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之崛起-第2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作相自1901年投奔张作霖拉起了保险队后,一直尽心尽力唯张作霖马首是瞻,深得张作霖信任。而张作霖被炸死后,张作相又全无半点野心,全力支持张学良主政东北,才使张学良很快稳定住东北的局面。
张学良因此对张作相也很敬重,称他为老叔,辅帅。张学良为了拉住张作相,又让原配夫人于凤至做了张作相二夫人花福田的干女儿,关系一向密切。
虽然如此,可张作相深谙为人之道,从不居功自傲,在人前对张学良更是非常尊重。
虽然张作相是反对张学良收编石友三最坚决的人,可是这时见张学良如此说,忙摇着手说:“汉卿千万不要这么说,你要收复石友三,还不是想要壮大我们东北军的力量,石友三的这些部队可都是冯焕章的精锐,真要是加入我们东北军,那我们东北军可就是如虎添翼了。”
说到这,张作相无奈地摇着头,愤然说道:“他**了个巴子的,石友三这个人是脑后生有反骨的,他三叛冯玉祥、两叛老蒋,还两叛阎百川,这次又叛汉卿你,实实在在是一个永远也喂不饱的狼崽子。”
张作相面部表情变换的十分之快,马上又有些感叹地说:“在这方面,那个宋文戈做得就很好,谁要归顺他,都得必须交出部队,打散重编,否则他宁可不要。。。。。。”
见张作相越扯越远,参谋长荣臻微微皱了一下眉头。
不过,张作相是东北军元老,张学良对他又十分敬重,荣臻也不好卷了张作相的颜面,只好轻轻咳了一声。
张作相这时也发觉自己有些跑题了,老脸一点也不变色,呵呵一笑,这才停住不说了。
荣臻想了想说:“副司令,石友三这次扩军,既然兵力能达到十万人,我们在河北的兵力可就显得有些不够了。我们不仅要对付石友三,还要防备山东的韩复榘。这个韩复榘可是不能不防,他和石友三可是好得跟穿一条裤子似的。”
荣臻迟疑了一下又说道:“就是对山西的晋绥军和二十九军,以及孙殿英也都要防备着。”
“这样一来,我们这十几万人就不敷使用了,既然宋哲武答应出兵支援我们,是不是副司令再请宋哲武多派些兵?”
葛光庭也点头附和说:“少帅,我也赞同荣参谋长的建议。少帅和文戈私交很好,上次文戈也曾亲率十几万大军奔赴数千里救援满洲里,如果副司令有请求,相信文戈一定不会推辞。要不少帅你写一封信,我再去太原一趟?”
已经平静下来的张学良,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摇摇头说:“还是算了吧从我和文戈接触的这几次来看,他不愿意打内战是真心话,他一向言必信行必果,他既然已经明确宣布他不再打内战,那就轻易不会改变。”
“而且我猜。。。。。。他这么高调宣布不再参与内战,目的就是为了韬光养晦,他是怕委员长四处征调他的部队,借机削弱他的实力。他这次能破例主动答应出兵相助,甚至还要派空军助战,那已经是给足了我张学良的面子,也是担着风险的。”
张学良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你们不要忘了,他可是抢了晋绥军的地盘,如果再让他多出兵,即使文戈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子,如果他把留在山西的大多数部队调出来,那他可能就回不去山西了。要知道,晋绥军可是一直在忍气吞声地等着机会呢?”
荣臻一直在沈阳留守,对关外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点点头又说:“宋哲武既然不能多出兵,那还有宋哲元和徐永昌啊,也可以让他们出兵啊?他们至少名义上也是副司令的部下?”
葛光庭苦笑着替张学良给荣臻解释说:“荣参谋长,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和晋绥军现在都是就地筹饷,少帅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虽然他们都保证不会参与叛乱,可是也绝不会出兵帮助我们平叛。”
“尤其是宋哲元和石友三都出身于西北军,宋哲元和他的二十九军都不愿去打石友三。再说,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突然联起手来对付我们。”
“至于徐永昌,虽然他保正不会参与叛乱,可他到底不是山西人,他现在虽然在晋绥军中居首,可是孙楚等晋绥军将领,因为编遣一事,对少帅一向不满,他们能不参与叛乱就不错了,要他们出兵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葛光庭的话,让荣臻也很是泄气,靠在沙发上不出声了。
张学良暗暗叹了口气,看了宪兵司令齐兴亚和机要主任洪钫一眼,对其余几人说:“你们还不知道吧?阎锡山很可能要回山西了。”
“什么?阎锡山要回山西?”
