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第3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接着,他就出现在了寝宫外。
鳌拜双手捧着五支燧发枪,屁颠屁颠地跑进去。但是太激动了,一个没注意,脚绊倒了门槛,摔了一个狗啃屎。
其实原本以鳌拜的身手,完全可以避免的,可他手中有那宝贝的燧发枪,为了避免摔坏,宁可自己摔一跤。
皮糙肉厚地,没一点感觉,顶戴歪了也不知道,鳌拜马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皇太极面前,跪地双手奉上道:“主子,火枪在此。”
皇太极也没管鳌拜,直接拿起一枝燧发枪就看了起来。
他也是聪明人,很快就看明白了为什么不用点火就能打枪了。
这些燧发枪一看就和以前缴获的火绳枪不一样,做工之精良,远非那些容易炸膛的鸟铳可比。
并且在其枪柄上,还看到刻有汉字。皇太极知道这汉字的目的,就是火枪要有问题,就能找到那个打造火枪的工匠。
皇太极又看了定装纸壳弹药,不由得连连称赞,难怪明军的火枪射速能提高那么多。
他把玩了一会儿,然后高兴地对鳌拜说道:“走,去试枪。”
“是,主子。”鳌拜答应一声,然后站了起来,准备去找佟养性的汉军来打枪。
还没等鳌拜走出寝宫,皇太极想起一事,就又吩咐道:“把其他几个和硕贝勒都叫上,一起观看。”
没多少时间,在盛京的几个和硕贝勒全都快马赶到演习场。一人手中拿着一根燧发枪,开始评头论足起来。
这些建虏都不傻,一年多来被新军教训多次,没有人还会认为他们的骑射无敌,能比得过火枪火炮。
至于后世的康麻子,其实也知道火器的厉害,之所以说满清骑射无敌,那是居心叵测,另有政治目的而已。
佟养性精心挑选出来的几个最会打枪的汉军士卒,在摆弄了一阵燧发枪之后,便开始试射。
结果显而易见,燧发枪的射程和威力都让奴酋们心服口服。阿济格看得开心,等试射完毕之后,咧着大嘴笑道:“这下大金也有火器了,还怕明军个鸟。”
皇太极也是兴致很高,听到阿济格的话,连连点头,一边吩咐佟养性道:“按照此枪样式,尽快仿造出来,不得有误!”
“主子放心,奴才这就去办。让铁匠营日夜赶工,多仿造这种火枪出来。”佟养性连忙答应道。
他那老脸上的皱纹,都快笑成了菊花瓣。随着大金形势的不妙,他一直担心自己落个和其他汉奸一样的下场。
现在好了,大金也将会有明军一样的火器了。以大金勇士的骁勇,定能扳回眼下不利的局面。
佟养性也不敢耽搁,连饭都可以不吃,就忙着仿制燧发枪去了。
而几个奴酋,就开始争论仿造出来的燧发枪,怎么分配的问题。
最后皇太极凭着他的强势,议定大部分燧发枪都要集中在他手中使用。而其他奴酋,则给他们的探马配备一部分。
不但奴酋,包括底层的建虏,一下又对未来的战事充满了信心。
可惜,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建虏的铁匠营,在盛京被攻破时已被他们自己人屠了一次,剩下集中起来的铁匠,一是人数不多,二是技艺没有以前那些匠人高明。
因此,过了一些天后,皇太极一查打造的枪数,远远达不到他的预料,不由得发了一阵脾气,强令打造更多的数目。
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接下来没多久,皇太极就悲哀的发现,他们打造出来的燧发枪,远没有明军的威力大。
不是说建虏仿造出来的燧发枪质量差,而是建虏的火药没有明军好,燧发枪的效果自然就大打了折扣。
要知道明军的火药,根据用途的不同,都是严格按照不同的配方进行配置的。
最关键的是,火药的原料,包括硝和硫磺的提纯,木炭选料的选取,这些大明生产的水平,都不是建虏的技术能达到的。
技术上的实力,在这个时候体现无遗,让皇太极大失所望。他根本就没能力在短期内解决,只好又躺他的床上去了。
忙活了一场,到头来其实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
第七百零八章自然灾害
建虏的日子不好过,不代表大明的日子就好过了。
钟进卫被崇祯皇帝传到文华殿,一见面,崇祯皇帝就直接问道:“钟师傅,是否还有什么赚钱的法子?”
