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骁骑 >

第718章

骁骑-第718章

小说: 骁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李利早已知晓的军情大致相符。

就在马岱禀报完毕之时,一刻钟前躬身告退的李儒又回来了,随即向李利和帐内众人通报了细作刚刚送来的情报。

“孙策死了?”李利闻声惊讶道。但李儒接下来的话让他更加吃惊,始料不及

第189章乱世重典一变再变

李利的诧异之声打断了李儒的军情通报,随即得到李利点头示意之后,他继续陈述细作刚刚送来的情报。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李儒接下来的通报与之前截然不同。方才他讲述的十分详细,但李利惊讶出声之后,李儒立刻改变通报方式,简明扼要地陈述大致情况,说的很笼统,给人一种云山雾罩的感觉。

但是大致意思还是表达了出来,让帐内众人意识到天下局势又要起变化了。原有的四方诸侯割据的局面已然被打破,仅仅平静了一年的中原各州又起波澜,平静日子将随之远去,战火重燃。

待李儒汇报完毕之后,李利脸上的惊讶神情已然消失殆尽,可他却只字不提李儒通报的紧急情报,而是转移话题,询问各营兵马的休整补充情况和冀州局势。

等到桓飞、许褚、徐晃和马岱等将领逐一作答完毕,时间已是傍晚,李利下令于帅帐设宴,犒劳远道而来的诸将。

宴席开始,李利与诸将同饮三盏,而后又坐了一刻钟,遂起身离开帅帐,走向帅帐正后方的后帐。诸将对此毫不介意,或者说李利离开之后他们喝得更尽兴,觥筹交错,畅快淋漓。

此次李利出巡,既是巡视治下各州郡的军政事务,亦是陪同众妻妾和子女前来草原踏青游玩,捎带还能体察民情。这是众女跟随李利这么多年以来,李利第一次带着她们和子女一起集体出游踏青。

这一次出巡游玩不同于以往。李利的十七名妻妾中除了甄氏张蔼留守内府之外,余下包括梦馨、吴苋、祝融和阳安公主刘华在内。所有妻妾和子女集体出游。是以此行仅是他们乘坐的马车就多达二十七辆,孩子们占了十辆马车。余下众女和她们的贴身侍女同坐一辆马车,十六名妻妾便有十六辆豪华马车。此外。李玄、李儒、桓飞、李挚和许褚等五人也带着妻儿同行,又是十余辆马车。

除了载人的马车之外,跟在出游队伍后面的还有多达四十余辆载货的马车,以及一万两千名骑兵沿途护送。

因此李利一行出游队伍空前庞大,将近一百辆马车,一万三千余匹战马,行进之中绵延数里,兵戈林立、旌旗猎猎,沿途之上浩浩荡荡。甚是壮观。

为了节省开支,避免大动干戈、劳民伤财,出发之前李利就已明确规定,沿途之上一律不入城,不许各州、郡、县官吏出城迎接,不搞欢迎仪式,不许各郡县出一文钱;如遇特殊情况,自有军士携手令前往州郡调拨钱粮。除此之外,各州郡一切如常。沿途文武官员没有接到军令便无须陪同,只有接到军令的将领和官员才能前往行辕拜见,余下所有文武不得擅离职守。

不仅如此,李利等人一路走来。大多夜宿在边境军营之中,余下便是自行扎营,饮食起居均是自备。所需粮草也全是随行携带。粮草用尽之时,就有军士带着李利的手谕前去郡城或州城调拨。而后由大将军内府调拨补充,直接进入府库。算作各州郡缴纳的赋税粮饷。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此次出巡的所有用度全由大将军内府负责,即李利全额承担,不动用各州郡一丝一毫的钱粮。

尽管李利所拥有的钱粮仍是来源于赋税和内府作坊,说到底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是李利这么做就是表明立场和态度,为各州郡县的官吏做表率,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不能随便伸手,不能中饱私囊,不能奴役百姓;否则,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他们根本承担不起的地步。

