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烈明 >

第140章

烈明-第140章

小说: 烈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约半柱香的时间,院内便响起了嘈杂的脚步声,接着便是王承恩感激涕零的声音,“圣上日理万机,竟然还趁闲暇时分探望老奴,老奴感激不尽!”

崇祯低沉略带着些沙哑的嗓音响起,“这不是在宫里,就无须多礼了。你这些日子不在,出了不少事情,听怀德说起你的身子也打好了,朕便登门,一为看望,二则是有些事情要安排。”

两人的脚步声一前一后进入房内,其余的人则相继退到了院门的位置。

朱平安屏住呼吸,心头虽然紧张,但却在刹那间明白了王承恩的用意。崇祯皇帝不是昏聩之君,但其多疑善变的性格却是众所周知的,封疆大吏,六部阁臣很少有人能完全揣摩其心思用意的,也因为如此,众臣都是战战兢兢。做事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也是造成这个时期行政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王承恩作为崇祯的近臣,崇祯能将南迁事宜交给他来打理,便可见对其的信任。但即便是如此,从王承恩的言谈之间也可以知晓,他也没有把握完全掌握崇祯的所思所行,也因此,他希望朱平安能琴儿听一听崇祯在人后的言谈,以此来作为日后行事的基础。

“天津的事情你已经知道了吧?”崇祯品着茶问道。

“是!”

“开始朕心里还纳闷。为何好好的天津卫发生如此规模的兵变。以至于赵良栋这个总兵都丢了性命。接到朱平安的奏报之后,朕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其中有奸人作祟,竟然以兵变为名。将主意打到了漕粮的身上。”

“圣上明鉴。早在朱平安第一次进京的时候。他便向奴婢说起过这件事情……!”

“哦。为何不奏报?”崇祯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满。

“一是因为查无实据;二则是因为牵连甚广。山右商人在口外一带经营已经数十载,而晋商自大明立国伊始便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仁宣朝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三晋子弟入朝为官,其中甚至有当时的六部堂官和阁臣。到了如今,晋商的子弟遍布朝野,实在是无法彻底甄别他们到底是不是和山右商人有着何种的关系。因此,当朱平安告知老奴这些事情之后,老奴选择将此事压下来,以图后效。”

崇祯叹口气,“你说的在理,这的确是一桩难办的事情。可如今,已经不得不面对了,朕选拔的天津总兵他们都敢动,竟然还发动了一场兵变,这些奸贼的势力不可小觑,再坐视不理的话,江山社稷的根基都会不稳。”

“不过,山右商人的老巢在张家口,那里地处边镇,又和蒙古紧邻,恐怕不易除之啊!”崇祯又补充了一句。

王承恩深以为然。随即向崇祯提出建议,可以将这项差使交给锦衣卫去办。虽然如今锦衣卫早已远不如当年,但各地却都有锦衣卫的卫所,一旦计议已定,便可以同时剿灭山右商人在各地的分号据点。至于张家口的老巢,则需要有干员同一时间亲自带兵前往剿灭。

之后,崇祯便陷入到深深的思索中,好一会功夫都没有再度开口。但他一开口却是直接跳到了另一个话题上。“锦州大战在即,可中原和湖广战场也是越来越吃紧,丁启睿无法调动各路督抚,张献忠兵势愈发强盛。三边总督傅宗龙和孙传庭应付李自成也有些捉襟见肘,各路都是向京师告急,请求增派援兵,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王承恩却是只是回答了一句,“军国大事,老奴一介阉人,不敢妄言!”

“可现在朝堂上已经有人谏言,调派山东兵马支援三边,朱平安这两年在登莱招募义勇,组建什么新军,听闻成效不错。就连周延儒也有些意动,傅宗龙更是连上几道奏疏,请求调派山东兵马支援。你直言便是,朕想听听的看法!”