文华殿内的温体仁、毕自严等人都瞧着钟进卫,想从他这里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钟进卫听了一愣,不知道崇祯皇帝为什么这么问。他想了下,苦笑着道:“陛下,臣能想到的赚钱法子,朝廷已经在做了。不知陛下为何有此一问?”
崇祯皇帝听了,微微失望,他转手从御桌上拿起一份奏章,让内侍转给钟进卫。然后一边解释道:“南方来的八百里加急,飓风侵袭广东、广西、海南三省,死了十数万人,良田被淹、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急需朝廷赈灾。”
钟进卫一听,大为头痛。现在大明的财政才刚刚有了起色,就遭了这么大的灾。这老天爷简直就不想让人安安稳稳地中兴大明,尽出难题。
北方旱灾,南方水灾,沿海台风,给大明通向强盛的道路上布满了一道道阻碍。
不过飓风这事,其实也是正常。不光是现在,就算是后世,每年也都会有那么几起,让沿海省份遭灾。只不过这一次的飓风特别大,因此死得人就特别多。
钟进卫接过奏章,细细地看了起来。还没等他看完,温体仁就略带点焦虑地问道:“中兴侯,你家乡有没有听说什么对付飓风的好法子?”
毕自严听得脑袋晕晕的,怎么首辅又提中兴侯那个万能的家乡了!
钟进卫在心中叹了口气,合上奏章,递给一边的内侍。然后转头看向温体仁,遗憾地说道:“我家乡是有法子,可大明没法实现。”
崇祯皇帝一听,没等温体仁说话,就急促地问道:“钟师傅,是什么法子,说来听听!”
他心里还存在着侥幸,说不定大明也能做到呢!
钟进卫听到崇祯皇帝问话,转头看向他回答道:“臣的家乡,有个类似钦天监的机构,叫天气预报,能监测到飓风的形成,路线和到来的时间。因此早做准备,能避免遭受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减少一些经济损失。”
他说到这里,才发现自己以前抱怨天气预报的扯淡,一点都不准,没什么用,好像也不对。至少天气预报在台风这种天气的预测上,还是非常有用的。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带着一丝希望,张口欲言时,直接给他浇冷水道:“陛下,大明现在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至少还要数百年的时间。”
这话说得毕自严更是奇怪了,同时也非常向往,中兴侯那家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竟然如此厉害!
温体仁还不死心,带着最后一丝希望问道:“中兴侯,那你了解这飓风么,不是什么神灵震怒吧?”
也不能怪古人这么想,因为他们对这个现象无法解释,只能归到神秘的神灵身上去。
钟进卫点点头,解释道:“知道一点,就是什么高低气压差异之类导致的,还有为什么会有梅雨季节之类的,也都知道一点。但凭现在大明的科技力量,实在是无法有效利用这些知识。”
温体仁一下变得很失望,对大自然给予的这种破坏,只能是默默承受了。
钟进卫看看温体仁,又去看看崇祯皇帝,见他们都是沮丧的神态。心中转念一动,就说道:“不过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慢慢地了解大自然,提高大明的科技实力,就算我们没办法,但我们的后代终有一天能有对付大自然狂暴的办法。”
这话实在,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心中暗自决定,在大明幼学的普及教育中,一定要加上有用的内容。
“中兴侯,你家乡那么厉害,要不我大明派出使者,前去取经可好?”毕自严实在忍不住,就说出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办法。
钟进卫听得无语,但又不能对毕自严解释,就只好道:“你不懂,我家乡远在天边,就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也不可能活着到达的。”
钟进卫也不算骗他,因为没有那么长寿。
毕自严听得不信,正想再说时,崇祯皇帝打断了他道:“钟师傅家乡的事就不要再提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救灾的事,从何处拨出赈灾银为好?”