值得提的是,迄今为止,李利已经罢免了三十余位大献殷勤的官吏和边境将领。这些人事先已经接到命令,却明知故犯,顶风违纪,大摆排场,大献殷勤。结果,李利根本不出面,不见他们,直接由李玄代为处置,相继罢免了二十一位县丞以上的文官和十三名校尉以上的将领。随后还有法曹人员对他们进行清查,一旦查出问题,他们就不是罢官那么简单了,砍头掉脑袋是必然的。

乱世当中,整饬吏治是极其严厉的,手段近乎残酷。一旦查实某个官员问题严重,连牢狱之灾都免了,一律砍头、抄没家产,甚至殃及满门。地方郡县尚且如此,军队之中则更加严厉,一旦触犯军纪或军令,轻则皮肉之苦,重则枭首示众,甚至连累全家流放发配,永世为奴。乱世用重典,便是如此。

筵席过后,待诸将相继离开帅帐之后,金猊卫统领李挚跟在李利身后又来到帅帐里。

此时留在帅帐里的只有六人,均是李利麾下重臣,他们是李玄、李儒、桓飞、鞠义、许褚和徐晃。加上李利、李挚主仆二人,总共八人。

随着李利缓步走到帐下左侧首位落座,李挚和许褚站在帅帐门口,取代了亲兵的位置。而徐晃和桓飞则充当亲兵,为众人端茶倒水,是以真正参加密议的只有李利、李玄、李儒和鞠义四人。

如此安排,对于第一次参加帅府密议的鞠义来说,无疑是极高的礼遇。这让自视甚高的鞠义也不免感到受宠若惊,第一次感觉自己在西凉军中有了归属感,感觉自己投靠李利是对的,真正的明智之举。

“鞠义不必紧张,不要拘束。”议事开始之前,李利敏锐察觉到鞠义额头上冒汗,心神绷得紧紧的,遂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笑呵呵地道:“说起来,你率部投效在我麾下已一年有余,可你我二人却是第一次坐在一起商议军务,这在历朝历代的典籍之中是绝无仅有的,算是首开先河,值得称道。

不过你我之间早已相识,七年前中山无极一晤,可以说是一见投缘,相见恨晚。去岁,你率部投效于我,虽是迟来的联手,却也是殊路同归,最终走到了同一条道路上,可喜可贺,堪称人生一大幸事。”

鞠义充满感激地恭声道:“主公过奖了。末将愚钝,有眼不识泰山,白白耽误了五年时间,若是早些追随主公,便不会沦为丧家之犬了。所幸苍天垂怜,承蒙主公不弃,末将终得明主,此后肝脑涂地,誓死报效主公!”这番话说得真诚,听得出来这是鞠义的由衷之言。

在李利面前,鞠义没有半分倨傲,真正摆正了位置,心态很正,姿态很低,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一面。由此可见,他并非桀骜不驯之人,或者说他曾经是恃才傲物之辈,但是经历了诸多波折和淬炼之后,他很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存在缺陷,不合群、不讨人喜欢,容易被人孤立。

现如今,鞠义已经有意识地改正,更清醒地知道李利有多厉害,有多么深不可测,所以他对李利绝对是心服口服,甘愿听候驱使。七年前李利对他说的那番话,至今他还清清楚楚的记得,李利所说的全都得到了印证;袁绍一想用他剿灭公孙瓒,却又处处防着他,甚至在其即将殡天之际还试图除掉他鞠义。

正因为这样,当曹操占据冀州之时,鞠义没有选择归附曹操,而是率领帐下兵马孤军作战,直到局势趋于稳定之后他毅然选择归降李利,并甘愿充当马前卒,带领帐下五万兵马深入冀州,像一颗钉子一样楔入冀州,令曹操头疼不已,寝食难安,却又无法将他这颗钉子拔掉。

经过一年时间的发展,鞠义帐下现有七万步骑,其中步军五万、战骑两万,校尉以上的将领近百名,实力愈发强大。一年来,他率军先后与曹操大军多次交战,几乎每个月都要交锋一次,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他率领的先登营还是胜多负少,越打战斗力越强,越打兵马越多。

