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第6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联手。
李利轻轻摇头,一边沉思一边缓缓说道:“是啊,我西凉军拥军数十万,实力之强大远胜于各镇诸侯,俨然一枝独秀,叱咤风云。单以总体实力而言,休说冀州袁绍,即便是兖州曹操与其联手共抗我西凉军,我亦不惧。可是奉孝可曾想过,我军兵马虽多,战力虽强,但战线拉得太长,无形中大大削弱了我军的总体实力。目前,辽东、幽州、朔州、西域商道、汉中和淮南等边境,都需要屯集重兵方可确保安定平稳的局面,一旦调走这些兵马,各州郡就会动荡不稳,甚至后方大乱,从而动摇我西凉军的根基。此乃其一。
其二,眼下我等四面围困冀州,占据绝对优势,兵马之多两倍于袁绍。然则,一旦曹操倒戈投向袁绍,那么当下局势就会瞬间逆转。届时,袁绍和曹操帐下兵马联手,其兵力多达四十万,而我军三路兵马加在一起还不到三十万。如此以来,这场决定中原命运的大决战于我军极为不利,胜负难料,其结果不容乐观。
倘若我军战败,那么眼前占据中原的绝好机会便是过眼云烟,之前所付出的百般努力尽数化作乌有。战后最好的结果便是,我军退守黄河以南,而黄河以北的广博疆域将悉数落于袁绍手里,甚至连幽州和并州都岌岌可危,时刻面临大军压境的威胁。
换言之,我军若想一举剿灭袁绍和曹操两股势力,必须调集七成以上的兵马,集中全力于一役,如此方有七成胜算。”郭嘉闻言面露沉思状,既而轻轻点头,对李利所言深以为然。
语气一顿,李利看了看郭嘉的神色,接着说道:“有鉴于此,最近我一直在思索目前局势,不求曹操与我等团结一心、共抗袁绍,只要他不率军倒向袁绍,那便是对我军最大的帮助。是以曹操近来一直跟在我身边,我有很多机会也有无数种办法除掉他,但是为了顾全大局、顾及眼前形势,深思熟虑之后我最终决定暂时不能对他下手。原因很简单,此时杀了曹操,就等于帮助袁绍解围。不仅如此,他还能坐收渔翁之利,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曹操帐下兵马悉数收入麾下。
“切莫以为这种局面不会出现,恰恰相反,曹操死后其麾下兵马必然投奔袁绍,誓死与我军为敌。因为曹操麾下这支大军与其他诸侯兵马截然不同,曹军之中的统兵主将全是曹氏族人。曹仁、曹纯、曹洪、曹真、曹休和乐进等将领都是曹操的嫡系亲信,除非将他们逼上绝路,否则他们绝对不会投效于我。所以唉,杀死曹操容易,但是想要收编他麾下的兵马却殊为不易,近乎完全不可能。与其这样,不如暂时放他一马,待灭掉袁绍之后再行区处。”李利这番话真正是有感而发。
历史上,曹操之所以能够屡遭大难而不倒,其根源就在于,追随他的主要将领大多出自曹家和夏侯家。这是一群铁杆儿追随者,血脉相连,前途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此也不得不承认,跟随曹操打江山的初期,夏侯家和曹家的确是战将迭出,随便拉出一个便是大将之才。而赤壁鏖兵之后,孙权和刘备之所以不敢杀曹操,绝不是为了顾全天下黎民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其真正原因是担心曹操死后,曹氏族人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殊死反扑,以致于前脚杀了曹操,后脚便步入曹操后尘,自身难保。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曹操得以屡败屡战,最终占据中原,为后来的曹魏江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则,世间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正是由于曹魏江山是建立在曹氏亲贵浴血拼杀的基础之上,才使得后来的曹氏子弟能够不劳而获,始终把持天下兵马大权,极大压制了后起之秀的仕途升迁和前途发展。
于是等到最早跟随曹操打江山的那批亲信将领相继逝世,曹氏亲贵人才凋零,后辈资质平庸却身居高位之时,曹魏江山也随之摇摇欲坠。直至外姓人司马懿掌军之后,之前被曹氏族人压制的将领纷纷投到司马氏门下,致使司马家族轻而易举的取曹魏而代之,攫取了曹家四代人呕心沥血奋战百年的胜利果实,三国归晋,一统天下。
