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明-第5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王承平的要求之下,城上的守军很乐意这会儿再给建奴一个厉害瞧瞧,于是城上的那些明军炮手们,一个个精心调整了炮口,就在王承平的一声令下,一起点火发炮,结果百炮齐鸣之下,一个覆盖过去,反倒是追杀大中骑兵的那些建奴骑兵,顿时被轰的人仰马翻,折损的兵马,比他们斩杀的大中骑兵还要多不少。
阿济格和多铎这才悻悻的下令收兵,说是收兵回营,其实这只是好听的说法,对于建奴军来说,完全就是铩羽而归,不得不夹着尾巴灰溜溜的撤离了关下,回到了建奴关外的大营之中。
这一天激战下来,多尔衮可以说是标准的铩羽而归,派出诸军轮番强攻关城,但是却可以说是寸功未建,反倒是损兵折将,粗略盘点一下,今日一天下来,他们建奴一方便死了近两千人之多,伤者更是两倍于此,这些伤者估摸着还要再死一半以上,这一天下来,等于他麾下兵将便死了四千人左右,整个山海关下面,他们建奴军的尸体遍地都是,直到天黑下来的时候,还能听到战场上没死透的建奴军的惨嚎之声,如同夜枭一般的令人毛骨悚然。
更让他愤懑的是因为他的轻敌,没有预料到大中军会赶来这么快,并且投入到战场之中,还给他来了一个出关逆袭,结果造成他麾下汉军旗和蒙古八旗几乎全部崩溃,而他却眼睁睁的看着那些大中军的骑兵们好一通屠杀之后,耀武扬威的安然撤了回去,这无疑对他们建奴军一方打击非常大,使得他麾下的建奴军一时间士气大跌,估摸着没有两天的调整,是无法再发动对山海关的进攻了。
分析一下眼下的情况,多尔衮可以完全确定,山海关总兵吴襄和守军已经尽数投靠了刑天贼,而且刑天贼眼下也已兵至了山海关,那么下一步他攻打山海关,无疑便要面对大中军和明军的联合对抗了,而且大中军的加入,也使得本来兵力薄弱的山海关明军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使得防线变得更加稳固了,他再想轻取山海关,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于是多尔衮下令三军后撤重新扎营休整,收殓这一天激战下来阵亡兵将的尸体,同时救治伤兵,重振士气,准备再战,同时下令汉军旗的跟役开始就地打造重型的攻城器具,为下一步攻城做准备。
另外多尔衮派人朝后面的皇太极亲率的大军送回消息,一边自陈有罪,一边将山海关的情况告知皇太极,请皇太极定夺下一步的方略。
总之这一战下来,建奴一方在山海关一带,可以说是撞得头破血流,嚣张气焰顿时被打压下去了不少。
而山海关关墙内部,在入夜之后,却是一片欢腾之声,吴襄亲自带着家丁和部将们,携带了一些酒肉来到了西罗城向王承平以及此次先期赶来应援的大中军将士祝捷。
王承平谢过了吴襄的好意,收下了吴襄所赠的肉食,但是却婉拒了他所赠的那些酒水,告知吴襄,大中军有军法规定,阵前军中不得饮酒,即便是饮酒也只能是大战之后奏捷方能喝酒,这一点吴襄颇为佩服,因为军中禁止酗酒,历朝历代军中都有规定,但是真正执行的却少之又少,特别是军官一级更是视此规为无物,许多军将都喜欢在军中喝酒,但是唯有大中军,对这条军纪彻底执行了下去,连王承平这个大中军左路军副帅,也不敢违纪,可见大中军军纪是何等森严,为将者能执行军纪,那么还担心兵卒们不遵守军纪吗?所以大中军善战,恐怕不是简单的事情。
