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佑再次上来。
“他们已经带来了地安息王子后人”
“哦”
今天地另一位主角,也出现了。
最早对拜火教也就是沃教地印象,还是来自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一群武功高强地牛人凑在一起鬼鬼祟祟的事情,但后来有幸亲身去了趟中亚地区实际一了解。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sm)。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亚地区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宗教。也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因为其崇拜火为光明之源的传统,也被称为拜火教,据说后来的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受他很大地影响,琐罗亚斯德教地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的宗教中。
琐罗亚斯德教义认为火是代表光明地善神阿胡拉。玛兹达最早创造出来的儿子,是象征神的绝对和至善,是“正义之眼”,所以庙中都有祭台点燃神火以随时很神灵进行沟通,据说最壮观的是在伊朗境内,利用天然气修建的神庙,四方的神庙四角有四根连接天然气井的管道,在庙顶四角有四个日夜燃烧的火炬。日常点燃和保存神火要经过繁复的仪式。认为火、水、土都是神圣的,不得玷污,所以教徒死后只得实行天葬,即放置特定的场所让兀鹰吃掉等等。
而琐罗亚斯德教正是安息历史的国教,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经典被焚毁过一次,后来阿拉伯人征服中东,琐罗亚斯德教又受到伊斯兰教的排斥,被迫向东迁徙,部分进入印度,部分通过西域进入中国,在南北朝时一度受到游牧出身的北朝十六国的某些皇帝的支持,发展到至今,也算异域舶来的影响较大的外夷教之一。
相比这个时代直接从太宗时代,就开始走上层路线,来发扬光大的大秦景教,作为更早传来中土的安息祆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的沿途上,特别是草原上,包括突厥、铁勒、回纥等在内已经有相当的部族,皈依了拜火教的信仰。但由于唐朝的“居其地,用其法”的律令限制,拜火教只能允许在其胡人为主的聚居地传教,在中土反而不怎么漳显。
这两位祠主(同主持),除了褐色的眼睛和卷发,也是一副唐人惯常见璞头长衫夹袍的打扮,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奇装异服,想来也是为了传教方便的需要。
至于我看见所谓的安息王子后人,就让人大失所望了,来人还是个稚嫩的少年,黑发黑眼,活脱脱的土生唐人模样,就这个样子,怎么能在故国拥有号召力。
关于寻找安息王子后人的起意,要从我收复长安时说开始。
自从波斯萨珊的最后一任国王伊嗣挨三世逃到吐火罗(今阿母河南一带),于651年在木鹿(今土库曼马里)被杀,波斯萨珊王朝亡。
只有二王子卑路斯逃奔入唐求助而幸免于难,高宗以疾陵城(今伊朗俾路支——锡斯坦省东北)置波斯都督府,收容来自安息的国民,命卑斯路为都督,旋改立波斯王。未几,又为阿拉伯所攻破。不得不转到山区继续抵抗。
