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133章

大明政客-第133章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有意思的是孙传庭了;兵部主事;不过是六品的品秩;指挥同知却是正三品的品秩;而孙传庭主要的职务;还是兵部主事。

至于说孙元坤等人;品秩已经达到了正五品了。

自己这个监军;没有明确品秩。

但这里面;有一点最为关键的东西是明确的;那就是朝廷不会拨付军饷;江宁营所有的开销;依旧是江宁县直接负责;这里面的区别就很大了。

归根结底;江宁营依旧是属于江宁县掌控的;圣旨只是明确了品秩;没有说到其他的东西;换汤不换药。

至于说到指挥使范景文大人;不可能过问江宁营的事情;他老人家每天的事情多着;管着南直隶和浙江的所有卫所军队;哪里有时间关心江宁营的事情。

再说了;自己是江宁营的监军;实际上的一把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第二百四十三章秋收的计划

江宁县开始忙碌了;县衙免去了田赋;大多数的老百姓觉得;官府可能不会关心秋收的事情了;就是里长和甲首;估计也是各忙各的;谁家里没有事情啊;可情况不是这样;县衙的官吏;准备再一次的到乡下来了;指导脓开展秋收的工作。

七月的天势;变化无常;常常伴随狂风暴雨;所以说;表面上看着简单的秋收;其实不简单;地里的水稻、甘薯和玉蜀黍;早就成熟了;必须要抢时间收回来;否则遇见连绵的大雨了;必然有着重大的损失。

县衙免去田赋;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农民能够有粮食吃;能够改善目前窘迫的生活;江宁县的农民;占到全县总人数的七成以上了;如果农民不能够富裕起来;增加购买力的说法;还是一句空话;江宁县的繁荣;不可能维持很长的时间。

苏天成召集县衙的官员;包括六房的司吏、典吏;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重点就是布置秋收的事宜;他有些奇怪的是;卢天明暂时没有调整;这一次的圣旨;没有牵涉;按说孙传庭都出任兵部主事了;卢天明也应该是要调整了;至于说江宁县的县丞;他没有提出来具体的建议;有些事情;手伸得太长了;有问题的。

卢天明重点负责安排;其实这也不需要格外强调了。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

商议和布置结束之后;卢天明、渠清泽、刘仲基以及苏平阳等人。留下来了。

刘仲基首先开口了。

“大人;秋收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妥当了;下官还有一个建议;江宁营的军士;是不是可以适当的参加秋收事宜。”

大家都点头;对这样的安排;表示赞同。

“嗯。如此安排是可以的;江宁营的将士;除开后来招募的三千多人;其余的;都是可以参与到秋收事情中间的;帮助家里做事情;也是应该的。我还有一个想法;江宁营的大部分军士;其实大都是脓家里出来的;熟悉田间地头的事情;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下;去帮助脓抢收粮食。特别是两万公顷的官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件事情;刘典史;你直接和孙大人商议一下。列出来具体的cāo作办法。”

苏平阳接着开口了;他说出来的事情。是很关键的;也是利益攸关的。

“大人;县衙收购粮食的事情;属下觉得;还是要慎重;这秋收季节;粮价是普遍下跌的;县衙按照平rì的粮食价格;予以收购;是不是会触动诸多商贾的利益啊。”

苏天成点点头;看来苏平阳考虑问题;有些头脑了;没有想的那么简单了;这收购粮食的事情;他也多次想过;这个问题很是复杂;物以稀为贵;不管是粮食;还是其他的商品;在紧缺的时候;价格都是较高的;可大量出来之后;价格必然下跌;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按说收购粮食的事宜;也是应该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情的。

这样做了;吃亏的还是农民;可农民似乎也明白这个道理了;没有太多的抱怨;再说了;今年免去了田赋;农民留下了口粮之后;卖出去多余的粮食;必然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要说粮食的价格下跌;他们绝不会开口说话。

