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庶门 >

第87章

庶门-第87章

小说: 庶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京畿安危涉及皇室安危,臣以为当找熟悉长安城的人来担当京兆府尹的职位,在这点上,隋少尹更加适合。”刘愈当众提议道。

本来隋乂跟刘愈的关系不一般,刘愈并不适合发表意见,但这时提出来,也并没有人会觉得怎样,毕竟刘愈其实在婉言谢绝袁博朗给隋乂升官的“好意”。

凡有事不决,事情就要交给皇帝来裁决,而恰恰京兆府尹的空缺涉及地方官的任免,本是吏部的差事,刘愈打个眼sè,苏彦在刘愈写的今rì朝议总结上已清楚明白,这事情要先问问吏部尚书阮万齐的意见。阮万齐是那种很会见风使舵的人,这时很谦卑地请皇帝“圣裁”。

“朕觉得还是刘统领的意见比较中肯。”苏彦道,“京兆府尹事关长安城的安危,在朕新当国之后,是应该找个熟悉长安城的人来担当此任。”

话都是刘愈提前教苏彦的,苏彦出来虽然还是有几分没底气,好在有几分君威,令人慑服。

京兆府尹的空缺有了着落,第一件朝议也算结束。之后户部和都察院的人分别汇报了关中的旱情和救灾,以及在这次救灾中办事不利的地方官员的任免情况,最近都察院的人基本都被老皇帝派到了地方监督官员赈灾,连国丧都没来得及赶回来。

这些基本没什么可议的,灾要全力救,而救灾不力的该免就免该罚就罚,就怕有的官员借着灾情中饱私囊,但在这次奏报中并未提到中饱私囊者,真的有没有还不好。

朝议在一种稍显悲痛的气氛中进行,毕竟是国丧,有些事能避讳还是要避讳,但凡与先皇旨意相关的,很多要跳开甚至要写下奏本单独奏对。直到过了午时,六台衙门的办公所里还是没有要开午饭的迹象。

最后一个议题,也是今rì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卖官以及设立商贸司的事。

本来已成定案,皇帝只需要当众宣布一下即可。但也许是当rì袁博朗不服气,又或是这事太有伤国本,今rì在朝议中,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很多,近乎人人都反对设立商贸司,连卖一些闲官的提议也暂时无法获得通过。

朝议没有结果,若是新皇擅自作出决定会认为是武断,不尊重朝臣的意见。本准备朝议完各自回家吃饭,现在也只能暂时先开午饭,算是中场休息。

jīng彩推荐:

第一百七十章众口铄金

刘愈去了趟厕所,回来时候便听到苏彦在后堂问袁博朗的话,大致意思是问为何今rì大臣们会一反常态。袁博朗义正言辞道:“天下的君主也该听朝臣的意见,朝臣认为不妥,那自然有其道理,皇上若独断专行,必会令朝臣心生不满,帝王者,当服于万民。”

为了昭显他自己是个敢谏之臣,袁博朗言语间有些不敬,带着文人的傲骨和迂腐。

苏彦本来就对这个古板守旧的右相很忌惮,现在袁博朗拿出大道理来压人,他便没了主意。这时刘愈走进后堂来。袁博朗瞪了刘愈一眼退下,那神sè像是在说“看你怎么收场”。

“师傅,为何那些臣子都不同意这么好的提议?卖一些没有用的虚官还有建商贸司,都是对朝廷有好处的事情啊。”后堂只剩下师徒二人,苏彦忍不住问道。

“因为利益。”刘愈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拿起一杯茶道,“对朝廷有利的事,未必对朝臣有利。那些商人地位低微,为了获取认可以及一些经营的门路,他们少不得要给朝臣尤其是各部主管纳贡,这样私下的利益数额大到你我无法想象。一旦这些商人有了地位,还有了商贸司这样的商人联盟来统一商贸的约束,他们就会失去这利益。你说他们怎肯轻易妥协?”

苏彦总算明白了一点,道:“怪不得那些人说话时都紧张的要命,说那么多道理原来是为了钱财。师傅,那……我们还办不办商贸司?”

