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的兵力也将由此第一次超过ri军总数(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九章 赣南事变(上)
而且在中原大会战之前不久进行的运河战役等多次战役中十五集团军同样有不小的收获,尤其是击败日军机甲第一军的那一战,缴获的坦克与装甲车不计其数,若将后来陆续修好(包括利用抢救出来的零部件组装)的也都全部算上,总数更是超过了600辆。。。。。。
这么多新得的坦克与装甲车则不但足以填补装甲骑兵师和新38师装甲营的损失,甚至再建一个常规的装甲师都勉强够了。但胡卫东在咨询了马仲英和孙立人的意见后,却将装甲骑兵师与新38师(注1)用不到的坦克与装甲车都送给了最近由抗大洛阳分校拆分出来的“洛阳装甲兵学校”。
原来,装甲骑兵师之前那次扩编就已经几乎将该校的学生抽调一空,即使现在组建一个装甲师出来也找不到合格的军官与士兵,与其如此,还不如将洛阳装甲兵学校的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为将来装甲部队的扩编储备人才。
此外胡卫东还考虑到在中原大会战惨败之后,日军已经基本失去了在战略层面大举进攻的能力,因此以后赤色党军队打运动战的机会必然会大幅度地减少,而攻坚战的比例则会直线上升,加之随着日占区被不断压缩,日军的空中优势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恢复,这对中国装甲部队的发挥就更是不利,因此即便再组建一个装甲师,也不会对抗战大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一个装甲骑兵师在,其实也已经勉强够用了,而且装甲骑兵相比以中型坦克为主力的常规装甲师,在地形与气候的适应性方面都更具优势,而且油耗与故障率都更低,在十五集团军计划中下一步将要攻占的盐城、南通等河网地区将会十分合用。。。。。。
但就在胡卫东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份电报却令他突然惊怒交加,他没想到赤色党的军力早已经超过了老蒋的中央军。新四军军部驻地与历史上也完全不同,但悲剧却依然难以避免,只是地点与细节有所不同,历史上的“皖南事变”变成了这个时空的“赣南事变”。。。。。。
1938年底,老蒋乘着新四军两大主力(一支队与四支队)为配合江北友军作战而远离闽赣边区、同时日军也退缩到合肥以东而暂时不再对武汉构成威胁的机会。从原本准备用来防御日军进攻武汉的**主力八十余万中抽出30万精兵。以防范日军进攻钨精炼基地为由,突然进逼红军改编时已经缩小了不少的闽赣边区,而此时闽赣边区内包围新四军军部在内,正规部队仅有1万余人。
可是在这种极度危险的局面下。掌握新四军实际领导权的副军长项英却因为深受王明影响的缘故,长期以来一直对重庆政府心存幻想,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居然还让军长叶挺去和敌军主帅顾祝同交涉,结果一进军营就被扣押。而30万**则抓住项英麻痹大意的机会立即发起了全面进攻。闽赣边区的新四军众寡悬殊,项英又素来不以军事才能见长,现在还失了先手,如何能够抵挡?
结果不到几天时间,新四军军部九千余人就牺牲大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突出重围,而项英则于乱军之中被叛徒杀害,不久闽赣边区多个县份先后被**侵占,数万名党员干部与革命群众被抓捕杀害。而老蒋却“恶人先告状”,污蔑新四军为“叛军”并取消其番号,一时间举国哗然,史称“赣南事变”。。。。。。
而胡卫东从电报中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脑中生出的第一个念头却是“老蒋难道脑子进水了吗?找死也不用这么着急啊?”。身为赤色党最重要的方面大将,他深知若不是日军全面侵华,赤色党早在红军改编那阵子,军事力量就足以逐鹿天下了。而现在的人民军队无疑更加强大,光是野战部队就有百万之众。如果算上地方部队则超过200万,而基干民兵与敌后根据地的游击队数量加起来同样在百万以上,仅仅这些明面上的实力,赤色党就已经比虽然现在扩军至400万之众、却普遍训练不足、甚至连士兵的伙食都不能保证的重庆“政府军”强大得多,更不要说两党在组织动员能力方面的天壤之别。事实上之前赤色党同意在形式上接受老蒋的领导,完全是出于一致抗日的考虑,另外也是不想因为率先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在政治上失分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老蒋却抢先动手了,难道他不知道两党实力的巨大差距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就凭十五集团军和八路军自抗战以来的一系列辉煌战绩,就足以令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明白赤色党的军事力量有多么强大,老蒋能够爬到现在的位置上,多少也是有两把刷子的,自然不会如此愚蠢,胡卫东转念一想,终于想通了老蒋的心思,“若他真是一心反赤的话,那么迟早都还是要打的,既然如此,晚打不如早打,现在打即便打不过,总比将来我们的军队更加强大了之后再打要好一些。。。。。。”
