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土匪闹民国-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并于总司令部内设置总政治部,对军中的政治工作统筹管理以政治约束部队,鼓舞士气,安抚民众,对取得最后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最后一个原因”肖林终于要结束这番长篇大论,说道:“国民党的建国理想,在现阶段得到了大众的支持,吸引了大批精英分子的加入人心向背定成败,北伐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自然会取得胜利”
北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国民政府的政治目标虽然最终变形走调,但毕竟完成了统一大业只此一点,就可谓功在千秋
北伐结束后,张作霖就会黯然下台,肖林隐约感到,这位乱世枭雄即将谢幕,奉系内部将产生巨变
奉系内部生变,京津将一片空虚,北伐军正好乘机而入因为山东局势紧张,津浦路阻断,蒋中正麾下的中央军要监视日军的动向,无力北上,和历史上一样,京津地区将落在阎锡山手中
机遇,挑战,一起摆在肖林面前……
绿脚兵攻克渭南之后,韩复榘赶紧向冯玉祥求援
不得不求教了,西北军被困在西安渭南之间的狭窄地区,里无粮草外无救兵,事关十万大军的生死存亡,现在不是顾面子的时候冯玉祥在郑州还有几万人马李宗仁的广西兵也在河南,他们如果能赶到渭南夹击绿脚兵自然轻松反败为胜
不过开封以西都没有铁路,援兵赶到还要一段时间在这之间,只能自救了
韩复榘将部队继续收缩,以石友三部警戒西安城中的陕军,以自己嫡系的第六军防备北路安**夹击,然后督促庞炳勋部掉头西进,重进攻渭南
庞炳勋刚刚入陕,一枪没放,跑来跑去,稀里糊涂就进了包围圈心头十分不爽但他也知道渭南事关全军后路一定要夺回来,因此虽然不满,还是接受命令,带着二十军杀向渭南
不等庞炳勋赶到渭南,韩复榘又接到斥候的报告安**魏益三部杀奔潼关,宝鸡的田玉洁、汉中的吴田等也纷纷起兵,从四面八方向西北军杀来
墙倒众人推,韩复榘此时感受颇深
陕西这些地方军阀原来一直在坐山观虎斗,眼看西北军补给线被掐断,十万大军困于汉中平原,这些家伙就如同闻到了血腥味的土狼,一起围了上来
十万大军,十万支枪还有数不清的各种装备物资,足以让这些地方军阀宁可得罪冯玉祥,也要拼命分一杯羹
陕军虽然战斗力不强,但胜在人多势众,大大小小几支加起来,也凑了十多万人马对韩复榘的压力不小
以西北军十万人马,虽然被装进了口袋,安**一时也吃不下去但魏益三跳到外围去打潼关,却令韩复榘赶到了真正的恐惧
潼关,就是汉中平原的大门,安**进攻这里,看样子是准备把自己长期困在陕西了
子弹会越来越少,伤兵会越来越多,最麻烦的,还是没有足够的粮食
无法从后方得到补给,西北军只能就地筹粮,但小麦成熟还得半个月,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已经接不上了
韩复榘头疼不已,军中的粮食最多还可坚持十天,也就是说,他剩下的时间只有十天,要么重夺下渭南,打通补给线,要么就得另寻出路
在他的催促下,无路可走的西北军对渭南发起了猛攻,绿脚兵却坚守不退,一副要把西北军困死的架势……
渭水河畔,尸横遍野
战斗的间隙,肖林来到了前沿阵地
放眼看去,阵地上硝烟滚滚,河水中片片殷虹,一具具尸体姿势古怪,其间还有一只大胆的野狗在觅食