卑路斯死后,其子泥涅师又在吐火罗坚持了20年,却抵挡不住伊斯兰教的渗透和侵袭,部众离散。不得不于唐景龙元年07年)举家入唐,授左威卫将军,和吐谷浑、高昌、疏勒、于滇等国一样,成为众多侨居的外番王族之一。事实上长安城里这种外番王族之后、昔日的王孙子弟。几乎遍地都是,基本每次大朝站班的仪卫,都有他们地身影。
眼前这位少年,就是泥涅师的孙子,由于泥涅师为了复国,取了乌罗护突厥的公主。他们的儿子来唐后又取了个唐人富商家的女儿做妻子。杂合了各族的血统。基本已经没有当初安息萨珊王家的特征了。
当初地,卑路斯、泥涅师父子。在吐火罗坚持了数十年,为了抵抗大食几乎用光了卑斯路带出来的国库财宝,左威卫将军承袭到现在只剩下一个轻车都尉的头衔,过的颇为困顿。毕竟,多数当年随卑斯路入唐的安息旧臣民已经生聚了好几代,也早遗忘了这位王族之后,当年留下来家臣和部众的后裔。在主家无力维持下。也早已自散他寻前程了。
现在这位曾王孙,还是靠一个忠心地老家臣。在西市里所经营地铺子来供养地,后来长安沦陷,这点供养也没有了,这位曾王孙总算熬到朝廷光复,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只能到同信仰的沃教祠里当个小穆格(小僧什么是朝会,用某个小丫头多年积累下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就是一群面厚心黑的大狐狸小狐狸老狐狸,还有那些看起来不象狐狸这个物种却有一肚子坏水的家伙,用亲善相厚或者唇枪舌剑式的语言,相互飕飕的乱放冷箭,射的那些堪比城墙的老少朝臣,个个面皮咚咚直想。(看小说到文学网。。)
这次临时延长的朝会,就因为一个话题,某人赶在早朝结束,敲响退闻钟前,刚刚上到的一道奏疏……
“既是家事又是国事”
“什么,我那位佳婿上书说……他想告老还乡”
肃宗说着句话的时候,是用一种半是恼怒半是可笑有似是玩味的表情说出来
“荒天下之大谬,他还不过而立之年,就要告老,……那我们当如何自处,难道要乞骸骨”
说这话的时候,是清流领袖刚刚开始领军的宰相房倌
“或许他这是试探朝廷的手段,真是用心良苦啊”
“你前些日子,不是好所国事渐定,空养兵而无所用,徒费民力,裁撤当自禁军首为表率么……”
“荒谬……他把朝廷公器名位当成了什么……
“这个梁蛮子,又发疯症,他现在告什么老,惟恐天下不乱么,……要是真让他告了老,试问河东军会怎么想,朔方军会怎么想……
“荒谬,朝廷诸公之议,还要考虑这些外军所想,朝廷威德何在……”
“那他告老想干什么”
“说是要自此著书立说。教化百姓纭纭……”
“荒唐……”
“或者他想就此表态,无心内事而专御外虏呢”
年纪最大,象是一直眯眼在打瞌睡的韦见素,突然打着哈欠开口到。
这句话就象,沸锅里丢了个石子,言语变的更加激烈起来
“乱世奸雄之相”
“不要一概而论,若按你的标准。那河北满地都是大小奸雄……”
“臣倒是听过他流传在外的一诗”
“说什么,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曹孟德露大逆前,也是斗鸡走狗,游猎射宴,荒僖无所不为……”
“笑话,有这么孜孜专研外道小节。处处分心。无所不力为之的奸雄么。”
“你着是大逆之言,。朝廷就这么积弱如汉之末世,有篡乱之臣,必有昏败之君,你以为恒灵在哪里……肃宗看着争吵成一片,已经有些向党争发展并且开始挖对方地陈年旧事的重臣们,面色沉如水,却却有一种悲哀又无奈的复杂心情。这就是我倚为基石的宏愎之臣么。
难道我真的就一点都不如那位太上。他有些心拙的按住额头,再次妒忌起那位父皇的眼力和用人地手段。
当年骆谷古寨分兵。重整的护驾兵中,基本大部分世家子,还有表现稍微过人的将士,都被特别挑出来北上,那些文武群臣也大部分愿意追随的。
