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669章

燃烧的海洋-第669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晒俗钗紫盏挠ざ逼冢竦昧私胗钪婵占涞哪芰Γ虼硕酝庑俏拿鳎膊辉俳鼋鍪强志逵牒闷妗I柘胍幌拢绻诙皇兰椭幸叮笔谌酥溃恢蔽谱诺厍蛟俗脑虑蛟峭庑俏拿鞯幕兀踔潦羌嗍尤死辔拿鞯那吧谡荆峙戮蟛糠秩硕疾豢赡芾碇堑亩源飧龇⑾帧

当然,要想做到绝对保密,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特别是在宣传机器面前,偶尔泄露的机密,不但不会产生严重危害,还会带来一些正面效果。这就好免疫接种,在一百多年里,与外星文明有关的话题,逐渐改变了大部分人,也逐渐让人类文明变得成熟起来,不再对外星文明存在巨大的好奇。

不可否认,牧浩洋在这个时期做出了最为重大的贡献。

事实上,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大型国家工程。要知道,到二零七二年,牧浩洋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工程是人类文明发生蜕变与进化的第一步。

在此之前,哪怕是国际空间站,人类所从事的航天活动,都是围绕着地球进行,而且所需资源全部来自地球。

说得简单一些,离开了地球,人类什么都不是。

月球工程,为人类开辟了第二个可以生息繁衍、而且能够获得生存所必要的一切资源的场地。

当然,在二零七二年的时候,月球殖民地的规模仍然非常小。

第一批进驻月球基地的宇航员只有一百二十人,其中八十二名宇航员来自中国,另外三十八名宇航员来自十九个共同参与国。原则上,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参与国的宇航员都是男女各一人。有趣的是,在这十九对宇航员中,有十六对是夫妇,另外三对也在到达月球之后不久成为了夫妇。在八十二名中国宇航员中,只有二十六名女性,其中二十二人与共同生活与工作的男性宇航员结为夫妻。

他们不是临时宇航员,而是永久宇航员。

按照签署的协议,一百二十名宇航员将永久生活在月球基地里,每年只有一周回地球探亲的假期。

在这些宇航员中,只有三分之二是宇航科学家与工程师,另外三分之一都是从事与生活有关的职业,比如有两名外科医生、一名护士、三名厨师,甚至还有三名神职人员,而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月球基地变成宇航员的家。

仅仅一年之后,月球基地迎来了第一个新生命:美国夫妇的第一个孩子。

这个叫朱利亚…克里斯的男孩,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空人”,而他也被后来的宇宙人类当成始祖。

到二零七七年,也就是月球基地正式运行的第五年,居民已经超过一千,在月球上诞生的婴儿超过了二十个。

当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月球婴儿应该加入哪一个国家的国籍。

原则上,婴儿可以加入父母中任何一方的国籍,只是中国政府做出规定,只要父母愿意也可以让其加入中国国籍。后来,这一规定做了调整,即只要父母不反对,婴儿将同时拥有二十个基地创建国的国籍。

事实上,在月球基地里,国籍已经是一个很不重要的概念了。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太空人”出现,才产生了一个新的族群,即“宇宙人类”,而国籍问题,也正是宇宙人类谋求独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而言之,月球基地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到二十一世纪末,月球基地的人口已经超过十万,而且建立起了完整的生态圈与经济基础,能够自给自足的生产所有生活必备物资,还为地球输送了大量物资,即把产品出口到地球。

当时,还称不上是出口,因为月球基地属于创建国。

毫无疑问,独立的经济能力,是月球基地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月球工作与生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独立的经济能力,必然产生独立的政治思潮,也就必然会导致独立运动。

可以说,月球基地的独立经济能力,正是宇宙人类发展壮大的根基。

当然,有了第一步,也就有第二步。

虽然月球上有很多极为宝贵的资源,特别是进行宇航活动所必须的稀有金属,但是与浩瀚的宇宙空间比起来,月球上的资源根本算不了什么。即便在太阳系内,小行星带里的资源也远远超过了月球。

结果就是,在月球基地规模逐渐扩大之后,向小行星带进军成为人类的下一个目标。

这种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精神,正是人类能够发展壮大,能够从东非高原上走下来成为智慧物种的源动力。

当然,人类是不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恐怕还值得商榷。

只是,在这条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波折,也充满了挑战与风险。在迈出第二步的时候,人类文明就遇到了一个极为巨大的挑战,而能否克服这个挑战,将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能否走出太阳系。

