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明-第5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些州城之中,虽然也有一些官军驻防,但是这些官军都是地方军,数量有限不说,装备质量极差,像赵州这样的一个直隶州,城中也不过仅有五百人左右的守军,地方官府想要凭借这么点官军,便和大中军中路军大军相对抗,根本就是以卵击石,所以大中军中路军向东的攻进行动,整体上可以说是一次武装大游行,根本就没有遭遇任何像样的抵抗,仅仅几天时间,刁正和李信便率部横扫了保定府辖地之内的诸州县,兵锋直指向了河间府。
河间府知府方文耀,守将李建泰本来是在河间府周边集结起来了两万官军和两万多助战民壮,是想要一河间府和沧州两地,来阻住大中军右路军对京师的进攻的,可是没成想却突然遭到了大中军中路军的侧击,于是二人便慌忙集兵应战,在河间府和中路军展开了一场大战。
明面上这次河间府之战,官军方面的兵力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这也是此次北伐以来,朝廷方面在京辅一带集结起来的最大的一支官军之一,可是这种所谓的优势,也仅仅是纸面上的优势,河间府崇祯十一年和十二年之间,曾经遭受过建奴大军的一次洗劫,这些河间府的官军基本上都是在是十三年之后才招募起来的,装备质量之差,已经快赶上早年流民军了,不管是装备还是训练上,都非常差,河间府总兵李建泰虽然控制着这么多的人马,但是却根本无法和武装到牙齿的大中军相对抗。
四月十九日双方在河间府西面的小白河一带发生了接触,刁正率兵仅仅是一个冲击,在小白河一带布防的一万多官军,便立即崩溃,随即在大中军的掩杀之下,便做星散,二十日刁正便率兵攻至河间府城下。
李建泰只得依城据守,试图做最后的顽抗,可惜的是他们的这种顽抗仅仅也只持续了两天时间,肖天健直接统御的大中军右路军一路人马,便在罗立的率领下,也赶至了河间府城下,和刁正以及李信所帅的中路军合兵在了一处,随即便发动了对河间府最后的一击。
李建泰统兵死守河间府南门,于二十一日上午,中炮而死,随即河间府守军便自行崩溃,大批守军群龙无首之下,纷纷开城出逃抑或是投降了大中军。
河间知府方文耀随即被叛军抓住,送交给了大中军,方文耀趁人不备,挣脱了控制,试图夺刀袭杀审讯他的李信,结果当场被李信身边的宪兵乱刀斩杀,自此河间府也彻底被大中军所控制。
而肖天健在攻打临清的时候,便已经得知了中路军和左路军的动态,心知他所率的右路军必须要加快进程才行,否则的话,三路大军很可能失去相互的配合,另外关外这个时候也传来了消息,宁远城在建奴大军的围攻之下,最终还是被建奴大军攻克,驻守宁远的近两万官军全军覆没,总兵官曹变蛟力战身亡,蓟辽总督洪承畴在城破之前,被辽东都督祖大寿护送着从宁远城东门冲出,逃至海边,祖大寿在海边力战追至海边的建奴军,掩护洪承畴乘一小船逃至海上,但是祖大寿却最终力尽被俘,大明至此在整个关外的防御体系,也就此宣告全部崩坏,肖天健原计划之中,想要一左路军先行驰援宁远,保住宁远防线的想法也落于了空出。
至于宁远被破,蓟辽总督洪承畴逃至海上之后,便就此彻底失去了音信,没有人知道洪承畴的下落,有可能他逃到了登州进入到了山东隐姓埋名从此不再问世事了,也可能是他的船在海上遇上了风暴,葬身了海底,总之十多年之后,有关洪承畴的下落,世上有很多版本的传说,除了前两种说法之外,还有人说洪承畴乘船逃到了朝鲜,被一个朝鲜的官吏暗中隐藏了起来,自此之后便落在了朝鲜,更有人传言,说洪承畴干脆漂洋过海,到了倭国,总之什么说法都有,但是却都无从考证,倒是后世有一个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说洪承畴其实还是逃回了国内的河间府登岸,可是登岸之后,便得知了河间府以及沧州已经陷落,被大中军控制,于是洪承畴便自此隐姓埋名,混入难民之中,逐步的逃到了南方,从此定居在了福建一个小山村之中,百年之后还有人在福建拿出了他的家谱,自称是洪承畴的后人,洪承畴死前告诉他的子孙,只能经商但是却要记住永不为官,这一点还是比较可信的,但是除了这份家谱之外,却再无其他佐证,可以证明洪承畴确实活了下来。
第六卷终战第十八章后勤的麻烦
总之建奴大军在拿下了宁远城之后,整个山海关之外便没有了可以与他们为敌的对手了,于是近二十万建奴大军,随即便整兵分兵两路,朝着山海关扑来。
所以关宁的局势也容不得肖天健再继续有条不紊的一步步的朝北攻进,故此肖天健考虑之后,由他殿后,令罗立为先锋,先行越过沿途官府控制区,直接赶往河间府和李信、刁正的中路军会和,然后立即朝着山海关方向进兵,沿途不以攻城拔地为目的,除非遇到官军出城拦截,否则的话他们便先行赶往山海关一带和阎重喜以及卢象升会和。
这一点上,肖天健又没有让卢象升失望,肖天健忠实的践行了他对卢象升的承诺,大中和大明之间的恩怨可以暂时放下,但是在对付建奴的事情上,他肖天健当以民族大事为重,他可以先放弃推翻大明王朝,但是却必须要先抵御住建奴大军染指燕云之地,定不会重蹈当年的覆辙。
所以这才造成了在右路军尚未进抵河间府境内之前,罗立便先行率领一万多近卫军兵至河间府城下和中路军会和的情况。
河间府一经拿下,李信、刁正、罗立等将便按照肖天健的命令,当即拔营离开了河间府,朝着山海关方向疾行而去。
