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

第36章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36章

小说: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四号坦克的工时,甚至比T34还有少——有三千,四千工时之说。

T34出现过五千工时的,但那是一九四二斯大林格勒版的,质量极糟糕,甚至连最基本的瞄准装备都无,开火得用测距机枪先测打一发。

虎豹的生产工时之于T34,复杂的地方在几个地方:虎豹的装甲钢用的是扎制加表面硬化处理的,这个比以铸造炮塔为主的T34要复杂得多。坑爹的重叠式负重轮设计,加重了维护和生产的麻烦,当然,带来的好处是人机工程出色,舒适性较佳。但是,虎豹的重量,实在对不起他们的防御——豹45吨左右,M26的重量也差不多,但黑豹的防和攻都不如M26。只是机动性上稍有优势。

关于虎豹工时的说法,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具体的情况由于资料不全,一直不能找到确切的数据,欢迎大家指错。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地方都有在讨论,但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如果谁能拿出确切的资料和数据的话,那真是功德无量了。

2。M4坦克打火机之说。这个说法是被某些德粉苏粉有意地夸大了。从二战毛子坦克兵的回忆录来看,他们对其的安全性的评价甚至比T34还高。

某些德痴说M4坦克一点火星就起火。事实上,二战所有的坦克,只要是使用汽油机的,在这一点都是相同的。除了用柴油的T34和日式坦克。强如黑豹,老虎,一旦动力室被击中,一样也是避免不了起火的命运。

事实上,M4坦克是相当出色的一款坦克,其改良潜力甚大。打火机之恶名,主要在于1944年D日后到阿登的那段时间。因为前期在他过得“太舒服”——在非洲上欺负的尽是三号四号这些小玩意,那儿虽然有虎出没,也只有几只。因为忽视,所以并没有将装甲,火力的潜力全挖出来。D日到阿登的那段时间,M4被虎豹一顿痛打之后,米妖对其进行全面的改进升级——加厚装甲,换装了长管76炮,使用湿法保存弹药。其性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二战最终最强的改良型,M4A3E2,其正面的防护甚至达到120~150毫米,直追黑豹甚至稍有胜出。长管的76炮,其穿甲性也微胜T34-85一线。配合其二战最出色的火控和追猎性能,综合能力,已略在T34-85之上——当然,打虎豹还是有些吃力,但已不象最初时那般。而二战时,M4在战场上的一些妖孽级别的改良型,变型车,比如小飞象,装了105榴弹炮的,以及二战后以色列的改良型超级谢尔曼。关于这个坛子里讨论甚多,就不重复了。

二战时的各种坦克,刚登场时,其实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著名的黑豹,动力装置莫名其妙起火,和M4一样,也是一打就着的。库尔斯克战役时,大量的黑豹不是被击穿,而是中了一炮,坦克没事,车子却莫名地烧起来了,原因是供油系统有问题。T34刚上场时,坑爹的两人炮塔导至这款坦克没法发挥出真正的战力。经过战争的洗礼之后,后方根据前线部队的意见改进了设计,上面两款坦克都成为经典。

M4的名声不是太好,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他参战时间太迟——真正大规模参战和经历战争严酷考验的是1944年六月六日以后的战事,在西欧战场上的坦克战只打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阿登战役之后,前面半年暴发出的各种问题后,开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等M4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整出长管炮,厚装甲,湿法保存,性能大大提升的M4之后,还来不及表现,战争结束了……所以大家记住的印象最深刻的,就只有他在前期的恶名了。

另一个原因,在中国,关于二战,德粉很多,捧虎豹,他们黑M4不奇怪,第二多的是毛粉,他们捧T34,自然也不屑M4。同时得罪了这两个群体最多的德粉和毛粉,M4前期毛病,就被大家抓住了一顿痛打,被过度地放大了。(这是个人的一家之言,大家笑笑就行。别太顶真。)

3:科技树德国最高

事实上,二战时德国的军工科技,最多只能排老三,英米都胜过他一线。真正可认定高出英米许多的科技树,仅有V系列火箭一项。当然,铁拳和MP44这类小东西也算吧。

二战前的德国,受制于凡尔塞条约,几乎所有军工科技的研制都受到了压制。这导至其前期的武器极差,尤其是在陆军。只是仗着出色的战术和士兵素质才赢得了前期战争的胜利。而到了末期,那些所谓的末日科技又是什么样的呢?

