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多久,又陆续来了很多客人。除了徐光启、毕自严等人外,其他的六部九卿,各级官员,甚至还有皇亲勋贵,他都不熟甚至不认识。
府里招待不下了,那些级别低的人自觉地送了礼就走,还有很多得到消息晚的人还在陆续赶来送礼。
这些人,一是因为钟进卫是目前皇上面前的大红人,二是崇祯皇帝有意无意地透露了让群臣去恭贺钟进卫的意思,包括他让内阁所有辅臣都去恭贺这事,也是大张声势,因此消息传播地很快。
就在吉时将到,要行拜堂礼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圣旨到了。
这让到场的群臣知道,皇上本想亲自过来,但因皇后有孕在身,行动不便,就不来了。特赐了一大堆贺礼,其中还有两间旺铺,给中兴侯捧场。
东厂提督王承恩在宣读完圣旨之后,也把自己那份贺礼送了,才告个罪,回宫复命去了。
当崇祯皇帝听到王承恩的回复后,笑着说道:“钟师傅一直操心国事,为国库增收了那么多银两,自己却没钱操办婚事。朕这也算是能让他在银钱上不再窘迫了吧。”
钟进卫的这次婚礼,最终还是没有低调起来,反而成了京师百姓的一大话题,差点就冲淡了事先布局的票号之事,这也是始作俑者崇祯皇帝所没有想到的。
大龄青年的洞房花烛夜,可想而知有多激动,一直闹腾到快天亮,钟进卫才抱着阿奇沉沉睡去。
刚新婚,应该没人会如此不识像的来打扰吧,这是钟进卫睡着前的念头。
可他想错了,天亮没多久,崇祯皇帝就紧急传诏他入宫觐见。
第四百三十五章急报之议
钟进卫知道肯定发生了大事,才会这么不讲情理地传诏自己。
他当即不敢怠慢,忍受着腰酸背疼赶往紫禁城。
果然,当他进了文华殿之后,发现内阁辅臣,六部尚书全部都在。而且一个个脸色严峻,见到钟进卫进殿,都只是微微点头示意。
要是换作平时,经过昨天的婚礼,至少会问候一下,再恭喜一声。
钟进卫在脑中想着这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可实在想不起来在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崇祯皇帝拦住了钟进卫的行礼,先给他介绍道:“钟师傅,前线传来急报,才不得不把你传来。”
钟进卫一听,脑中马上就想到对虏战役,可大凌河战役好像是一六三一年的事情吧。自己也没听说孙承宗那边有行动,他闹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事情,就赶紧问道:“陛下,是何急报?”
崇祯皇帝听了转头对首辅温体仁道:“把急报给钟师傅看看。”
于是,温体仁把转了一圈又回到他手里的急报递给钟进卫。
文华殿内的人都看着钟进卫,等待他看完后有什么建议。
在对虏战事上,谁都没有钟进卫所取得战事辉煌。自然地,他的意见在对虏战事上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心中,却还有另一层意思。他们知道钟进卫来自后世,故而想从他这里了解到具体是个什么情况。
因为孙承宗传来的急报中只是说夜不收发现锦州被几万鞑子所围,其中甚至还有两万左右的蒙古鞑子。出动如此之多的帮凶,不知道建虏此次发动战事规模到底有多大,其目的又是如何,在急报中只做诉述并无明确说明。
因为没有底,所以崇祯皇帝对孙承宗在急报中的要求是否要满足,就不好衡量。毕竟援军的远距离调拨,都是需要花费大笔钱粮的。
钟进卫现在看这繁体字已没有困难,标点符号又已在重要公文中强行普及,因此他无障碍地快速看完了急报。
看完之后,他的脸色也变得严峻起来,他抬头回奏崇祯皇帝道:“陛下,孙大人派出的援军必败,恐怕也达不到多少牵制作用。臣以为,孙大人的要求必须尽快满足才行。”
兵部尚书梁廷栋一听,有点好奇中兴侯怎么这么肯定,他质疑道:“中兴侯,为何你如此肯定援军必败?”