王承恩告一声罪,这才开口说话。他的意思是,山东兵马可以调动,但却万万不能抽调主力。登莱是皇室南迁的重要据点,万不可有失,如今山东虽然有数万兵马,但眼下却是京畿附近唯一具备一定战斗力的部队,一旦全部投入到剿贼战场,万一京师有变可就来不及驰援了。精心准备的南迁计划也就泡了汤。赵良栋身死,还可以找人来代替,但兵马一旦抽调出去,再想调回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更何况,就拿最坏的局势来说,一旦京师沦陷,皇室退往江南,手中无兵,那又怎么号令各路督抚。

王承恩站在崇祯的角度上考虑的极为细致,这让崇祯皇帝不禁甚是欣慰。“朝臣们都是利字当先,唯有你还能设身处地为朕着想,实在是难得啊!”

“也罢!”崇祯皇帝瞬间拿定了主意,“就让朱平安率领一万兵马驰援傅宗龙,也好应付一下朝臣们。到时便由他主持突袭张家口的事情,也算一举两得。”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不由得有些恼怒和沮丧,“朕已经让骆养性盯住了柳忠恕和贺有龄,这两个奸贼吃着我大明的俸禄,竟然做起了卖国的勾当,不杀不足以平息朕的怒火。就在朱平安攻入张家口的同时,朕要看到他们两个的人头。”

“是,老奴领命!”

王承恩其实也明白崇祯的心思,他的心里也明白,大明北方的局势已经是难以扭转了。从崇祯的内心来讲,他很希望以太子监国南京,或者干脆南迁,以江南半壁为根基,从头来过。但他面对的却是一个经营了两百多年的文官集团,迂腐、好名、党争等等,便是这个集团的鲜明的烙印,以他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抗衡这个根深蒂固的群体。一旦提出南迁的建议,势必将遭到朝臣们的群起而攻之,有了事情,他们可以躲,可以降,但为了他们的名声,大明皇室却必须死守京师,连离开两个字都不能提。

“大伴!”崇祯的眼眶有些微红,“朕不是昏聩之君,但朕却着实害怕要做亡国之君啊。中都沦陷、陵寝被焚、福王、襄王等宗室被乱贼所杀,这桩桩件件都让朕没有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啊。”

“思来想去,只要将来能留下血脉监国南京,朕就留在这京师,哪儿也不去了!成祖有云‘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中兴大明朕已经做不到了,但这一点还是能做到的!”

王承恩顿时也伤感起来,刚想劝慰两句,崇祯皇帝却是一摆手,“大伴,太子还年幼,这是朕唯一放心不下的一点。万一他能到南京去,你也随着他一起吧,从旁多加指点,总算他的身边还有个体己人。”

王承恩擦擦眼角的泪水,径直跪在崇祯的面前,“圣上不必再说了,太子身边自有辅臣。从潜邸开始,老奴追随圣上十六载,此身已交托给圣上,圣上又何故将老奴远远的打发去了呢!不管前边风刀霜剑,老奴必定追随圣上左右!”

崇祯也难得的感动莫名,亲手将王承恩搀扶起来,“好了,好了,这样的话,朕以后不再说便是。王品在外历练,怀德也是沉稳谦和,这两个都是你一手调校出来的,朕便将他们两个都托付给太子,以后成就一段君臣佳话。”

崇祯长出一口气,总算将心头的难题找到了应对之策。但忽然间又想到了一些事情。

“将来到了那一天,你记得提醒朕。朱平安毕竟是宗室,长期手握兵权对于太子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到时候,太子离京的时候,你帮着朕拟一道诏书,交予太子。等到了南京大局已定的时候,便昭告天下朱平安的宗室身份,恢复朱聿键的唐王爵位,立朱平安为世子。他有功劳,但却不能再掌兵,今后便做一个富贵逍遥王爷便是,荣华富贵统统给他。”

“如果他心有异念,这一道诏书便可以让天下群臣和武官群起而攻之,也算给太子一个保障,免得祸起萧墙,再重现当年的靖难之变!”

“是,老奴遵旨!”王承恩平静的回答道。

而身在密室中的朱平安却是冷汗涔涔。崇祯的心思还真是难以捉摸,一面极力拉拢,一面却是暗藏杀招,这难道便是帝王的心术吗?

