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6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一如既往的拒绝了这些并入请求。
说白了,在全新的时代,国土面积已经不是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也就没有理由为了扩大国土面积而背上负担。
到了二零五九年,扶桑通过全民公决,决定永久并入中国,并且成为行省。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也没有答应,而是要求扶桑在二十年后,也就是二零七九年再进行全民公决,决定是永久并入中国,还是选择独立。二十年后,扶桑的第二次全民公决的结果依然是永久并入中国,随后中国全国代表大会才通过了把日本改组为三个行省的决议,使扶桑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当然,这些事情也让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全球共同化已是大势所趋。
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九年,中国在“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的框架范围之内,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集团,开始推进全球共同化。
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避开欧洲联邦,因为欧洲联邦已经与中国解除同盟条约,却没有退出“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
也就是说,在二零六零年前后,全球共同化就全面开始了。
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共同化,还是经济、文化、宗教、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共同化,其根本目的是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建立一个具有强制力的中央政权,把人类文明统一到一个政府之下。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主要就是,这种基于基本价值观念的共同化,绝对不可能通过武力实现,必须要所有参与者都有共同的认识,即只有全球共同化才能造福于人类文明,也只有全球共同化才能实现永久的繁荣与和平。
当然,在提到全球共同化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在大战结束时发生的一件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件事情,为全球共同化打下了基础。
正文第二百七十五章轨道飞行器
第二百七十五章轨道飞行器
前面已经提到,二零五六年七月十五日,发生了一件改变人类文明的重大事件。
随后,陆雯用一个匪夷所思的论点,申请了一笔专项科研经费,用来开发探测光速飞行物体的设备。
八月底,基础研究工作完成。
采用的探测原理,就是重力场波动理论,即以反重力场技术推进的物体在以光速飞行的时候,会对附近的重力场产生影响,从而导致重力场波动,也就能够在较远的距离上探测到这种反常现象。
在理论上,该技术能够大致确定光速物体的飞行轨迹。
到了九月份,中国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台重力场波动探测仪。
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种探测理论是否行得通,也没有人知道这台耗费巨大的仪器能否正常工作。
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一次实验。
可惜的是,制造第二艘“深空”飞船需要大半年,而且当时中国的仓库里也没有足够的反重力场屏蔽材料了。
到最后,还是海军决定让“飞龙”号退役,才提供了足够的反重力场屏蔽材料。
二零五六年底,“深空2”号宇宙飞船建成,陆雯准备进行第二次光速飞行实验,并且借此机会测试重力场波动探测仪。
与“深空”号相比,“深空2”号才是真正的宇宙飞船。
说得简单一些,“深空2”号比“深空”号大得多,质量大约是“深空”号的十倍,而且有更多的子系统。
当时,为国际空间站研制的“轨道飞行器”已经制造出了第一台样机。
严格说来,“轨道飞行器”是第一种以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为基础,具备往返飞行能力的宇航平台。
后来,“轨道飞行器”取代了所有化学能火箭。
虽然在二零五六年底问世的只是一架样机,但是借助“深空”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具备了实际应用价值。
这架被命名为“宇宙彩虹”的轨道飞行器,其实是一个庞然大物。
最初的时候,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任务,应该首先造一个小一点的,在掌握了必要的技术参数之后,再造一个更大的,以逐步提高的方式来进行系统化的建造,从而解决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麻烦。
必须承认,这是很正确的做法。
只是,在大战结束后,局势的变化与一些意外收获,帮助中国工程师坚决了建造过程中的很多问题。
首先,军队的作战压力降低,可以做一些与战争没有太多关系的事情。
比如,帮助科学家改造一架具备轨道飞行能力的战斗机,收集进行轨道往返飞行所必须的数据。
当时,空军打算把j…40的原形机改造成轨道战斗机。
