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弊主-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这话他是不敢说的,如今大清正在极力扩张海外领地,谁知道会否发现大型金矿,听闻在澳洲就有大金矿。
胤禩当即带头道:“皇上圣虑深远,洞见症结,独具只眼,臣等万不及一。”
“皇上圣睿明见,洞彻万里,实是大清臣民之福。”胤祥亦不甘落后,紧跟着道。
眼见胤禑,胤礼亦要跟着称颂,贞武微笑着摆了摆手,道:“别闹这些个虚礼。”
“皇上,臣等皆是肺腑之言。”胤禩躬身道:“满朝皇族宗亲,王公勋贵,文武大臣,实无一人能有此见识,亦无一人能居安思危,看到繁华盛世之下隐藏的危机。”
“这是经济之道,从四书五经中可学不来。”贞武微微一笑,便又将话题拉了回来,道:“倭国采矿、冶炼业繁盛,工匠众多,美洲、澳洲、非洲皆急须此等人才,可刻意挑选各类工匠,朝廷虽说是以农为本,但工匠亦是不可一日或缺,但凡有一技之长者,皆须爱惜。
着京报刊载朕的旨意,不论南方北方,亦不论是否实行了摊丁入亩,皆将匠班银摊入地丁,灶丁银摊入灶地,屯丁银摊入地粮,彻底解除对工匠的束缚,籍,允准工匠自由迁移流动。”
第705章藩属驻兵
听的贞武话头一转,以解除工匠束缚为由切入到摊丁入亩,胤禩不由微微一愣,这步子是不是迈的太大了点?如今江南正在推行摊丁入亩,山西在试行新政,京报宁报为此又闹的沸沸扬扬,此时抛出在全国实行匠班银、灶丁银、屯丁银摊入地丁灶地地粮,这岂不是火上加油?
老十五庆贝勒胤禑却未多想,他对贞武可谓是盲目信从,听的贞武点到京报,忙躬身道:“臣弟遵旨。”
见老十五开口,胤禩亦不敢多想,忙跟着道:“臣等遵旨。”抬起身,他才试探着道:“皇上,对于倭人工匠优待,是否允准他们携带家眷?”
微微沉吟了片刻,贞武才点了点头,道:“十年时间不短,即便是奴隶亦不能灭其人欲,允准所有青壮携带一名家眷,不过家眷不能算人头,对于工匠,可以携带所有家眷,并且给他们每年五石米的工钱,表现好的另有奖赏。”
允许所有青壮携带家眷?几人不由一愣,这不是凭空添了十五万张口,就连胤禩亦是颇为诧异,老十四何以会突然大发善心?难道指靠这些女人去开荒耕种?
贞武望了众人一眼,才沉吟着道:“允许携带家眷,不仅利于人口繁衍,也利于对倭人的管理,利于倭人安心的劳作,当然,家眷也不能白养着,放牧养殖种菜等等轻活亦需要大量人口。
另则,对于倭人的管理,一众王公勋贵皆是驾轻就熟,无须朕赘言,朕提醒一点,必须分散安置,加强文化风俗同化,不能为日后留下隐患。”
听的这话,胤禩不由释然。有家有口的管理起来确实容易多了,他忙躬身道:“臣等遵旨。”
微微点了点头,贞武才看向年羹尧,道:“驻兵倭国,是大清首次在藩属国驻兵,此举,不仅是为了扬我大清军威,以收威慑震慑之效。更要通过驻兵实实在在的控制藩属国。
驻倭禁卫新军关乎大清形象,禁卫新军的形象,必须军荣严整,军纪森严,严格训练,号令严明,必须坚决保护大清在倭国的利益,包括驻兵利益,‘四大恒’利益,商贾利益。在倭之大清子民的利益。
同时还要收集倭国的各种情报,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气候地理,矿藏物产,兵力分布等等情报皆要进行详细收集。另则,每年的劳工接收和输出亦由你们监督负责。”
年羹尧听的欣喜不已,差事越多,发挥的余地就越大,驻倭禁卫新军管的如此之宽。绝对比驻防八旗还要神气,他忙起身跪下道:“奴才遵旨。”说完,他抬起身。道:“皇上,驻倭禁卫新军数量有限,男难以面面俱到,能否稍稍增加点兵力。”
