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走私大明 >

第279章

走私大明-第279章

小说: 走私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暗中让人给所有官员都打了预防针,以前官场上的贪污受贿也就算了,他不会再追究,但若是拿着丰厚的新俸禄,却还要做那些贪污受贿之事,那就不要怪周重心狠手辣了,大明的锦衣卫已经四处出动。得到足够财政支持的锦衣卫已经恢复了明初时的活力,现在就等着官员们犯错,他们好借此立功。

周重这一明一暗一软一硬的策略。的确起到不少作用,特别是锦衣卫的恶名在官场上还是十分有威慑力的,毕竟当年在太祖和成祖朝时,锦衣卫的爪牙四出。朝堂上的大臣个个都是朝不保夕。生怕哪天会被锦衣卫冲到家里,那时的锦衣卫简直就是死神的代名词,只要是和他们沾上关系,最后肯定没什么好下场。

这些年的锦衣卫虽然不得当年的威风,但当年的淫威依旧没有消除,现在周重明显是想再次恢复锦衣卫的实力,以此来震慑官场,再加上增加俸禄的举动。如此恩威并重之下,除了少部分人外。大部分官员都开始老老实实的做官,以前不该拿的现在自然也不敢再拿,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日后会做一个清廉的官员,一切都还要看周重能否把这种监督持续下去,否则若是没有人监督的话,这些人很快就会旧态复萌。

相比之下,银行发放官员俸禄的事情只是小下,其它的几项改革却是一项比一项困难,而周重是个喜欢先易后难的人,所以在解决了官员俸禄这件事后,接下来就是提升都察院的职能,将它做为大明监察百官与地方的主要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对于下面的百官也同样十分不信任,特别是对于贪污**之事,更是深恶痛绝,所以大明的官方机构中,具有监察百官功能的都察院就被安排了十分重要的任务,这点从御史的人数就可以看出来,比如以前的唐宋之时,御史只有几个到十几个不等,但是大明的御史却达到了惊人的一百多人,又将全国分为十三道,每道都设立道监察御史,虽然这些御史的品级只是七品,但他们的权力却是很大,职务也远比以前要繁重的多。

不过大明的都察院虽然比唐宋时的规模要大,但是对于周重这个后世穿越而来的人来说,却还远远不够大,毕竟按照后世三权分立的政治结构,督察院就是执掌着其中的司法权,政治地位十分特殊,至少也要与内阁平行,现在内阁掌管着立法与行政,周重根本没能力,暂时也不打算分开,但具有监督职能的司法权必须要从大明朝堂独立出去,只有这样,司法的执行才不会受到行政的干扰,尽可能的避免**的发生。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周重在忙完了官员俸禄的事情后,第一件事就是提升都察院的地位,本来都察院的最高升官有两个,分别为左、右都御史,都是正三品,比之内阁大学士的正一品差着不少,所以周重就在左右都御史之上,又设立了一个总都御史,成为都察院的首官,品级与内阁大学士相同,而且总都御史只能由皇帝任免,其它任何人都无权指责总都御史,另外左右都御史和副都御史的品级也有所提升,这使得都察院的官员品级一下子上升了一个台阶。

不过想要提升一个政府机构的地位,光是官员品级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有相应的实权,周重按照大明的政治结构,正式将大理寺与刑部划归都察院管辖,这两个机构是大明最主要的刑事机构。

以前与都察院一起并称为三法司,其中刑部主要决断天下案件的审判,大理寺则主要负责对一些冤假错案的驳正与平反,而都察院不但有监督之职,同时对一些案件拥有专断之权,相当于大明的最高法院,一般都察院定下的案子,几乎不太可能翻案。

以前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并没有直接的统属关系,不过现在周重却把都察院直接提升成为大理寺与刑部的上级机构,日后大理寺与刑部也同样从大明的行政机关中独立出去,除了都察院之外,不再受任何的管辖。

除此之外,周重为了能够让都察院更好的监察全国百官,特意把锦衣卫也暂时归入都察院的管理之下,如此一来,锦衣卫的情报机构也就能够为都察院所用,这一明一暗两个监察机构联手,所产生的能量可谓是十分恐怖,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周重愿意,他可以最短的时间内将一个官员的底细查个清清楚楚,甚至连前天对方吃的什么饭都一清二楚。

当然了,锦衣卫归入都察院的管辖,这仅仅是权宜之计,等到日后周重将吏治整顿完成后,锦衣卫就会脱离都察院的管辖,至于对于日后锦衣卫的归属,周重也已经有了打算,那就是将锦衣卫打造成一个专业的情报机构,只负责情报的获取和收集,但却不能像以前那样拥有抓人和刑讯的权力。