结果那位半途用来救急的便宜驸马,到了剑川后凭借那一小半的残军,楞是整成了偌大地声势和基业,出兵散关后屡屡出人意表地行为,用力挽狂澜来说毫不为过。当初这只人马又被时人笑称为庶子军,因为军中聚集了一大量不得志地世家名门庶出子弟,从韦季直、高达夫到严季鹰、郑元和,莫不是如此,还有罪徒、山贼、流兵、前学士等名目混迹其中。但事实证明,到了那位驸马手下,这些人都变成了一时之干才,现在龙武军也是名副其实的禁中第一军,反而要让自己这个天下之尊去包容和迁就,
相比之下,倒是随自己北上地这些人,大多是建树可乏,表现平平。
更多的是这些家伙,口中说的是忠上体国,可是暗中,又有多少人不是指使着自己的亲族或是家人,与南边暗同往来,或者和那位爱婿搅和在一起的,恩,除了那位一开始立场就很鲜明的韦见素韦少师,他反而是最坦荡的。
越发怀念远放在外地,超然无物如李泌,中正严谨或如张镐等这些得力地亲信,可惜李白衣,已经在上书中萌生去意,张镐也坐镇河南节制江南平乱,不得轻离。其他人或忠诚,或干才,都有些不够得心应手的感觉,少数或兼有两者,却缺少了权机和变通。
另一边地偏殿里,一群具色紫衣的资深内官,都行色匆匆的围着一个金线银缎的滚边袍服,看起来特别华贵的宦官,小心的说话
“大监,他这葫芦里是卖的什么药……”
“据说他做出这个决定前,已经会见了那个拔那汗来的楞王子……”
“那又如何,这位小国的殿下是典型的愣头青,大家都没空理会他,看在西边的那点渊源,跑去抱人家的大腿,有什么奇怪……”
“据说同时会见的,还有长安沃祠的两位大叶尔勃……还有青海郡王家的人……”
(叶尔勃,沃教上阶僧侣,意思是“火的奉祀者”,有专门知识,熟悉仪轨,主持祆祠事务,大叶勃尔,即大祭祀长)
“他想借外夷教之力做些什么吗……不可不防啊,据说河西藩胡中,多有其拜火之众,……三百义从营内也不例外……”
“再说私见外藩,可也是朝廷大忌啊,御使参起来可是麻烦不小……他公然勾联那些吐谷浑王家的遗民。到底在图谋什么”
“阿公,这西边可是我们的地头,有不少豪杰俊士愿为官家所用……”
他做了一个向下横断的手势
“我们可以不可以……
“不要,一切具实禀报好了,陛下自有圣断……
李辅国突然开口道。却将眼睛飘想正殿的方向,那里也在爆发激烈的争议。
众人散走后。
“段少监似乎对广南市舶使地事情,尤然耿耿于怀……老在内人那里说。当初公公许了他,却在关口上不站出来……
“段恒俊那斯,由他去把。
轻轻从鼻孔里哼了一声。
“他不是最近喜欢和那位后宫之主亲近么,……攀上大树了啊……”
“中贵大人,这么多好处,就这么平白便宜了那人么”
“当然。他收的越多越好。散的越开越好……最好撑到他吃不下。又舍不得吐出来,那才最好呢”
“公公。这又是为如何。
“他毕竟只是一个孤家寡人,又没有深厚的家世背景,也没有可以分担的亲近族人,要靠一个人把握这些东西,耗费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兼顾全面,给他的东西越多。他在西边需要分神地东西也越多。就越没时间对我们的事,产生什么影响……”
“记主一点。西边的再怎么兴盛,南边的利头再什么丰厚,那也是鞭长莫及的旁枝末节,我们一切富贵身家的根基,还是在这朝中,只要能把住了这里关健,就在南方和西边失掉地一点利益,又何愁不能从其他地方更多地补回来,……
“神策所部,要分左右军,军械钱粮优先供给,小程你可给盯紧了些,少不得要从内英武军里出几个过去……举荐地这口子上得把住了,……得力可靠的为先”
“成如蓼那斯总让人觉得不塌实。毕竟是边将出身,有哥舒地那层渊源在……就让他呆在长安遥领好了……身边多找几个后备的。”
“财帛子女名位,总有让人动心的地方……不要怕花费大,前些日子厅下儿郎,也抄了不少……就是犯官的家眷,也有好些出落的养在教坊里调教……