但是随着曹操进一步整合冀州军,对冀州军的掌控力越来越强,鞠义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颇感吃力。是以他此次前来面见李利,其一是听候李利的调遣,其二就是向李利请令;万不得已时他会放弃中山和常山国,率军退入并州,藉此保全实力,希望得到李利的首肯和支持。只不过他还没有机会说,是以李利此时并不知道他的打算。

议事开始,李利详细询问了孙策遇刺的经过,又问了孙策病危之际江东的局势发展,以及眼下江东的局势;李儒逐一作答,解释得十分详尽,几乎是将细作打探到的所有情报全部整合出来,详详细细地陈述一遍。

通过李儒的讲述,李利了解到孙策遇刺及江东局势动荡都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孙策遇刺之后性命垂危,濒死之时将江东基业托付给孙翊,孰料孙策前一天咽气,第二天孙翊便再次遇刺身亡。

孙翊是被帐下部将直接从背后偷袭下手,一剑穿心,当场身亡,随后部将被亲兵乱刀剁成肉泥。

ps:衷心感谢:骁骑第四位堂主“温柔三胖”书友的鼎力支持,多谢!

第190章老而弥坚骑虎难下

孙翊死后,江东局势大乱,一众江东文武分成数股势力;一部分人拥立孙策的四弟孙匡继位,一部分拥立孙朗继位,还有一部分拥立孙策的五岁大的儿子继位,甚至还有人提议讨回被李利扣押在长安的孙权提领江东。

四股势力各执己见,寸步不让,吵得脸红脖子粗,打得头破血流,却仍是据理力争,互不示弱。

从古至今,为人臣者最大的功劳就是拥立之功。

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也是一锤子买卖。一旦成功,功名利禄随之滚滚而来;若是失败,下场将是极其悲惨的,数十年的辛劳毁于一旦,家破人亡。是以事关自身利益,谁都不会让步,即便争得头皮血流,也在所不惜。

混乱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由江东老将程普、黄盖等将领和张昭等文官达成和解,共同拥护孙策的儿子继位,提领江东。因少主年方五岁,不谙世事,故而由程普、黄盖、韩当和张昭、张纮等五人辅佐少主,即辅政大臣;程、黄、韩三将掌管军队,张氏兄弟主持政务。

至此,江东局势渐渐稳定下来,但是连番遭遇沉重打击之下,江东军士气低靡、人心涣散,实力大不如前,再不复之前的强盛。

不管江东的局势如何变化,李利都是鞭长莫及,有心无力,根本插不上手。而他得知江东巨变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既然江东局势混乱,势必难以保守秘密。无力阻止消息泄露,为何西凉斥候竟在三个多月之后才将消息传出来?

是谁封锁了江东内乱的消息。并大肆捕杀各方细作和眼线?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江东内乱对谁最有利,就是谁干的。

因此。暗中封锁消息之人呼之欲出,正是与江东仅有一江之隔的荆州刘表刘景升。

“刘景升?”沉思之中,李利意识到这一切竟然都与荆州刘表有着直接关系。确切地说,孙策和孙翊兄弟二人相继遇刺、江东内乱、西凉细作迟迟无法传回消息,等等疑团的背后居然都有刘表的影子。前两者之中可以隐约看到刘表的影子,而后者则是拜他所赐,就是他做的;除了他之外,没有第二个人选。

“想不到啊,这个驰名天下的老好人。垂垂老矣的刘表竟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哪!不动一兵一卒,悄无声息之中,竟将孙氏一族和江东群贤玩弄于鼓掌之中,弹指之间便捕杀我西凉数百细作和眼线。当真是好气魄,好手段,老而弥坚!”说到这里,李利话音一顿,满脸阴沉地咬牙切齿道:“老而不死是为贼!”

