗斯当局公布的资料,当时俄军在远东动员了四百五十万人、在西伯利亚动员了六百万人、在乌拉尔地区动员了一千二百万人。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在吹牛。
远东战场上,俄军几乎被消灭殆尽,仅存的作战部队也已退到堪察加半岛,兵力绝对不可能超过十万。更重要的是,在如此偏远、荒凉的地方,俄军别说作战,连如何在寒冬中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堪察加半岛上的俄军,只得到了美国提供的有限支援。在冬季到来之后,随着港口冰封,美国没再向俄军提供物资。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三年到二零五四年的冬天,大部分俄军官兵都在为生存而努力。为了活下去,俄军甚至组织了专门的狩猎队。
毫无疑问,堪察加半岛上的野生动物倒了大霉。
根据不确切的统计数据,在这个冬天,俄军至少猎杀了一万头棕熊,几乎导致该地区的棕熊灭绝。
至于远东的其他地区,基本上都被中国军队占领了。
十月底,第一六五集团军的一支突击集群还到达了勒拿河河口的萨加斯特尔,向已经冰封的北冰洋打出了几百枚炮弹,宣告中国军队到达北冰洋。当然,这支人数不到两千的部队没有留下来,在十一月初就撤回到了雅库茨克。原因很简单,占领萨加斯特尔根本没有军事意义。根据中国陆军的作战报告,这支部队向北冰洋推进,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检验地面战平台在冰原上的作战能力。当时,中国陆军已经获得了一批“极地型地面战平台”,并且装备了在极地地区作战的部队。
在西伯利亚,俄罗斯确实进行了全民总动员,但是作战部队不会超过一百万。
原因无二,能征召的男性都已征召了,剩下的要么是女性,要么就是未满十六岁的儿童与年过六十的老人。
当时,西伯利亚地区至少有一千多万人向西逃到了乌拉尔地区。
即便在乌拉尔地区,俄军也只大概三百五十万作战部队,另外还有大约三百万作战部队在后方训练。
也就是说,俄军在大陆战场上的总兵力不会超过八百万。
不可否认,从兵力角度看,俄军拥有绝对优势。
可是,残酷的事实已经证明,兵力绝对不是致胜的主要因素,官兵素质、装备性能、士气斗志与指挥官的才能所产生的作用,都超过了兵力。在这四个主要因素中,俄军没有一个有优势。
如此一来,新的问题就出来了。
俄军能够在大陆战场上顶住中国军队的战略进攻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别说马歇尔,甚至连布鲁希洛夫都认为,如果没有来自美国的强有力的支持,俄罗斯将不可避免的在二零五四年上半年战败。只是,布鲁希洛夫没有提到,即便美国出兵,俄罗斯能够坚持到二零五四年底都是个奇迹。也就是说,布鲁希洛夫本人已经非常绝望了。
第一百五十七章将星陨落
第一百五十七章将星陨落
在美国的战略中,有三个地方绝对不能战败,一是太平洋、二是中东,三是俄罗斯。
早在二零五三年初,也就是俄罗斯参战后,美国就派了一个军事顾问团去莫斯科,对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与战争实力进行了全面考察。只是这次考察的意义不是很大,因为美国的军事顾问团主要在莫斯科活动,而且成天参加俄罗斯高层举行的宴会,根本没有机会到部队与基层进行实地考察。
事实上,当时俄罗斯上下非常乐观,认为胜利在望。
以二零五三年初的情况,俄罗斯当局不是在盲目乐观。在俄罗斯加入西方阵营后,西方同盟集团在各种战争要素上大都超过了东方同盟集团,比如领土面积是对手的三倍、资源总量是对手的两倍、兵力是对手的一点五倍、工业生产总量是对手的一点四倍。唯一不如东方同盟集团的,只有人口规模。事实上,这个差距也不是很大,因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独联体经济体有大约三亿人。更重要的是,到这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回过神来,仍然在战略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
只是,刚刚出任参联会主席的马歇尔没有这么乐观。
当时,已经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的战争潜力、战争动员速度、军队的战斗力超过了美国军方的估计。甚至有理由相信,西方集团高兴得太早了,中国的战略反击肯定会在二零五三年到来。
显然,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了马歇尔的判断。
只是在当时,能有如此清醒认识的,恐怕也就只有马歇尔上将了。别的不说,连美国总统卢卡斯都认为,胜利将属于美国,而且有望在二零五四年底取胜,不然他也不会积极鼓动俄罗斯参战。
马歇尔不能动摇美国总统的信心,只能做一些必须该做的事情。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四月,他再次派遣军事考察团前往俄罗斯,而且没有去莫斯科,直接去了叶卡捷琳娜堡,然后数百名考察人员奔赴各地,对俄罗斯军队、工业中心、运输中心等直接关系到战争实力的机构进行了深入考察,向马歇尔提交了第一手数据,即全部来自基层的考察报告。