贞武瞥了他一眼,道:“眼下兵力紧张,此事日后再议,你先将驻地经营好,亦要与海军融洽相处。”
听的贞武这话,年羹尧心中暗喜,忙躬身道:“奴才遵旨。”
贞武微微颌首道:“你与郑世昌下去协商一下如何保护‘四大恒’在倭国的安全,先跪安吧。”
待的年羹尧、郑世昌两人躬身退出,贞武才看了胤禩、胤祥等四兄弟一眼,含笑道:“没有外人,都无须拘礼,有什么话尽管直言。”
胤祥微微一欠身,道:“皇上,禁卫新军此番扩招,八旗子弟颇为踊跃,臣恳祈皇上能够略微放宽征招条件,京师八旗勋贵以及众多旗人对禁卫新军大规模抬籍一事,颇有微词。”
一听老十三说的是这事,胤禩当即便决定乘热打铁,忙紧跟着道:“皇上,八旗生计问题这几年刚有好转,若是继续大规模抬籍,臣等担忧旗人生计又将困扰朝廷,而且更甚于从前。”
贞武呷了口茶,看了胤禑、胤礼一眼,才微笑着道:“十五弟、十七弟对此是何看法?”
胤禑、胤礼都未料想到贞武会问他二人,微微沉吟,胤禑才躬身道:“回皇上,臣弟不懂军事,不过鉴于八旗子弟骑射日趋松弛这一点,臣弟不赞成放宽征招条件,必须得让八旗子弟明白,披甲吃饷,非是八旗子弟所专享,如此,方才有助于督促八旗子弟平日里加强训练。
至于旗人生计,满汉联姻以及禁卫新军扩招,都在大规模抬籍,臣弟窃以为,禁卫新军兵饷高,新兵抬籍,有兵饷可领,十数年内根本无须担心生计问题,联姻抬籍的,多是富家子弟,短时间内亦不存在生计问题。”
听的老十五这番话,胤禩、胤祥不由都颇觉诧异,平日里还真是没看出来,这个不太吭声的老十五还颇有见识。
胤礼跟着一躬身道:“回皇上,禁卫新军虽是初创,然战力却远非八旗绿营能比,取代八旗不过是早晚之事,日后不仅是远征域外,就是京师驻防,也非禁卫新军不可,臣弟窃以为,汉军旗比例不可过大,以免出现本末倒置之情形。”
胤禩听的心头一跳,不由瞥了一眼老十三,老十七这段时间一直是跟着老十三的,难道老十三也担忧汉军旗日后尾大不掉?
“说的好。”贞武颇为欣喜的看了二人一眼,点了点头道:“禁卫新军取代八旗是必然趋势,朝廷不可能长期供养四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八旗绿营将会逐步压缩削减,成为专职驻防地方的驻防军,禁卫新军将负担起防卫京师和对外征战的重任,既是如此,为什么禁卫新军扩招还要大量的吸纳民人?”
听的这话,胤禩、胤祥四人心里都是一紧,贞武的意思已是清楚不过,他是要借着禁卫新军破除八旗兵制,吸纳民人进入禁卫新军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四人心里都没底,八旗兵制是大清的根本,破除甚或是废除了八旗兵制的大清会是什么样子?
胤祥熟知兵事,对海军和禁卫新军皆了解颇深,自然就由禁卫新军想到了海军,禁卫新军是大量新兵抬入汉军旗籍,而贞武一手创建的,最为信任倚重,声威赫赫,战功彪炳的皇家海军却一直是老样子,根本就未提起抬籍之事,这是什么原因?
微微顿了一顿,贞武扫了四人一眼,却是换了语气问道:“你们说说,八旗的规模越大,旗人的数量越多,大清的江山是否就越稳固?”
听的如此浅显的问题,胤禩、胤祥、胤禑、胤礼不由微微一怔,略一沉吟,胤禩才道:“回皇上,八旗是大清的根本,规模越大,数量越多,大清自然是越稳固,不过,旗人数量过大,旗人的生计也就更为棘手,再则人越多,也越难齐心,臣窃以为,凡事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才最好。”
“人少也未必就心齐。”贞武不以为然的说道,微微沉吟,他才接着道:“旗人生计问题,朕考虑的尤其多,一家六七口,不能仅仅只依赖一人披甲领饷来维持生计,如今天下太平,百姓生计日益好转,旗人也应水涨船高,否则何以彰显朝廷恩德?