而胡卫东再仔细一想,顿时愈发心惊,他现在之所以觉得老蒋找死,是因为赤色党两大集团军因为海外因素而突然提前对开封与徐州之敌发起总攻,并且由于冈村宁次率部投降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两大集团军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就在短时间内将四五十万日军全部解决。因而老蒋突然发难的时候,赤色党却正好腾出了上百万野战精锐等在那里。。。。。。
注1:淮北战役胜利后不久,新38师的装甲营就扩编成了装甲团,虽然数量依然不能与装甲骑兵师相比,但因为新38师装甲团装备的都是中型坦克,如果使用装甲集群突击战术,由于装甲骑兵师现在已经将淮北战前临时追加的那些中型坦克替换成更加灵活的轻型坦克,因此反倒不如新38师的装甲团威力更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四百章 赣南事变(下)
但是可以假设一下,若是赤色党的两大集团军按照原定计划再围困开封一段时间才发起进攻的话,那么中原大会战的全盘部署就会被意料外的“赣南事变”完全打乱,轻则会让那四五十万日军部分、甚至全部逃出重围,重则会令赤色党两大集团军遭到严重挫败,而蒋军如果与日军联手,那么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不但两大集团军与边区群众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抗战的最终胜利也至少会推迟一到两年。
但胡卫东并不觉得那个“民主无量、独裁无胆”的老蒋有胆子顶着“卖国贼”的骂名真跟日本人合作,最多也就是心照不宣,同时将赤色党作为头号大敌、而日蒋之间则尽量避免冲突而已,否则这次令老蒋骑虎难下的“时间差”是没理由会出现的。想明白这一层之后,胡卫东在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多少对因为日军主动投降而意外产生的“时间差”而感到庆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投降不久的原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在得知“赣南事变”的消息后,不禁后悔不已。如果没有“赣南事变”,畑俊六还可以推说实在是打不过,以他的出身和人脉,至少保住家人的难度不大,但“赣南事变”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被其错过,直接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这个罪责实在太大了,就算他是亲王也担待不起。因此,为了避免祸及家人,畑俊六只得寻机自尽,以尽可能地减轻身上的罪名,不少其他被俘的鬼子军官也纷纷效仿他的做法,甚至还有一部分试图逃出战俘营而被十五集团军果断镇压,死者逾五百人
比起胡卫东,太祖得知“赣南事变”的消息后更是怒不可遏。他一方面对项英等人顽固坚持王明路线的重大错误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借此将国际派的最后一点残余势力彻底赶离了一线,另一方面则着手对蒋政权展开全面反击。
1939年1月15日。太祖代表赤色党中央通电全党全军,“蒋某人的一切仁义道德都是鬼话,千万不要置信。中央决定在政治和军事上同时发起全面反攻。”,并强调说。“只有猛烈坚决的全面反攻,方能挽救遭到蒋某人严重破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不怕决裂。猛烈反击之,我们的温和态度须立即终结。”
在政治上,赤色党强有力的宣传机构令老蒋一时间成为千夫所指,好不容易塑造起来的抗战领袖形象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赤色党比历史上强了不知多少倍的军事实力则更是令国民党中的地方实力派纷纷起来斥责老蒋以撇清关系,防止自己成了替罪羊遭到赤色党武装的攻击。因为同样的原因,与历史上更偏重政治手段不同,这个时空的赤色党更加重视军事上的反击。三管齐下给予了蒋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首先是正在返回华北边区的路上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受命兵分三路,一路进军太原,争取利用这个机会将阎锡山的势力彻底拔除。虽然阎锡山迄今为止还没有对“赣南事变”发表意见,但他的政治态度一向偏右,也曾对赤色党与群众欠下血债。为防万一,还是先下手为强比较好。
更重要的是,当初红十五军虽然占领过太原,但由于时间所限,只来得及搬走了军工与部分重工业设备,而阎锡山建设山西的成果却不仅仅只有军工和重工业,更不仅限于太原一地。至于其后山西一度被日寇侵占,也因为很快就被十五军与八路军联手击败的缘故,这些工厂并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至少还有山西工业极盛时期总产能的三分之一,难得现在老蒋送来了借口,这块肥肉岂能不吃?
可怜阎锡山虽然骨子里十分敌视赤色党,但忻口战败后晋绥军已经元气大伤,辖区又仅剩太原等山西的大中城市,地盘远不如前,能够养活的部队自然也就少得多了,因此至今兵力仍未恢复到10万以上,其中接近三分之二还是在很大程度上被赤色党实际控制了的山西新军,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哪儿还有胆子主动向赤色党挑衅啊?