号称称无敌的ME262战机,其发动机寿命不过二十多个小时,同时极易着火。是有名的本方王牌飞行员杀手。

所谓的二号最强的活塞战机TA152,其最强之名,还得再加上之一二字。能和他竞争的,有英米的喷火,米妖的奶瓶三兄弟F4U4,P47,F6F,以及野马H,事实上,当TA152出场时,德国在活塞式战斗机方面,已经全面落后英美了。1944年之后,英美这边,二千马力的发动机的战斗机满天飞,而可怜的汉斯还在用1700的发动机在爬,而在新式发动机的研制和开发方面,当时的德国发动机由于过度重视富油燃烧,一直被火花塞结焦问题折磨,以至于1943年到1944年下半年整整一年半,当英美的二千马力发动机装备使用时,而德国大票的战斗机,还在使用老发动机。

注:喷火使用的梅林发动机,和BF109使用的DB601发动机,气缸容量都相差无几。但是,英国把梅林整了又整,重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最后硬是在气缸量不变的情况下,整出了二千马力的喷火14。

而德国这边,发动机开发到BF109F型的1400马力左右时,就再难前进了,后面的BF109G,换上了更大的气缸,重量大增,而马力也只是勉强爬到一千七百多。而同一时期,英国的另一款发动机,格里芬(也就是狮鹫)发动机,使用同类型的气缸和差不多的重量,却飞出了2500马力,到二战结束时甚至开发出三千马力的。

在和英国的空军对抗中,当使用的2000马力的喷火14出场时,德国空军在战斗机质量上,已全面落于下风了。

关于航空发动机的开发问题上,无论是BF109的DB601还是FW190的BMW系列,都没有装备中冷器这一关键因素,少了中冷器,可以减少发动机的重量,在早期增压不大的情况下时并不致命,但造成的致命后果就是,随着发动机气缸增压越来越大,没有中冷器的弊病也越来越严重——到二战中后期,德国发动机的燃烧室的压力一直上不去,而同一时期英美的发动机进气压则在不断地上升。去掉中冷器的重量优势,再也不能抵消中冷器带来的发动机马力和性能上提升的优势。缺少中冷器也加重了发动机火花赛结焦的问题。(此说法引用的是空军之翼上网友GLEN的观点,此人干货不少。引用时标注一下他的版权)DB601发动机早早地就在1400马力位置就停下脚步潜力挖尽,明显是因为缺少中冷器的原因。

英式发动机,我在曾在电视军事节目上看到这么一个评价,一升的燃油,英式发动机可以飞行比德式长五倍的距离——此为央视节目的二战报道,这个说法要打个大问号,不过英式发动机比德式省油是公认。主要原因也在于贫油燃烧方面牛牛做得比汉斯好很多——因为德式发动机过度注重富油燃烧的原因,注定了他们不省油。

至于E系列战车,更多的只是保时捷博士的疯狂设想——这东西,仅是图纸上的一些疯狂设想而已。

外传关于二战的流毒甚广的错误认知(下)

4。背了太多黑锅的小胡子和戈胖子

小胡子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才能,远远胜出德国许多出名的元帅。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孰克而克和基辅。

事实上,在孰克而克,小胡子的命令,仅仅是让古德里安的坦克师停止前进了三天,以等侯步兵跟上罢了。而当时战场的情况是,古德里安的坦克师冲得太急,已和步兵严重脱节。而他要面对的对手,是有舰炮支援的三十个师的英法军队!单单就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他不但没有优势甚至比敌方的还少。闪击战虽然很厉害,但在那个沼泽区,被压缩成一团的敌军,三个坦克师就想全歼敌方三十个师的部队,本身就是不太现实的事。而当时的情况来看,蒙哥马利在当时发动了一次很成功地战术反击,已暂时稳住了战线并建立了一条防线——事实上,在后来的三天里,得到步兵支援的老古也是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才突破了这条防线,而那时,守护的部队只剩下六万人而已。

按当时的情况看,即使小胡子全力以赴,最多也只能留下一半的英法军队而已。

至于基辅,很多人都说小胡子不打莫斯科而去打基辅是错的。但从现在的眼光看,打基辅才是真正确的决定。

太祖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亡,存人失地,人地皆活。放着已陷于绝地的六十七万西南方面军不理,而去攻击更远的莫斯科,本身就是兵法上的大忌。至于说打下莫斯科会让毛军崩溃,这更是笑话。谁都知道,苏这个国家的性质,失去莫斯科,也不过是丢掉一个首都罢了,别忘记当年矮子皇帝打下那儿时也没有让他们降了。只有真正地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如果真的打莫斯科,那才真是一场灾难。已经重点防护的莫斯科,德军再强也难以马上吃下。而基辅这儿的敌人有了喘息之机,再在后方做怪。那才是真正的前后首尾难顾。

而戈胖子,很多网站都把德国空军前中后期的失败全归于他头上,这是很不公平的。

德国空军的一系列的失利,更多的原因,是在于自己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德国飞行员后期严重数量不足,怪戈林,说德国的培训机制不好。

这不能怪他。飞行员,都来都是用零件和汽油浇出来的。而德国最缺的就是油。而在战前,德国因为受制于凡尔塞条约,一切只能偷偷摸摸。能培育出二万八千名飞行爱好者,戈胖子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当时小胡子的要求是十万。要知道,德国是个无油国,所有的油料都要进口。远不能和米,苏这两个产油的大国比。非不能,不行,实是无力也。