打了几年的仗,肖林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惨烈的战斗西北军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在战争中一力采用人海战术,阵地前横七竖八足足躺着几千具尸体,也就是绿脚兵火力强大,才能勉强将他们拦住
韩复榘无疑是在拼命不用问,他的粮食不多了
十万大军,听起来很威风,但有时候兵多未必是好事情急之下,韩复榘顾不上顾惜士卒的伤亡,开始在用人命硬填了
叫过通信参谋,肖林下令:“给李虎臣发电报,就四个字——火候到了”
随着机枪的大规模使用,人海战术已经在现代战争中绝迹,西北军的攻势虽猛,自身的伤亡却太大,最多再发起两次进攻,西北军就会停止攻势
河南赶来的援军还未到潼关,半路上还有魏益三阻击,韩复榘现在停止进攻,基本就等于放弃了渭南这支部队如果不投降的话,只有另寻道路突围
韩复榘可选的路线不多,只有三个地方可去
一,走陕北,经过黄河渡口进入山西,寻求阎锡山的庇护这条路线可能性不大,关键是有荣臻挡道,陕北现在又是安**的地盘,韩复榘未必敢自蹈死境,冒险渡河
二、走秦岭,进四川这条路线可能性最小,四川各家军阀都和西北军没什么交情,韩复榘如果进川,川军当然要守住自己的地盘,非得和西北军打起来
三、走宝鸡,西进甘肃这条路线的可能性最大,甘肃在名义上也是西北军的地盘,彼此之间总有些香火之情,韩复榘逃到那里,马家军起码会给他们提供些军粮救急
不过从渭南到甘肃,中间要经过西安和宝鸡,有李虎臣和田玉洁层层拦阻,再加上安**从后追击,韩复榘就算能够逃到甘肃,又能剩下几成人马?
陕西之战艰苦异常,现在总算到了收获的季节,分赃的时刻,痛打落水狗的**,该通知各位亲朋好友入席,准备分享大餐了
“通知郝梦龄做好动身准备,西北军一旦撤退,就去潼关接替魏益三”
李虎臣通知过了,魏益三也不能落下,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能失信于人
不出肖林所料,韩复榘连攻渭南不克,就开始向甘肃撤退
粮食不足,自行筹集,换句话说,也就是从老百姓手里抢西北军一路边走边打,边打边逃,在各方追兵的分割下迅瘦身,部队越打越少,枪支弹药也丢了个七七八八,成了标准的运输大队长……
三三二章入京
(请牢记)(请牢记)ps:这个周末实在太忙,情节也到了一个新阶段,今天先发个短章,整理一下思路。
苍茫的草原之上,列车如同一条钢铁巨龙般奔驰而过,向东而去,向北*京驶去。
摇摇晃晃的车厢里,肖林闭目假寐,脑海中却如翻滚的波涛,一页页画面从眼前闪过。
韩复榘不甘困于渭南城下,十万大军向甘肃突围,但在陕西联军和安**的拦截追击下,兵败如山倒,部队彻底被打散,通过宝鸡之后,韩复榘身边只剩下不足千人。
十万大军被击溃,伤亡的不足两成,饿肚子饿跑的却超过半数,士兵大量逃散被俘,连人带枪一起做了俘虏,转眼就被李虎臣等人收编。
西北军家底薄,装备差,但比起李虎臣这种地方军阀还是阔了不少,陕西联军一共缴获了几万支枪,几支地方军阀都迅速膨胀起来,尤以李虎臣部收获最大,整整扩编了两个师。
绿脚兵随即移交渭南、潼关防务,自陕北向绥远撤退,肖林也带着李虎臣刚刚筹集的劳军费用,心满意足地告别了古城西安。
西北军的那些破烂装备肖林根本看不上,只喜欢白花花的大洋,李虎臣等人早就明白这一点,特意准备了五十万大洋。肖林喜出望外,感谢之余高高兴兴地收下,这笔钱本来就是意外之喜,哪怕一分钱没有。绿脚兵也值得来陕西跑一趟。
陕西一战。前后消灭西北军十万余人马,又培植起陕西联军当做绥远的屏障,磨砺了部队,锻炼了干部(包括肖林在内的整个领导核心),稳定了局面,立下了战功……圆满完成了战前预定的目标,正是见好就收的最佳时机。
老帅张作霖已经顶不住了,接着打下去,就要面对北伐军的全力反攻,实力悬殊过大。必定有败无胜。