短时间内,都察院就已经拥有了与其相匹配的权力,在这种巨大的权力下,京城和各地的御史们也纷纷开始了转变角色,行使自己的职权。特别是地方的监察御史,他们要把司法这一块从当地官府手中抢过来,毕竟这已经是他们都察院的职责,当然了,那些地方官员肯定不愿意看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流失,所以这其中就引起不少争斗,不过监察御史本来就比较强势,又有锦衣卫这群爪牙相助,各地的官员很少难能够争的过监察御史,而且就算他们暂时保住了权力,日后的都察院也不会放过他们,所以还不如乖乖的交出来。

不过在都察院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都察院的那些御史身上,有些御史的能力不足,无法跟着都察院的转变,对于这些人,周重只能无奈的将其调离都察院,然后从大理寺和刑部抽调得力的人手补充进来,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的御史与当地官员狼狈为奸,根本不重视朝廷的法令,更不可能卖力为朝廷效力,对于这些人,周重自然是毫不留情,甚至在整顿吏治之初,第一批杀的官员就是这些御史。

都察院想要完全转变成周重希望的那个独立的司法机构,肯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过在周重将刑部与大理寺,以及地方的司法机构完全划归都察院之后,整个都察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再加上他们本来就有监督百官的职能,如此一来,一个独立监督大明行政权力的机构就完成了,而且正在行使着它的职能,这为周重整顿吏治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都察院的变动虽然牵扯到整个大明的权力机关,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一来都察院的权力本来就比较大,二来都察院本身也从中得利,所以都察院中的官员都对周重极其的支持,有了这些人支持,推动这项改革也就容易多了,至于另外一些官员的反对,自然有都察院的官员与他们打嘴仗,不过接下来的两项改革就十分麻烦了,甚至让周重也为之十分头痛。(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八章打破官吏壁垒

官吏两个字一般都是合起来用的,但其实它却是代指两种人,第一个就是官员,第二个则是小吏,虽然这两种人在普通百姓看来,可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其实彼此之间却有着巨大的鸿沟。

官员是由朝廷任命的,在吏部有着正式的官籍,而小吏则是官员雇佣而来的人员,平时帮助自己处理一些公务,用后世的话讲,官员就是朝廷的正式员工,而小吏则是临时工,而且这个临时工的工资还必须由雇佣他们的官员私人出,这也是为什么官员们平时的开销那么大的原因之一,毕竟他们不但要养活自己一家,还要养活手下的一批小吏,若是再加上平时的应酬与礼尚往来,那开销可就更大了。

大明的官员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这种官员可以说是根正苗红,日后有着很大的升迁空间,第二种则是国子监提供的生员,他们毕业后也可以做官,但前途却不像科举官员那么光明。

除了上面两种之外,另外还有其它的途径,比如祖上的蒙荫,皇帝的特赐,甚至还有一些小吏因为做的出色,同样会被提拔为官员,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后世的临时工干的时间长了,再找一下关系送些礼,还是有可能转化为正式工的,但是大明的这些临时工却比较悲催,一般人来说,小吏极少能够被提拔为官,大部分人都是一干一辈子,甚至他们死后。儿孙也会接他们的班继续做。有些衙门甚至出现子孙三代同时为吏的情况。而且小吏就算是成为官员,也只能是低级官员,在官场上也很受歧视,根本不能与正途出身的官员相比。

小吏在地位上虽然不如官员,但你却不能小瞧他们,要知道大明的官员与小吏的数量是不成比例的,比如一个县城里,真正的官员只有三个。分别是知县、主薄和县丞,除了这三人外,衙门里的其它人都属于小吏,可以说这些小吏才是衙门里真正的主事人,再加上有些小吏几代在衙门里做事,积累了庞大的人脉和丰富的经验,有时甚至连新调去的官员都要巴结这些小吏,否则他们根本就在当地呆不下去,由此可这些小吏的能量。

不过也正是这些小吏们升迁无望,一辈子都只能呆在原来的位置上。如此一来,小吏们也就没有了对前途的追求。剩下的也就只有对钱财的追求,这也形成了大明的衙门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现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花钱在衙门上下打点,只要是用钱打通关节,那么就算是不合理的事情也会变得合理。