所以吴襄也不以为意,下令撤去了酒水,以茶代酒向王承平等大中军将士祝捷,今天一战下来,他们这些明军兵将们也都见识到了大中军的骁勇善战,无不对这些大中军兵将们钦佩不已,这些本来互为敌手的明军兵将们,经过这一次联手血战下来之后,相互之间也完全没有了敌意,在关城之上,双方勾肩搭背言谈甚欢。
王承平告知吴襄,左路军后续人马晚上肯定也能到达这里,请吴襄完全可以放心,而且他们已经得到消息,现在中路军以及部分右路军的人马,共三万余人,也已抵达了武清,最慢七天时间之内便能抵达抚宁,而大中皇帝肖天健亲领右路三万精兵,以及无数辎重漕船,也正在顺大运河北上,短期之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也将要兵至山海关,请吴襄可以放心,有他们在,山海关可保无忧。
第六卷终战第三十六章划分守地
吴襄听罢之后,果真很是欣慰,这一下他的心可以放到肚子里面了,大明他是指望不上了,现如今只能指望大中了,而大中军在大中皇帝肖天健的统帅之下,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山海关一带,可见他们对建奴的重视,只要他们大中军能来,那么一大中军的实力,还真就不怵这些建奴大军,他也看出来了,大中军的兵力是实打实的,有一个算一个,辅兵很少,基本上都是可披甲上阵的精兵,虽然明面上兵力弱于建奴一方,但是单从战兵的实力来说,他们如果全军开拔到这里的话,只比建奴要强,而且他看得出,大中军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比起建奴那边更要团结,可谓是上下一心,军令一出如山倒,大中兵将无不悍勇上阵,所以这一战前景对他来说,是非常光明的。
所以吴襄连连称谢,表示他非常放心,现如今御守山海关,他就要摆脱大中军了,说话间便有人传来消息,说大中左路军元帅阎重喜以及监军卢象升已经率领余部,过了石河,即刻便可抵达山海关。
于是吴襄和王承平都对部下稍作安排之后,便立即出营连夜迎向了阎重喜和卢象升前来的方向,并且很快便在关下接住了阎重喜和卢象升。
吴襄对大中军的行军速度可以说是没话说的,昨日他们还在抚宁卫驻扎,今天仅仅一天时间,便长驱百余里,全军赶至山海关,可见的这大中军号称铁腿,还真不是吹的,而且他们这次前来,并非是轻装前来,而是包括军中所有辎重以及重炮车辆,全部都随军赶到了这里,是拥有着完善而且全面的战斗力的,这一点却不是一般军队可以办到的,基本上步兵和辎重的行进速度,已经赶上了大明军队骑兵的行军速度,吴襄不能不表示叹服。
阎重喜和卢象升也得知了吴襄亲自出迎,于是立即便客气的迎住了吴襄,双方自然少不了寒暄一番,但是眼下毕竟是军情紧急,他们倒也没有太多废话,马上便将话头扯到了当下换防的事情上。
按照冯卫汉给吴襄出的主意,吴襄并未公开宣布投降大中军一方,而是以不敌大中军的名义,弃守了部分山海关一带的关城,被大中军夺取!