肖天健则率领剩下的右路军的兵马,继续按部就班的沿着大运河沿线,朝着沧州攻去,利用现如今尚可使用的大运河,以无数漕船运送各种战略物资,向北转运,支持此次大中军和建奴大军在北方的对决。
虽说肖天健也心急如焚,想要尽快的赶赴到山海关,亲自坐镇指挥这一次对建奴大军的决战,可是他也同时深知大运河对于此次大决战的重要性,此次大对决可谓是关乎大汉民族的未来的关键一战,双方可以说都将最精锐的兵力投入到了这场决战之中,甚至于建奴方面可以说是集结起来了可动用的所有兵马,来完成这一次他们对中原的入寇,而且皇太极还明确的在建奴之中宣布了,他们此次入关之后,将不会效仿早年入寇的方式,饱掠一番便撤回关外,这一次他们要攻入关内,并且彻底占领关内,如果战事顺利的话,他们便会在击败大明和大中军之后,挥师继续南下,直至将整个中原都控制在他们建奴手中。
这个目标不可谓不宏大,也彻底的暴露出了皇太极对于中原的野心,当然他这种野心,同时也是许多建奴奴酋的野心,所以皇太极利用他在建奴之中的威信和地位,鼓动起了所有的建奴,以一种必得的心态,拉开了这次南下入关的序幕。
但是相对来说肖天健这边,虽然也尽可能的集结起了可用之兵,但是毕竟时下中国的许多地方还没有被他们收入囊中,特别是南方诸省,效忠大明的地方官府,还在虎视眈眈的觊觎着刚刚成立的大中朝,想要恢复大明的统治地位,所以他便不得不分心,在南方留下部分兵马布防,防止南方诸省的大明势力试图趁着这个时机恢复他们的统治。
即便是在陕西方面,他也不得不关注闯贼李自成的动向,现如今他和李自成已经彻底反目,李自成那一边,也不会坐视这么大好的机会,不和肖天健争夺天下的,故此刑天军虽然眼下总兵力上远超过建奴一方,可是可用于北上于建奴决战的兵力,却还没有建奴大军一半多,另外他还要防备着忠于大明的官军在背后捅刀子,种种情况都可以说是对他并不算有利。
可是这锅饭即便是一锅夹生饭,他肖天健也必须要吃下去,因为一旦要是让建奴对燕云之地捷足先登的话,今后他如果想要恢复汉人对北方的统治,便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将建奴再一次赶回关外,灭掉建奴恐怕更是遥遥无期的事情了。
故此这一次大决战的重要性,远超过了他自从起兵造反之后历次大战的重要性,已经不单单只是他大中朝能否生存下去的事情了,而是其意义已经上升到了整个中华民族今后可否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的地位上。
另外因为刑天军的建军方式以及装备,注定了刑天军对于物资补给的需求,要超出这个时代任何军队的对物资补给的需求量,时下北方残破不堪,他此次挥师北伐,想要依靠北方的物资来补充他的军需,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
战争就是在打后勤,没有完善的后勤补给,战争便无法进行下去,更何况建奴在南下入关的时候,可以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完全依靠抢掠来补充他们的军队需要,根本不用太担心会失去民心的事情,大不了他们可以退往关外休养,可是他肖天健却不得不考虑人心所向的问题,北上的时候更多的不能依靠缴获来补充军需,而是要依靠后方的物资补充来满足军队的需要。
陆路运输想要解决这么多人马的军需,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那样的话支持十万大军北伐,起码要调动起数倍于大军的人力畜力,来为大军提供给养,以大中朝时下的财政实力和人力实力,如果这么做的话,拖也能将刚刚建立的大中朝给拖垮,所以他想要再这一场大决战之中,便不得不重视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了大中国未来前途的命脉,在他没有建立起可用的海上力量之前,也只能依靠这条京杭大运河来为前线兵将输送各种战略物资,来保证此次会战的需求。
有时候肖天健自己都想,如果他当初是被老天丢在南直隶一带抑或是南方福建两广一带的话,他肯定会选择先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然后利用海船,运送大批训练好的军队北上,直捣建奴的老巢,只可惜这个天下没有假如,老天将他丢在了鸟不生蛋的陕西,他只能选择先在内陆建立实力,现如今他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先将建奴挡在关外再说了。
所以肖天健每每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想要尽快的打造出一支可以纵横大海的海军力量,今后为大中国的笑傲天下驰骋海上,攻城拔地,什么建奴、倭奴、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在他的大中国强大海军面前,都将是一盘烂菜,他想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