可饶是阎锡山谨小慎微地当了一年多的小媳妇,最终还是没能免难,外有八路军一个军二十万雄兵,内有山西新军5万多人起义脱离晋绥军序列,加之对于同胞自相残杀的内战,晋绥军的官兵、尤其是下层官兵根本提不起多少战意,敌军打来后他们纷纷投降乃至倒戈,八路军第34军只花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扫平了山西全境,晋绥军顽抗战死的人数不满三千,其余的全都起义或者被俘,而八路军的伤亡更是仅有五百多人(加上山西新军等起义部队的话,则要超过一千五百人。),其中大部分还是在于民团武装的战斗中牺牲的,34军军长刘伯承不禁慨叹道,“自从军以来,未有一战如此轻易。”
眼见太原难守,阎锡山当即抛下部属坐飞机南逃,却被华北航空总队的一个战斗机中队赶回了机场,阎锡山终究没有自杀的勇气,只得向34军投降。本来因为身背血债的关系,阎锡山即便投降了也不会好过,但胡卫东认为他对中国的工业化对山西的民生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又考虑到统战工作的需要,因此特地为其求情,党内的白区工作派也纷纷附和,因此阎锡山并没有被太过为难,经过一段时间不长的政治学习后,他甚至还因为注重实干的作风而获得了重新启用的机会,先后担任过机械工业部(注1)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注1:本时空新中国初建时的部委设置与历史上有所不同,工业方面分为兵器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气工业部等八个部委,简称为一机部、二机部(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一章 困境中的日本(上)
而八路军中实力相对来说最弱的37军则奉命东进,袭取黄河以北、太行以东地区,此时石门等大中城市虽然仍在**手中,但其附近的农村却早已经是八路军游击队的天下。加之津浦线北路的**早在抗战初期就曾被日军重创,自徐州沦陷之后更是成了一支孤军,在粮饷无法保证的前提下,这支**当中有骨气的投了八路、没骨气的投了鬼子,对老蒋忠心耿耿而死撑到现在的仅剩几千人马,而且士卒瘦弱、弹药匮乏,又如何敌得过37军的十几万人?
结果不到十天时间,37军就成功地夺取石门等多个大中城市,将面积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游击区连成一片。由此,华北边区进一步扩大,辖地包括了山西与绥远两省全部、河北与察哈尔两省大部与河南、山东、热河三省的部分地区,总人口超过了5000万,仅比中原大会战后又大了一圈的中原边区稍小。自此,黄河以北的**已经全被一扫而空,而日本的华北方面军则被华北边区及其所属游击区分割成了两部分,一是被三面包围、仅能依靠海上送来补给勉强撑持的平津二十余万日军,二是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固守于承德、赤峰等城市据点和海拉尔要塞群中的十几万鬼子。
表面来看,华北日军仍有相当强的实力,但是八路军分配到了中原大会战期间缴获的大部分日式武器弹药,实力已经远非昔日可比,加之北线日军靠着海拉尔等地的坚固要塞才能勉强抗衡苏联远东方面军的巨大压力,哪儿还敢妄动?即使眼见中国两党内斗,他们也不敢火中取栗。何况赤色党中央对此早有预料,特别命令林总率领八路军中兵力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也最强的27军主力部队三十万精兵进驻保定一带、,令华北日军忌惮不已。连番向军部请求援军,哪儿还敢轻易离开城市和要塞给敌人打歼灭战的机会?
可日本军部现在哪儿还调得出援军来啊?华中派遣军的百万大军已经被赤色党的两大集团军在这几个月里消灭了十之**,现在日占区中最为精华的沪宁杭地带都已经只剩十几万军队。却要面对更加强大的中国第十五集团军的直接威胁,同样亟待日本军部派兵支援;而在东北,由于抗联南渡松花江之后的七战七捷,关东军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日本军部除了留下二十万军队保卫“国内”(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台湾、琉球与太平洋诸岛。)外,几乎将其他所有的部队都派到了中国东北,决心以“狮子搏兔”之势。彻底解决抗联的威胁,在此之前,日本军部暂时无力对其他战场派出哪怕是区区几万的援军
为此,日军大本营统帅部甚至想要再次在国内大肆扩军,但却很快屈服于严酷的现实,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原来,自抗战全面爆发至今。日本已经先后动员了400万青壮年参军,并且由于日本终究还是信不过朝鲜、台湾等殖民地的异族,因此所征兵员中超过九成来自于日本本土,这对本土人口不过7000多万的日本来说是个极大的负担。要知道此时的日本工业化程度综合来说也就与历史上1976年的中国差不多(可能还不如),与美国德国这样的完全工业化国家根本无法相比。甚至也比不上同样是后进工业国的苏联,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下,需要投入足够多的劳动力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因此当大量农村的青壮年被征发从军之后,日本农业所需的劳动力顿时不足,这又直接影响了日本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产量。加之日本原来就是一个粮食进口国,因此现在缺口就更大,更要命的是,日本现在已经拿不出多少硬通货来进口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了
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时,日本银行的黄金储备额包括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在内不过13。5亿日元,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