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254章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254章

小说: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德国政府完全可以在自己不伤元气的前提下扫平各个占领区的抵抗,极端一点的话,德国政府甚至可以选择将当地人杀光然后从本土直接移民过来,以德国的人口和国力,承受得起在此过程中的损失,因此西欧国家想要光靠自己的游击战就将德军赶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当年日本吞并台湾(人口约为日本本土的7%)、吞并朝鲜(大约28%)乃至吞并中国东北(大约42%)后都能逐步扫平抵抗力量,但全面侵华(中国当时人口其实应该已经接近5亿了,是日本的7倍。)后就陷入泥潭而最终被拖死,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早在日本收不住嘴选择了“鲸吞”中国、而中国又恰恰有一个组织能够领导全国人民以正确的策略与日寇死拼到底(这一点也必不可少)的时候,抗日战争的胜利就不再有任何的疑问了。。。。。。

…………2014…1…18 18:46:25|7062594…………

第六百六十四章 人民战争



    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与中国遍布山地丘陵的地形不同,西欧的地势相对平坦,而基建状况更是远非现在的中国可比,这些都有利于正规军而不利于游击队。但这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原因,硬实力的对比、外部环境乃至双方策略等因素对游击战最终的结果影响更大,要不然抗战时期也不会有名声赫赫的“平原游击队”了。。。。。。

    经过这番探讨,胡卫东意识到了一个目前还很少有人注意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正确地理解人民战争思想,这一点从很多军官习惯于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与“人民战争”对立起来就可见一斑。事实上无论是重视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而轻视“人民战争”思想;还是重视人民战争思想,而反对解放军进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都是错误的。

    作为一个军工专家,胡卫东对于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的意义比任何一位其他将领都更清楚,但他并不认为人民战争只是国力不如人的无奈之举,因为即使是实力相当的两个国家交战,一方只有军队投入战争,另一方却是举国上下全民动员,那么哪方会赢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胡卫东认为“人民战争”这个大杀器如果用好了,不但能够让弱国战胜强国,同样可以让强国的战争能力变得更加强大。

    考虑到“人民战争”这个词已经约定俗成地与全民游击战联系在了一起,胡卫东不得不在伟人默许后,将“人民战争”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其中广义的“人民战争”指的是一种建设国防的思路,其核心思想为“军民一体”,而这又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广泛的军训和国防教育,提升普通平民的军事素质和国防意识,这样一则可以令其在战争爆发时可以更快地成为合格的战士,如果遇到强敌,大家也都知道自己该怎么组织抵抗乃至转移妇孺和物资等重要工作,而不致像抗战初期的大部分平民那样。很多人别说抵抗了,就连逃都不知道该怎么逃(例如家中财物哪些优先带走哪些可以放弃之类);二则利于养成“不好战,也不畏战。”的良好国民心态,这样即使战争突然爆发,也不会出现大的混乱,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反击侵略者。这两点自然都不容易做到,但以此作为努力的目标。却是没错的。

    而另一方面,则是指国内的经济要同时考虑到国防的需要,从小的地方说,“军民两用”要大力提倡。无论是产品还是设备;从大处说,则是要求全国的经济和工业布局必须兼顾国防安全。这个时空新中国建立后之所以将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放到一边(除了青岛、上海与大连这三个造船基地。),而优先建设内地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城市,固然是因为洛阳工业区的基础与苏援的帮助,也同样有这方面的考虑。

    诚然,这么做在经济上往往不太划算,尤其是短期来说。但现在二战局面渐趋白热化,中国要想独善其身,就得预先作好准备才行,因为对战争准备得越充分,就越能避免战争。历史上伟人力主建设了大三线工程,甚至因此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当时大三线建设【不过其中也有一部分经济建设的项目就是了】的总投资比同时期对经济建设的投资多了好几倍),而后来核战争并没有打起来,很多人就认为这么多钱白花了,要是都用到经济建设上多好?殊不知正因为中国准备充分。当时的苏联政府觉得即使对中国实施先发制人的“核手术”,也没法将中国一下子打倒。而给美国留下插手的时间,那场核危机才得以避免。。。。。。

    而如果日后真的又与外国打了起来,那这些工作就更有必要了,历史上苏联若不是未雨绸缪,提前在东部建立了乌拉尔、新西伯利亚等新的工业区,日后苏德战争初期被德国一波流打懵而丢掉大部分老工业区后再想翻盘,即使有美国的援助,恐怕也会十分艰难,而抗战爆发后才开始转移工业的南京国民政府就更是一个反面典型了。。。。。。

    不过,胡卫东也反对将国防安全的需要无限拔高,而完全无视经济上的效费比。例如英国水坝被炸后很多同志都觉得水库在战争时期太危险而反对建设,胡卫东为此还以“不要因噎废食”为标题让秘书按照他的意思写了篇文章,指出只顾经济效益固然只能建成“脆弱的繁荣”并因此变得无比畏战(经济体系对战争的承受能力极差,一打起来、甚至只是被经济封锁了,国内经济就要崩溃,对外自然就硬不起来了。),但为了国防安全或者别的考虑而完全忽视经济效益更不可取,因为这是极大的浪费,毕竟现在的中国可没美国那么雄厚的本钱,在这些矛盾中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才是正确的做法。