这份在五月底出炉的报告被马歇尔锁了起来,直到九月份才交给卢卡斯。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份极不乐观的报告,而在五月份的时候,卢卡斯依然不太相信美国会在年内丧失战略主动权。以当时的情况,如果马歇尔在五月份把这份报告送到白宫,很有可能被卢卡斯烧掉。到了九月份,在所罗门海战结束之后,即中国发动战略反击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再交给总统,结果就不一样了。
不管卢卡斯的感受如何,事实就在面前,谁也否认不了。
最难以让卢卡斯接受的事实就是:没有美国的直接军事援助,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防线肯定会在年内被中国军队攻破,在二零五四年上半年战败也绝不是神话,美国必须尽快出兵俄罗斯。
不是派遣空军参战,而是直接出动地面部队。
当然,也得派遣空军参战,而且得以战术航空兵为主。
在卢卡斯还在犹豫的时候,德黑兰战役打响。
虽然美俄联军没有被赶出伊朗,但是这场战役的结果却让卢卡斯认识到,马歇尔发出的警告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到了十月初,美国已经没有多少转圜余地了。
这个时候,俄罗斯总统也发出了请求,即美国必须立即出兵俄罗斯,不然俄罗斯将被迫在明年的某个时候单独与中国媾和。
十月十日,卢卡斯签署了出兵俄罗斯的总统令。
当天,就有四个美军师登上了开往俄罗斯的运输船队,而且其中两个是主力师,即两个月前从中东撤回来休整的第一装甲师与第二装甲师。当时,美国陆军只有十个主力师,而且均进行了改编,除了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与第八十二空降师之外,其他八个师全部升级为装甲师。
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中国军队的装甲优势太明显了。
获得能与地面战平台抗衡的主战装备之前,美军的唯一办法就是扩大师一级作战部队的装甲规模。
这支部队中,还有马歇尔亲自任命的俄罗斯战区美军司令洛布鲁克中将。
在美军中,洛布鲁克中将可以说是鼎鼎有名。这位当时才四十七岁的中将,算得上是美军中的少壮派将领,因为美国陆军中将的平均年纪为五十四岁,很多人到四十七岁时,连少将都没混上。
洛布鲁克最出名的地方,在与他对未来地面战争的预测。
在某些方面,洛布鲁克与戚凯威非常相似,即在他看来,飞速进步的技术,将彻底改变地面战争的面貌。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洛布鲁克是美军中,最为坚定的地面战平台支持者。
可惜的是,在美军中,陆军的地位本来就不是很高,而且受海军军备竞赛影响,美国陆军一直没有获得充足的军费。结果就是,被洛布鲁克寄予厚望的地面战系统,直到大战爆发的时候都没能研制成功。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前,洛布鲁克就发出过警告,认为不在乎陆军,迟早会导致美国在战争中惨败。当时洛布鲁克就明确提到,在全面战争中,陆军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不再只是执行地面占领任务的军事力量,而是承担起了战略进攻与战略防御的作战部队,具有不亚于空军与海军的重要性。
问题是,他当时还是少将,没人相信他的观点。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美国从上到下都认为,只要空军与海军足够强大,美军就能轻易击败中国。
等到美军在战场上吃了苦头,才想起了洛布鲁克发出的警告。
二零五二年底,洛布鲁克就晋升为中将,而他的第一个任务不是去指挥作战,而是负责美军地面战系统的研制与生产工作。在他的努力下,美军地面战系统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完成了军方验收,预计在二零五三年底量产。到了十月份,洛布鲁克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
也正是如此,马歇尔想到了他,也就决定派他去俄罗斯。
当时,马歇尔亲自做出保证,只要他能稳住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防线,就会授予他四星上将军衔。
显然,这是二零五三年年内的事情。
也就是说,洛布鲁克很有可能在四十八岁之前成为四星上将。
如果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有理由相信,要不了两年,这位被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