其他人也有这个疑问,听梁廷栋一问,都看着钟进卫,等待他解答。
钟进卫转身看向梁廷栋道:“因为我对援军将领有所了解,此人胆小如鼠,对虏无敢战之心。只怕建虏对他稍有压力,就会逃回宁远或者直接跑回山海关也不一定。”
温体仁听了,皱着眉头问钟进卫道:“中兴侯,你是指吴襄还是指宋伟?”
孙承宗就是派出了吴襄和宋伟两人领六千兵马前往救援锦州,不要求他们打败建虏,只求他们对建虏实行牵制,并让锦州城知道朝廷会派兵救援,他们并非孤军作战。
宋伟怎么样,钟进卫并不知道。但吴襄可是大大有名的逃跑将军,而且他还有一个大汉奸儿子,就是吴三桂。因此,钟进卫对吴襄这人有印象。
“吴襄。”钟进卫毫无顾忌地直接回答道。一般明军将领此时碰见了兵力比自己强大的建虏,基本都会选择逃跑,更何况是鼎鼎大名的逃跑将领呢!
“吴襄胆小如鼠?他可是武进士出身,和被围在锦州的祖总兵又是姻亲,这不可能吧?”梁廷栋听了有点不相信。
但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却是相信,钟进卫事先又没和吴襄接触过,这么直接了当地下结论,显然这吴襄在历史上在这方面是有名的了。
崇祯皇帝当即说道:“如此,朕就同意孙师傅所请如何!”
他的话已是带着肯定的语气,表明他内心已有决断。只是在形式上,既然是开会讨论,自然也要征求群臣的意见了。
“臣附议。”钟进卫躬身赞同。
“臣附议。”温体仁紧接着也同意道。
其他臣子一听,崇祯皇帝,中兴侯和首辅都同意了,他们也不再有意见。
只有户部尚书毕自严微微有点抱怨,这战事一起,钱粮又如流水般往外流了。
崇祯皇帝见群臣都没有异议,就下令道:“传石柱总兵秦良玉觐见。”
秦良玉正在京营训练五军营,离紫禁城并不是很远,听到急诏,当即快马赶过来。
“臣石柱总兵秦良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女中豪杰秦良玉推金山,倒玉柱,跪行大礼。
“秦卿快快请起。”崇祯皇帝按住性子吩咐道。
毕竟没有几个人能有中兴侯的待遇,秦良玉还是个武将,因此在这群臣环视之下,礼仪没少。这也是崇祯皇帝为秦良玉好,否则一帮群臣唧唧歪歪,就会多不少事情。
秦良玉看了殿内情况,就知道有重大事情发生,因此站定之后,就抬头看向崇祯皇帝。
“秦卿,五军营训练得如何了?”崇祯皇帝问道。
这话问得比较空泛,不是很好回答,秦良玉想了一会才回答道“回陛下,此时的五军营比起边军,当为强者之一。就算遇到建虏,也有对阵之心。”
五军营原本就是从勤王军中的有功之卒中选拔出来的,再加上这段时间内的军纪训练,能达到这个效果也没有出乎众人的意料。
不过听到久经战阵的秦良玉说出这番评语来,更具有权威,也更能让人安心。
崇祯皇帝点点头道:“如此甚好,今有一事,还需秦卿率你白杆军前往。”
“陛下,可是辽东建虏又有进犯?”秦良玉的眉头一扬,问崇祯皇帝道。
她刚才已经做了一番猜测,觉得应该是这个原因。
果然,崇祯皇帝点点头道:“建虏携蒙古部族兵困锦州,目前并不知晓战事规模多大。孙督师已派部分兵力前往查探牵制,随后准备组织大军救援,特向朕要求调白杆军前往。”
秦良玉一听,两话没说,直接回奏道:“臣遵旨。”
仿佛她只是接到了一个普通的任务,面对的不是威名赫赫的建虏,而只是一群土鸡瓦狗而已。
秦良玉回答的干脆利落,让崇祯皇帝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户部尚书毕自严道:“毕卿,你即日便给足秦卿的军饷粮草,军情紧急,明日白杆军就得出发。”
“是,陛下。”毕自严领命。
大家以为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可马上又有急报至,推翻了这个应对之法。
第四百三十六章白杆军归
听闻又是急报至,殿内众人顿时就有种祸不单行的感觉。
果然,崇祯皇帝看完急报之后,一边让内侍把急报给殿内群臣过目,一边说道:“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川、湖、广西军务兼贵州巡抚朱燮元急报,言安氏余孽又在串联鼓动四川诸部土司随他叛乱。需有良将震慑四川,免于叛乱之发生,特请旨调秦良玉部还驻石柱。”