如今,海军禁卫新军在不断扩招,数额日益增加,军装被服,皮带帽鞋,水壶挎包等后勤军需的需求量亦跟着大增,另外还有军官必备的钟表,铅笔,玻璃、望远镜等物品也必须得自力更生。
朕琢磨着,扩大天津的军工作坊,并且在京师附近择地兴建大型军工后勤作坊,招纳旗人入军工作坊务工以改善旗人生计。”
一听这话,胤禩便明白过来,贞武这是要大规模的扩建兴建作坊,什么军工作坊不过是一个幌子,既然连钟表、玻璃都算是军需品,还有什么东西与军队扯不上关系?难怪他敢大肆的扩充八旗,毫不担心旗人生计问题。
胤祥却是一脸的惊振,他完全敢肯定,贞武通过满汉联姻和禁卫新军大肆将民人抬籍就是冲着这个所谓的大型军工后勤作坊而来的,京师的旗人数量是最多的,贞武却犹嫌不足,大肆的抬旗入籍,他口中的大型会大到何种地步?
对于军工作坊,胤祥是十分熟悉的,深知军工后勤包罗万象,贞武口中的军工后勤作坊定然不会局限于海军和禁卫新军所需,旗人入军工作坊务工也将被无限放大,如此,旗人的生计还真是无需担忧了。
稍一沉吟,胤禩才试探着道:“皇上,这会否落下与民争利的口实?会否引起八旗勋贵的大力反对?”
“旗人入军工作坊,早有定例,他们反对什么?”贞武不以为意的道”:“就以布料为例,海军和禁卫新军的军装和各种条带皆需要结实耐磨厚实的布料甚至是特别的布料,市面上的布料根本就无法满足,必须的自己动手,谁能有什么意见?
再说了,所有的军需品皆会逐步推广,美洲、非洲的封国也少不了,八旗王公勋贵可说都是受益者,他们岂会反对?
至于与民争利,定然会有冲击,而且冲击不会小,这是在所难免的,朝廷能做的只能是加大扶持力度,帮他们过渡,这情形在短期内不会出现,无须担忧过早。”
第706章割辫子
胤禩听的不由暗暗惊心,难不成贞武还要开办织布的作坊?海军和禁卫新军足有十数万之多,这织坊的规模该得多大?这冲击可不小!不过,眼下他却是无心担忧此事,兴建作坊毕竟需要不短的时间,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新政这一关。
胤祥听的这话却是颇为担忧,贞武这是打算对禁卫新军和八旗绿营全部换上海军的那种新式军装?海军也就罢了,若是禁卫新军和八旗绿营也全部换上新式军装,那对满人的旗装将会是极大的冲击和破坏。
微微沉吟,胤祥便躬身道:“皇上,臣听闻上海、天津等地民间已经开始出现仿效海军新式军装式样的服饰,若是京师的禁卫新军和八旗绿营亦跟着换装,臣担忧会对现有旗装造成极大的冲击和破坏。”
贞武颇为诧异的瞅了胤祥一眼,他实未想到老十三竟会有此担忧,老十三跟着他在上海、南洋数年,这其中的优劣应该相当清楚,看来,八旗王公勋贵对剃发易服是极为在意的,微微沉吟,他才问道:“你久在海军,你认为现有八旗营号褂与海军新式军装孰优孰劣?”
