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国士 >

第110章

国士-第110章

小说: 国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名忽都虎的亲随举起角弓,将一支飞镝射向宋军大阵的方向。

乃蛮骑士们长声嘶喊,举着长枪开始对宋人进行冲击。

王登一面策马缓步行进在队列中,一面随时留意着对面骑兵的动向,蒙古人将阵势张的很开,这也是他们一贯的做法。

第五十二回 八千剑戟连车营(3)

第五十二回八千剑戟连车营(3)

虽然这样零散的冲击力度不够,在第一次冲击中很难击溃防备严密的步兵阵势,但是却能从多个方向上威胁到敌人的阵线,从而很容易探查出来哪里是敌军阵线上的薄弱环节。

王登这时候觉得自己的阵线到处都是薄弱环节。为了掩护伴随车阵出动的土龙军,不得不将振武军的阵线拉得很长。每个长矛手至少距离自己的同伴有三四尺的距离,这样稀松的侧翼不过是纸老虎而已,吓唬不住久经战阵的蒙古骑兵,更加吓唬不住对方的主将。

敌军的重骑兵大队一启动,两翼的振武军阵列就匆忙互相靠拢,恢复到长枪如林的模式。

在他们身后,土龙军的长枪阵列已经能递补上来,掩护住暴露出的侧翼。前线的步兵阵势以半月形略微向外凸出,土龙军的神臂弩手和火器手压住阵脚,全神贯注的等待着敌军骑兵的冲击。

振武军的火器手和弓箭手们抢上前去,重新展开三叠阵势,只是这一次来不及在阵前布设拒马。他们必须以血肉之躯阻挡住敌骑的一次乃至多次突击,为身后车阵的展开争取时间。敌军最先进入射程的大约只有几十名骑兵,王登估算着两军之间的距离,这些冲前的先锋小队只是用来引诱宋人消耗弓箭的诱饵而已。他们对振武军完全不起作用,振武军的原则是宁可敌军多冲近几步,也要让弓箭和火铳的威力全部施展出来。

乃蛮骑兵越来越近,很快就接近到三叠阵的射程内。朱胜一声令下,弓箭手们对准前方冲突而来的敌军开始射箭,第一轮射击之后又是第二轮,第三轮射击。在敌军靠近之前五轮射击顺利完成,在带着硝烟味的火铳手从前列撤下之后,就只剩下三排长矛手和敌骑的最后碰撞了。

同样的结局再一次上演,如果说和第一次冲击长矛阵势有什么不同,是振武军的长矛手在经过了紧张的初战之后,这一次的斗志更加旺盛了。而乃蛮骑兵也不再一味死冲,而是利用手中的马枪拨开密集的长矛然后再进行刺杀,但是不管如何胜负是显而易见,宋人的长矛在长度上一定会比马上使用的骑矛更具有优势,而站定的宋军只要自己不崩溃,在冲击骑兵面前永远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墙壁。

连续的三次整队冲锋,乃蛮骑兵们一无所获,这是抄思可以预料的结果,他所需要的也不过是利用轮番冲击来减杀长矛手的气力而已。对于振武军的极限在何处,抄思知道的清清楚楚。

只要熬过了七个回合,他们随时有讲振武军的步兵一击而溃的机会!

但这个时候他却发现振武军开始有秩序的逐步后撤。是要在气力第五十二回八千剑戟连车营(3)

消耗殆尽之前返回城中修整吗?不对,抄思这时候才发现,宋人已经在步兵队后建立起了大规模车阵。

这时候的宋人车阵,才是真正应用在野战中的防护阵型。上百辆偏厢车依照城池的模式拍成一道环形防线。毎两辆偏厢车之间用拒马连接,偏厢车外又放置了鹿角和拒马,外围撒布了铁蒺藜,车阵内竖起一根木杆的瞭望台,已经做好了准备迎击敌人的进攻。

这样的车阵,和抄思在河北山东遇到的那些用大车仓促连环组成的车阵完全不同,就算远远的他也能看得见偏厢车向外一侧的壁板上开出的洞口,那是为了大型火器施放而开的炮眼,这样戒备严密的战车堡垒,绝对比步兵结成的长矛阵势更加难以攻克。

但好在这些庞然大物也不会主动进攻他手下的骑兵。只要他们呆在火铳和竹将军够不着的地方,车阵对蒙古军团不构成丝毫损害。他只是看着振武军的步卒们井然有序的往车阵中撤退。一旦他们全部缩进车阵中,乃蛮骑兵也对他们无可奈何。

吴潜站在城墙上目睹战争的进程,他对赵葵说道:“副都统这种战术未免太过消极了,哪有我军主动出击却自己守在战车防线里不出来的?难道他打算守在车阵里一整天么?”