和绿脚兵一起撤退的,还有魏益三的二十六军。魏益三虽然最晚参加对韩复榘的追击,但连人带枪收获也不小,最少也能扩编一个师的部队。把魏益三乐的喜笑颜开,对肖林感激备至。
告别李虎臣和田玉洁、吴新田等人的时候,肖林再三嘱咐,陕军几支部队合则强,分则弱,要想牢牢在陕西站住脚跟,必须靠大家精诚团结……
这席话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肖林不知道,但他能做的只有这么多。陕西联军要想在冯玉祥的疯狂反扑下生存下来,就得迈过这道坎。如果李虎臣等人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仍看不透,放不开,胸襟气度都嫌太窄,不堪重托,是死是活也不必在意。
半路之上,肖林接到了进京的命令,回到归绥第二天,就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发来的命令说的含糊,只说在京召开奉系高层干部会议。以肖林的身份,本来不够资格参加这个会议。但绥远现在没有都统,肖林以副统的身份主持绥远军政,所以也接到了会议通知。
自从二次北伐以来,虽有陕西一处亮点,但安**其他战场无不节节败退。现在任人都看的出来奉系大势已去。这个时候召开高层干部会议只有一个原因,张作霖已有向北伐军认输求和的打算。
认输求和。必然就要退出关外,肖林在火车上反复揣测,越发觉得张作霖离遇刺不远,这次出关可能就会身亡。
皇姑屯、火车、爆炸……肖林只记得这几个关键词,具体时间和细节却是一团浆糊,以前总觉得这一切都很遥远,不料转眼间就要面对这惊天巨变。
肖林是少帅张学良的铁杆嫡系,张作霖身亡,张学良上位,对他个人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早先时候,他都将皇姑屯事件视为一次可以利用的机遇,但事到临头,反而有些犹豫。
纵观奉系上下,无一人可比张作霖雄才大略,也没人拥有张作霖那样的威信,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奉系都靠张作霖的个人魅力捏合在一起,如果他死了,奉系必然分崩离析。
在真实的历史上,张作霖之死对奉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之所以如入无人之境,和东北军的孱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奉系部队中,自张学良以下将帅无能,士气低落,虽有个别志士仁人奋起抵抗,也难以抵抗强大的日军。
至于少帅张学良,表现更令人无语,指望不上。肖林前世只是一个宅男混混,虽然一步步发达,一步步野心膨胀,却没有信心独自扛起东北抗日的重任。
是否应该改变历史,救张作霖一命呢?
纠结之中,火车来到北*京,肖林一下车,就见到了几位老熟人来接车。
李叔白,现在是张学良的随从副官,刚刚提的上校军衔,但在一群中将少将中却颇受尊重,人人都敬他三分。
王一民,李叔白的前辈,现任东北情报局局长,人人都怕他三分。
齐恩铭,新任奉天宪兵司令,相当于古时的九门提督,官虽不是太大,但却是天子近臣,深受器重。
高维岳,察哈尔都统,这位老大哥的糖尿病愈发严重,眼神、腿脚都有些不利索,不过见了肖林,还是十分亲热。
裴春生,还是炮兵司令,当然也要参加这次会议。
左右看了看,肖林心中一阵得意,他在奉系中已拥有一个稳定的小圈子,其中成员个个位高权重。
众人见面,自然一番寒暄亲热,多日不见,少不了要聚会一番,众人出得站来,坐上汽车直奔酒店而去。
沿途看北*京城中的气氛,多了一股末日景象,商贾萧条,市民多有忧色,还有不少士兵在强买强卖,欺辱百姓。
“叔白,北*京城乱成这样,张汉公都不知道吗?怎么也不管管?”