崇祯皇帝这么说了,毕自严就只好把注意力转移回来。
北方旱灾的救灾银,这是不能动的。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事,只有还有点脑子,就提都不会提。
预定明年和建虏决战的经费,也不能动。辽东这个包袱,就指望着明年能解决大半,可不能给建虏以喘气的机会,得一棍子打死才行。
建大明水师的费用,崇祯皇帝更是坚决不同意动。藩王封建海外,没有强大的大明水师,势必会有无数的变数。特别是那西班牙,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在海上袭击大明前往北美的船队。
国企的利润,特别是玻璃的买卖量,现在逐步在提升中,这中间可以拨一部分钱出来救急。
但因为这次三省的受灾程度前所未有,这个钱还远不够赈灾所用。
最后还是钟进卫提议道:“陛下,实在不行,就由朝廷出面向几个银行贷款,这样应该能解决不少赈灾银。”
崇祯皇帝其实已经动了多印一些九思宝钞的主意,不过想起钟进卫的告诫,就一直忍着。
现在听钟进卫提起贷款一事,不由得一拍桌子道:“朕怎么没想到!温卿,就找为民银行,向他们多贷点款。”
温体仁一笑道:“中兴侯折腾出来的东西,自然是中兴侯最熟悉了。臣马上就去找京师的这两家银行,都贷一些。”
这次以后,朝廷就成了两家银行的大客户,经常会有大额的贷款。因为大明蒸蒸日上的国力和财政能力,使得银行也都乐意贷给朝廷。
钟进卫想了一下,又补充道:“陛下,可以让受灾省份再抢种一些粮食,进行自救。臣建议试种下蕃薯,土豆。”
有关这两种作物,之前的时候,钟进卫有和崇祯皇帝提过。当时钟进卫的极力推荐,让崇祯皇帝的印象很是深刻。他点点头道:“不错,正好可以趁此机会全面推行看看。”
钟进卫沉默了会,想起一事,就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灾情严重,所拨赈灾银也多。臣听闻过一句话,有多大的灾,就有多大的财。臣担心有贪官污吏会趁着银钱过手的机会,狠狠地捞一笔。”
第七百零九章勘探船归来
崇祯皇帝听得面色严峻,他知道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出现。虽然说贪腐是避免不了的,但就怕有些人不知轻重,手伸得太长了。
他皱着眉头,鼻翼微张,沉声问道:“钟师傅有何良策?”
要说能根绝贪腐的良策,钟进卫是拿不出来的。但常规一点的建议,还是有的。只听他向崇祯皇帝奏道:“臣建议派人前往灾区巡视,最好分一明一暗,接受百姓举报,效果或者可以。”
崇祯皇帝听了,把头转向内阁首辅道:“温卿以为如何?”
“臣附议。”温体仁没有意见。
崇祯皇帝没有咨询毕自严的意见,因为他记得毕自严有过前科。只听崇祯皇帝继续问下一步道:“那派何人前往巡视为好?”
钟进卫本来想推荐永平巡抚左应选的,但随即一想,永平的事情也很多,现在重建工作才进行一年多点,换了巡抚怕是会影响重建工作,因此就沉默了。
温体仁倒是想起一人,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举荐巡盐御史张同敞。”
崇祯皇帝没看到钟进卫有反应,反而是温体仁说话了,就转过去道:“哦?”