“办,一定要办,这是你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如果半途而废会让那些大臣以为你好欺负,以后遇事遇到的阻力会更大,小事可让步,大事绝不能让!”刘愈语气带着几分决绝道。

苏彦点头道:“那师傅,一会都听你的了。”

中场休息结束,各参与朝议的大臣从休息的地方鱼贯而出,走进六台衙门的办公所继续朝议,趁着朝议再续之前的空闲,刘愈和苏碧也交换了一下意见。

“刘统领放心,本宫已经知会了一些朝臣,一会再议时会站在你我这边。”

苏碧言语间带着几分自信。毕竟现在在朝中的势力,无人能出其右,她说一句,她手底下那些大臣即便有意见也要照做,除非不想要她这靠山了。

苏碧又道:“不过有些大臣很麻烦,像户部原本在我四皇兄和五皇兄身后转的那些,他们现在是拧成一股绳要赚上一笔,可怜那姓袁的被他们利用还不自知。”

设商贸司,对户部大臣的影响最大,这涉及到税收的问题。商贸司虽然隶属于工部,但实际上是个单独的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令一些大臣很不安,认为从此就无利可图,这也是他们反对的根本因素。而作为在朝中浸yin多年的四公主苏碧,对这些利益的牵扯了然于心,她也是好心对刘愈的提醒。

“袁相虽然不收商人的好处,但不代表袁家的人不收,说谁利用谁也不合适。只要信竹君殿下站在在下这面,在下有办法令他们乖乖就范。”

苏碧带着几分怀疑的神sè看着刘愈,想不到他会有什么办法。在她看来,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皇帝直接下旨,再有意见的朝臣也要迫于君威。强势的四公主,想到的办法也会显得强势一些。

朝议再续。

因为苏碧的帮忙,这次对于朝廷开商贸司的事零星有了赞同的意见。赞同的人还是不多,即便苏碧吩咐过了,有很多涉及利益的大臣直接干脆选择了沉默,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模棱两可的态度。而袁博朗也不用说话,他身边那些拥趸几乎将道理都说尽了,最重要的一条是:没有先例。

在现如今礼教盛行的年代,做事情最重要的是依从法度,而法度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要的就是一个“先例”,无先例的事他们就认为是破坏朝廷的法度,就要千般去阻止。这是道德守旧者的理念,并不涉及利益。而若是涉及利益的,那更是将理由说的天花乱坠,总之两个字:不行!

苏碧也发表了一下意见,她是站在刘愈这面,认为开设商贸司以及卖出一些闲官,的确能为朝廷创收,解决朝廷财政紧张的燃眉之急。刘愈依旧沉默不语,而袁博朗则将一部分朝臣的意见说了出来,宁愿继续被拖欠俸禄,也不要让朝廷破坏旧制。

最后苏碧也的确是被逼急了,瞪着刘愈,没好气道:“刘统领,你对此事就没什么意见?”

谁都知道这提议是刘愈提出来的,今天面对朝议时他这个始作俑者一句话不说,也让很多人惊奇。本来有很多人准备了慷慨激昂的陈词来准备反驳他的观点,到现在还没用得上。

“哦,回皇上,信竹君殿下,在下现在有另一件事在忙,所以对此事,在下暂时并无疑议,一切都依从朝议的结果。”刘愈面sè看似淡然道。

苏碧怒哼一声,心说白支持了他一场。马上她又觉察刘愈话语中好像又多说了点什么。

“刘统领,现在还有什么要紧的差事,令你在朝议上也心不在焉?”苏碧再问。

“没什么。”刘愈道,“就是昨rì家中有几个商人来送了点礼,也不值很多银子,大约一千多两吧,希望在下给他们的兄弟和儿子在御林军谋个差事。在下觉得此事事关国体,于是将这些人暂时关押在天牢中,大型拷问,准备问问他们还对何人送过礼。”

有些大臣面sè马上转变,而袁博朗那边却怒道:“刘统领,你身为御林军总统领,负责的是皇宫的安危,何时轮到你来审理案犯?”