所以今日之战下来,吴襄一边犒劳驰援的大中军兵马,一边便派出了信使,朝着京师赶去,告知大明朝廷,说他在山海关遭遇到了建奴大军和刑天贼军的夹击,使得他腹背受敌,力战之下,不敌刑天贼军,部分山海关关口和城墙被刑天贼夺占了去,但是他还率兵控制着山海关主城,继续对建奴军和刑天贼两军进行抵抗,并且信誓旦旦的表示,他要死守山海关,不管是谁,他都不会投降,总之他会向大明朝廷尽忠,请明思宗朱由检放心。
这些话都是明面上的东西,至于朱由检信不信,那就都由着他了,即便是有锦衣卫缉事告密,但是吴襄和麾下的明军并未改旗易帜,打的还是大明的旗号,这也是一场打不完的嘴官司罢了,朱由检也不敢就轻信锦衣卫缉事的话,就逮杀了在京师里面的吴襄全家,最多也就是加强监视他们罢了。
甚至于连已经赶往喜峰口驻防的周遇吉,也听了卢象升的话,派人给朝廷报信,说刑天军突袭山海关,他无法力敌,但是吴襄以大局为重,为了防备建奴大军入关,派他率领“残部”赶往喜峰口布防,以此来力证吴襄没有判降刑天军,这一下估摸着够大明皇帝朱由检同志糊涂一阵子了。
所以吴襄暂时不用担心他在京师之中的家人的安全,更何况冯卫汉在安排好这边的事情之后,今天便离开了山海关,再一次赶回了京师,去安排暗中保护吴家全家的事情去了,另外还有部分吴襄麾下的明军军将的家人,也在京师,冯卫汉也会安排人予以保护,争取在大中军今后兵至京师之前,将他们的家人暗中提前迁出京师,确保他们的安全。
所以吴襄和麾下的军将们,这一下可以放心了,全力以赴的配合大中军打好山海关这一战就可以了。
对于换防的事情,吴襄和阎重喜商量了一下,明军战力有限,这一点双方都有共同的认知,明军军将们虽然嘴上不服,可是心中却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没有大中军能打,所以吴襄同意,他们山海关的明军将会集中兵力在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以及北翼城这三个关城,以重兵死守这三处地方,同时部分官军则听阎重喜的调遣,配合大中军,充当大中军的辅兵,协防山海关主城以西的边墙,包括南翼城、西罗城在内的几处关城,也交予大中军负责防守。
以他们目前的兵力,虽然得到了大中军一万五千兵将的增强,但是还不足以出关和建奴大军会战,今天这样的逆袭战,是不能再打了,建奴大军吃了一个大亏之后,肯定不会再吃这样的亏了,所以他们的主要精力便是先防住这里,等候中路军和右路军到达之后,再与建奴进行会战,一举将建奴大军打回到辽东去。
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是半夜了,但是大中军和大明山海关守军今日在关下取得大捷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立即便传遍了山海关内各地,除了吴襄和大中军方面有意而为之外,许多百姓是自发起来奔走相告,将这个消息连夜便传递到了很远的地方。
所以关内那些靠近山海关一带留下没有逃走的老百姓乃至乡绅们,无不欢呼雀跃,连声叫好,有些乡绅连夜便开始安排下人,把家里面的猪羊赶出来,又起出一些粮食,装满了几坛子的酒水,天一亮便朝着山海关一带赶来,为明军祝捷,虽然他们有点担心大中军会不会来到这里之后,效仿其他地方,对他们这些有钱人抢掠,但是现如今他们也知道国事不可逆转,大明已经完了,现如今如果大中军挡住建奴的话,那么今后他们便要在大中朝治下为生了,所以现如今还不如先去跟大中军讨个好去,所以他们这些乡绅,便也为大中军那边准备了同等的一份祝捷贺礼。
至于老百姓就更好说了,他们才不管谁来执掌天下呢!总之他们最怕建奴鞑子入关,先前他们害怕,都躲着大明守军,不太敢前来助战,可是现如今得知大中军也加入到了战团之中,跟着明军一起打鞑子,所以底气便足了,于是纷纷在乡绅们的组织下,扛起了家伙式子,纷纷也跟着赶往了山海关,打算去为明军或者大中军助战,他们杀敌不成,起码搬运个东西没有问题,为了挡住鞑子入关,老百姓是不遗余力的。
一整天的急行军下来,虽然左路军上下兵将都很疲惫,但是阎重喜考虑到军情紧急,还是下令当晚便开始和明军守军换防,整个山海关城西一带的边关上面,整夜里都是灯火通明,灯球火把亮子油松,把整条长城沿线都照的雪亮,星星点点的火光如同一条灯火长龙一般,横亘在山野之间。