事实上,这不是挑战,而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巨大担忧而引发的恐惧。

绝对的恐惧

正文第二百八十四章转变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八十四章转变

前面已经提到,陆雯在科研领域做的最后一个贡献,就是在营造国际空间站期间,在小行星带上部署一万二千个重力场波动探测仪。这向浩大的工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发现那些进入太阳系的外星文明。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项工程根本完成不了。

要知道,其花费很有可能超过了中国的国家承受能力,甚至远远超过了人类文明的承受能力。

在持怀疑态度的人中,就有陆雯的丈夫牧浩洋。

所幸的是,这些难题,没有难住陆雯,而是被她一一解决了。

到最后,这项工程不但顺利完成,花费还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少得多,并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过于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稍微冷静一点就能发现,确实没有必要为经济承受能力担心。

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深空”号飞船的造价大概是一百二十亿元,而一艘相似的飞船在量产情况下的造价还能减少三分之一,控制在八十亿元左右。事实上,最终的造价比八十亿元还低得多。主要就是,飞船中最关键的可控聚变反应堆是现货,不需要专门制造,即中国军队在大战期间的过剩物资。

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军队总共拥有近两万套小型可控聚变反应堆,其中一万四千套在陆军与陆战队手里,空军有大约四千套,另外两千套还海军手里。大战结束后,中国开始大规模裁军,即便最后保留了二百四十五万常备兵力,也需要裁减百分之九十的作战部队,因此有大量装备得做退役处理。

当时,大部分过剩军事物资都以极为粗暴的方式处理掉了。

比如,海军中,半数以上的航母被直接拆掉以废钢铁的价格出售,陆军则把大量装备无偿提供给了友好国家。

总而言之,中国军队处理过剩物资的态度非常坚决。

这也可以理解,大批装备放在仓库里都需要维护保养,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还不如直接处理掉。

结果就是,陆雯非常轻松的获得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

当时,也有人在打这些小型聚变反应堆的主意,比如认为可以转变成民用发电站,为生活与生产服务。

问题是,中国、以及几乎所有同盟国都存在电力供应过剩的情况,而且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已经问世,以前的聚变反应堆都要淘汰。就算有民用需要,也主要是帮助战败国进行战后重建,而遭到战争严重毁坏的美国与澳大利亚,总共也就只需要大约四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至于中立国,就算有很多国家依然缺乏电力,中国也不可能出售含有大量绝密技术的军用反应堆。

毫无疑问,拆废这些反应堆,需要很多的钱。

结果就是,还不如拿来搞宇航探测,直接用掉划算。

可以说,陆雯几乎没有花一分钱,就搞到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这些反应堆用在宇航工程上,只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改进,比如改变输出功率,拆除一些没有太大用途的附加设备等等。

这样一来,剩下的工作就是生产一万二千套重力场波动探测仪,已经足够多的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

前面已经提到,反重力场推进系统其实非常简单,在工程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可言。

要知道,到了宇宙人类时代,只要有原材料,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能制造出反重力场推进系统。

当然,关键就在原材料,特别是反重力场屏蔽挡板的制造工艺上。

所幸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已经掌握了大规模生产工艺,而且成本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要不然的话,中国也不可能带头发起建造国际空间站、开辟月球基地的宇航工程活动。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陆雯主导的这项工程,实际花费在二十万亿到三十万亿之间。

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可是与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高达上千万亿的外债比起来,那就不算什么了。

问题是,仅仅建立起一套被动探测的警戒网就够了吗?

在陆雯离开科研岗位之后,接替她的中国国家科研项目总负责人海德钦就提出,除了被动探测之外,还必须针对外星文明,进行全面的搜索行动,以便建立起更加完善、能够提供更多时间的警戒系统。

海德钦的提议,立即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

当然,陆雯也赞同这么做,只是她已经没有精力去负责这些规模浩大的工程了,数十年的科研工作,已经使她精疲力竭。

所幸的是,海德钦是一个非常有组织能力的人。

严格说来,海德钦根本就不是科学家,因为他只有学士学历,而且学的是管理学,可是他协助陆雯工作了二十多年,在最后五年里,一直负责各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是陆雯最主要的助手。

要不然,陆雯在退休的时候,也不会推举他。

当时,海德钦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规划报告,准备花二十年,完成对外星文明的探测与甄别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地点。

说白了,就是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搜寻类地行星。

当时,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主要问题就是,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外星文明就一定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吗?