这是任人唯亲的必然结果,也是曹魏江山最终灭亡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时空轮转,如今这种靠着家族子弟打天下的局面却对曹操极为有利。李利本来可以轻而易举的除掉曹操,却对曹操麾下一众家族子弟颇为顾忌,担心除掉曹操之后,势必促使群龙无首的曹军投靠袁绍,进而彻底改变整个战局。这是李利不愿看到的情形,也是迫使他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尽早除掉曹操的关键原因。
孰料,刚刚那股突如其来的危机感促使李利改变了心意,让他敏锐察觉到来自曹操的威胁。但是这临时起意的决定必将打乱之前的所有计划,是以他此刻需要通盘考虑,权衡利弊得失。在尚未思虑周全之前,他不会对任何人透露半句,即使是郭嘉也不例外。
第057章舐犊情深
春意融融,花园里绿草茵茵,红花绿叶交相辉映。
翩翩起舞的彩蝶徜徉在花丛中,嗡嗡作响的蜜蜂藏在花蕊里,两个胖乎乎、粉嘟嘟的小孩儿追赶着蝴蝶,在园中追逐嬉戏。他们和园中花草一起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享受着春日的暖阳,享受着烽烟战火背后的安宁。
庭院东边避风的角落里,一盏华盖遮住了和煦的阳光,两边数十名撑着依仗挡住阵阵微风,还有那随风吹来的血腥味。众人环绕之中,白髯苍首的袁绍靠坐在宽大舒适的软椅上,透过正前方众人刻意留下的缝隙,凝神看着不远处正在追逐打闹的两个孙儿,眼神格外慈爱而安祥。
“咳咳咳!”正当他看得入神之际,喉咙一阵难受,苍白而僵硬的脸颊上浮现异样的潮红。这时,侍奉在侧的宦官欲上前帮他捶背,却被袁绍摆手制止,随即但见他捂嘴轻咳起来,竭力压制声响,似乎生怕咳嗽声惊动了两个嬉闹的孩子,影响他们玩闹的心情。
其实两个孩子只有三岁,嬉笑哭闹都是常有的,根本意识不到他们的爷爷此刻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即便听到咳嗽声也不会影响到他们嬉闹的心情。孩子年幼不懂事,是完全可以原谅的,但袁绍却懂得这些,是以他不想让孩子们看到他此刻的样子,以免吓着孩子,更不想因为自己生病咳嗽而打扰孩子们耍闹,春天就应该属于他们。
除此之外。袁绍近来一直将两个孙儿留在后花园里,尽管他从不在孩子们面前露面,却时刻想听到他们清脆响亮的声音。不管是哭声还是笑声,都是那么的悦耳,令人心醉。而让孩子们留在后院的另一目的便是,不想让他们听到城外的攻城喊杀声和弥漫在空中的血腥味。不管城外发生了什么,这些都与孩子无关。
这是袁绍最后的愿望,也是对两个孙儿的美好期望。他不奢望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能够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却希望两个孙儿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长大,不受战乱之苦,不被自己和他们的父亲所牵连。期盼着即将到来的厮杀和纷争不会殃及到他们。因为他们还是两三岁的孩子,是真正无辜的,不该承受祖辈和父辈带来的灾难。
然而袁绍心里很清楚,这两个孩子终究还是会被无辜殃及。因为他们出生在四世三公的袁家。而今更是袁氏皇朝的皇子后裔。这就是命,生而富贵,却也要背负富贵之后的所有纷争。就像袁绍自己一样,出身名门望族,曾经一度雄心万丈,试图染指江山。如今这一切都实现了,却是过眼黄花,君临天下的背后是无底深渊。
现如今。冀州袁氏一族被逼到了悬崖边缘。向前一步,便要将祖祖辈辈创下的基业拱手送给他人;后退一步。则是坠入无底深渊,祸及满门,举族上下一千余人无一幸免,尽皆化作尘土。
当下,是退是进便掌握在行将就木的袁绍手里。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要迈出这一步真的很难,其内心的挣扎与煎熬是局外人无法体会的。但这种难以言语的痛苦,袁绍已经整整承受了将近一年时间,也正是这份难以割舍的羁绊,支撑着他一直活到现在。
执念不灭,生机不绝。心愿未了,岂能瞑目?