刘愈故作惊讶道:“难道本将军越权了?他们明明是对军中之人行贿,那就属于军务,既然属于军务,不由在下审理,难道还要递交给刑部?”

袁博朗显然没想到刘愈也擅于偷换概念,将商人的纳贿牵扯到军务,就跟三司无关。

刘愈又道:“下臣正要禀明皇上,请皇上下旨,以京兆府会同刑部,彻查商人行贿之事,对涉案官员严加惩处,凡受贿者一律以朝廷典籍法度来处置,不知袁相您意下如何?”

袁博朗黑着脸道:“有人触犯法律,自然要严加惩处。但……”

“有袁相这句话就成了。”刘愈没让袁博朗把话说完,继续道,“那就请皇上下旨。”

苏彦正不解为何刘愈将设立商贸司的事牵扯到查受贿上来,但他还是很听刘愈的吩咐,便道:“那朕……”

刚开口,马上有大臣下跪道:“皇上,此事事关国体,请三思。”

更多的大臣跪下请皇帝“三思”。很明显,刑部尚书是王简,那是四公主苏碧的人,而新任的京兆府尹又是刘愈的藩属。苏碧和刘愈在此事上明显站在一边,若是让这两部来彻查,那还不是将那些受贿的大臣往死里整?

刘愈心中冷笑,这些大臣说什么“事关国体”,纯粹是找托词,商人的纳贡本就属于黑钱,他们以为坚持不让朝廷开商贸司就可以继续坐享其成,属痴人说梦。之前朝廷只当这是陋习而没人去管,但若要真计较起来,这就是受贿,就是破坏朝廷法度。

官员不能拿朝廷的陋习来作为要挟朝廷乃至皇帝的借口。

第一百七十一章集权

袁博朗虽还想坚持,但他身后的人已选择妥协。新官上任三把火,现在新皇登基烧的火更大,没人想被这把火所牵累。之后的商定已无太大意义,只是在一些细节上作敲定,大臣们态度上妥协,但立场依然不会变,跟刘愈的梁子也算结下。

操办商贸司,还是由刘愈一手操办。因为这次朝议的变故,连帮手的事袁博朗也不想提,意思是让刘愈自行解决。

本来刘愈打算在朝议上提出让藩王进长安城朝贺事宜,但一想此事事关礼节,由他来提不合适。趁着朝议解散后,便跟袁博朗提了一句,袁博朗正为商贸司的事恼火,闻言不由冷哼一声道:“这些事,老夫自有打算,毋须刘统领操心。”

“师傅,看来你得罪不少人。”

六台衙门的后堂,苏彦用带着几分歉意的目光望着刘愈,说道。

“动了他们的蛋糕,他们要记恨也拦不住。一会兵部的人来议事,准备一下。”

“师傅,什么是蛋糕?”

蛋糕说起来还是西洋的东西,现在尚未传入中土,刘愈不想跟苏彦说些废话,将御林军那边传过来的边关奏报递给了苏彦,道:“这是定国侯的奏本,他还是执意要开战。”

苏彦看了奏本上的文字大感头疼,之前刘愈也说过,朝廷连救灾的钱粮都捉襟见肘,更何况打突厥。之前让定国侯刘兆“量力而为”,看起来刘兆并不太理会其中的意思,只是一再催促粮饷。

“师傅。要不……你写封信劝劝定国侯?”苏彦试探着问道。

“他何时听过他这儿子的意见?今天讨论的军务并不包括边关战事。主要是长安城的戍卫。态度上你别太倾向于我,等讨论出结果再说话。”

很快新任兵部尚书郑昶会同兵部的人前来,因为军务和政事分开,因而在朝议上也会分开议论。以往政军会由右相一肩挑,但现下袁博朗只负责政务,而刘愈已将长安的戍卫军权控制在手,袁博朗也无法插足。在新皇登基的很长时间里,军务会议都由刘愈来主持。苏碧和袁博朗都不会出席。