可苏天成想到的;更加的深远。

收购粮食;维持以前的市场价;表面上看;是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其实这是一次试探;苏天成已经在考虑;开始动一下官僚集团的利益了;那些大量囤积土地的士绅大户;必然在今后慢慢发展的过冲;明白自己的做法;已经是剑指他们的切身利益了。

牵一发动全身;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南直隶的读书人;在厩做官的人;太多了;他们一直都是拼命维护自身的利益;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团;最为突出的就是东林党和复社。这些所谓的清流;骨子里是不关心老百姓的;北方遭遇了那么大的灾害;以至于流民四起;流寇肆掠;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让南方的士绅富户;接济一下北方的灾民;让南方拥有的大量财富;稍微接济一下北方;更为可笑的是;北方遭灾了;赋税依旧不少;个别的地方;假装免除一下赋税;其实人家都颗粒无收了;没有饭吃了;你免除赋税;有个狗屁的作用。

他们嘴上说着什么慎独;什么树立崇高的道德思想准则;实际上;他们关心的;还是自身的利益;江南的那么多士绅大户、商贾富户;根本就没有承担什么赋税;每年收入的白银;数以千万计;富可敌国了;可惜这些都是自家的;朝廷是不能够动一分一毫的。

就算是要亡国了;他们照样不会掏出来银子;那些所谓的清流;摇身一变;为新的王朝服务了;照样是享受荣华富贵。

这种情况;必须做出来改变;不管需要多长的时间。

“粮食收购的事宜;不用讨论了;按照目前的价格收购;不能够因为粮食丰收了;价格就大幅度的下滑;此外;县衙要尽可能的多收购粮食;做好储备;这次下去督促秋收事宜的官吏;还要注意看看;下面是不是有遭受灾害的脓;年初曾经进行过统计的;这次下去;一定要落实这件事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官吏一定要亲自去看;受灾的脓;以及无法维持生计的脓;必须要弄清楚;若是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了;里长、甲首要问罪;负责那个地方秋收事宜的官吏;更是要责罚的。”

众人都是一凌;这就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了;不准饿死人;估计还没有哪个县衙;敢于做出来这样的保证的;不过江宁县的条件很好了;这样的保证;还是应该要做到的。

“大人;下官想到了另外的事情啊。”

“渠大人想到了什么;尽管说出来。”

“县衙的官吏;可以保证江宁县的百姓;丰衣足食;至少不饿死一人;如果有困难的脓;适当予以救济;可若是其他地方的脓受灾了;也到江宁县来了;这等的情况;如何的处置啊。”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就是南直隶的各府州县;发展都是很不平衡的;靠近南边的苏州府、松江府、淮安府、扬州府、镇江府、常州府等等地方;都是众所周知的富庶之地;可靠近北边的凤阳府、庐州府、安庆府等地方;就要差很多了;这些地方的农民;一样是很辛苦的;忙碌一年;可能是吃不上饭。

当然;整个南直隶的情况;总体来说;还是强于北方的;至少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民;农民暂时还是稳定的。

可江宁县的崛起;已经在南直隶引发波动了;不说其他的;就说来到江宁县做事情的其他地方的农民;人数就不少了;刚开始的时候;苏天成是开了绿灯的;县衙不过问;也不检查外来脓的路引;可因为人口上面的压力;县衙不得不制定土政策;商贾翻修房屋的时候;首先要照顾本地的脓;外来的脓太多了;江宁县也没有办法消化。

如今;江宁县的富庶;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不说其他的;看看市舶司的忙碌;看看每天运到江宁县的货物;常常是堆积如山;不要两天的功夫;又全部运到了上元县和江宁县各地;就可以知道;这里的消费力;是多么的惊人。

而且在市舶司下苦力的农民;绝大部分;都是外来的脓;以佃户居多;他们常常是带着全家人过来了;在码头能够得到的收入;远远大于在田地里面忙碌的收入了;他们凭什么不过来做事情。

