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之崛起-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各种理由,“礼貌”地请出第四路军。可他这个“罪魁祸首”,却一直“逍遥法外”,没有受到任何波及。
虽然宋哲武对他的“越轨”行为很恼怒,和他有联系的人都被请出第四路军,可是他通过顺直省委得知,这些人协助他的人,包括在汉口招收的新兵中被请出第四路军的十几人,生命安全没有受到任何威胁,都是安全地离开。
起初王兴刚还以为是这些人真的是因为不符合第四路军征兵的要求,或者违反了第四路军的军纪,可是当最后一批协助他的人被赶走后,宋哲武毫不避讳地告诉他,这些人都是GCD,或者有GCD的嫌疑。
这时,王兴刚才明白,这些人的身份已经暴露了,被赶出第四路军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他们是GCD。
宋哲武还很郑重地告诉他,他宋哲武不希望看到这些人在第四路军内活动,因为他的第四路军要保持稳定,以及对他宋哲武本人的绝对忠诚。
王兴刚很怀疑宋哲武已经知道了他的身份,这是对他发出的警告,谷雄一甚至也一度想要把它撤出来。
可是,之后他的职务和工作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至少表面是如此。甚至到太原以后,他还升官了,就任北方边防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主任。
宣传工作的重要xìng王兴刚是非常清楚的,在GCD里,任何一级党委组织中,党委成员必须要有宣传委员一个位置。在第四路军里,虽然他还进不了核心层,可是他这个委员会是属于宋哲武直接领导的,这就足以说明许多问题了。
王兴刚由此认为,宋哲武虽然表面上不支持GCD,甚至还反对GCD在他的部队里活动,可在心里是同情GCD的,并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写成报告,报到顺直省委。
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篇报告却引来了顺直省委最为严厉的指责和批评。
bk
b
第四百四十六章布局王兴刚的无奈(三)
第四百四十六章布局王兴刚的无奈(三
顺直省委派来的特派员严厉地训斥王兴刚一番,说他被宋哲武这个“敌视我党、阀愚nòng人民、聚敛钱财的大军阀的招数所míhuò,完全忘记了血的教训。当年大军阀冯yù祥在利用了GCD后,不是也追随蒋介石对我们GCD ; ;举起了屠刀吗?”
“军阀就是军阀,他们的本质是不能改变的,他们是永远不会和工人阶级起的。虽然冯yù祥当年也是礼送西北军内的GCD员,可那是冯yù祥怕人说他过河拆桥,惺惺作态。”
“他对地方上的GCD ; ;人就没有那么客气了,立刻就lù出了他那无耻的反**嘴脸,仅在陕西一地就抓捕了数百名学生和GCD人,要不是当年萧振赢不忍下ī下把这些人放了,那可就会是几百颗人头落地了。”
“。。。。。。你所赞扬的宋哲武实行的不彻底的土地改革,那是他在和我党争夺农民,更加暴漏了他反动派的本质,也是我党最危险的敌人。”
“如果农民不明白这些还好,可你王兴刚是受党教育多年无产阶级战士,难道也不明白这个道理吗?地主手中的土地都是他们世代通过剥削农民获得的,早就应该无条件的还给农民,可是宋哲武却让农民们从地主手中买回来?。。。。。。还有,你竟然还赞同宋哲武纵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政策。。。。。。”
王兴刚认为,宋哲武在太原行署、绥远、南北méng所实行的包括土地政策在内的政策多数都还是好的,他亲眼所见,这些政策都是得到老百姓们的支持的。
就拿宋哲武为了抑制土地兼并而实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来说,按照宋哲武的说法,他这是在bī迫地主们拿出土地卖给农民,把手中的财富投资于工业建设。这个政策实施后,通过太原商业银行和北方发展投资银行的xiǎo额贷款,众多几辈子都没有土地的农民都得到了土地,许多农民甚至在家里给宋哲武立长生牌子。
虽然这和GCD现在实行的强制没收地主土地的做法不同,可是农民们也欢迎啊?
还有宋哲武在太原行署、绥远、南北méng实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现在已经开始大见成效,资本家和商人们把资金都积极投到工业建设和生产上,这让这四省的工业产品十分充盈,商业流通通畅。
此外,这些新建的工厂和商店还吸纳了大量的城乡富余人员和安置了众多的灾民。
在太行行署,绝对没有一个灾民会没有人管而回流落街头。不要说是太原城内的哪个街区,就是哪个县,哪个乡、村出现哪怕一个灾民,当地行政人员都会生怕被人看到,报到上面去,都会马上先接回家里,再逐级上报,统一安置。否则,他们的考核成绩可就要受到影响了,年底考核时,他们的官位还能不能保住可就不好说了,至少想要升迁是没什么指望了。
这样的事,不要说一个地方军阀,就是中央政fǔ也做不到。因此,王兴刚现在虽然因为信仰不同,他还不能和宋哲武完全一条心,可是现在已经开始在真心帮助宋哲武做事了。
在这些问题上,虽然王兴刚很困huò,这可和他们的主张和做法相距甚远。要知道,GCD大决议提出来的民主**十大政治纲领中的第七条明确指出,“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民因此”。因此,他不能辩解,也不敢辩解。
王兴刚的沉默,让特派员更加恼怒。
“。。。。。王兴刚同志,你完全辜负了党对你的信任,完全被宋哲武所míhuò,忘记了你的任务。你不仅没有在第四路军里做党jiāo给你的兵运工作,甚至连你现在掌握宣传委员会的机会都不加以利用,不去积极宣传我党的政策,不去积极揭lù国民党和蒋介石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还有,你竟然还帮助宋哲武和资本家们组织反动工会,欺压剥削工人阶级你的党xìng哪里去了?”