    而在只交给伟人、周公等少数几位中央领导看过的一份秘密报告中,胡卫东还展望了未来热核武器(氢弹)恐怖的威力与远程弹道导弹防不胜防的特点,并指出这两样武器被世界主要强国掌握后,将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恐怖的核平衡,从而为世界主要强国带来长期的和平,到那个时候,国防安全的重要性肯定就会相对下降了。

    而且在核战争的背景下,类似大型水坝这种遭到攻击后会酿成可怕后果的设施,只需要提高要求,令其达到“非核弹不能毁”的坚固程度,别为了省钱造那种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弱点的拱形水坝,到时候就不再是国防安全的隐患,因为若是敌国敢于用核武器攻击大型水坝,那就意味着一场核大战的爆发,在双方核弹数量都足以“确保毁灭”的前提下,被洪水洗地与被核弹洗地,又有多大差别,何必多此一举呢?或者换句话说,即使多此一举了,反正都是同归于尽,又有什么差别呢?

…………2014…1…19 18:57:16|7075247…………

第六百六十五章 得失之间



    而胡卫东所谓“狭义”的“人民战争”即是大多数同志原来理解的“人民战争”概念,指的是战争中的具体策略,胡卫东的认识是通过广泛的敌后游击战增大侵略军的统治成本,并想尽办法减少其从占领区获得的收益(发展敌后根据地和侵略军抢地盘就是这个目的),让侵略者对那些土地的占领得不偿失,时间越长、占地越多,蒙受的损失就越大。而且在此过程中被侵略国无论是主力部队、游击队还是民众都得到了锻炼而变得更加强大,侵略军的实力则不断损耗,双方实力的对比此消彼长,就为决战和反攻创造了条件。

    这种狭义的“人民战争”表面上确实与解放军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为若是中国的正规军足够强大,那么根本就不会有大片国土沦陷,这种立足于本土防御的战争策略自然也就没什么意义了。但是胡卫东却认为,以中国薄弱的底子,就算发展得再怎么顺利,也绝不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而即使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一,也不代表着中国的国力就已经是世界第一(其实现在的中国工业总产值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而且超过美国一大截,有哪个认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了?),因为整体工业化水平要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要再过一两代人的时间,再加上战争本身极具偶然性,即使国力占优,初期遇挫而失地千里也是很常见的事,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本土防御的工作始终不能放松,而“人民战争”也依旧重要,当然地位还是会有所下降的。。。。。。

    说到底,“人民战争”是为类似抗战时的中国这样贫弱(强国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价值相对有限,不用也未必打不赢侵略者。)但却人口众多(相对于侵略国来说)的大国量身定做的防御性战争策略。本来就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而如果是人口稀少的小国,采用这个策略反而可能遭受彻底灭族的大祸,除非敌人被牵制住了不能出全力,或者顾忌国际影响而不敢像日德那样大肆挥动屠刀。。。。。。

    而纳粹的镇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犯下那么惨绝人寰的罪行也不可能没有代价,除了与英国彻底结下死仇之外。也给了盟军同样下辣手的足够理由,原本美洲还有一些国家(如阿根廷)亲近轴心国来,希望藉此摆脱美国的控制,但在美国人利用德国海军无力与自己正面抗衡、而空军又距离过远而难以发挥实力的弱点。毫不客气地派出海军和陆战队以雷霆攻势迅速登陆并横扫了爱尔兰岛,将爱尔兰总统等众多反英人士抓住枪毙或者关押。同时扶植起傀儡政府后,不但爱尔兰共和国被迫交还好不容易收复的北爱尔兰给英国、同时退出轴心国阵营加入盟国,而且也对其他国家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至少在德国展现出保护它们的能力之前,那些反美反英的小国暂时都不敢妄动了。。。。。。

    光复爱尔兰是罗斯福力排众议的结果,也被后世认为是一招稳住盟国阵脚和欧洲战局的妙招,但代价却也是极大的。由于海军主力一直滞留在大西洋海域,没有对手的日本联合舰队与德国远东舰队自然肆无忌惮起来,虽然日德海军都不敢进攻美国西海岸,因为以数量有限的舰载航空兵去挑战美国数以万计的陆基飞机与找死无异,但日本还是抓紧时机在西太平洋抢下了大片地盘。。。。。。

    到1942年4月底的时候,日本不但完全占领并加强了对菲律宾、东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控制,还先后攻占了在美国鼓励下独立的原葡萄牙殖民地东帝汶和美国当初从日本割走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帕劳群岛,并夺取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海军基地关岛,由此解决了威克岛…中途岛…瓦胡岛…夏威夷岛这条岛链侧翼缺乏保护的软肋。