赵制置使显然没有过多留意这位襄阳城中第一幕僚的发问,过了一会才回答道:“断然不会如此,蒙古人应该马上就会对车阵发起进攻的。”

“但是蒙古人主动进攻车阵就是以短搏长,”吴潜说道:“就算是吴某一介书生也看的出来这笔买卖不划算。”

赵葵说道:“你没发现郑云鸣大举出师的用意所在么?留神一下他布置车阵的位置!”

吴潜举目望去,距离城门二里之外,郑云鸣的六个巨型车阵沿着城墙一路向南延展,出城之后振武军的布阵就偏离城门一里有余,到车阵布防的时候,整个阵势更是沿着西南向一路展开。与其说是要迫近西面的蒙古军本营所在,不如说更加接近西南一隅的蒙古军投石机阵地。

吴潜是个聪明人,不待制置使继续解释,已经看出了郑云鸣的真实用意。他的目的并非是直捣蒙古军大营,而是着意清理敌军外围的投石车和障碍物。固然消灭敌军有生力量是城池解围的不二法门,但襄阳城中骑兵数量有限,训练又不精良,光凭着步卒大队一个劲儿的前压,不但无助于歼灭城外的万余骑兵,反而会在敌军骑兵的反复冲击下很快磨灭士气,消耗体力,最后只能在游骑反复耐心的驰突下崩溃。要知道襄阳城中最有纪律和体力的振武军,也不过能在蒙古人面前打十一个回合第五十二回八千剑戟连车营(3)

而已。

故而宋人此次大举出击,目的其实是为了外围用于封锁自己行动的壕沟、矮墙、小堡寨和栅栏,以及破坏蒙古人的投石机。这一战真正的主角是荆鄂都统万文胜,而不是实力最强大的郑云鸣。郑云鸣的精锐部队不过是一个用以牵制西门敌军主力的诱饵而已。

但对于城南和西南的投石机部队来说,郑云鸣的车阵也完全切断了他们和西面大营的联系。笨重的投石机面对着从南门疯狂杀出的万文胜军时,只能仓皇退向南山山中。这无疑是一条死路。

万文胜的队伍很快驱散了南门千余骑的袭扰,在敌人面前安全的展列开阵型,使用步军弓弩手拼命的射击压制敌军的弓骑射手,试图将他们赶的远远的,步军长矛手和刀盾兵快速推进,直冲着正在慌忙撤退的蒙古投石机杀了过去。

要挽救投石机部队覆灭的命运,只有唯一一条路可行,就是从正面撕开郑云鸣的大车防线,为骑兵增援南方冲出一条道路来。当然蒙古人还可以有另一个选择,就是冒险绕过大车防线或者从两个车阵之前冲过去。但车阵与车阵之间已经布设了三道拒马,中间洒满了铁蒺藜,宋军有了车阵的依托,布设工事更加从容不迫,而如果绕道而行,他们就只能从山坡上徒步翻越,且还会遭到宋人在车阵中发射的强弓硬弩和火器。与其这样,还不如正面和车阵对决来的有力。

粘合重山不住的催促抄思道:“快快进攻!城南的投石机制作不易,如果被宋人破坏了,不知道攻城更要迁延到几时!”

抄思沉默着,眼神中充满了鄙夷,谁不知道宋人的目的就在于用胜利换取时间,只要不断拖延蒙古人进攻的进程,到了初夏暑热升腾的时候他们不退兵也只有退兵。而想夺取襄阳,城南的投石机不能就这样被宋兵轻易毁破。他们必须挽救城南的投石机部队,最起码如果保不住笨重的投石机,也要营救出这些宝贵的工匠和砲手。如果失去了工匠和砲手,攻城的进度几乎就等于停滞了。但如何进攻防守如此严密的车阵,岂能是仓促决定的?