其实长安城的防务也并无太大的变化,只是原本东水营正统领因与晋王勾结被削职,因护槽司马董书在这次拨乱反正中立下功劳,兵部提议由董书接任东水营正统领。

这提议也获得刘愈的认同。若非董书,长安城会免不了一场战乱,若起战乱遗祸不浅。

原本护槽司马只是营中副将级别,一次提升到正将,还要统领全军,刘愈只怕这董书不足以担当,于是又提出从御林军中调拨人手过去帮忙当副将。如此刘愈便可安插亲信在董书身边。一方面辅佐一方面监督,加强刘愈对长安戍卫的控制。

兵部的人虽然都明知道刘愈有擅权的嫌疑。但新皇对他信任,他们有意见也只能保留。

第二项议案是由刘愈提出,要将城中六防司整合起来,成立总防司衙门。

长安城内防司分权,本来就是担心若是整合在一起会形成制约御林军的力量,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如今刘愈提出要成立总防司衙门,兵部的人意见颇多,认为如此会不利于长安城的戍卫。

刘愈是出于加强控制的考虑,现在城内的防务可说是一盘散沙,六防司兵员质量参次不齐,本身也无统一的调配性。刘愈一方面想将他们整合,更重要的是他想将城内的防务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在苏彦这皇帝各方面势力都很薄弱,全靠刘愈和苏碧的支持,而刘愈和苏碧的势力毕竟有限,现在刘愈更怕的是右相一派势力的崛起。还有钱回和楚王对新皇帝位的威胁。

郑昶还是有意见。刘愈道:“郑尚书,城里总防司衙门不过是权宜之计,等来年长安城局势平定,总防司衙门就会撤除,不会在长安城防务上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郑昶问道:“那前锋将军你的意思,是何人来担当总防司衙门总统领之职?”

刘愈跟玉南门防司都尉李糜的关系在兵部也不是秘密,为了不引起郑昶和兵部中人对他擅权的非议,也为了平衡势力,刘愈道:“不如总防司衙门不设总统领,而只设两位统领,互相有所牵制。第一位统领,本将军提议由兵部侍郎胡朝忠来担任,而另一位统领,则应从原本六防司衙门的六位都尉中择优而取一位。”

刘愈的提议平衡了总防司衙门的权力,让兵部以为自己在总防司中有一半控制权,刘愈也没说将总防司的权力一把抓,只说另一位统领从六位都尉中择优而取。这就让郑昶等人的反对意见减少了许多,经过商定后,本来难以成事的总防司衙门也就此定案。

兵部的人以为将内防司控制了大半的权力,但刘愈这明显是在玩“小聪明”。刘愈提出以兵部侍郎胡朝忠为总防司的统领之一,看似是将权力交给兵部,但胡朝忠可是胡轩的父亲,因为胡轩现在不显山不露水,这层关系那些兵部的人也根本无从知晓,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而“择优录取”,说的好听,但考官是谁,还不是刘愈?造成一种正当竞争的假象,最后取决权还在刘愈手上。到兵部的人将来回过味,事已成定局。

总防司衙门的事谈妥,刘愈再提出征兵事宜。

刘愈有征兵的想法,是因为瞿竹之前的一句话所引起。瞿竹说现下长安城外大旱遍地,重灾地区只要给一口饭,灾民连儿子都会卖。刘愈当即便想起在关中地区征兵。一来边关战事令长安城周围戍卫军队及团练抽调过半数,兵员紧张;再者救灾的钱粮也不能养闲人,刘愈还想培养起一支完全忠于他的军队。

征兵的事近乎每年都有。兵部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只是在这支新军的组成方式上有些看法。郑昶认为不宜在军中调度,更适合让东水营和南大营的人自行征兵补足兵员配额。刘愈则主张新军必须独立,不能以次充好将南大营和东水营的战斗力削弱。

现在长安城各大势力重新洗牌,只要不在四公主麾下,大多数朝臣都选择了站在右相袁博朗一边,郑昶也是其中一位,听到刘愈的提议后带着一份疑窦,问道:“前锋将军是要新建一支军队?长安城周围有南大营和东水营。难道不足以戍卫长安城?”

“本将军之意,并非成立一支军队,而是成立一支地方团练,战时汇集,每年农闲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