“嗵嗵”的脚步声传进闭目养神的袁绍耳朵里,虽然来人尚未近前,袁绍却从声响中听出来人的身份,脚步匆忙而零乱,显示出其心浮气躁,内心焦虑不安。
顿时,袁绍暗自叹息一声:“遇事慌乱,六神无主,心绪斑杂,如此心智焉能成事?谭儿终究还是不够沉稳,我袁绍后继无人哪!”
“父亲、、、哦,不,孩儿参见父皇!”正如袁绍所料,匆匆赶来的正是他的长子袁谭袁显思。也许是因为其父袁绍称帝时间太短,让他一时之间还不习惯改口。
袁绍缓缓睁开眼睛,轻飘地看了一眼袁谭,声音低缓的道:“不必改口了,明天之后为父便不是皇帝了。”
“父皇何出此言?孩儿愚钝,以后会改过来的,还请父皇宽宥。”袁谭闻声大惊,误以为父亲是因为他嘴拙而生气,当即连忙跪拜告罪。可他完全没有留意到袁绍话里有话,其意图与袁谭所言简直就是驴唇对不上马嘴,根本毫不相干。
袁绍闻言后眼神透着一抹难以名状的失望,遂慢慢闭上眼睛,靠在软椅上张嘴吸气,似乎是胸闷气短,需要平复一下心神,让自己平静下来。
袁谭并不知道父亲心里想些什么,权当他胸口又难受了,当即恭声禀报道:“今日攻城,曹军又折损了两千余兵士,我军伤亡一千余人。刚刚张郃将军遣人来报,截至今日,曹军已连续攻城十六天,五万兵马折损大半,眼下只剩八千余人了。但是曹军仍未撤退,傍晚罢战休兵之后,敌将曹仁依然命令兵士修葺攻城军械,似乎明日还欲继续攻城。”这是自李利率军围攻邺城以来,袁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每天傍晚都要向其父袁绍禀报战况,说得越详细越好。
起初,袁谭每天都要亲自去城楼察看战况,而后回来禀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迁延日久之下,他便不再亲力亲为了,而是命令守将张郃每日派人回来禀明战况,再由他转述于袁绍。对此,袁绍心知肚明,却没有指责他,似乎并不介意此事。这是袁谭的想法。
说完话后,袁谭轻步走到袁绍身旁,将手搓暖之后便开始给父亲揉捏肩膀,动作十分娴熟,似乎之前便已做过多次,俨然是熟难生巧。而这或许就是袁绍近年来一直把他留在身边的主要原因。
也许袁谭确实不是聪慧睿智之人,心智不够成熟,做事不够稳重,可他却是个极重孝道的孝子。这一点对于为人父母者尤为重要。步入老年之后,父母看重的是子女是否有孝心,而不是子女究竟有多聪明。孝道和聪明与否无关。
“攻城半个月,五万大军只剩八千人,这种事情也许只有曹孟德才能做出来。”沉默半晌,袁绍终于开口说话了。可是这番话落在袁谭耳朵里,却让他顿感莫名其妙,一脸茫然,浑然不知所谓。
语气一顿,袁绍没有回头,却已猜到自己的儿子肯定没有听明白。换做以前,袁绍即使知道他听不懂也不会解释,但今天不同于以往。有些事情是该告诉袁谭,否则现在不说,再过几天恐怕就没有机会再说了。
“显思应该知道,为父与曹孟德相识三十多年。在董卓率军进入洛阳之前,为父和他情同兄弟,年轻时还一起干过很多荒唐事。是以孟德的为人如何,恐怕天底下没有比为父更了解他的人了。其人心志坚韧,城府极深,做事果断,心狠手辣。长期以来,为父并不认为自己不如他,甚至于,为父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鄙视他。这不仅因为他是阉宦之后,还因为他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一点让为父深为不耻。
就像你如今看到的场景,为了取信于李贼(李利),他不惜搭上五万精锐将士的性命,而他自己对此却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整天陪在李贼身边阿谀奉承,谈笑风生。此举,为父断然做不到也做不出来,但他曹孟德就能做到,而且丝毫不露破绽。所以,时至今日,为父不得不承认,乱世争雄之中我不如曹孟德!”