如果女真部队在就好了,他可以驱使这些女真的士兵为前驱,以步战的方式冲开宋军大阵,或者汉军几个万户在,也可以动用他们的兵力来进行肉搏绞杀。但汉军都随着塔思国王南下征伐,他们要负责清理南方各处城池和工事。而指挥围城的总司令,偏偏又是这位粘合元帅,指望女真兵替自己火中取栗是不成的了。

他咬着牙,看来只有使用国人来进行残酷的步兵突击了。如果使用草原本部人马来遂行这种危险的任务,即便是侥幸取胜也第五十二回八千剑戟连车营(3)

可能会在曲出面前受到责罚。因为草原上的人口实在太少,而他们占据的土地又实在太广阔。以至于一个草原战士的生命也随便浪费不起。但若是放任宋人将投石车和砲手一网打尽,他面对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减户或者杖责了。乃蛮人作为被征服的部族,虽然比汉人和女真契丹好过,但也需要小心谨慎的生活。吃了败仗的责罚,他们承受不起。

抄思大力挥动着手臂,冲着前方的传令兵喝道:“诸军下马,结成步阵!!”

第五十二回 八千剑戟连车营(4)

第五十二回八千剑戟连车营(4)

乃蛮骑兵们纷纷翻身下马,在前方结成巨大的步兵横阵。和蒙古本部不一样的是,真正的乞颜、塔塔儿、弘吉剌部众不太重视阵型,结阵往往随性而为,忽聚忽散,只图野战斗狠,不顾大局整合。若论质朴矫健,颇有些上古散星阵势的意味。乃蛮军马军盛,步队也稍有纪律,懂得结成数排横阵,以整体的队列推进到敌军面前。当然,最后冲击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战的,和宋人当世无双的铁血步阵不可相提并论,但步阵全靠战斗技巧和士气胆勇,若是纯靠阵势就能分出胜负,那成吉思汗的下马蒙古战士又是如何正面仰攻,以步军破了乃蛮禁卫军的防备,让太阳汗落荒而逃的?

抄思自信他的健儿们虽然不如真蒙古本部的彪悍斗狠,却足以威吓这些胆小的宋人了。所谓之前能够与蒙古人打十一个回合的南军部队,不过是当中精锐中的精锐而已。说不好是思南思汗将自己的禁卫军派来也不一定呢。总之根据整个南北交战的局面来说,南人缺乏勇锐是确凿的事实。

粘合元帅对南人更是不屑一顾,连声催促道:“快些安排进攻,南人不足用。当年金国兀术元帅只率领四千精锐骑兵就横行江南,视宋人百万于无物。今日将军有兵有将,何惧宋人,只要一次接触他们就会溃败的。”

抄思只不做声,安静的观察了一阵宋人的这六个大阵,虽然中央的阵势是通向南方投石机阵地最便捷的道路,但那里也猬集着宋人这一支军中最强的精锐,根据汉地通译的解说,那里悬挂的是南人第一名将郑云鸣的旗帜,从那里进攻,片刻之间绝难取胜。

他斟酌了一下,决定从自南属第二个大阵进攻,这里兵势看起来并不如其余大阵中厚重,旗号也不多,从这里发起进攻,宋人的援军也难以迅速救援。所谓长蛇之阵,攻其首则尾至,攻其尾部则首至,攻其中则首尾皆至,这是孙武子对军队的要求,如果布置成一字长蛇阵,反而不会有各路及时救援的效果。蒙古军猛攻其中一个车阵的话,宋军极难及时达成救援。中原有打蛇击其七寸的道理,自然是因为这里是蛇的心肺所在,一击而让其丧失行动能力,但兵法概要也正是如此,五寸处是敌军的腹心,往往守护严密,末端处无伤大雅,即便全部折损也难以对战局收一定之功,攻其七寸,既能让腹心受到威胁,牵制大军的动向,又能击打在其最用不上力的点上,使得敌军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里。

他纵马上前,一直奔行到自己的将旗下,摘下马背旁边的牛角大弓,取出一支鸣镝,嗖的一声朝着南边第二个宋军车阵的方向射去,喝道:“今日有第五十二回八千剑戟连车营(4)

进无退,乃蛮的拔都儿们!进攻~”

杨掞将头探出偏厢车外,眼见着战鼓咚咚,号角长鸣,蒙古大军丢弃了战马排列成严密的阵势,一面高声叫喊怒骂着,一面挥动着刀剑和盾牌,朝自己的大阵压了过来。

他兴奋的朝着偏厢车内叫道:“果然果然!朝咱们这里来了!统制快付钱吧!”坐在偏厢车边的葛怀满脸笑容的从怀里掏出一小块碎银扔了过去:“好好揣着,还不知道你有没有命花呢!”