这个想法很现实,因为j…40本来就是一种亚轨道战斗机,而且在研制的过程中,技术指标没有缩水,不然也不会拖到大战结束之前才制造出原形机(大战的最后半年,j…40的低配版本就已量产,而且装备了部队,成为了中国空军最主要的护航战斗机,只是装备量远不如j…33系列战斗机,所以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因为美国空军在大战后期基本上丧失了作战能力,所以j…40没能与f…51a在空中遭遇。直到大战结束之后,中国空军才用缴获的f…51a与j…40进行了对比测试,并且认为f…51a的某些性能在j…40之上,而且很多设计方式值得借鉴。也正是这一判断,使得战后很多人认为,如果f…51a能够提前一年加入美国空军,战争进程就会改变,中国就不可能在二零五六年八月取胜,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战斗机能够帮助美国取胜)。也就是说,j…40只要稍加改进,就能成为一架只能搭载两名飞行员的航天飞机。
只是,中国空军没有这么做。
当时,完整板的j…40原形机就只有四架,都承担了大量试飞工作,哪怕拿一架去搞科学研究,也会对j…40的研制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别忘了,大战结束后,军费开支肯定会大幅度减少,很多装备项目都得下马,而且首先会终止还没有完成的装备项目。空军正指望着j…40的研制工作能够早点完成,赶在二零五七到二零五八财年到来之前量产,不然该项目很有可能被砍掉,或者延迟。结果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空军不愿意拿出宝贵的原形机供科学家做实验。
后来,空军提出提供几架j…33m。
只是,这种战斗机并不适合改造成航天飞机,而且就算能够改造,难度也太大,赶不上科研进度。
最后,科学家选择了从美国缴获的f…51a。
只是,改造之后的f…51a,已经完全没有战斗机的样子了。比如,拆除了发动机,把机翼砍掉了一大半,剩下的只勉强够在大气层内滑翔飞行,还把机身扩大了一倍,以便安装反重力场推进系统。
改到最后,被保留下来的,也就只有飞行员生命维持系统了。
利用这架改装得到了小型航天飞机,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在一个月内,收集到了大量的飞行数据。
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制造一架小型实验飞行器了。
随后,情报机构在美国的一个重大发现,帮了中国工程师的大忙。
前面已经提到,美国也在搞反重力场技术,而且进度仅次于中国。更重要的是,到了战争后期,美国有很多极为疯狂的装备计划,其中就包括一种以反重力场推进技术为基础的太空轰炸机。到美国宣布投降的是,美国的工程师已经完成了太空轰炸机的基本设计,就等着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
必须承认,这种太空轰炸机的设计很不成熟。
可是同样得承认,美国在设计大型航空与航天设备上,拥有非常雄厚的实力。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只有美国制造过运载能力高达一百吨的运载火箭,也只有美国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航天飞机,而且美国还建造了大型空间站,美国在大型航空平台上的技术积累更是远远超过中国。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根本没有太空轰炸机的计划。
说得更直接一些,就算已经有很多中国工程师意识到,反重力场推进技术将首先应用在航天领域,可是中国官方没有资助与之有关的项目,而几个致力于大型轨道飞行器开发工作的工程师,也只存在较为明确的设计构想,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却没有在大战期间进行任何与设计有关的工作。
结果就是,情报机构从美国带回来的资料,成了中国工程师手里的瑰宝。
这些,就是“深空2”号的基础。
事实上,当时还有一些美国工程师,而且都是美国最优秀的航天与航空平台设计工程师参与了“深空2”号的设计工作。这其中,就包括洛马公司宇航分部的首席工程师,诺亚教授。
在人类的宇航史上,诺亚教授非常有名,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中国宇航工程师。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诺亚教授才是“深空2”号的设计者,因为他在好几年前就设计了类似的轨道飞行器,而且完成了图上作业。更重要的是,在战后,诺亚是第一批被中国军方控制的美国科研人员,并且在美国正式投降之前就已被中国情报机构带走,随后一直在中国的科研机构工作。
诺亚不是狂热的战争份子,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狂人。
在他这种人眼里,根本没有国家的概念,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实现其科学理想的平台。
中国为他提供了这个平台,所以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都发挥了出来。
当然,在中国的官方记录中,“深空2”的总工程师不是诺亚,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文教授,而该项目的总负责人就是陆雯。
关于诺亚在该项目中做出的贡献,主要来自陆雯的回忆录。
显然,就算诺亚不是主要贡献者,他发挥的作用也非常巨大,比如让当时的中国工程师知道该如何设计一艘重达数百吨的轨道飞行器。
有了这些基础条件,陆雯就没有绕弯子,决定直接建造具有实用价值的轨道飞行器。
既然得有实用价值,设计指标就不会低到哪里去,也就有很大的风险。
当时,陆雯肯定知道会有多大的风险,而让她这么做的主要原因,也与空军不愿意提供j…40原形机的原因一样,即战争已经结束,在下一财年度军费开支至少得缩水五成,很多军事项目都要下马,那些军方资助的科研项目也凶多吉少,所以只有在此之前拿出成绩,才能让科研项目保留下来。
在陆雯看来,风险不一定是坏事。
拿出成绩了,可以申请更多的拨款。如果失败了,也有类似的理由,让政fu在制订预算的时候手下留情。
总而言之,关键是项目进展速度,而不是最终结果。
所幸的是,在大批美国科学家的帮助下,陆雯解决了所有的拦路虎,让“深空2”号在二零五七年初达到了实用状态。
到此,第二次光速飞行测试终于准备就绪了。