钟进卫听到说是西南土司的事,就不了解了。毕竟在明末历史上,这个好像从来不是热门话题,因为那些土司叛乱最终都被明军剿灭了。
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蝴蝶效应,大明在北部边疆所取得的战绩比历史上要好,但西南土司叛乱却比历史上要严重。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之弟安位并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在一六三零年春乞降,反而派人入川鼓动其他土司响应。
因为消息的滞后,朱燮元只知道朝廷已在京畿之战中取得大捷,又听闻白杆军有调往张家口。因此才上奏朝廷,请求调回白杆军以震慑群小,以避免战事再起,生灵涂炭。
温体仁看完后把急报又给其他同僚看,自己则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以为蜀地虽繁华,但已经历过一次奢安之乱,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如若叛乱又起,则西南必然糜烂,再要恢复怕就不是几年能恢复的事情了。”
兵部尚书梁廷栋此时已看完急报,听到首辅的意见,心中并不同意,他也出列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以为,辽东事急且近,当以辽东战事为先。”
一个是出于民生恢复考虑,一个是出于军情的紧急度考虑,各有各得道理。崇祯皇帝一时也难以决断,他看着其他臣子,等待其他人的建议。
但他没想到得是,支持首辅和支持兵部尚书的人差不多各占一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多嘴杂想法多,一时之间就让崇祯皇帝更是难以决断了。
秦良玉只是个总兵而已,在这文华殿内没有主动说话的份,只有被问到了才有回答的机会。因此,她低眉顺目地站那,一声不响。
另外一个没有说话的就是中兴侯钟进卫,他皱着眉头也在想着这个事情。
崇祯皇帝看着底下的臣子互相争论,忽然眼睛瞄到钟进卫的眉头一舒,马上在心中冒出一个念头,钟进卫有想法了。
于是,他问道:“钟师傅对于此事,有何看法?”
殿内的其他大臣一听崇祯皇帝的问话,才发现中兴侯刚才一直没有发表看法,就都关注起来,看他是什么意见。
而钟进卫刚刚想到一些想法,就听到崇祯皇帝问话了,他就回奏道:“陛下,臣敢请问,锦州坚固否,粮食兵员军械火药充足否?”
锦州这些年来一直是对虏的最前线,其城池坚固,兵员粮饷都很充足,甚至在城里还有一个兵工厂,专铸造火炮用于防城。
如果历史上的大凌河之战,改为围困锦州之战,怕皇太极也未必能取得胜利。
经过无数次证明,建虏在短时间内,只要不是出现特殊情况,根本就打不下锦州。
钟进卫的这一问,让殿内众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发觉自己急躁了,对于锦州的防守,都是有信心的。
崇祯皇帝面色稍缓,对钟进卫点点头,算是回答了他这些问题。
于是,钟进卫又转身对站那边上的秦良玉道:“秦总兵,不是我对白杆军的战力有怀疑。我只是想问下,如果建虏主力尽出,围攻锦州的话,白杆军去了,就一定能解围么?”
白杆军在京师的大概只有五千人左右,这建虏的主力尽出,任谁都没有胆子敢说能把建虏打回去。
秦良玉是个不甘示落的个性,她先是摇摇头,再又回答道:“虽是如此,但事在人为。”
钟进卫在得到秦良玉答复之后,又转回身子,面向崇祯皇帝道:“破坏容易建设难,真要等叛乱起来的话,就算很快平定,也会对蜀地造成巨大的破坏。更何况京师离蜀地甚远,等叛乱一起再回去的话,所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计。因此,臣以为辽东可以少白杆军,但蜀地不能少白杆军。”
梁廷栋虽觉得钟进卫说得有道理,但他却担心辽东战事,问钟进卫道:“中兴侯,按你的意思,锦州之围就不解了么?”