这一步一步,都是为了保障朱慈烺能够顺利的到达南京,登上帝位。转过头来,却是毫不留情的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看来,王承恩今日要自己躲在这密室中偷听的重点,便在于此啊!

朱平安悄无声息的深吸一口气,努力使自己的呼吸心跳平复下来,眼中慢慢释放出无穷的杀意来。

崇祯千算万算,可还是没有算到今后的局面会乱成什么样子来。各路藩王相继崛起,为了一个皇位置北伐大业于不顾。文臣武将为了一己私利,互相攻伐,生生将大好的局面挥霍殆尽。

朱慈烺是否能平平安安的继承这大明江山,还犹未可知啊!

第一百一十一章一触即发

一个时辰之后,崇祯皇帝这才离开,待到从密室中走出,朱平安身上的衣衫都已经被汗水所浸透。

老管家或许是早已料到,亦或者是王承恩早有吩咐,总之是第一时间便呈上了干爽的衣服供朱平安替换。

又饮了一杯凉茶,身上和心中的那股燥热才渐渐散去。

王承恩察觉到从密室出来之后的朱平安的眼神总是不住的在自己身上逡巡,这才放下茶盏,缓缓说道:“刚刚的话语你都听到了,不要用那种眼神看我。我所效忠的另有其人,但今上亦是对我恩深情重,就冲这一点,我用这条命陪他走完剩下的路便是无悔无怨。不过,这大明的江山却是千万人用性命的代价撑下来的,我不能够眼见着它走向万劫不复。以后,这担子便要依靠于你了!”

朱平安的心中一阵悲凉。王承恩最后的命运如何,他是清清楚楚的,眼前的这位老人,要朱平安亲眼看着他陪着毫无希望的崇祯皇帝走向末路,朱平安却是极为痛心和不甘的。

“你不必劝我!”王承恩似乎是早已预料到朱平安会说些什么,手轻轻一抬,便阻止了朱平安的话语。“北方的局势已经糜烂不堪,闯贼日益壮大,河南之地任由其驰骋纵横,官军却无从抵御。要不是傅宗龙、孙传庭等人还坚守着潼关一线,恐怕留空就会长驱直入直逼京师了。”

王承恩唯恐朱平安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便直接说道:“你的山东兵马如今于大局并没有多少的助益。这倒并不是因为你的兵马战力不行。而是如今的朝堂之中暗流涌动,山东兵马一旦出动,便有可能出现别的变数,成为众矢之的。基于这个原因,我才建议今上不要轻易调动你的主力。在这个时节,手中有兵才有机会啊!”

王承恩已经说得很直白,朱平安不可能不明白他的话里话外的意思。

“我看着今上一步步的登上帝位,从开始时的励精图治到如今的束手无策,其中的酸甜苦辣我都陪着他一一尝遍,真到了那一天。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弃他于不顾的。”

王承恩的话语很决绝。让朱平安也无法再劝。

……

没过几天,王承恩便入宫当值。这几日里,崇祯皇帝也只是召见了朱平安一次,有怀德在一旁暗中相助。这次奏对总算是无惊无险的平安度过。关于调派山东兵马入山陕作战的事情。也已经定下来。朱一切都在王承恩的掌控之中,此次派遣朱平安入山陕,主要便是为了清除山右八家的势力。因此也只抽调了一万兵马。

一大早,王承恩便入宫赶赴乾清宫,此时,天色还未放亮,宫城的城门也是刚刚打开。

刚一进城门,迎面曹化淳已然是一身大红的蟒袍迎了上来,脸上尽是喜气洋洋的笑容。“王老哥,恭喜痊愈归来,你这些日子享尽了清福,兄弟我可是思念的紧啊!”

王承恩一愣,但随即便明白了曹化淳的用意。如今宫里也不太平,田贵妃和正宫周皇后之间始终是明争暗斗。杨嗣昌病故,高起潜督军关外,连带着田弘遇也受到了冷落,形势急转直下。却没想到又冒出来一个杜勋,生生将这局面给扭转了过来,田贵妃再度受宠,司礼监也多了一位秉笔太监。这样一来,曹化淳的日子便不好过了。

就像今日此举,摆明了是要拉拢王承恩。

王承恩淡淡一笑,“何德何能,竟劳烦曹公在此等候!承恩愧不敢当!”说罢,便是深施一礼。

曹化淳连忙扶住王承恩将要下拜的身躯,“生分了不是?你我兄弟在潜邸中便是一起共事,无话不谈,这些年如果不是老哥从旁帮衬,我这个掌印的职位哪里做的如此稳固啊!你说说看,咱们之间何须这样的客套!”