*
正文第二百七十六章简单就是美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七十六章简单就是美
说到“深空2”号飞船,以及轨道飞行器,就不得不提到那些在战争结束后为中国效劳的美国科学家。
后来,很多人在评价第三次世界大战时,格外强调这是一场科学家的战争。
如果以科技战争为主线,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二零三五年就爆发了,标志**件就是中国使用反物质武器引发太阳黑子爆,制造了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灾难,直接导致数十亿人死亡。这场科技领域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二零五六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天,才正式宣告结束。
科学战争极为残酷,却没有那么露骨。
大战结束前,牧浩洋并没考虑到控制美国的科学家,甚至没有想过这件事,反而是周渝生首先想到,而且首先给军事情报局安排了任务,然后在海军名下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专门负责在战争结束后去美国搜罗科学家,并且把其中的顶尖人物带回中国,参与中国的科研工作。
具体负责这件事的,就是军事情报局的李明阳与马明涛。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消息,在二零五六年底之前,也就是大战结束后的四个月,有超过五万名美国科学家被秘密送往中国。这些科学家中,有的在两到三年后回到美国,有的则在中国呆了数十年。
如此大规模的搜罗科学家,与一个重大发现有直接关系。
当然,美国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科技文明能够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一次重大飞跃,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归功于美国科学家的加入,即中美科学界的全面合作。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之前,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几乎是齐头并进。
虽然在可控聚变核技术、反重力场技术等领域,中国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其他一些重要科研领域,比如生物基因技术、微电子技术、量子力学技术、中微子通信技术等领域,美国的领先优势也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在之前的数十年内,中美的科技交流非常少,两国的科学家几乎都是各干各的,没有太多的交往,也就对对方的科研工作、科研方式、科学理论不太了解,分别在两条线路上前进。
这种封闭式的科学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禁锢了科学家的思想。
说得形象一点,这就像近亲繁殖,必然对整个科学家群体的正常发展产生难以预料的严重危害。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前,类似的问题就已经出现了。
可惜的是,在战争结束之前,中美两国的科学家根本不可能有深入交流,因为国家利益高于科学本身。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如此一来,当两国科学家之间的高墙消失之后,当他们能够在一起从事科研工作,当他们能够深入交流,两条不同的科研线路交汇到了一起,肯定会去芜存菁,使科学研究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上。
可以说,这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中国开发的轨道飞行器。
这种在设计的时候就决定用来取代运载火箭的飞行器,具有空天飞行能力,而且具有比超级运载火箭更大的运载能力,还有更高的效费比,将成为人类迈出地球生物圈、进入宇宙文明阶段的第一步。
在设计的时候,陆雯就明确要求,必须能够用在今后的航天工程中有应用价值。
当时,中国已经在规划未来的国际空间站,其规模极为庞大,比中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规划的空间站大得多。按照最保守的设计标准,国际空间站至少能容纳一千人长期工作,而且得成为殖民月球的前进站。结果就是,空间站的总吨位在一万吨以上,而且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还得具有轨道转移能力,即能够在必要的时候,部署到地月之间。即便空间站本身不具备变轨能力,而是在必要的时候由其他飞行器,比如轨道飞行器拖拽,其最大的一块零部件的质量也在五百吨以上。
事实上,这还是最保守的设计方案。
在最大胆的设计方案中,国际空间站的总吨位超过了十万吨,部署在同步轨道上,而且以模块方式建造,每一个模块都有单独的维生系统与轨道机动能力,因此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空间站。
即便以最保守的方案,承担空间站建造工作的轨道飞行器的运载能力必须达到五百吨。
显然,这已经超过了任何一种运载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
结果就是,轨道飞行器的初始设计指标是把五百吨的大件设备送上地球同步轨道,而且必须具备轨道拖拽能力。
五百吨,也就成了“深空2”号宇宙飞船的设计指标。
这架被称为“宇宙彩虹”(也被翻译成“宇宙虹桥”)的轨道飞行器在二零五六年底就完成了建造工作。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速度。
要知道,整个建造工作只花了两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