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519章

大明政客-第519章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极清楚,此时此刻我们是不会进攻的,这样他可以放心大胆的抽调军士参与到蒙古部落的战斗之中,这样的情况下,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很有可能出于劣势。”

“第二个问题,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日渐强大起来了,他们难道就没有野心吗,恐怕他们单独征服大草原的时候,就是脱离我大明朝的时候,所以说,草原的征伐,我大明朝廷是必须要插手的,而且要掌握主动权,让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听从我大明朝廷的安排,只有这样,朝廷才能够继续控制两个部落的,最终才能够控制整个的草原。”

洪承畴和渠清泽点头,不过他们也担心,两线作战,补给方面的难度大,而且两线做好协调的难度是更大的。若是苏天成做出了两线作战的准备,那就需要不短的时间来准备了。

“征伐台湾,参与到草原的作战,这是我们必须要着手开始准备的两件事情,两件事情都是大事情,都不能够耽误了,有关的粮草筹备和情报工作,都要抓紧了。”

“我们还要有一种思想准备,那就是江宁营插手蒙古部落之间的争斗,恐怕后金的皇太极,也不会善罢甘休,很大的可能是要参与到厮杀之中的,这样我江宁营就有可能与后金鞑子在草原上展开厮杀,明面上的进攻暂时停止了,可暗地里的争斗,绝不会停下来。”

只要能够和后金鞑子展开厮杀,洪承畴都是满怀信心的,上一次剿灭正红旗鞑子的战斗,极大的鼓舞了江宁营的将士,如今江宁营在登州、莱州和青州的招募军士的工作,进行的非常的顺利,报名的人络绎不绝,只不过江宁营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按照苏天成的想法,驻守登州、莱州和青州的将士,保持在两万人的规模,能够外出征伐的将士,保持在十万人的规模,因为宣州战役,江宁营损失了近一万人,目前需要招募的军士,接近两万人。

江宁营成为了大明朝最为骁勇的军队,必然引发多方面的关注,在招募军士的事宜方面,需要特别的谨慎,否则会惹出来不少的麻烦,这方面,洪承畴和渠清泽心知肚明了,做任何的事情都是很小心的。

目前的招募工作,接近尾声了,新招募的军士,训练正在进行,多年的征伐,江宁营总结出来了不少提高将士战斗力的经验,最为有效的经验,还是参与到真正的厮杀之中,那种环境之下锻炼出来的将士,才算的上是真正合格的将士。

第九百二十八章范文程的打算

唐海泰成为了大清国情报网之中的一个角色,这令范文程很是高兴,要知道唐海泰的身份是不一般的,大明六品的文官,其大伯曾经是大明的内阁次辅,这样的人成为了大清国的情报人员,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不管唐海泰是不是纨绔,总之,大清国能够从唐海泰的身上,得到不一般的情报,而且情报人员是慢慢发展的,通过唐海泰,以至于通过唐世济,能够活得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得知了这个消息,范文程没有耽误时间,要求康泰直接到沈阳汇报了所有的情况。

康泰的汇报,令范文程很是满意,唐海泰虽然受到了一定的胁迫,可最终还是自愿加入到情报网络里面,只不过范文程需要掏出来一些银子了。

情报网络的工作,是范文程特别重视的事宜,很多的分析,他都是通过情报得来的,而且大部分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事后也说明这样的分析判断非常的准确,也正是依靠这些判断和分析,范文程得到了皇太极的高度信赖。

仔细整理了唐海泰的情况,做出来成熟的思考之后,范文程决定给皇太极禀报了。

最近一段时间,皇太极的重点精力,转移到结交联盟、巩固大清国实力的事情方面了,和大明朝的谈判,不会有什么结局,就算是谈判结果出来了,皇太极也不会照着执行,只不过是依靠着谈判拖延时间,当然,皇太极之所以做出来这样的决定,也是根据自身的判断,以及范文程的诸多分析。大明的那个崇祯皇帝,志大才疏,总是想着做出来一番事业,甚至要超过唐宗宋祖,而且崇祯喜欢喝**汤,这样的情况下。就给崇祯好好的灌**汤,在崇祯迷糊的时候,尽量多的做一些事情。