至于新一代飞机开发比不上敌方,同样也因为油料的原因,科技积累不足,也正是我在第三点所说的,科技树开发不如米英。

德机在后期活塞机落后于英美,一为化学工艺研究上落后。英米都早早地开发出更高标号的航空燃油,加上资源的优势,120号燃油甚至150号油可以随便烧,而只能靠煤化油技术的德国在这方面则落后许多。这是先天不足造成的。罗马尼亚虽然出采油是优质石油。但在高标号油的开发上,始终是德国的落项。

燃油品位上不去,加上中冷器缺乏的先天缺陷,严重制约了德国新式发动机的进气压难以提升,更影响了新式发动机的开发,导致1944后大批德机只能小改小闹将就着用……

这是资源和科技的双重缺陷造成的,和戈胖子无关。

注:以前看到过一个说法,TA152所用的发动机,终于增加了中冷器和二级增压,不过真实性无法确定,求科普。

5:虎豹数量不足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又要回到第一点了。

虎豹数量不足的问题,不在于设计,而在于生产,以及工业布局有大问题。在施佩尔当上生产部长前,他的前任是个混蛋。把整个德国的军工搞得一团糟糕,当然,责任不能全怪他,这也和整个德国的国家生产体制问题有关,毕竟是资本主义的工厂——类似的情况美帝苏毛都有。比如美帝方面,大量的优秀的76坦克炮堆在后方的仓库里生锈,而前方的M4还在使用垃圾的短管75炮被虎豹痛打。而德国这边,小胡子早早地就要求把三号坦克的炮管加长,结果管军工装备充耳不闻,直到某次小胡子视察坦克部队后发现这一情况后大发雷霆,才有所改变。而苏联这边,著名的T34的生产装备,当时受到KV研制者那边的干扰,以及上层官僚主义的影响,差点就胎死腹中。

而英国牛牛方面,他们开发出了二战最出色的液冷发动机——梅林,二战最出色的反坦克炮,17磅炮。可是最出色的液冷战斗机和最出色的坦克的头衔却和他们无缘。这完全是科技树和武器开发理念上出了严重的问题,也是很让人无言的。

其实军工生产,受制于各国利益群体的私心,这样乌龙的悲剧,美国,英国,甚至苏联都发生过,但问题是,英,美,苏,他们的容错能力比德国强。美苏可以错几次而不致命,而德国毕竟国力资源有限,错一次就变得相当地致命。

1941~1942年,这两年德国坦克的产量,是低得吓人——41年只四千不到,42年也仅仅是六千。德国不能在42年打败毛子,最大的罪人就是这个天杀的生产部长。在他的指导下,每当前线取得了某场战役的重大胜利之后,其生产线上的飞机坦克的产量就直线下降。更不要说德国动员太晚,没有早早地实行三班倒和免休工作制了。苏德战场最关键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德国军工生产部门更象是在度假而不是战时生产。

等施佩尔上台后,开始总动员时,盟军针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开始了。即使是如此,在后方被炸成一片白地的1944年十月,德国坦克的产量,甚至达到了每月二千的高峰——几乎不输给同期T34的产量了。如果能早点完成总动员,虎豹的产量提升一倍并不是太难的事。

关于虎豹产量上不去的问题,讨论后个人总结之后,认为是以当时二战时的生产技术,生产四十五吨以上的坦克,生产难度不小,并不是一般的坦克厂可以造的。而生产三十吨左右的坦克则对设备的要求要小得多。应当也是虎豹产量上不去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德国内只有几家专门的坦克厂可以生产。一般的小厂因为设备跟不上难以生产。

此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国工业的布局,有着严重的问题。其工业布局,更类似于小手工作坊的集合,而不适合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

在网上我看过几张美苏德三家的坦克工厂的照片,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坦克工厂都是几十辆甚至上百辆坦克排在一起同时生产,上百辆坦克同时在流水线上生产的背景,看上去极为壮观。

而德国,诺大的一个坦克车间,往往只能看到一两辆坦克孤零零地摆在哪儿,生产速度可想而知。

如果说虎豹是因为生产工时比T34高而导致产量不足,那么,四号坦克还有三号坦克,这两款生产工时远不如T34的坦克又怎么说?在虎豹投产前的1941年和1942年,德国当时生产的坦克全是三号和四号,但平均产量,也只有坑爹的每月五百(1941年时甚至不到四百)。而同一时间苏联坦克的产量是月产量接近两千左右

如果想大辐度提高德国坦克的产量,就必须对德国的整个工业布局进行调整,而这个工作量,只有斯大林这样的独裁者才做得到。

此外另一个问题就是油料问题,就算是德国生产出海量的坦克,也缺少足够的让他们动起来的燃油。

虎豹的悲剧,真正原因在于战场维护性太差,以及德国的战略重点由攻变防。

重复式负重轮设计本就是维护麻烦,而一辆四十五吨到五十余吨的坦克,其重量本身就又决定了维护的麻烦——再怎么样,三十吨的坦克总比四十五吨的好维护多了。更要命的是,德国这时已由攻变守,大战过后往往不能控制战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遗弃在战场的坦克变成敌方的战利品。这是最要命的,要知道,只要能在战后能掌握战场所有权,前期所损失的坦克,只要不殉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