到这里,情绪jī动地特派员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
一提到这件事,就让王兴刚万分沮丧。
前期虽然也有众多灾民慕名而来,可是北方建设发展委员会在铁路、农田水利、新工厂的建设等方面,吸纳安置了大部分的人员,剩余的人员也都被如雨后chūn笋般建起来的工厂所吸收。
可是自从六月份以后,江淮流域和黄河中下游遭遇洪灾,出现大批灾民,宋哲武组织人力把灾民大批的接到太行行署,准备逐渐向北méng安置。
因为北méng路途遥远,宋哲武虽然组织了大量的运力,可还是运不过来,许多灾民只好暂时就地安置在太行行署等待。可这样一来,太行行署工厂就吸纳不了这么多人了。
因为人力资源充足,一些黑心商人开始压低工人的工资,更有甚者,还有的人开始雇佣童工。
这让王兴刚很气愤,不仅指示《北方晨报》加以揭lù,还主动向宋哲武建言,要贾景德、何其巩等人通过行政手段,要求所有在北方边防长官公署管辖之下的工厂主,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并在所有工厂成立工会,对这些资本家进行监督。
王兴刚提出的建议,让宋哲武很高兴,他很痛快地就接受了。
在宋哲武的直接干预之下,北方发展委员会很快下达了行政命令,不过和王兴刚的建议多少有些出入。
宋哲武认为,工资标准的高低要由市场来决定,不应该依靠行政命令,那样会刺伤商家的生产积极xìng和投资热情。
具体命令是:一,禁止雇佣童工;二,设定最低工资,具体标准由北方建设发展委员会政务委员会、财税委员会和四省商业协会具体协商制定。并逐年进行审议,进行相应修正;三,所有在北方边防长官公署控制区域开办的工厂,必须组建工会。各县、市、省逐级设立总工会。
禁止雇佣童工这一条就不用说了,这样不道德的事情,只能偷偷地做,绝不会有商人资本家敢于公然反对,那样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没见被《北方晨报》曝光的那几个工厂、公司不仅被罚款,还因为名声受损,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虽然对于设定最低工资标准,很多商家多少有些抵触,可是这个工资标准仅是上半年各省最低工资的平均值,虽然有所提高,可变化并不大,大家还是能接受的。
只是要这些商人资本家成立工会,这就让他们很抵触了,甚至有的人反应还很jī烈。有谁愿意在自己的工厂里找一群“爹”呢?
不过这事由不得他们,工会是必须要成立的。在何其巩和以乔映霞为首的太行行署总商业协会组织下,各县商家代表几经磋商之后,最终决定,在公会章程里增加“工人不得无故影响生产,否则资方可以开除工人;劳资双方如出现纠纷,要由各县商业协会和上级总工会共同裁定,必要时各省政务厅和总商业协会要介入,协助解决。”这两条后,成立工会的事情才最终通过。
只不过,由于按照宋哲武一贯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成立工会这件事进程极快。加上GCD的组织在阎锡山时期被破坏的十分严重,山西特委的组织非常薄弱,对这件事反应的不及时。
因此,各厂公会都是在当地政fǔ帮助工人成立的,各县总工会也都是由各地商业协会和工人代表,以及各地政fǔ派员组成的。GCD几乎完全没有参与进来,工会系统完全被北方建设发展委员会所控制,甚至孔维还在太行行署总工会担任了副会长。这一点尤其让顺直省委的几位领导人气氛,决定给予王兴刚党内警告处分。
党内警告处分,这样的处置在GCD内来说是极重的,而且在这一时期,甚至也没有地方申诉。
王兴刚虽然很委屈,可是这工作该做还得做,只是向顺直省委要求的那样做,他是不会做的。他要是那样做,宋哲武非把他马上赶出第四路军不可,那一切可就都前功尽弃了。
王兴刚这些天正在为这事发愁呢,完全不知道宋哲武这个时候找他为了什么?难道自己又有什么事情让宋哲武不满意了?
不会呀?这段时间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啊?
