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风流-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锦忙道:“正定河的通州段那边闹了个事故,两伙船夫打将起来,顺天府已经处置了……还有……是了,钦天监的杨茹病倒了,据说和他儿子有干系,他儿子不争气,和他的小妾暧昧不清,正好给他撞了个正着……再有就是前个儿工部侍郎赵碧母亲生辰,摆了大宴,连王鳌王老大人也都去了,同去的还有……”
嘉靖不耐烦的摆摆手:“朕说的是天津卫,天津卫有什么消息?”
黄锦苦笑,道:“前个儿不是报了吗?天津卫发生兵变了。”
嘉靖余怒未消:“朕当然知道,可是朕的大臣们都说了什么,出了这么大的事,他们就不会议论,不会非议,他们什么时候成了哑巴?”
黄锦连忙道:“是,是,奴婢是知道一些,就怕说出来陛下生气。”
嘉靖披头散发的站起来,赤着足在这烧了地龙带着余温的地砖上走了几步:“朕气的还不够?直说了吧。”
黄锦压低声音道:“许多人私下在说,这是有人故意乱中取栗,在这兵变背后,一定是有人唆使,至于唆使之人……”
“是徐谦是不是?”嘉靖面无表情的道:“是就是,遮遮掩掩有什么意思?朕也觉得是徐谦,可是又觉得不对,天津卫指挥一向是听兵备道调度的,对一个侍读表面客气倒也罢了,怎么敢冒这样的风险?可见这都是有人在造谣滋事,不是徐谦火中取栗,是有人想火中取栗。天津卫这事儿总是透着古怪,你还打听了什么消息?”
黄锦苦笑道:“暂时没有消息,不过兵变的事确实是有,官兵们不忿的是兵备道的姜昕,现在姜昕也给拿了,听说昨夜许多言官凑到了一起,多半就打算拿这个做文章,弹劾徐谦挑起兵变,擅拿朝廷命官,本来这事儿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姜昕咬死了贼人是邓健指使的,而徐谦又咬死了这和姜昕有关,现在突然连姜昕都拿了,有人说这是徐谦的诡计,多半用不了多久,指不定会严刑逼供,逼迫姜昕承认姜昕才是天津卫大案的主谋。”
嘉靖冷笑:“朕晓得徐谦是什么人,这个家伙虽然缺德,比起朕的那些个直臣们却好一些,徐谦突然指认姜昕,怕真有内情。只是这事儿远在天津卫,朕也是鞭长莫及……”他显得有些烦躁:“好不容易有了点新气象,不会就此变故罢,哎,加快人手,再探。朕琢磨着,今日的廷议,怕是有人要拿这个说事。”
今日恰好是每个月中廷议的日子,也难怪嘉靖心里不痛快,平时的时候他可以躲着,偏偏今日却是不能躲,每次廷议的时候想借此博个清名的清流实在太多,总会有人说三道四,让嘉靖心里大火,却偏偏又无可奈何。
黄锦自然摸透了嘉靖的心思,苦笑道:“陛下,这事儿……”
嘉靖压压手,制止黄锦说下去,叹口气,道:“你退下,朕要梳头。”
廷议一般都在正午进行,到了正午艳阳高照,不过这京师的风依旧大的很,在正德朝以前,廷议只是朝廷多个部分进行的会议,倒是有点类似于联席会议一样,大家讨论一下大致的方针,研究一下各部需要配合的地方,皇帝可以不在场,不过结果却要报上去,遇到争议不下的事儿,也需报给皇帝裁决。
不过嘉靖为了以示自己和正德那人渣的区别,所以将这廷议正式化,其中最大的举措就是将廷议纳入了朝议,除了遇有大事而临时组织的非常务廷议之外,每月月中还得来一次常务的廷议,嘉靖身体力行,为了表现君臣鱼水之情,当然要在场。
大臣们冒着呼啦啦的北风到了崇文殿,紧接着嘉靖也就到了,既是例行的廷议,所以讨论的事也和那种临时组织的廷议不同,今日的廷议就是有什么说什么,大家各抒己见。
至于嘉靖呢,则是在卷帘之后,该干嘛干嘛。
先是有兵部大臣告了一下新近从江南来的大捷,说是在浙江官军剿灭了一伙倭寇,杀死倭寇三十七人,倭寇的人头也已经检验,确实是三十七颗,这一次次的大捷,让今日的廷议平添了几分喜气。
嘉靖的坏心情也不由冲淡了几分,忍不住道:“天下的事,怕的终究是认真二字,只要认真起来,就无往不利了。这两年朝廷革除时弊,改革军事,都可谓是对症下药,正因为如此,才有如今的气象,倭寇如今畏我大明天威,是以化整为零,试图负隅顽抗,朝廷这平倭之策,还要继续下去,今日一个大捷,明日一个大捷,待数年之后,务求做到倭寇绝迹。”
众臣纷纷道:“陛下圣明。”
正在这时,却是都察院御使张参站出来,道:“陛下,微臣有事要奏。”
嘉靖耐着性子:“爱卿所奏何事?”