张学良的这个消息,除了齐兴亚和洪钫两人还能神态保持平静,其它人都是一脸的震惊。
齐兴亚这个宪兵司令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替张学良秘密收集情报,张学良的这个情报就是他昨天临来北平之前,用电报发给张学良的。洪钫是张学良的机要主任,所有重要往来电报都是要经过他的手的,这两人自然是知道这件事的。
看着众人震惊的神色,张学良点点头,解释说:“阎锡山在四天前,已经变卖了他在大连购买的房产,他和买主商定,他会在一周之内搬出去,时间应该就在这几天。这说明阎锡山不甘寂寞,要离开大连了。”
张学良喝了一口水,换了一口气接着说道:“离开大连他会去哪里呢?不用问,只能是回山西。”
“难道他就不能去日本?或者是欧美?现在国民政府可是正在通缉他呢?”张作相疑惑地问道。
一直没出声的王树常微微撇撇嘴说:“国民政府的通缉算什么,李宗仁、冯玉祥、唐生智那个没被国民政府通缉过,那个又有事了?阎锡山只要一进入山西,蒋委员长就拿他没任何办法,想要抓人,晋绥军绝对不会答应,蒋委员长总不能为了抓一个阎锡山,把晋绥军再次逼反了吧?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南京方面更不敢这样做。”
王树常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和张群是同学。王树常长期在奉军、东北军任职,成为东北军事集团的重要人物。
他1925年就担任镇威上将军(张作霖)公署总参议,郭松龄反奉时,一直与张作霖共患难,深得张作霖赏识。第第10军军长时,参加了对抗北伐军的战事。在河南战役中,他因率部重创阎锡山部,受到了张学良的亲笔传谕嘉奖。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主政东北。王树常被张学良任命为东北临时保安委员会委员,协助张学良处理复杂公务。这次又被张学良推举出任河北省省政府主席,自张学良住院后,北平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的日常事务也由王树常进行处理,足可见张学良对他的信任。
王树常语带轻蔑,张作相自然也听得出来,不过他老于世故,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分量,自然不会和王树常这个张学良的亲信计较,面色如常地靠在沙发上没有出声,对于王树常的轻视语气,只当做没有听见。
张学良见状,为了打破尴尬,急忙接着说道:“如果阎锡山回到山西,虽说他现在没有任何职务,可他在晋绥军中的威望是无人可比的,徐永昌就再左右不了晋绥军了,徐永昌不会造反,可不代表阎锡山不会。”
“文戈不大举出兵,其实正好可以看住晋绥军,晋绥军如果敢造反,文戈是不会介意彻底把晋绥军赶出山西的,要知道文戈在北蒙可是有着几十万大军的,一个多月就会赶回来。因此,只要文戈留在山西,晋绥军就不敢妄动。”
张作相坐起身子,猛然一拍油光光的脑门,大声说:“对,汉卿说的对。我看这样,给宋文戈回电,告诉宋文戈,他的那个军不要到石家庄了,就到井陉驻扎,能起到牵制石友三的作用就可以了。有宋文戈的那个军在井陉,他**拉个巴子的石友三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进攻石家庄。而且一但山西有变,宋文戈的那个军也好及时回防太原。”
张作相的话让众人都很费解,不要说井陉离太原不远,就是石家庄离太原也不是很远,有正太铁路连接,从石家庄返回太原很便利。
正太铁路现在已经被顾孟余主持的国民政府铁道部收归国有,正太铁路管理局是中央任命的,一定会完全服从宋哲武的任何命令。特别是宋哲武的一个军那可是实打实的,人数充足,装备又好,有他们在石家庄,那石家庄可就是万无一失了,东北军也可以集中更多兵力和石友三决战。
就是万一山西有变,宋哲武的这个军,乘上火车沿正太铁路一天就可以赶回太原,完全来得及。而且井陉那里地方狭小,要驻扎几万人的大部队不是很容易,驻扎在石家庄这个南北交通枢纽,那可就方便多了。
放着方便不做,张作相难道是老糊涂了?
第四百三十一章布局还是发生了(四)
第四百三十一章布局还是发生了(四)
不过,屋子里的这些人哪个不是在杀场、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各个都是人精,很快他们就都想明白了张作相的真正意思。(…)
张作相这番话,看似替宋哲武着想,实际上是怕宋哲武以后赖在石家庄不走了,那样可就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了。如果宋哲武真要是想要在河北插上一脚,那还真是不好办了。
宋哲武可不是想象石友三一样的无根浮萍,宋哲武不论财力还是兵力,甚至是在国人心中的声望都要比石友三好得多得多,如果和宋哲武动刀兵,那舆论肯定会是一边倒地支持宋哲武。
想到这些,除了葛光庭一脸苦笑外,其他人都是连连点头,众人在心里都是支持张作相的建议。
不过众人自然不会有人说破,于学忠一拍桌子,大声说:“副司令,依我看,不管是阎锡山是否回山西,也不管宋哲武是否会出兵,我们都要从东北调兵,先解决了忘恩负义的石友三再说,否则让别人以为我们东北军好欺负,只能仰仗南京才能成事。”
王树常也附和说:“副司令,我赞成孝侯兄的意见,我们东北军的事情还是要我们东北军自己来解决,完全依靠依靠别人不保靠。其实,有宋哲武牵制、监视晋绥军和二十九军,以及孙殿英的四十师,我们也不用多调多少部队入关,把辽宁的四个旅调入关就足够了。副司令再请蒋委员长命令刘峙从河南东进,我们两下夹击,石友三必败。”
两元大将的话很合张学良的脾气,也让他内心深处对石友三的那一丝畏惧消失得无影无踪。
以张学良的性格,他是很想调集部队进关,先狠狠教训石友三,出出心中这口恶气,让关内、甚至也包括东北的那些包藏祸心,想看他张学良笑话的人都看看,他张学良可不是好欺负的。
快意恩仇的张学良,一度冲动地就要马上下令调兵入关。
可当他看到沉默不语的张作相和荣臻二人时,张学良又努力把那冲动压住。他现在是东北军最高掌权者,他的一举一动都要经过全面慎重地考虑,而眼前这两人在张学良眼中都是思虑周详的人,他们的一件事必须要听的。
张学良强按耐住心中的冲动,看着没有表态的荣臻和张作相,犹豫了一下说:“文戈在信中说,日本人很可能要在东北挑起战争,这件事你们怎么看?”