见到宋哲武后,才知道自己虚惊了一场。
宋哲武告诉他,“阎锡山乘日本关东军的飞机,从大连经天津飞回了大同。”
这个消息让王兴刚吃了一惊,不过王兴刚很快经镇定下来,也马上明白了宋哲武特意把他找来,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意思。他可是《北方晨报》的主编、宣传委员会的负责人。
“司令,阎锡山乘日本人的飞机飞回大同,这说明阎锡山已经和日本人勾结在一起,不仅是一个军阀,现在还是卖国贼和汉jiān,他这是要在山西再次兴风作làng,破坏我们太行行署来之不易的繁荣稳定,我马上回去在《北方晨报》上进行揭lù,让山西人都认清阎锡山设个什么人。不过,今天的报纸已经开始发售,只能加印号外了。”
对于一点就透的王兴刚,宋哲武很满意。点点头说:“揭lù阎锡山和日本人勾结这件事是必须的,只是这件事不能最先由我们来做。这样,《北方晨报》不是和《大公报》、《申报》有新闻jiāo换协议吗,把这个消息先发给他们,有他们先发表,然后,你在动员太行行署的媒体广为刊载。”
王兴刚稍一思索就明白了宋哲武的意思,点头答应。
“还有,要记住,这件事的关键是阎锡山乘日军关东军的飞机回来的。另外,如果有人有其它我们不知道的消息,即使无法核实,也不要阻止他们刊登,言者无罪。”
对于宋哲武后一句话,王兴刚也是理解的,那就是可以放开污蔑攻击阎锡山。
正愁着如何想顺直省委jiāo差的王兴刚不由大喜过望。
感谢“还没发现”书友的月票支持,更感谢“缙云。?嗦”书友的打赏
bk
b
致歉
+近深蓝使用的文本可能有问题,码完可以上传就出现排版错误,我会尽快解决的,给大家带来阅读不便,深表歉意!
第四百四十七章布局煽动(一)
在王兴刚从宋哲武那里回来的当天中午,曾经最先报道“东北易帜”和独家发表中原大战末期张学良拥蒋通华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天津《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在他的主编办公室里,收到了和《大公报》有新闻互换关系的《北方晨报》的电报。
电报的内容是关于被国民政fǔ通缉的阎锡山的,说‘阎锡山乘坐日机,偷偷飞回了大同。’
张季鸾留学日本,同于右任、李仪祉两人一道,被并称为“陕西三杰”,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了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堪称报业先驱。他在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
张季鸾不仅文笔犀利酣畅,在办报理念上也很独到和坚韧。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提出了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有几个事例可以证明《大公报》严谨的办报作风。如中央军连续三次围剿红军,《大公报》在追踪报道中,就不乏肯定红军的文章。国民党中央党部要求各个报刊一律称共产党为“共匪”,只有《大公报》从未服从过这个命令。
《大公报》在张季鸾26年接手时,发行量不足2份,每月广告费收入只有区区200大洋,月亏4多。可是五年后的现在,《大公报》发行量突破了5份,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最大、在全国也是非常著名的大报,这一切,都是靠着张季鸾犀利的文风和他对新闻敏锐的dòng察力换来的。
对于阎锡山回到大同这个消息,尤其是阎锡山是乘坐日本飞机飞回来的,这让这条消息会更加具有爆炸力。
虽然《大公报》和《北方晨报》有新闻互换业务,可是这样的消息是一定会最吸引读者,也是最能创造出巨大轰动效应的,《北方晨报》自己不发,却在第一时间把这条消息jiāo给自己,张季鸾当然是明白其中的含义的。
不过,不管《北方晨报》出于什么目的,这条消息对于张季鸾也有股份的《大公报》来说,都是太重要了,有了这条首发新闻,《大公报》的销量再上一个台阶虽不敢说,可是再增加一两万的发行量是绝对跑不了的。
想到这些,张季鸾不敢怠慢,立刻喊来了几个编辑,在几个编辑震惊和万分惊喜的目光下,迅速地作出部署。
一、马上安排增印号外;二、为了抢时间,号外要随印随发;三、时事部要马上准备配发的文章,主要评论由他自己亲自捉刀。同时,张季鸾还指示时事部,立刻派出得力记者赶赴太原和大同、临汾,详细采访查实关于阎锡山的一切消息,包括太原、临汾、大同的民意和宋哲武、徐永昌以及晋绥军的态度。
虽然宋哲武入主太原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即便是从兴华迁入太原算起,也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可是由于宋哲武大力扶持工商业者的政策,以及大量投资和招揽人才等一系列积极措施的实施,加上华北地区工业基础比之南方沿海地区要薄弱的多,太原现在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基地和最繁华的商贸中心。
因为工商业发达,又由于商人、资本家对政治、经济信息极为敏感,太原报业十分发达,为了争夺订户相互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各家报馆对国内,甚至国外的政治经济信息,都要抢着在第一时间独家发表。
为了早一些得到独家消息,大大xiǎoxiǎo的报社都扩充了记者队伍,一些大报还在天津、北平、南京、上海、武汉、广州、沈阳等地派驻记者或者在当地聘请了特约记者,那里的任何消息或者传闻,只要是对太原有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