这话说得有点不靠谱,钟进卫听了后看向他说道:“我没说不解,只是相对而言,白杆军回蜀地镇守威慑其他土司所带来的好处会更大。”
温体仁本来就是这个意思,他向崇祯皇帝再次奏道:“陛下,臣以为中兴侯言之有理,还请陛下决断。”
崇祯皇帝这时真是感觉到了手中强兵太少,就这么一支白杆军,而且还是地方上的土司部队而已,朝廷那些军队都不堪重用。
想到这里,他又想起以前钟进卫跟自己说过要练出天下第一强军的说法,说是要实验新军,练出一支和现在这些军队都不一样的强军。
在之前的时候,他觉得其他事情都很重要。因此,崇祯皇帝在钟进卫回京之后,一直是和他在讨论藩王封建海外之事还有那研究院的事情等等,想着等这些事情都告个段落后再来提这事。
但现在让崇祯皇帝感觉到这个想法不对,书到用时方恨少,强兵也是这个理。手中不握着足够的武力,其余的事都将是空谈而已。
他看看底下臣子,都在看着他。思绪就又转回眼下的问题,想着兵事一起,钱粮无数,就决定道:“秦总兵。”
“臣在。”秦良玉上前两步,抱拳待命道。
“你星夜离京,还归蜀地,替朕震慑宵小。”崇祯皇帝命令道。
“是,陛下。”秦良玉也没犹豫,直接领命退下,去安排白杆军还归石柱一事。
秦良玉虽走了,但文华殿内的军议还在进行,商讨辽东战事。
只听崇祯皇帝问群臣道:“锦州虽暂时无误,可长期下去,若无援军,怕会有意外。诸位臣工,可有良策解围之?”
崇祯皇帝在问的时候,忽然有了一丝明捂,如果没有一支可遇敌野战的队伍,光靠据城防守之法,怕是不现实。
在这个时候,他对孙承宗在之前递上来的方案即所谓的筑城推进蚕食之法,有了一丝反对。
殿内的文臣都知道现在孙承宗手里是些什么兵,要是强兵的话,也不会让建虏一直在辽东嚣张,被建虏压在家门口打。
因此,他们一时也想不出办法来,只听兵部尚书梁廷栋奏道:“陛下,建虏围城不克,怕是会退走也不一定。”
正常情况下的话,打不下来自然会退走,可朝廷总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会这么做吧!
崇祯皇帝对梁廷栋的回答微微有点失望,他习惯性地看向钟进卫,不知道他是否有主意。
果然,钟进卫听梁廷栋之话,猛然想起一事,便有了对策。
第四百三十七章练兵提上议程
钟进卫想起让建虏退走的应对之策,就是登莱发挥牵制之功。在场的这些人里,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卢象升的能力。因此,虽然卢象升才刚上任不久,但以他的能力,钟进卫觉得也能一战。
因此,钟进卫见崇祯皇帝看向他,就奏道:“陛下,可令登莱巡抚卢象升派兵出击辽地,以牵制建虏不能主力尽出攻打锦州。如此一来,锦州当无事。”
文华殿内的人不是没想过这个法子,就比如工部尚书徐光启,他就非常在意登莱在对虏战事上的作用。也因此在后世历史上,他的学生孙元化才会出任登莱巡抚一职。
他听了钟进卫的建议,微微皱眉,出列奏道:“陛下,登莱巡抚刚上任,怕是无力出击吧?”
梁廷栋这回倒是站在钟进卫这边,他出列反对徐光启道:“登莱巡抚不是带了一千五百的关宁铁骑过去么,凭此就可一战,何言无力出击!”
徐光启一听,也不肯示弱,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