完成调整之后,肖天健送罗立分兵出发,而他则立即继续率领着刘耀本和剩下的右路军人马,对临清城发动了进攻,临清此时还是一个小的城池,仅仅是隶属于东昌府治下的一个县城,但是大明却在临清建有大运河上五处漕粮仓库,所以这个小地方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这里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朝廷官府都对这里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所以这里也放置了一批于这个小城不相称的兵力,此处共有官军近万驻防,所以攻打临清耗费了肖天健近五天的时间,临清守军才最终宣告投降。
虽说整个右路军的攻势可谓是非常顺利,但是随着右路军越来越深入到山东境内,战线也开始被迅速的拉长,打下沿途的城池对于肖天健来说是一件不怎么困难的事情,但是随着战线的越拉越长,保护运河的运输安全,却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起来。
整个大运河沿线随着战事的开展,大批官军被刑天军连连击垮,虽说不少官军选择了投降大中军,但是也有不少官兵溃败之后,转身便改行当了流寇,不断的在大运河沿线各地流窜抢掠,不少官兵以及各地的豪绅,干脆便利用他们在当地地形熟悉而且人脉比较广的优势,化身为了水盗,在运河上开始对大中军的运输船只进行劫掠。
这种情况在肖天健领兵夺占了徐州之后,便开始变得日益严重了起来,虽说肖天健令大中军水师也转进入大运河之中,负责保护大批征调的漕船转运物资,可是这些水盗们却可以利用大运河沿途星罗棋布的各种湖泊藏匿行踪,不断的对漕船船队发动袭击,这帮水盗其实也并非就是忠于大明王朝,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出于自身利益出发,根本没有任何组织性和纪律性,在运河上他们能抢则抢,不能抢他们便放火烧毁大中军的船只,可以说这种破坏,仅仅是出于对大中军的报复,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可讲。
所以他们的行动,对于大中军后续的物资转运补充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运输物资的船只连连被抢或者被烧,为大中朝服务的那些船民也屡遭这些水盗的屠杀,搞得肖天健几乎天天都可以收到漕船被劫的消息,令肖天健大为光火。
本来这些物资对于新成立不久的大中朝来说,是非常不容易才想尽办法收集起来的,又通过消耗大量的银钱才组织起来北运的,可是途中却被这些不成气候的水盗所劫掠,甚至于白白的放火烧毁,对于大中朝造成的损失之大,几乎无法用数字来统计起来。
所以原本肖天健往往接受了官军的投降之后,都是立即将其解散,尽可能的安置到地方去恢复农业生产,可是当这种情况屡屡发生的时候,肖天健不得不改变了最初的策略,开始将这些降兵们进行整编,派出麾下精干军官们,接管这些降兵,转而将他们放在了运河沿线,负责清剿地方流寇和水盗,保护运河航运的安全。
如此一来军队的数量在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一再膨胀,也消耗了大批的刑天军北运的物资。
第六卷终战第十九章艰难的抉择
但是不管怎么说,当采用了这种整编降军就地保护运河沿线的办法之后,好歹这种办法还是有效的,这些降兵一旦被重新整编之后,有了新的军官予以统御他们,便很快焕发出了远超过他们以前的战斗力,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如果非要解释这种现象的话,那也只能说是这些降兵们之前只是为了吃饭才给朝廷当兵,但是投降了大中朝之后,他们却认同了大中的统治,转而愿意向肖天健效命,再加上配属到他们之中统御他们的军官,也都是肖天健的旧部,这些军官们熟悉统兵的方式,也很会宣扬肖天健的理念,一旦当兵的认同了他们的目标之后,便会焕发出很强的战斗力。
这些降兵的被重新利用,很快便遏制住了运河上水盗以及两岸流寇的势头,迫使一些流寇和水盗只能放弃了在运河沿线行掠,要么远遁他乡,要么便投降了大中军,使得在肖天健攻下临清的时候,运河上水盗成患的态势便基本上得以了遏制,使得运输船队在运河上行船的时候安全系数也提高了许多。
临清拿下之后,肖天健便率部立即逼向了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山东北部的重镇德州。
德州也是一个军事重镇,乃是山东北方门户,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按理说大明朝廷也应该对这里非常重视才对,山东布政使司自然也不会轻视这里的防御,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山东布政使司失去了他们的管理能力,而大明朝廷现在是连京师都自顾不暇了,德州这个军事重镇,反倒成了没人管的地方。
德州其实这个时候还是尚有一些守军的,但是这帮人现如今成了没人管的官军,守将闻声便先带着家眷逃跑了,剩下的官兵自然也就没人想跟大中军在德州死磕了,于是肖天健本来还打算在德州放手大干一场,结果他尚未赶到德州,德州的一个参将便先带着兵马,出了德州城,迎着肖天健,赶来向肖天健投诚了。
结果肖天健轻取了德州城,甚至连德州城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