李叔白歉意答道:“军团长一直在前线指挥战斗,后方的事情也不太清楚……部队心气已经散了,只要不是太出格,上面管也管不过来。”
一路默然无语来到酒店,浅酌几杯之后,大家聊起各自的状况,眼下的局势。
对绿脚兵在陕西一战,众人都是赞不绝口,高维岳、齐恩铭等人当年吃过冯玉祥的亏,更对肖林推崇备至,在酒席上不断敬酒,要不是第二天还得开会,非得和肖林在酒桌上分出个胜负高低。
说起眼下的局势,众人却都是一片黯然,战局糜烂如此,还有什么好说的……
三三三章男儿志兮天下事
(请牢记)(请牢记)第二天早上起来,肖林先去拜会恩师梁启超。
过去的一年中梁启超屡受打击,因为恩师康有为去世,爱徒范静生去世,挚友王国维投湖,老先生的身体大不如前,本来正在卧床休息,听说肖林来访,特意起身相陪。
半年多没见,师徒俩本来有很多话要说,但梁启超身体虚弱,说了几句话精神就有些委顿,肖林不敢多做打搅,起身准备告辞,梁启超却拦住了他。
“你等一下!”
梁启超的声音嘶哑,中气有些不足,勉力站起身来,向着书桌指了一指,身子竟然微微打晃。肖林连忙上前扶住,搀着他来到书桌旁,然后帮着研磨缟笔,铺开宣纸。
老先生本来颤颤巍巍,但一管在手,却犹如年迈的将军重提宝刀,浑身上下锋芒又出。
狼毫在宣纸上一顿,笔酣墨畅之余,一行方正遒劲的大字跃然纸上——“男儿志兮天下事”。
“老师……”
肖林心中一阵激动,这幅手书肯定是送给自己的。“男儿志兮天下事”,出自梁启超本人早年的诗作,以此句相赠自己,分量极重,一番拳拳勉励之意扑面欲出。
梁启超抬起身子左右看了看,却不太满意,将宣纸拿到一旁,凝神静气,又连着写了两幅手书,然后从中挑出一幅递给肖林。
“年龄大了,腕力不足,我的字已经不能看了。好在你不是外人,不会笑话老夫……”
梁启超笑了笑,额头竟然微微见汗,又嘱咐道:“战火纷飞,人民涂炭,希望你能劝劝张雨亭,早日与南军罢兵熄斗……”
辞别梁启超,肖林转过来赶到张作相的府上,陪着岳父岳母用过午饭。又到张学良的住所转了一圈,不料少帅并不在家,扑了一个空。
少帅虽然没找到。却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赵四小姐,她和张学良已经正式同居,并得到了于凤至的许可,俨然以如夫人的身份接待客人。
好奇地打量两眼。肖林收起八卦之心,打听张学良的行踪,才知道少帅一直在保定前线指挥作战,明天早上开会的时候才能返京。
第二天一早,肖林来到了中*南*海。
进门之后。就有警卫军官上来检查,仔细核对身份之后,又将肖林的佩枪收走,然后引着他来到了居仁堂,一直送到会议室门口,才告罪一声,退了下去。
一名参谋迎了上来,将肖林请进这间大型会议室。带到后排找到自己的位置。屋中已经坐着十几名奉系高官。正在交头接耳各自开着小会,他们翻起眼皮向这边看了一眼,又漠然转过头去,继续闲聊,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口中的话题却大多转到肖林身上。
“哎。刚进来这个小伙子看到没有,带中将军衔的。他就是绥远肖林。”
“肖林?听说这小子很能打呀!陕西一仗把韩复榘都干败了!”
“可不是,西北军十万人马。逃过宝鸡的不足千人,冯焕章这回可赔了老本。”
“切!陕西之战哪有肖林什么事,还不是我们四军团荣臻支撑大局?”
……
能够参加这个会议的,个个身份显贵,要么是中枢要职,要么是地方大员,虽然对肖林观感不一,但都犯不着折节下交,坠了自己的身份。不过肖林这两年风头强劲,隐隐已是少壮一代中的杰出人物,谁都无法回避他的存在。
肖林听不到这些杂乱的议论,自顾打量着屋中陈设,揣测着今天会议的内容,正在走神的时候,肩膀上被人轻轻一拍,耳边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
“咳,咳……肖林兄果然已经到了,我正想找你说说话呢。”
扭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