“放心,您跟我都是福大命大之人,蒙古人等闲是弄不死咱们的!”杨掞跳下战车,一面用手中的小令旗指挥步兵进入车中防守,一面笑着说道:“我就知道一撤旗号,将士兵们蛰伏下来,十有**鞑子会上这个当!”

这个时候,偏厢车旁卧满了正在埋伏的土龙军中军的士兵们,这个大阵正是中军驻扎所在。土龙军的最高指挥阶层杨掞统领和振武军葛怀统制一同留在阵中。郑云鸣的吩咐是大阵多安排旗帜和疑兵,将对方攻击的重点牵引到自己坐镇的中军车阵上。但杨掞却故意收起一部分旗帜,并且将军士隐藏在大车的阴影下,他的目的则是尽量吸引蒙古人朝着自己进攻。郑云鸣是全军总帅,又是全军之胆,他不可能让主将去亲冒敌军集中兵力的突击。而他杨掞无所谓,因为土龙军早就习惯了各自为战,即便这个车阵被蒙古人击破,甚至他杨掞战死沙场,土龙军也依旧会继续战斗下去。这是他对自己部下的全心全意的信任,虽然他不如王登那样以铁律约束,但相信自己的军队绝不会逊色振武军半分。

何况葛统制早就憋着要报第一战被击败的耻辱。若不是如此,他怎么会带着振武军中军的一百亲兵加入了杨掞的阵势,并非是他不信任王登,但说起调动敌人,整个大军中无人能出杨掞其右。说起来可能很简单的事情,更换一些旗帜,减少一些旗帜,增加减少火堆,将一部分人的行迹隐藏起来。但别的人做和杨掞做起来,效果大不相同,杨掞在运用这些伎俩方面是天生的大师。以致郑云鸣都觉得奇怪,这位战争的鬼才是如何才能在宋蒙交战中一直默默无闻的。

如今抄思万户就像被杨掞牵引着一样,对他自身所在的大阵发起了进攻。直到这一步为止,杨掞都做的得心应手。但他真的能够以本阵的一千余名兵力抵抗住二倍有余的乃蛮下马骑兵么?这些乃蛮人居住的地方靠近河西,多带铁甲,刀剑俱锋利,虽然装备不及怯薛禁卫,但他们占据有步兵搏斗最重要的优势,局部的人数优势。

所谓一夫当关,披坚执锐,横扫千军之类的豪言壮语,在中国数千第五十二回八千剑戟连车营(4)

年战争史中能做到的不过凤毛麟角,必须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诸般配合下,才能有一场完美的以少胜多的步兵正面攻坚战斗。举凡所谓名将,其实大多只是遵循一条简单的制胜法则,在局部造成兵力上的优势,将敌军阵势的一点坏灭,然后利用这一点不断扩张战果,导致全局之势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扭转。抄思自降服蒙古大军以来,跟随军团叠经戮战,自然胸中有韬略在。他第一眼看见宋人布下的车阵,就断定这道一字防线最有利于自己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一字长蛇阵本来就不利于集中兵力,何况还是用拒马子和偏厢车将自己的兵力主动分割开。这套防御至强的战法背后,就是进攻和机动的极弱,宋人在铸造了偏厢车防线的铜墙铁壁的同时,几乎是画地为牢,将自己困在了自己建造的六座牢笼中。

战争的伟力,来自于进攻,且唯一来自于进攻。这是草原男儿自诞生起就牢牢握在手中的铁则。任他们在别人的土地上见识了多少高大的城池,多少险峻的雄关,多少易守难攻的地形,这条铁则是深烙在他们大脑深处的不可动摇额信念。当他看到郑云鸣居然布置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