皇太极断定,苏天成是不会上当的,肯定是有所动作的,至于说动作的方向在什么地方,需要特别的注意,最好是能够通过情报网络,掌握这些情况。这样大清国就能够提前做好准备,能够最大限度的掌握主动,甚至能够在谈判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透露出来一些情报,挑拨崇祯和苏天成之间的关系。

派出刺客暗杀苏天成的事宜,皇太极暂时不会采用,这件事情的难度太大了,且不说苏天成的身边。有着诸多的勇士保护,就算是要找到合适的人选。那也是困难重重的。

范文程脸上带着笑容,皇太极知道,一定是有什么好事情了。

“皇上,奴才特来禀报喜讯。”

“哦,有什么高兴的事情,朕很少看见文程如此的高兴啊。”

“皇上。大明辽东巡抚衙门的知事唐海泰,成为我大清国情报人员的一人了。”

皇太极对蓟辽督师府和辽东巡抚衙门的官吏还是清楚的,巡抚衙门的知事,说起来不过是六品的官员,并非是核心的人员。就算是这个唐海泰愿意投靠大清国,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前些年投靠大清国的武将,身份比较这个唐海泰,要显赫很多的。

看见皇太极没有表现出来特别的兴趣,范文程连忙解释了。

“皇上,这个唐海泰不同于一般人,他的大伯乃是大明内阁前任的次辅唐世济,唐海泰曾经在大明京城督察院担任监察御史,之后调到了辽东,曾经受到了前任巡抚陈新甲的高度信赖,掌握了辽东的很多情况,因为唐世济的致仕,也因为陈新甲战败之后,被大明朝廷追责,这个唐海泰失去了依靠,加之本身有些纨绔,故而自愿成为我大清国情报网络的一份子。”

皇太极点点头,还是有些郁闷,大清国情报网络,建立的时间不短了,可惜不能够吸纳大明的官吏,大都是一些三教九流的人物,也难以获取到真正有价值的情报,自从大明朝开始慢慢走出低谷,情报网络的维持就显得更加艰难,这也幸亏范文程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嗯,这个唐海泰,还是有一定背景的,不过本身有些纨绔,加之失去了依靠,也是迫于无奈投靠我大清国的,这样的人,能够有什么价值吗。”

“皇上,奴才仔细研究过唐海泰的情况,唐海泰还是有着很大利用价值的,陈新甲担任辽东巡抚的时候,唐海泰身份不一般,建立起来了不少的关系,对辽东的情况非常的熟悉,虽说如今失去了依靠,遭遇冷落了,可以前的关系还在,加之他的大伯唐世济,在京城有一定的关系,只要奴才想办法,给予唐海泰一定的帮助,相信唐海泰一定能够再一次的成为巡抚衙门重要一份子的。”

“哦,你的意思是帮助唐海泰,让他能够尽量多的知晓辽东的情况,这样我大清国也就知道了辽东的情况。”

“奴才就是这个打算,奴才不仅仅想着获取辽东的情报,包括大同、榆林和宁夏一带的情报,甚至包括安宁堡和靖边的情况,奴才相信,只要这个唐海泰努力,都会提供的。”

范文程说到这里,皇太极有了一些兴趣了。情报工作的特点,皇太极还是知道一些的,不能够着急,需要慢慢来,情报工作的功效,那是更不用说的,有些时候,有价值的情报,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看来文程是经过了认真思索的,如今朕最需要的,就是苏天成和江宁营的动向,朕要清楚,这个苏天成下一步准备做什么啊。”