不少明军扯下了边墙退出了敌楼,将守御的地点移交给了大中军,而他们则大批开始转向了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之中驻防,部分明军则受命留下,充当大中军的辅兵,帮着大中军守关,这一下把左路军的那些参谋们可忙了个四脚朝天,随着参谋制度的推行,诸军主帅发现一个好处,就是有了这些参谋之后,他们可以少动不少的脑子,也少费不少的力气,将许多事情交给这些参谋部的参谋人员去考虑和安排,而他们只需要对参谋们提出的各种建议,下决断即可,这让他们既少出错,又能偷懒,所以他们又何乐而不为,于是立即奉命也都在各自手下成立了参谋部门,由肖天健抽派了一批参谋,又从诸军之中抽选了一大批有参谋潜质的军官,在诸军之中成立了参谋分部,参谋最低配备到了营一级的单位,下一步肖天健打算将参谋甚至直接配备到连队一级去,来完善参谋制度。
所以像这样换防的事情,阎重喜基本上不必怎么操心,参谋们便拿出了计划和各处守将的人选,阎重喜只需要根据他们的计划,稍作考虑和调整之后,便点头下令执行,故此阎重喜他们这些主将,反倒并不是最忙的人,倒是参谋们一个个忙的是四脚朝天,脚后跟直打后脑勺,颇让卢象升同情这帮参谋人员。
和大中军的有条不紊不同的是明军那边,由于明军没有参谋可言,所以事情基本上要靠吴襄和麾下部将们亲力亲为,去调动人马下达命令,这一晚吴襄和明军部将们个个都忙的是屁滚尿流,但是即便如此,和大中军的有条不紊的接防相比,他们的撤防动作却搞得是一塌糊涂,乱的如同乱麻一般。
许多官兵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换防之后又该去什么地方报到,结果是像一群没头苍蝇一般的在边关一带乱撞,搞得是乌烟瘴气,让不少大中军兵将们看得是直摇头,颇为同情他们。
第六卷终战第三十七章留发不留头
不过虽然乱归乱,但是经过一晚上的忙活之后,两军的换防还是基本上完成了,只有稍远一些的地方尚未完成最后的换防,在山海关一带的关墙、敌楼、关城的换防工作在天亮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到位,许多地方已经升起了大中军的军旗,远远望去红灿灿的一片,颇为威风,而大明的旗幡,却基本上已经集中在了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和北翼城三处关城之中,很明显双方已经明确了防御的分工,虽然没有合兵一处,但是却正儿八经的已经成了联军了。
不过两军不合兵一处,也有很多好处,毕竟明军和大中军的指挥系统各自都是自成一体,相互之间也不熟悉,如果强行合并的话,短时间之内不但无法提升战斗力,还可能造成混乱,现在这么做,可谓是最佳的办法,双方都可以发挥出他们的战斗力。
山海关一带本来就火炮很是密集,明军撤防的时候,也没必要将所有其他地方的火炮都移至他们驻守的三城之中,于是不少轻炮便都留在了原地,交给了大中军使用,同时官军的一些炮手也被留了下来,并入到了大中军之中,听从大中军军将的调遣。
但是像一些大炮,比如说大发熕、红夷大炮、大将军炮,吴襄还是试探着对阎重喜提出想要过去,天亮之后开始转运到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北翼城三城的城墙之上,增强这三城的火力。
至于吴襄的这个要求,阎重喜当即便答应了下来,大中军的火炮比起明军的火炮要犀利的多,左路军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火炮装备质量和数量都超出第二镇和第三镇一些,所以此次出兵,阎重喜麾下调集了两个重炮营,军中足足拥有数十门六磅、八磅和十二磅炮,火力很是凶悍,再加上各营直属的三磅轻炮,他们的火力也相当可观,故此他并不稀罕这些明军的旧式的大发熕、将军炮和红夷大炮呢!
所以阎重喜当即便同意了吴襄的要求,吴襄听罢之后,更是大为感激,同时也看出大中军对于配合他死守山海关一线,是有着充分的诚意的,否则的话也不会同意将这些大杀器交还给他,这也说明大中军对他并没有什么防范,于是吴襄暗生感激,为了表示他的诚意,考虑到大中军远道而来,可能携带的弹药不足,而山海关一带明军常年累月积存下来了不少火药,于是便下令从库房之中拨出了一部分火药,送给了大中军一方,也表示一下他的诚意。
天亮之后没多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