“回皇上,海军新式军装,式样简洁挺括,不仅军容齐整,亦更能体现士卒威严英武之姿,自然是强于八旗绿营之号褂。”胤祥谨慎的回道:“臣担忧的是民间大肆仿效,将破坏推行了数十年之久的剃发易服。”
胤禩此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海军的新式军装他也见过,看着威武挺括,而且穿着简易,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若是民间跟着仿效,那确实是个大问题,更可虑的是,贞武会不会籍此换装的机会。将八旗彻底的抹杀?海军的新式军装上可没有什么正黄镶黄,正白镶白的颜色区分,不过这个问题犯忌讳,他还真不敢开口问。
“新式军装和八旗号褂皆是属于军装,军装不仅重在体现士兵独有的气质和英武,也是国威、军威的象征,当然,军装不仅要简洁得体大方。更要注重实用,是否实用是衡量军装的首要因素。”说到这里,贞武微微沉吟了一下,老十三既然已经提及到剃发易服,他便准备先给几位兄弟做个铺垫,他不仅要换装,而且要将那条耿耿于怀的辫子也趁着换装之机割掉。
微微沉吟,他便接着道:“随着火枪火炮的普及,现有的八旗号褂已经完全适应不了战场上的需要,如今已经不用携带弓箭长抢和箭壶。而是换成了火枪火药铅弹匕首之类的,军装必须跟着战争的需要而随时变换。不能一成不变。
随着火器的装配,禁卫新军和八旗绿营全部换成新式军装,已是势在必行,这是从实用的方面考虑的,不仅是军装,头上的辫子,朕也准备允准海军和禁卫新军割掉。海军官兵曾多次反映辫子碍事,不仅不利于在水中训练,也特别容易脏。海上远航,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淡水清洗,禁卫新军亦是一样,一旦长途拉练或者是奔袭,辫子就相当碍事,火枪队列射击或是炮击之时,辫子亦十分碍事。”
允准要割掉辫子!胤禩、胤祥、胤禑、胤礼四人神情都是一变,换新军装也就罢了,连辫子也要剪掉,这还是满人吗?
满州人特别看重辫子,这是因为满人信仰萨满教,按萨满教的说法,头发在头的顶部,最靠进天,是灵魂栖息之地,非常神圣,入关数十年,他们又不自觉的接受了汉人的孝悌观念,认为头发是父母所给,不容毁坏,唯有在父母亡故时才会绞短辫子,满人如果战死沙场,尸骨可以埋在外地,辫子则必须剪下来送回家,系上姓名籍贯招魂安葬,由此可见辫子对满人的重要性。
如今贞武竟然提出允准海军和禁卫新军剪辫子,这实在是有些骇人听闻,胤禩忙起身跪了下来,胤祥几人也跟着跪了下来,“皇上,大清入关之时,剃发易服就引起了汉人强烈的反抗,因为汉人历来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如今天下太平,何苦节外生枝,海军中汉人占了一多半,一旦剃掉辫子,必然又将生出事端,臣恳祈皇上三思。”
汉人的辫子已经留了七十余载,若是再次剃发肯定会引起极大的不安,老八这番担忧,倒也不是杞人忧天,贞武扫了四人一眼,才沉声道:“朕岂会重蹈覆辙,引的天下动荡?都起来。”
待的四人落座,他才沉吟着道:“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大清虽是以孝治天下,却并不鼓励迂腐行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纯属荒诞不经之言,女子出嫁开脸,绞面上毫毛,修眉,男子剪指甲,剪鼻毛,挫脚底老皮,这些算不算毁伤身体发肤?
海军和禁卫新军剃辫子,朕不强制推行,遵循自愿,剪也可以,留也可以,不过,除了辫子,军中不得蓄长发,一律不得超过半寸。”
听的这话,胤禩忙躬身道:“皇上,大清皇家海军连战皆捷,在民间声誉极佳,士卒又多来自民人,海军若是剪辫子留短发,民间百姓定然会大加仿效,如此,剃发易服数十年的成效岂非毁于一旦?臣恳祈皇上慎虑。”
微微沉吟,贞武才缓声道:“入关之时推行剃发易服令,名义上是为了以别顺逆,实则是为了泯灭汉人文化,泯灭华夷之别,消泯汉人的对立以及仇恨情绪,打掉汉人的种种优越感,以达到巩固大清统治的目的,如今入关已经七十余载,是何情形?
咱们没有泯灭汉人的文化,反过来却被汉人同化的不成样子,就连国语——满语满文如今还有多少人会说会写?骑射也逐步被火器取代,八旗子弟崇尚的满语骑射尚且如此,遑论其他?长此以往,咱们将被彻底的汉化!
如何才能扭转这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