在东北军中,张作相有头脑、有涵养、有气节,待人谦和,平易近人,无不良嗜好,在奉系集团中德高望重,有忠厚长者之称。当然,因他过于谦和,不争强斗胜,也有许多人对他的看法正好相反。
张作相一向认为,东北军应“固守关外,将养生息,训练士兵,扩充实力。”,那才是东北军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完全不应该再来趟关外这潭浑水。
对于日本人这个硬闯进家里的恶邻,还是要向张作霖那样,既然现在无力把他赶出去,那就要先不过分刺激他,免得他借机撒泼耍赖,让家里损失更大。
不过也同样不能一味迁就他,以免他坐大,最后把自己这个主人挤出家门。对付日本人,那是要等自己足够强大时,才和他摊牌,甚至拼命的。
因此,张作相在两次担任吉林省政府主席期间,就是抱着如此的态度,在小事情上,宁可让百姓吃点小亏,也尽可能地不和日本人发生冲突,可在关乎东北利益的大事上,也决不妥协。
比如在修建吉海铁路这件事上,他就坚决顶住日本人要贷款或参股的的压力,坚持使用自有资本和民间资金修建。
自1924年4月,张作相就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以来,在他主政吉林的七年多时间里,深得民心。他上任后,大力选拔优秀人才,澄清吏治。打击匪患,保境安民。积极整顿财政税收,使过去历年亏空的财政得以盈余,且年年收入均有增加。
张作相对鸦片的种、运、售、食皆严厉查禁,使吉林全境免受鸦片之害。张作相将盈余的财政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建设,修筑全长200公里的吉林至海龙的铁路,修建自来水厂、修筑省城吉林的江堤和柏油马路,发展全省的中小学教育事业,并创办了吉林大学,张作相自兼校长。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他“将养生息,扩充实力。”来行事的。
正是本着这个宗旨,这次张学良出兵关外,他就曾极力阻止。
无奈张学良坚持,毕竟张学良现在是东北军的最高领导人,最后他也只好同意。可现在如果再从东北调兵,那可就把东北的精锐快要调空了,这可就彻底同他固守关外的主张大相庭径了。
不过,张学良最看重的王树常和于学忠这两员亲信大将都同意出兵,他也不好贸然反对,索性就来个徐庶进曹营,坐在那里不出声。
荣臻则是很担心东北会出事,对东北的情况他是最清楚的,他很同意宋哲武关于日本人要在东北挑起战争的判断。荣臻认为,日本人现在的所作所为,绝对是想要挑起事端,以便找到借口,借以发动一场战争,最后好逼迫张学良送给他们更多的好处,在东北取得更大的利益。
这个时候,如果还从东北调兵入关,而不加以防范,实在是很危险。不过,有王树常和于学忠这两个张学良在军事上的左膀右臂先行提议,他这个参谋长也不好马上就明确反对。
不过,他毕竟是东北军参谋长,不可能像张作相那样装糊涂,他有责任提醒张学良。
荣臻仔细斟酌了一下,看着张学良,担心地说:“副司令,我怀疑万宝山事件就是日本人在背后支持的,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要把事情闹大,好在熙洽这件事处理的还不错,很快把事情控制住了,让日本人没有找到扩大事态的借口。”
“不过,这次关玉衡秘秘密处死中村震太郎这件事,很麻烦,日本人是绝不会轻易就放过的,他们提出来的那四条,我们很难让他们满意。。。。。。”
一提到这两件事,张学良的脸色就马上阴沉下来,这时他打断荣臻的话说:“那四条不是我们很难让日本人满意,而是我们绝不可能让他们满意。”
“日本人要求我们对关玉衡等人处以严刑,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张学良飞快地看了微闭双目,靠在沙发上不出声的张作相一眼,又把目光移开,伸手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份电稿,在手中挥动着,语气激动地说:“还有,熙洽无能,处理万宝山事件一事丢尽了我张学良的脸,他倒是没让日本人找到借口,可是也让我在委员长面前,甚至是在东北父老和全中国人面前颜面尽失。”
张学良举着电稿恨声说:“这是委员长阅读长春市政筹备处关于万宝山事件的调查报告后的批复,洪主任,你来念一下吧。”
洪钫面无表情地上前接过电稿,大声念了起来。
“一面交涉,一面侵袭,假交涉之谈判,为侵袭之掩护,其诈欺残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