“奴才也想到了这件事情,奴才以为,苏天成是不会闲着的,一定会有什么动作的,以前奴才费劲千辛万苦,不能够知晓苏天成的所有行动,但有了这个唐海泰,奴才认为有希望了,能够获取到苏天成的打算。”

皇太极看着范文程,没有说话,苏天成远在登州,江宁营也分布在复州和宣州,距离辽东还有一段距离,身在辽东的唐海泰,不大可能知晓这些情况的。

“皇上,苏天成是大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但重要的职务还是蓟辽督师,大明边军经过了上一次的惨败,新任的辽东巡抚卢象升,一定是遵从苏天成的安排的,奴才以为,辽东和登州是一盘棋,苏天成必须要统筹兼顾,这样的情况下,苏天成的所有安排,都会知会卢象升的,巡抚衙门必然会有所部署和安排,唐海泰是巡抚衙门的知事,有资格获取到这些情报,只要唐海泰努力,我大清国也能够获取到这些情报,今早的做出来部署。”

通过了范文程的解释,皇太极终于知道范文程的想法了,也开始注意这个唐海泰了。

“文程的分析不错,不过这个唐海泰,究竟是什么性格啊,除开纨绔之外,是不是能够做好一些事情啊。”

“奴才收集了大量唐海泰的情况,请皇上过目。”

皇太极仔细看着范文程整理出来的唐海泰的情况,一边看一边思索。

半个时辰之后,皇太极开口了。

“这个唐海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朕要是有了这样的官员,早就一脚蹬开了,不过也因为唐海泰的纨绔,才有可能成为我大清国的内应啊。”

“皇上,有钱能使鬼推磨,奴才以为,只要提供了足够的银子,让唐海泰去刺探相关的情报,还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满足他的要求,让他离不开银子,牢牢的将其控制住,时间长了,改如何做,唐海泰自然是知道的。”

“好,就按照你说的去办,朕想着看看,这个唐海泰,是不是能够获取到关键的情报。”

离开崇政殿,范文程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大清国出现的变化,在他的预料之中,耿仲明和尚可喜两人自杀之后,对于汉军还是有着一定影响的,加之江宁营的强大,在众多汉军之中也产生了影响,至少正红旗被歼灭的事情,令汉军有些胆寒,范文程想了很多的办法,来维持汉军的稳定,甚至直接提出来了建议,统辖汉军由汉军将领直接负责,不要阿济格等人负责,将汉军悉数都编入到汉八旗之中,这些建议,都被皇太极直接采纳了,驻守在广宁和海州的汉军,全部都编入到汉八旗之中了,如此的情况下,汉八旗的将士,总是超过十万人了,成为了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了。

汉军在大清国的地位越是稳固,汉人在大清国就能够有着话语权,否则永远作为陪衬,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皇太极同意用耿仲明和尚可喜去交换代善,这样的想法,也令范文程有些担心,有朝一日,大明朝也想着要交换自己,那该怎么办,所以说,让汉八旗强大起来,让皇太极更加的重视汉人的作用,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范文程不可能在其他的方面努力,唯一能够完全掌控的,就是大清国的情报网络,如今就需要最好的利用这个情报网络,通过诸多的情报,来做出准确的分析,不断巩固自身的地位,避免出现悲剧。

第九百二十九章京城的消息

崇祯十四年十一月。

天气已经变得寒冷,京城里的百姓,都穿上了棉衣,随着年关的接近,生活变得平静的百姓,开始准备购置年货了,大家都相信,这个春节,一定能够过得很愉快。

就在这个时候,后金皇太极派出的谈判使团,抵达了京城。

这是亘古未有的事情,皇太极向大明朝表示俯首称臣,这个请求,得到了大明朝廷的准许,因此,皇太极派出了谈判使团,专门到京城来谈判了,更加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使团的领头人物,竟然是后金的郑亲王济尔哈朗。