“他在监督两淮和晋地食盐产量时,严于律己,不为盐商所收买,因此食盐产量已翻了多倍。粮食开中法能顺利实施,他功不可没。臣以为,有此洁身自好的铁面御史,能当得起巡视灾区之责。”温体仁细细说了张同敞的功劳,举荐得有理有据。
钟进卫一听,这才想起来,张居正的孙子张同敞,干得确实不错。
等温体仁一说完,他就向崇祯皇帝奏道:“臣附议。”
毕自严不甘被冷落,也跟着奏道:“臣也附议。”
崇祯皇帝听了很满意,就拍板道:“那就定张同敞吧。”
至于暗地里去灾区监督的,大家都没说。因为他们都知道,这肯定是厂卫,不,现在应该是东厂的事情。
讨论南方三省的救灾一事,算是有了结果。文华殿内因为一时没有人说话,而安静了下来。
钟进卫在心中过了一遍大明的灾情,想着大明这些灾害,可不能一直背着,要不包袱实在太大。
那计划中的事,还得尽快推行起来,先解决一个是一个才好。
于是,钟进卫面色严肃地提醒崇祯皇帝道:“陛下,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现在旱灾越来越严重。如果朝廷一个处置不当,很可能会出大动乱。”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刚商议过这个事情,当然也明白钟进卫说的情况,并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钟师傅的意思是,尽快把藩王封建出去?”崇祯皇帝确认道。
现在藩王封建海外的前期工作已经在做了,但因为去年派出去的三艏勘探船一直没有返回,所以后续的工作一直没有再开展。
钟进卫点点头道:“是,臣琢磨着,要不先去建个大型补给点。”
崇祯皇帝一听,这补给点的地点还没确认,该怎么建?他正想询问时,忽然殿外传来急促地脚步声。
“陛下,派往海外的船只回来了。已在天津登陆,正往京师而来。”一个内侍一进门,就跪地禀告道。
文华殿内的几个人一听,都是大为意外。刚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了。
崇祯皇帝惊喜地问道:“情况如何?”
“据报三艏船只回来了两艏,具体情况未有通报。”
“好,一到京师,即刻引来见朕。”崇祯皇帝吩咐一声。
文华殿内的气氛一下高涨了起来,这差不多才一年多点,勘探船就回来了,比预期的要快。
钟进卫原本想根据世界地图上猜个点,这种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纯属于病急乱投医。
现在既然船队返回,他当然就不会说了,一切等清楚了情况再说。
崇祯四年九月初五上午,文华殿内聚齐了大明各衙门的最高级官员。在殿的中央,站着一个年轻人,正是那李维,只听他在说道:“船队先是在北海道附近耽搁了一点时间,在确认了合适的大型补给点之后,便横跨太平洋前往北美。中途在阿留申群岛补充了一次淡水,一共用了两个月又十三天,便看到了北美海岸。”
“然后船队往北航行,绕了一圈才回来。经过最北端时,恰好遇到了暴风,损失了一艏船,工部的几位大人因此殉国。”
听李维说完,站上首的钟进卫就要求道:“一路上确认完成的大型补给点又有哪些?”
李维正准备说这个,此时中兴侯先问,他连忙回答道:“小人都做了标记和注解。”
说完之后,他从袖子中抽出一卷纸,双手捧上。
一边的内侍很快就走过去,把李维手中的东西转呈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马上放御桌上,展开一看,原来是世界地图北半球的副本,上面有赤笔点的一些红点,并做有标注。
另外还有一些小纸张,上面都有依据标注对应地图上的红点,说明其状况。并且,每份纸张的空白处,都有几个印章。说明这些资料是经过船队几个领头人共同确认的。只是很可惜,其他几个领头人都殉国了。
看得出来,这地图上的标记是花了他们不少心思的。
崇祯皇帝看完之后,抬头看到底下的臣子都把脖子伸得长长的,想要看看到底是何内容。
于是,他吩咐一边的内侍道:“把这份东西挂到屏风上去,给诸位臣工一观。”
“是,陛下。”内侍答应一声,就手脚麻利地做好了崇祯皇帝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