    为了扫除进军澳大利亚的阻碍。日军随后又发动了所罗门群岛战役,由海军陆战队的3个步兵旅团主攻。总兵力接近3万人,而且武器装备与美军相比毫不逊色,还有日本海军第一航空舰队和德国远东舰队联合提供海空支援,实力空前强大。

    而此时所罗门群岛的美军虽然抓紧时间补充了大量兵力和给养,但美国海军部担心分兵被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各个击破,而没敢从将留守本土(当时全部3艘可用的航母和5艘战列舰都在支援陆战队进攻爱尔兰)的4艘战列舰和1艘提前完成维护的航空母舰派来支援,派出的最大军舰也不过是重巡洋舰,碰上日德联军的8艘主力舰只能落荒而逃,而且一旦被敌人的舰载机发现,就连逃跑都很不容易。。。。。。

    失去了海军支援的所罗门群岛美军只能依靠岛上紧急进驻的陆基航空兵保卫各岛,然而此役日德联军拥有2艘战列舰,而所罗门群岛上又没有能够威胁到它们的大口径要塞炮,便无需再让舰载机部队顶着敌军强大的地面防空炮火发起对地攻击了,它们只需保护好两艘金刚级战列舰,让它们的巨炮逐一摧毁各岛的机场就行。

    结果无奈的美军海航陆航飞行员们反而被迫驾机主动对日军舰队发起了攻击,而在日德军舰猛烈的防空炮火与日德舰载战斗机群的夹击下损失惨重,在整个所罗门群岛战役期间美军被击落的飞机不下300架,而日军仅仅损失了1艘日本驱逐舰和21艘战斗机,而德军更是仅有3架飞机被美军战机击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部早在珍珠港事变后就不断将潜艇调往太平洋战区(反正德国现在制海权又没了,美国潜艇留在大西洋也没事干。),到1942年4月初的时候总数已经超过60艘,但因为巴拿马运河中断后,它们必须绕远路走美洲南部合恩角航线,加之潜艇的航速又比不上水面舰艇,结果耽搁了不少时间,还因为太平洋上的岛屿不断丢失而一再收缩活动区域,实在是憋屈万分。但由于日军反潜能力的低下,它们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以仅仅损失2艘的微小代价击沉了11艘日军运输船、18艘商船和3艘驱逐舰,如果不是鱼雷引信问题导致鱼雷命中目标后只有不到一半会成功引爆(历史上比这还糟,不过发现问题后美国解决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战果还要出色许多。

…………2014…1…20 0:48:29|7079363…………

第六百六十六章 来迟一步



    对于美国潜艇的威胁,在中国“学习”过的崇仁天皇比海军部的那些高级将领更早地予以了关注,除了放下海军强国的架子,请求德国远东舰队派出教官指导日本海军潜艇与反潜战术之外,还要求海军部增加反潜舰艇的建造计划,但由于日本国内的造舰产能已经基本都被主力舰、防空型辅助舰和随着地盘不断扩大而越来越不够用的运输船所占用,短时间内又来不及建造新的大型造船厂,所以崇仁无奈之下只得向唯一有可能提供帮助的中国政府下了订单,虽然中方开价不低,而且日本还需要先拿总价三分之一的预付款出来,同时还需派出一些技术人员提供指导,但除了可以应急之外,还能够拉拢中国,至少防止其加入盟国,也算是一举两得了。

    而中国政府本来就不打算参与日美之间的战争,自然乐得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中国造舰工业的水平,因此同意将6艘万吨级集装箱船(尺寸与航速都要比自由轮稍大一些,因而改装出来的护航航母性能也略强于美国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改装成护航航母交予日本,另外还同意为日本建造两批标准排水量1500吨的护卫舰,一共12艘,这些都将在1943年7月之前交货,双方政府还一致表示,如果到时候情况允许,还可以展开更进一步的合作。

    虽然中国政府表示自己也同样可以接下盟国的订单,严守中立的态度很明确,但由于日本距离中国更近。而且基本上切断了盟国通向中国沿海的直接航路,所以客观上对轴心国更加有利。对此美国政府自然十分不满,但是他们又不愿给出足以让中国政府同意入盟的优厚条件,加之现在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直接贸易已经被日军完全截断。本来就只剩日本的钱还比较好赚,中国政府自然不愿意接受美国的要求与日本为敌。而盟国现在战局不利,自然也不敢逼得太紧,因此罗斯福就算心中恨极,却也不好拿中国怎么样,不过想到原本准备让美国在二战期间坐收渔利、结果现在却是美国被迫提前赤膊上阵而中国人则赚了便宜。罗斯福心中还是不禁有些莫名的苦涩。。。。。。

    尽管如此,美国政府还是利用德军在欧洲的反人道罪行给中国政府制造了不小的舆论压力,此外煽动在华的反德外籍雇员闹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虽然因为之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