说的直白一些;也就是江宁县的粮食丰收了;不可能阻止有些外地的农民;到这里来讨生活;如果说遇见这些百姓了;官府该怎么处理。

苏天成稍微沉吟了一下;反问渠清泽了。

“渠大人;你认为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的处置啊。”

“大人;下官以为;仅仅是南直隶的脓;问题不是太大;他们在江宁县;能够暂时找到事情做;短时间之内;就能够摆脱没有粮食吃的困境;可若是北方的流民;也蜂拥而来了;江宁县是无法承受的;收购再多的粮食;也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说;下官的建议;江宁营还是要加强守卫的;不能够让北方的流民;涌进江宁县。”

渠清泽刚刚说完;卢天明也开口了。

“大人;下官觉得;渠大人说的是有道理的;若是北方的流民;涌到了江宁县;县衙是无法承担的;再多的粮食;也于事无补;县衙必须要预防北方的流民;进入了江宁县;至于说南直隶的脓;恐怕没有办法拒绝;下官已经知道了;好些府州县都开出来了路引;甚至是鼓励脓到江宁县来;他们的这种做法;下官是有星议的;凭什么到江宁县来啊。”

苏平阳也赞成这样的意见。

苏天成有些痛苦的点头;这样的问题;他的确没有办法;关键是江宁县无法承担;这是朝廷需要做的事情;苏天成刚刚知道了;朱由检又在焦虑了;北方的好些地方;还是遭受了灾害;好多的农民;没有饭吃;估计朱由检也在想;这些脓;若总是要朝廷救济;这样下去;也不是事情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第二百四十四章专访贫困户

秋收开始了;苏天成也不可能老是呆在县衙里面的;刘仲基意见和孙传庭商议过了;孙传庭很是赞同;让江宁营的将士分批次的参加秋收;特别是那些租种官田的军士家属;都是眼巴巴的看着;期盼着军士能够回家帮忙的。

再说了;这样的安排;具有人文关怀的xìng质;军士内心是感激的;也更加愿意效忠江宁营;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至于说组织新进入江宁营的军士;参加秋收的事情;孙传庭也没有反对;这些军士;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就算是以前是朝廷军士的;也多是屯军;对地里的蓬;是非常熟悉的;他们进入江宁营之后;衣食无忧;每天就是训练;适当的去参加一下劳动;也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的。

江宁营的消耗;无疑是巨大的;九千多的将士;还有五千多的战马;仅仅是粮草;都不简单了;维持如此巨大的开销;是很吃力的;孙传庭也惊叹江宁县的富裕了;县衙能够独力维持江宁营的运转;真的是不简单了。

问题也是存在的;江宁营将士的俸禄太高了;已经引发了一些小的波动;这是后话了。

一直呆在县衙后院的朱审馨;这个时候;提出来要求了;得知苏天成要到乡下去检查秋收的情况;她也要求跟着去看看。

苏天成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上次聊天的时候;苏天成叫朱审馨自己出去看看。在南厩里面走走看看;散散心。但朱审馨依旧没有出去;她确实害怕遭受到弹劾;害怕给苏天成找麻烦;这让苏天成非常的感动;不管朱审馨是不是接受了不一般的教诲;但人家是自己的老婆了;为自己考虑;宁可自身受委屈。也不愿意增加一丝的麻烦;这份情义;自己就需要好好珍惜。

准备是很简单的;苏天成本来打算;雇佣一辆马车;朱审馨和chūn屏;乘坐马车。自己和王大治、苏平阳等人骑马;想不到朱审馨也想着骑马;这样chūn屏也需要骑马。

考虑到了影响的问题;苏天成最终还是坚持;朱审馨和chūn屏乘坐马车;反正下去检查秋收的情况。不是很着急的事情;县衙的官吏;明白自身的职责;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得知苏天成要到乡下去检查秋收的情况;孙传庭和孙元坤等人。不大放心;安排斥候营的五十人。一路跟随;苏天成也不好拒绝;他下去检查秋收的情况;不存在微服私访;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情况。