张参道:“微臣听闻,天津卫出了兵变,不知可有此事吗?”
兵变的事其实早就传开了,这张参却是借故问起,摆明着是要做文章。
嘉靖淡淡道:“朕也听说了一些。”
张参道:“微臣觉得,此事很不简单哪。”
张参从前和毛纪的关系走的很近,自从毛纪滚蛋之后,他便成了孤家寡人,犹如丧家之犬,他当然晓得,有徐谦在一天,自己的苦日子就还在后头,之所以现在没人收拾自己,是因为大人物们早就将他忘了,被人遗忘是很痛苦的,而这一次,张参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只要这次展露锋芒,或许还能垂死求生,至少他晓得,朝中不少人都和徐谦有矛盾,自己登高一呼,说不定会得到某些人的青睐,到了那时,徐谦趁机整死了,自己又得到别人的照顾,青云直上,自是风光无限。
张参当然也清楚,这件事非同小可,若是不痛不痒的弹劾几句,效果并不大,好在他是言官御使,这言官御使最大的本事就是夸大其词,此时心里有了腹稿,旋即痛心疾首的道:“陛下可知,此前兵备道副使姜昕弹劾巡海大使邓健纵容部属不法,这邓健,微臣已经查明,竟是徐谦的故交,二人是穿着一个裤裆的朋友,后来这徐侍读为了救邓健,竟是亲自带人去了天津锦衣卫百户所要人,百户所的百户不敢得罪徐谦,自然乖乖将人交出,此后徐谦又带人明火执仗到指挥衙门……”
张参还是做足了功课的,风闻奏事嘛,若是连风闻都没有,还奏个屁事,他今日在殿中所讲的东西和事实也确实八九不离十,虽然有小小夸张,却还算没有说谎。
紧接着,张参痛心疾首的道:“陛下想想看,朝廷刚刚要彻查邓健一案,就闹出了兵变,微臣听说,指挥衙门的指挥后来也和徐谦关系匪浅,对他马首是瞻,微臣在想,是不是这个指挥有什么把柄在徐侍读手里,徐侍读与他勾结,暗地里发起兵变,趁机拿了姜昕姜大人,再严刑逼供,让这姜昕做邓健的替罪羊?”
第四百三十章:闭嘴
张参一番控诉,可谓字字泣血,毫不客气,更可贵的是他事先做足了功课,抽丝剥茧,丝丝入扣,一番长篇大论,竟是一下子得到了满朝不少人的认同。
张参最后拜倒在地,哽咽道:“陛下,此事不可不察,堂堂朝廷命官,勾结当地指挥激起兵变,擅拿兵备道副使,多半还要严刑逼供,为的不过是一己私利,关系重大,若是陛下不立即处置,若是人人效仿,社稷恐有倾覆之危。微臣建议,应当另委钦差要员前往天津卫,一方面赦出姜昕,另一方面暂时拿住徐谦,先从天津卫指挥入手开始查起,到时定能水落石出,还塘沽被屠百姓一个公道,还姜昕一个公道。”
最后的结论几乎是致命的,其实兵变的事谁都觉得有蹊跷,为什么早不哗变晚不哗变,偏偏这个时候哗变?无非……是因为有人挑拨而已,而挑拨兵变对谁的利益最大?说穿了,还是徐谦而已,所以彻查徐谦,却不能从徐谦身上动手,因为徐谦是侍读,不好动刑,却是可以暂时软禁他,最恰当的切入点应当是天津卫指挥洪宽,因为闹起兵变,他责无旁贷,既然如此,先治他的罪,这就有了严刑拷打的机会,只要他熬不过刑,必定要乖乖供出是谁勾结他,到了那时,一切真相就都浮出水面了。
朝臣们不少人听的暗暗点头,都觉得有理,这时又有人站出来,道:“臣附议,事关重大,既要彻查,就要彻查到底,朝廷既不会冤枉好人,更不能放过一个奸佞,况且涉及到了兵变,不可不慎。”
许多人呼啦啦的出来响应,一个个大臣如走马灯一样站出来:“臣附议。”
嘉靖不禁皱眉,本来他已经有了应对的准备,无非就是装傻充愣而已,谁晓得今日竟如此激烈,他眯着眼,不发一言,心里还没有什么计较,这时,却有人兴匆匆的道:“急报,急报!天津卫急报!”