袁谭闻言后脸色煞白,脸颊极度扭曲,神情狰狞,以至于本来给袁绍揉肩的双手攥得紧紧,骨节咯咯作响。他本以为自己听到的都是谣言,天底下焉有将自家基业拱手送于旁人之事?只可惜,空穴不来风,他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内心剧烈挣扎半晌,袁谭深吸一口气,好不容易镇定心神,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随即他佯作懵懂的支吾道:“这孩儿愚钝,不知父亲此话何意?”
袁绍闻声后,双臂抓紧软椅的把手,颇为费力的扭头看着袁谭,语重心长地道:“其实你早就知道,却始终心存侥幸,不愿意承认,更不想面对而已。我儿心里想什么,为父都明白,但是为父为何这么做,你却是直到现在仍旧浑然不知。”
说到这里,袁绍的情绪有些激动,以致气息急促,脸上再度浮现一抹异样的潮红。缓口气后,袁绍竭力让自己的语气变得温和一些,久病之中的身体也迫使他不能过于激动,否则此时他还能开口说话,下一刻就有可能彻底闭上眼睛。
“正如我儿心中所想,为父也不想把袁氏基业拱手送给旁人,只要还有一丝机会,为父都不会这样做。可是我袁家当下的处境如何,天下局势又如何,你难道一无所知吗?与我袁氏一门千余族人的性命相比,区区一个冀州又算得了什么?再好的基业,再大的江山,也没有我袁家族人的性命重要。命都保不住了,还要江山作甚?”
再次被迫停顿下来,袁绍长出一口气,仰天叹息道:“痴儿啊,你我父子此刻还能坐在府中叙谈,全仗曹孟德拖住李贼,而这些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为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们能够好好活下去,不求你们出将入相,只愿你们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倘能如此,为父心愿足矣!”
ps:衷心感谢:风起云涌1976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第058章万夫雄
花园叙谈过后,仅隔半时辰,袁绍便紧急召集麾下一干文臣武将偏殿议事。
当天夜里,前来内殿议事的全都是袁绍的亲信心腹。
议事上,袁绍对麾下文武究竟说些什么,无从得知。只知道议事完毕后,众人心事重重的匆匆离去,再不见以往三五结伴而行的情形。
第二天,邺城皇宫里一片沉寂,就连孩子的嬉笑哭闹声都听不到。
整整一天,偌大的宫殿里静悄悄的。既没有侍婢和亲卫的来回走动,也没有冀州文武进出宫门的身影,宫殿内外异常沉寂,阴森惊怖。
与此同时,城外仍在攻城。近乎死伤殆尽的曹军依旧前赴后继的攻打南门,仿佛不把仅剩的八千兵马打光便誓不罢休一般。一天攻城下来,曹军再度折损两千将士,余下还有六千兵马。这也是五万曹军经过二十天的攻城之后,硕果仅存的六千将士。
第三天清晨,先后两年都不曾开启的邺城南门突然大开,龟缩于城内的袁绍大军终于出城迎战了。
这便是李利闻讯后率军赶到南门外看到的那一幕。
恰恰是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引起了李利的警觉,让他隐隐感到不安,一种许久不曾有过的危机感涌上心头,既而一闪即逝,令他莫名的一阵心悸。
这一丝心悸促使李利下定决心尽早除掉曹操,但是眼下曹操正率领残部与袁军城下对战,显然不是动手的好时机。毕竟。众目睽睽之下,公然对浴血奋战二十多天的盟友下毒手,如此行径怎能让天下人心服?不得人心。何以得天下?
因此,尽管李利已经对曹操起了杀心,却不能操之过急,还需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