气候还是炎热的;可坐在马车里面的朱审馨和chūn屏;却是特别的高兴;一路上看见的情形;她们都觉得惊奇;朱审馨甚至不认识水稻、玉蜀黍和甘薯;要不是苏天成耐心的解释;她一定会闹出来笑话的。

一路上;苏天成和不少的脓交谈了;他没有丝毫的架子。

每个遇见苏天成的脓;都是恭恭敬敬的;一定要给苏天成磕头;接着才回答诸多的问题;他们打心眼里感激苏天成。

苏天成的主要目的;还是想着看看村里的贫苦户;究竟是什么情况。

他到了江宁县之后;施展了一系列的刺激经济发展的办法;应该说效果是明显的;但江宁县这么大;二十五万户;六十五万人;在大明各县中;属于典型的老大了;按照如今的情况;能够有十万户的县;就被称之为上县了。

江宁县七成以上的人是农民;也就是说;有四十多万的农民;户数在十五万户以上;这么多的脓;想要面面俱到;都能够照顾到;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说;秋收季节;到下面去看看;对于困难的脓;还是要予以一定的扶持的。

三天之后;苏天成等人;来到了距离江宁县较为远的一个村子。

诸多的里长、甲首;包括村里的士绅富户;在县衙官吏的带领下;都在村头等候了。

苏天成倒也直接;开门见山;说是到村里来了;主要就是想着看看;最为贫困的脓;里长、甲首以及村里的士绅富户不要隐瞒;说起来都是自家人;如果下面出现了什么不稳定的因素;负责这一块秋收的官吏要吃亏;其实自己也是跟着吃亏的;身为江宁县知县;若是下面的农民;没有粮食吃了;快要饿死了;这是说不过去的。

苏天成之所以关心这个村子;因为在这里负责督促秋收事宜的;是苏二童。

苏二童已经成长起来了;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很是熟悉政务了;做事情尽心尽力;从来不讲价钱;身为工房典吏;他直接接触到的事情;就是农事。

苏二童本来是在苏家长大的家生子;说起来;除了做一玄侍人之类的事情;基本上没有接触外界;很多的事情都不懂;可到了江宁县之后;他虚心学习;多次向诸多的佃户学习;俨然成为了农事方面的土专家了。

这一切;苏天成都是看在眼里的。

这样的下属;是他最为放心的;所以说;内心里面;他是想着重用苏二童的;今后;会将苏二童放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面去的。

苏二童带着苏天成、朱审馨等人;径直来到了村里最为困难的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的情况;很是特殊;女人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不过十来岁;最小的才六岁;家里还有公公婆婆两人;男人砍柴的时候;从半山腰摔下来;成为了残废。

这样的人家;就是放到几百年之后;也是典型的穷困家庭。

要不是公公婆婆另外的儿子和女儿时常的接济;这个家庭;根本无法维持。

在农村;要是家里缺乏劳动力;那是致命的;田里的事情没有人做;也没有人能够出去挣钱;老人的年纪大了;不可能从事过多的重体力活计。

村里已经很是照顾这个家庭了。

女人看见苏天成和朱审馨等人来了;连忙带着孩子出来了;两个老人也出来了。

听到里长和甲首介绍;说来的人是知县大人和县主;女人和两个老人连忙跪下了;女人要三个孩子也跪下。

苏天成还没有来得及动作;身边的朱审馨和chūn屏就动作了;chūn屏首先上前去;扶起来了女人;朱审馨扶起了两位老人;至于说几个孩子;苏二童也帮忙扶起来了。

女人显得很是惊慌;有些说不出话来;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官员;更没有见过知县大人;至于说县主朱审馨是什么身份;她还不是很懂。

几句话的闲聊之后;女人的情绪终于放松;还没有开始说话;就流下了眼泪。

从女人断断续续的话语中;苏天成明白了;原来这户人家;得到了苏二童的特殊关照;家里的耕地;因为丈夫的疾病;早就卖出去了;几乎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