这太监匆匆进来,却是因为陛下早有旨意,若是有天津卫的消息,无论何时何地都需立即来报,此时正在廷议,按理来说这是很无礼的举动,可是偏偏因为嘉靖的这句吩咐,却没有在前头加一个除廷议之外,却惹得无数大臣不由翻起白眼。
真是岂有此理,廷议是什么场合,也是小太监说闯就闯进来的?陛下这又是什么意思,莫非宫里连这点礼数都没有了吗?
嘉靖现在却等于是有人替他解了围,虽然心里晓得到时必定有人要骂宫里没有规矩,现下也顾不得这么多,忙道:“来,递上来。”
一封奏书递上,这奏书乃是徐阶所上,星夜送来,俱言的是天津卫一案的经过,最后的结论是,此案的幕后主使之人便是姜昕。
若只是说姜昕认罪伏法倒也罢了,更骇人听闻的是,便是那些滥杀无辜的党羽也都已经拿获,四十多个活口,也都纷纷认罪,他们的口供也都指向了一个人——姜昕。
有了人证,那么罪名可就实在了,若是一般人,或许你可以操作一下,让人来做伪证,可是这四十多个同党想要逼迫他们做伪证却是万万不能的,毕竟他们也是死罪,既然是死罪,那么你又拿什么来威胁他们?况且此案涉及到了‘谋反’,谋反大罪,党羽固然不会千刀万剐,不过诛族却也不是没有可能,到了他们这个地步,已经不会受到任何威胁,况且是异口同声的指认姜昕为主谋。
如此一来,事实就很清楚了,姜昕是主谋,而且绝对没有丝毫的疑点,不只是这些同党落网,便是姜府的主事也已经归案,是姜昕吩咐了主事,主事再去寻了这些党羽,最后这伙党羽在塘沽滥杀无辜,再伪装商贾,拿着天津卫兵备道出具的路引,远遁山东。
徐阶也已经调查了沿途关卡,案发当日,确实有一群拿着天津卫兵备道路引的商贾出现,这就证明,这些人确实是加害塘沽百姓的真凶无疑,正是因为有了兵备道的庇护,所以一路畅通无阻,沿途的官兵亦没有起任何疑心,只是认为这商队和兵备道有什么关系,又或者这商队的东家是兵备道副使大人小舅子又或是堂兄弟之类,这是很常有的事,沿途关卡上的官兵自然不敢搜查。
姜府主事、同党还有各路关卡的官兵最后都已证实,现在根本不必有姜昕的口供,此案算是正式定案了。
邓健只是被栽赃,而且根据奏报,姜昕在任期间,确实贪墨了脚力钱,却是奴役天津卫官兵去充作苦役,这种种的事迹已经证明,天津卫所发生的事,和谁都没有关系,唯一有关系的也就是这个姜昕。
嘉靖看完了奏报,脸色阴沉的可怕,目光一扫满堂的大臣,却见张参还要张口,道:“陛下……”
“住嘴!”嘉靖大喝一声,声色俱厉!