显然,答案也是模棱两可的。

首先可以肯定,如果外星文明也是碳基生命体,那么就一定得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因为只有类地行星的重力环境能够适应碳基生命,而向木星这样的巨行星,巨大的重力场根本不会产生碳基生命。

其次还能肯定,可以供碳基生命存在的类地行星,必须处在生命带上。说得稍微简单一些,这颗行星必须围绕着一颗质量与太阳类似的、正处于稳定期的恒星运转,而且离恒星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至少得保证水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另外,还必须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地磁场,这样才有可能存在大气层。当然,最后一个条件是不必要的,因为生命体能够在水中存在,也就不需要大气层了。

说白了,液态水是碳基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

问题是,外星文明一定就是碳基生命体吗?

要知道,科学家已经在地球上发现了非碳基生命体。比如在一些充满了硫化物的地下岩洞里面,存在着一种以硫为基础的简单生命体,因此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内,很有可能存在非碳基生命。

事实上,还有可能存在更高级别的、不依附于物资的文明。

在这个问题上,海德钦的处理方式很简单,他要寻找的,就是那些能够供碳基生命体存在的类地行星。

按照他的说法,如果外星文明是非碳基生命,即便进化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与人类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因为这些非碳基生命的生存环境与人类完全不一样,因此在资源需求上与人类没有冲突。如果外星文明更加高级,比如已经摆脱了对物质的依附,那就不会对人类产生兴趣,也不会觉得人类是个威胁,更不会出手毁灭人类。即便这种极高级别的外星文明打算毁灭人类,人类所做的任何抵抗行为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类在可以预知的未来,都不可能拥有如此高的科技手段。

说白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就是科技程度相当的外星碳基文明。

事实上,海德钦只对了一半,即超越了宇宙文明阶段的外星文明,确实没有把人类文明看成威胁。只是,在宇宙中确实存在着大量非碳基文明,而且这些文明肯定在资源上与人类存在冲突。

不管怎么说,这个管理型的科研人才,一改陆雯时代的科研政策,对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海德钦,陆雯时代的科研工作就将终结在陆雯手里。

要知道,在陆雯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她那样,从国家手里获得科研经费,粗放型的科研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下去了。如果不做改变,那么在陆雯退休之后,她所建立的科研体系绝对会因为经费问题而轰然倒塌。

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灾难性的后果。

海德钦所做的贡献,就是改变了科研工作的发展模式,不再盲目的进行科研工作,而是精打细算的用每一笔钱,而且争取把每一笔钱都用到刀刃上,做出成绩来,以此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说白了,就是把科研当成一项产业来做。

当然,这有好处,也有坏处。

为此,海德钦也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在月球工程启动之前,海德钦就向牧浩洋提议,拍卖月球上的土地,以此凑集月球工程款项。当时,牧浩洋也确实动心了,因为他也在为经费发愁。只是,最后这项疯狂的建议没有变成事实,因为另外十九个参与国都坚决反对,认为月球应该是工程所有参与国的共同财富,而不是私人财富,也就不能拍卖。所幸的是,经过这么一闹,经费问题也就得到顺利解决了。

只是,海德钦并没就此收手。

正文第二百八十五章行星大发现

第二百八十五章行星大发现

海德钦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动“类地行星探测计划”。

事实上,这是在炒冷饭。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国、欧洲、俄罗斯就有类似的计划,而且还动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搜索,欧洲还发射了一颗名为“伽利略”的探测卫星。到了二零年代,中国也加入了类地行星探测行动,在全球自然灾害爆发之前,发射了数具专门用来探测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

当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望远镜,而是一些更加专业的探测设备。

到全球自然灾害爆发前,人类已经在其他星系发现了上万颗行星,只不过绝大部分都是木星那样的巨行星。

事实上,远在几十光年、甚至几百光年之外的行星,最容易探测到的,就是巨行星。

相对而言,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即木星跟外星系里的巨行星比起来,简直就不值得一提。比如在二零二二年,美国科学家在天鹅座发现了一颗巨行星,其体积与质量是木星的一百多倍,也主要由氢元素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经是最大的行星了,因为再增大一些的话,其质量就足以使内核温度达到核聚变所需的最低温度,从而演变成一颗恒星,只不过绝对是一颗短命的恒星。

当然,也发现了不少类地行星。

最有名的一颗类地行星也在天鹅座,而且很有可能处于生命带里,只是其运行轨道不是近圆形,而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因此就算这颗行星上有水,也只有在进入生命带之后才有液态水,而在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