王承恩笑着点点头,趁势将身子直了起来,看看曹化淳的手下都站在远远的地方,这才小声说道:“听闻前几日杜勋报吉得了圣上的称赞和赏赐……!”

说起这件事情,曹化淳顿时恨得牙根痒痒,在王承恩面前,他也不必摆出人前的模样,顿时骂出声来,“这样的小人,要不是凭着如今承乾宫的那位,如何能走到今日的地位!”

王承恩也不听他如何说,只是看似毫不在意的说道:“曹公可是大意了!”

一句话说的曹化淳也沉默下来,良久这才点了点头,“老哥说的是,这升平日子过得久了,确实是有些懈怠了。”

“听闻杜勋替那位出谋划策,贺有龄也是出力不少……?”

曹化淳一拍大腿,“休要提那老狗,要不是咱家这么多年一直照拂,这宫里焉有他的位置,如今福建市舶司那边都是用的他的徒子徒孙,他倒好,一头扎到了杜勋的裤裆里,看咱家不好好的收拾他!”

王承恩摇摇头,从怀里摸出一份卷册,交到曹化淳的手中。“朱平安入京,倒是礼数周全的很,想来也没少了曹公的那份。前日里,他曾登门探望我的病情,说起一件事情,却是为难得很……,我不敢自专,已经禀明了圣上,圣上属意锦衣卫去处理。我想了想,此事骆养性未必能办的周全,曹公如果肯让东厂一起办理的话,倒是可保无虞。”

曹化淳将信将疑的讲卷册接过来,仔细的看了半天,这才一脸疑惑的抬起头来,“老哥的意思是……?”举起一只手掌来,做了一个横割脖颈的手势。

王承恩顿时笑了起来,“曹公以前和贺有龄交情也算不错,将自己的事情和他切割开来,事情做得周全些,贺有龄是跑不了的。之所以跟曹公提起,便是圣上之前发了话,柳忠恕和贺有龄是万万留不得了。”

王承恩话一说完,曹化淳顿时感激涕零,“老哥这番深情厚谊,兄弟我记在心间了,今后但凡是老哥发话,化淳一定全力施为,如有背弃,天打雷劈!”

“言重了”,王承恩笑容满面的扶住曹化淳的双臂,“曹公言重了!”

两人相视一笑,正打算并肩入宫,宫门处却是一阵喧闹,回头看时,却是内阁的几位阁臣,周延儒、魏德藻、蒋德璟和郑三俊,兵部侍郎陈新甲等人急匆匆的入宫来。

曹化淳和王承恩互相看看,一同扭回身来相应。“诸位阁老何事如此匆忙啊?”

周延儒的紫红脸庞上全是豆大的汗珠,冲着曹化淳和王承恩一拱手,“两位公公,还请速速禀报圣上,关外紧急军报,奴酋皇太极已经起倾国之兵,紧逼宁锦一线了!”

……

六月末的时候,盛京城一片春色,原本正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分,关外的田地却是人影稀疏,盛京的街道上也是冷清异,只有步军衙门的兵丁不时穿梭在大街小巷,但放眼看去,也尽都是些老弱士卒。

盛京皇宫大门紧闭,拱卫部队却是将皇宫守卫的异常紧密,较之平日里也森严了许多。

后宫的五座宫殿即使是在这正午时分已然是鸦雀无声,偶尔经过的内官和宫女也是小心翼翼的屏住呼吸,快步走过,生怕弄出声响来惊动了宫里的贵人。

元忠自崇政殿中出来,亲自吩咐一众太监将殿门关闭。作为皇太极身边的太监总管,此次皇太极御驾亲征并未带上他一起随行。八旗还保持着从前行军的习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