关于后金皇太极派出来谈判使团的事宜,其实是有争论的,朝廷中有些大臣认为,后金鞑子既然臣服大明,就不应该派出什么谈判的使团,按照大明朝廷的要求,接受朝廷提出来的条件,解散满八旗、汉八旗和汉军,恢复万历年间的建州卫,由朝廷派遣卫指挥使,直接来管辖建州等地,这就是后金鞑子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派出什么谈判的使团。

谁都清楚,所谓的谈判使团,大都是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谈判,后金根本就不能够算是什么国家,皇太极自立为皇帝,成立了大清国,大明朝廷根本就没有认可这件事情,如今皇太极提出来派遣谈判使团的事宜,就表示没有诚意。

不过皇上准许了皇太极派出谈判使团的做法,不管怎么说,后金鞑子曾经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也是皇上最为担心的隐患,如今后金鞑子愿意俯首称臣,愿意派出使团来商议臣服的事情。至少要展开商谈,人家皇太极肯定也是有一些条件的。

很多的文武大臣不清楚皇上的想法,可他们清楚,后金鞑子的实力还是有的,满八旗、汉八旗和汉军没有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还有蒙古的蒙八旗。也是很骁勇的,这个时候,皇太极能够臣服大明朝廷,只要谈判的结局不错,后金鞑子按照谈判的要求来履行职责,自动臣服大明朝廷,总比双方展开残酷的厮杀要强很多的。

后金鞑子派遣了济尔哈朗作为使团的负责人,可见其是高度重视的,朝廷里面的文武大臣都清楚。济尔哈朗是后金的亲王,身份不一般,一直以来,济尔哈朗为人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却是长期陪在皇太极身边的重要人物,济尔哈朗的哥哥阿敏被皇太极惩处之后,皇太极让济尔哈朗执掌了镶蓝旗。成为了镶蓝旗的旗主,可见皇太极对济尔哈朗的信任。

派遣济尔哈朗作为使团的负责人。这是出乎了大明朝廷意外的,上一次后金鞑子派出使团,商议交换代善的事宜,不过是正红旗的索尼,虽是满人权贵,但身份绝不能够和济尔哈朗比较。

朱由检本来是准备要求礼部和兵部共同来负责谈判的事宜。具体的负责人,最多就是礼部或者兵部的侍郎,这样的规格就很不错了,想不到后金鞑子派出了济尔哈朗。

朱由检紧急与杨嗣昌、朱审烜等人商议之后,决定让兵部尚书鹿善继出面负责与济尔哈朗的谈判。

后金鞑子的谈判使团是秘密进入京城的。一路上由卢象升派出的边军和榆林营将士护卫,寻常的百姓根本就不知道,进入到京城之后,使团的人员直接进入了会同馆,入住了北馆,这里被重兵看护,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谈判需要一系列的程序,济尔哈朗显然是很认真的,刚刚抵达京城,就向大明朝廷提出来了,使团奉皇太极的命令,谋划了一系列的程序,希望谈判按照程序进行,若是有机会见到大明的皇帝,使团一定是要跪拜的。

仓促上阵的鹿善继,暂时没有答复济尔哈朗提出来的要求,而是抽调了兵部和礼部的部分官吏,起草相关的文书,这些文书都是有关后金臣服大明朝廷需要做到的事宜。

从济尔哈朗抵达京城的那一刻开始,辽东、复州、宣州、登州、大同、宁夏等地,都接到了皇上的圣旨,驻守的官吏和军队,需要保持稳定,不得随意挑动争斗。

苏天成最先接到圣旨,随同圣旨一道来的,还有朱审烜的来信。

皇太极派出谈判的使团,这在苏天成的预料之中,而且他还可以判断,后金的使团,在京城逗留的时间不短,至少在半年以上,大明朝廷与后金鞑子的谈判,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恐怕会持续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期间双方会提出来诸多的条件,也会出现诸多的讨价还价,毕竟后金鞑子的实力还在,并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皇太极派出济尔哈朗作为谈判的代表,一样出乎了苏天成的预料。

在诸多的满人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