张参吓了一跳,他乃是言官,皇帝怎么能让他住嘴呢?不过这嘉靖一看便晓得正在盛怒之中,他一时气短,居然不敢再说话了。
嘉靖沉吟片刻,整个崇文殿也是静悄悄的,谁也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送来的这份奏书说的又是什么事。
良久,嘉靖有了主意,立即道:“杨先生,王先生,随朕来。”
说罢他那着奏书,飞快下殿,带着一干太监和禁卫火速前往了暖阁。
满朝的大臣一头雾水,谁也不晓得天子为何会如此的古怪,杨廷和和王鳌对视一眼,随即也赶赴去了暖阁。倒是留下这一干大臣,却是不晓得如何是好,毕竟天子也没说散朝,现在就走,似乎很不合适,于是只能在这儿呆呆站着。
这张参现在有点后悔了,身为言官,居然被天子骂了一句住嘴,这还了得,早晓得自己应当表现出一点风骨来,直接顶撞一下天子,倒是现在回想,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儿,倒像是自己理亏一样,白白错失了一个做直臣的机会。
……
与清冷的崇文殿相比,暖阁要舒服了许多,整个阁里热腾腾的,每日千斤的柴火、煤炭就在这暖阁的地下燃烧,使得虽是初冬,却依旧如置身暖春之中。
嘉靖将奏书递给了杨廷和和王鳌传阅,杨廷和看到奏书之后,顿时骇了一跳,他惊讶的不只是这个姜昕竟是如此残暴,他更骇然的是这群皇家校尉,两百多个皇家校尉为了拿贼,居然不歇不眠不吃不喝,从清早到次日的子时时分一路的跋涉,而后又以零伤亡拿下了一伙贼寇,这些贼寇既是惯匪又是穷寇,是绝不可能乖乖俯首就擒的,此时便是杨廷和也不由感叹:“武英殿校尉冠绝天下,老夫算是见识了。”
杨廷和脸上并没有太多触动,事情已经清楚,他自然不会再玩什么花招,对他来说,这事能成就成,不能成也无所谓,毕竟他是内阁首辅,没有干涉过多的必要。
王鳌见了奏书,也是啧啧称奇,不由道:“杨公所言不差,冠绝天下四字,武英殿校尉确实名副其实。”
二人都十分默契的选择了避重就轻,猛地夸奖武英殿校尉,却对姜昕的事避而不谈。
因为姜昕这件事上有一个谁都绕不过的问题,恐怕这也是嘉靖让他们前来密商的原因,否则直接在廷议时公布于众岂不是好?
他们二人猜测的果然没有错,嘉靖目光冷淡,道:“二位先生以为,姜昕怎么处置?”
这就奇了,明明是谋反大罪,怎么处置还要来问别人?他之所以这样问,正是因为有一个程序上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在于,嘉靖登基之后,处处以正德加以区分,嘉靖还曾颁布旨意,痛斥过正德任用奸邪,虽然到了嘉靖朝,各种乱七八糟的龌龊事也是不少,可是和正德朝的江彬、刘瑾这些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可是现在,就在天子脚下,居然出了姜昕,姜昕这个人可谓罪孽深重,其罪恶怕是和刘瑾比都不遑多让,若是现在将此人的恶事公布于众,结果会如何?刘瑾再坏,正德皇帝好歹也处置了,姜昕更坏,皇帝虽然同样要处置,可是在天下人眼里,又会怎么看?
嘉靖要考虑的,就是这个面子问题。
所以他才询问杨廷和和王鳌,询问他们怎么处置,因为嘉靖不愿将这奏书公布于众,一旦公布,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第四百三十一章:杀鸡儆猴
嘉靖是这样的想法,杨廷和和王鳌又何尝不是如此。
天津卫的这个案子,等于是扯下了整个朝廷的遮羞布,就如这杨廷和,他是吏部尚书,吏部往年的屡次功考,姜昕都十分优异,一个如此残暴,如此贪婪的官员,居然屡屡被吏部评为优秀官员,杨廷和怕是难辞其咎。
这事儿一旦传出去,吏部肯定要遭人诟病,牵涉到了吏部就牵涉到了杨廷和,杨廷和的声望怎么办?
而王鳌呢,其实也差不多,他负责整肃吏治,结果眼皮子底下这么大一个蠢虫居然犯了这么大的案子才被发现,老脸怎么搁?
君臣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平时里明争暗斗,各种使绊子背后刀子,可是现在,他们的想法却都出奇的一致——这件事,必须要捂住,捂不住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虽然都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