李儒、李玄和鞠义三人深以为然地轻轻点头,李儒有感而发的接声道:“主公所言甚是。据细作传回的消息上看。如果说孙策遇刺与刘表并无直接关系的话,那紧随孙策之后孙翊再度遇刺,绝对是刘表所为。而我军细作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居然没有传回任何消息,除了荆州刘表封锁长江北岸并大肆追杀之外。再无第二种可能。”

李儒话音未落,李玄接话道:“远不止如此。文优之前通报军情时,微臣就在想。如果说我军细作和眼线全是在江北受阻,以致这么重要的消息迟滞了数月之久。未免太过儿戏。须知扬州半数郡县早已在我军掌控之中,完全可以避开荆州。从庐江将消息传出来,无非是延长几天时间而已。由此不难看出,荆州刘表早已将手伸进江东,在江东境内广布细作和眼线,不断制造事端,煽动江东内乱,还派遣大量刺客沿江狙杀我军细作,封锁长江两岸,从而将江东动乱的消息封锁在长江以南。

直到江东局势趋于稳定之后方才罢手,故意将江东内乱的消息散播出来,如此我等方知江东遭遇动乱巨变,短短三个月间江东已数度易主。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微臣敢断言,此刻江东内乱虽然已经平息,仍旧是孙氏一族提领江东,但其必定与荆州刘表暗中媾和,珠胎暗结。

这两股势力之间要么达成某种共识,要么暗中结盟。换言之,此次江东内乱能够平息下来,必定是江东文武私下里与荆州刘表达成协议,从而换取局势稳定。否则,以刘表的老谋深算,以荆州军的强大实力,岂能坐视江东内乱而按兵不动,焉能错失良机?”

李玄这番推断得到李利、李儒和鞠义三人的一致认可,鞠义附和道:“掌军所言极是。如今占据江南的只有我西凉军、荆州和江东三方势力,此次江东巨变,惟有荆州刘表有能力封锁消息。而仅仅是荆州单方面封锁消息还远远不够,想必江东内部同样在刻意隐瞒,一边内讧争斗,一边竭力防止消息泄露。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军细作堵在江东境内数月之久,直至内乱平息之后才将消息传送出来。

而江东此番巨变,若是没有荆州刘表的支持,其动荡局面根本无法稳定。所以,末将几乎可以断定,眼下荆州和江东两方势力已经结成联盟。或者说,江东孙氏一族被逼无奈之下已然向刘表低头,尽释前嫌,与刘表达成城下之盟,沦为荆州刘表的附庸。”

不得不说,鞠义这番推断很大胆,很武断,却又与目前形势相符。只不过这恰恰是李利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一旦江东势力依附荆州,那么刘表的实力至少暴增四成,实力之强与冀州曹操不分伯仲,成为挡在李利面前的又一劲敌。

顿时间,帅帐里一片沉寂,主臣四人沉默不语,各自思索。

显而易见,此番江东内乱虽然局限于江东一隅,可是随着孙策、孙翊兄弟二人相继遇刺身亡,无形中改变了整个格局,致使天下局势彻底明朗,呈现三分天下之势。

西凉李利以独占半壁江山的雄厚实力独占鳌头,横跨在冀州曹操和荆州刘表中间,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霸主。而荆州刘表有了江东势力的支持之后,横跨长江两岸,实力直线上升,兵力多达五十余万,单是水军就有将近三十万之众,成为雄踞荆楚的诸侯霸主。与此同时,拥有冀州、兖州和青州三州之地的曹操,兵力同样超过五十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军,大多是步骑,战力之强足可与西凉军正面对抗,实为占据中原腹地的诸侯霸主。

从目前形势上看,西凉李利的地盘遍及辽东、中原和淮南,占据的州郡虽多,却处于分散状态,横在曹操和刘表两股势力中间,硬生生将他们隔开,使其无法联手,无法形成合力。因此李利的实力明显强于曹操和刘表,若是单独与某一方势力交锋,则占据一定优势,胜算颇大;然而一旦曹操和刘表两股势力打破阻隔、联手结盟,李利就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胜负难料。

是以目前最明智的对策就是,趁着江东初定,刘表和江东势力还处于磨合期,彼此缺乏信任之际出兵攻打荆州,或从庐江出兵,直接攻打江东,一举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