“那个身份已经暴露的小慕容,反正都是厅下明面上的摆设,,,就让她发挥最后一点用处把……”
江巽裹着扎满草叶树枝沾满晨露地披风,背包跨绳,咬着反刃开山刀,手脚并用,地一点点的挪移攀爬在山麓上,不时向身后和他一样闷声不响鱼贯尾随地人龙,做出一个个手势,传递下去。
直到用带螺纹环头钉,再次定下一个支撑点,他这才松了口气。
他一向在军中人缘很好,因为仗义阔达被称为老大哥,但事实上,他本来是长安街头最大一股破落子弟的带头大哥,最能打斗,因为经常收钱代人出役,常年混在五府三卫中点卯充数,朝廷一出走,他也乘机带帮兄弟抢了军营武库,一路聚众抢劫过来,直到遇到了那位大人,命运才真正发生了改变。
当然了,他现在是不会把当初一度看见对方人少居心不良,试图打劫那位大人不成,却被对方狠狠收拾了一顿的,差点没变成路边野狗的食物,却因为那为大人奇异夹骨医术,才给拣回条命来的事情拿出来宣扬,让他庆幸的是,并不是什么人都有他的运气。后来的事实证明,大多数敢和这位脸厚新黑的大人较劲叫板的存在,多变成路边的无名枯骨,或是粽子一样的水中浮尸。
因此,每每谈起的都是当年如何一见惊为天人,如何同生共死衷心追随的情形,然后在一片羡慕和崇敬的眼神中,提醒他们军中只有一个老大,只有一个最高意志纭纭。
最为最早追随那位大人。又有命活下来的老兄弟,多数人至少做到了折冲都尉或别将,独领一营。他因为跑的够快,最擅长偷偷摸摸、隐伏闷棍地勾当,也成了一名正六品上的金吾司阶郎,散授昭武校尉,勋领骁骑尉。还在流民大营中搭上了个带油瓶的漂亮寡妇,靠倒卖战获和各种津贴的积蓄,再加上合作社军属置业补助贷款的便利,在成都开了个生意红火的杂货铺子,也算有家有业的人。
直到四天前,轮换留驻在大散关地他。得到一个命令。心急如火的带上所有最擅长山地攀越的军中健儿。组成的先遣斥候队,走山岭间被称为猿道的隐秘小路。日夜兼程到江油去探察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山岭中夜间行军,可不是说笑的,虽然经过反复强化训练,还是避免不了折损,早晨地时候,总有几个人没赶上来,亲眼就看着一个多年更岁地老兄弟。就这么踩着冰冷湿滑地山沿。只来的及一句惊呼滑进幽深无垠地山林中,就再也没有了声息。
随着太阳高起。青灰色的山谷下的雾气也一点点的蒸腾而去,他看到的是大吃一惊的情形。
躲在坊城鼓楼上檐角的阴影里,两个身份不名地暗探,正看着***通明地右银台门附近,人声喧闹,喊杀连片,此起彼伏的惨叫和惊呼,
其中一人不屑地瞥撇嘴道
“又开始了,龙武军的那些疯子又在折腾了,这些滚刀肉的家伙,就不能消停一夜么”
自从神策军回到长安,几乎每隔几个晚上,就能欣赏到这种好戏,最初还是如临大敌,严阵戒备,生怕这些疯子可以针对,生出什么事来,见多了也就不希奇了,龙武军唱的这一出说是在演习,是太上西幸时留下的旧俗和传统。
据说每天日落前,都有若干个营团的被抽中,作为知情的袭击者和不知情的目标,以培养和训练将士的警觉和应敌能力,虽然每次总有好些人龇牙咧嘴甚至人事不醒的被整车整车的抬进治疗伤兵的营地,但这些人似乎就是乐此不疲。
隔的时间长一些,甚至还分做刀枪弓骑的小股,在宫城相当庞大的百官有司建筑群里追逐激斗,玩什么遭遇巷战的名目,闹的是乌烟瘴气的。
由于他们驻地在皇城和宫城之间,所以在两位陛下都回来之前,他们闹出的动静,也谈不上什么扰民的问题,真要扰民那也是京兆的事情,唯一被扰的不得安宁的,反是那些这些派周围的明暗哨点。
和许多个相互交错的秘密观察哨一样,他们并没有观察到黑暗和静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