这些小吏本来就不属于大明正式编制,他们的俸禄也是由雇佣他们的官员私人提供,以前大明的官员俸禄极低,所以他们能够拿到的俸禄自然也不多,甚至连养家都不够,如此一来,这些小吏就只能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捞钱,可以说大明官场的**,就是从这些小吏们开始的,后来那些官员才或主动或被动的也被拉下水,于是形成了大明官场上无人不贪的奇观,甚至这种现象也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直到后世也依然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周重想要整顿吏治,自然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官员身上,最重要的还是对下层的小吏们的改革,而想让这些小吏们不贪,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看到升迁的希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有少数极为优秀的小吏,才能够被提拔为官,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就提出了打破官与吏之间的壁垒,日后只要考核达到一定成绩,并且通过都察院考核的小吏,按律都可以被提拔为官。

除此之外,周重还彻底废除了小吏与官员之间的共生关系,毕竟小吏们的俸禄都是官员私人提供的,如此一来,这些小吏就像是官员的家仆一般,甚至还会被官员随意的解雇,这样一来,小吏受到官员的节制也就太大了,于是为了解除小吏依附官员而生的情况,周重再次规定小吏的俸禄也将朝廷提供,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俸禄,而且与官员一样,都是由当地银行代为发放。

小吏们有了升迁的希望,而且想要升迁,就必须表现的足够优秀,这样一来提高了小吏的工作积极性,也能让他们自我约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的捞钱,毕竟都察院可不是摆设,想要通过都察院的考核,只靠作假根本不太可能。

另外小吏的俸禄也由朝廷统一发放,这让他们摆脱了官员的控制,成为官场上的一股新生力量,另外为了提高小吏们的整体素质,周重还规定无论是科举还是国子监出来的生员,都必须在地方上从小吏做起,这样一来,即可以提高小吏的整体素质,也可以增加这些人的官场经验,不会像以前那样根本不懂得如何施政。

周重这些关于小吏们的改革,自然得到所有小吏的支持,毕竟只要是人,都有上进的**,特别是身处官场上的小吏,更是明白一个官身是如何的重要,以前是可望而不可及,现在周重的改革却让他们所有人看到希望,所以这些小吏自然都是举双手支持。

但是相比小吏们的支持,官场上的阻力也同样很大,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那些官场上的顽固派,他们认为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两者身份上有着巨大的差距,绝对不能混为一谈,以前提拔小吏为官只有极少数,但那只是对一些极为优秀的小吏的奖励,现在若是大规模提拔小吏为官,那日后他们这些官员又将如何自处?

除了上面那些顽固的官员外,另外就是那些读书人了,这些读书人要么是准备参加科举的举子,要么是国子监中的生员,本来他们只要通过科举,或是从国子监中毕业,就可以得到官身,可是现在周重的改革一出,他们却只能去做小吏,虽然时间并不长,但依然让他们十分不满,认为有失读书人的体面。

官员和读书人在这个时代拥有最大的话语权,所以他们的意见谁也不能忽略。而小吏们的数量虽然更多,但他们却没有什么话语权,更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诉求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只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周重和内阁的身上。

对于那些反对官吏一体的顽固官员,周重并不放在心上,毕竟这些官员大都是一些迂腐之辈,甚至连脑子都有些不清楚,因为但凡有点脑子的官员,都不会这么明目张胆的反对这件事,毕竟他们平时都要依靠小吏办事,若是他们反对这件事的话,那就是与整个小吏阶层为敌,到时别说其它了,就是他们手下的那些小吏都会把他们当做敌人。

不过相比那些顽固的官员,另外一个读书人阶层可就太麻烦了,一来他们数量庞大,别的不说,光是国子监就有上万的生员,至于全天下的读书人,估计最少也得在百万左右,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几乎掌控着整个大明的舆论走向,所以周重也不敢轻易得罪。

对付这些读书人,还是要由读书人出马,周重这个伪读书人显然不行,所以他就把焦芳和王琼等人的召集起来商议了一下,结果王琼却是笑呵呵的讲出了一个办法,而且立刻得到了焦芳等人的赞赏,这也让周重对王琼的才干更加赞赏。

王琼提出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日后大明的读书人只需要考中了秀才,就可以安排到官府出任小吏,国子监出身的生员同样也不需要修完全部的学业,只要是能够在国子监通过两科以上的学业,那么这些生员就可以同样出任小吏。至于通过科举和能够从国子监正式毕业的生员,他们的起步则更高一些,可以在京城的一些关键部门,比如六部、都察院、甚至是内阁中为吏,要知道在这些核心机构里做小吏,日后的升迁速度和机会都要大的多。

王琼的这个办法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变化,只是将出任小吏的读书人要求降低了一些,然后又给那些高端的读书人一个优待,但也正是这点小小的改动,却让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十分满意,特别是将读书人为吏的要求降到了秀才这一条,更是将大部分读书人拉拢了过来。

其实说起来也不奇怪,大明的读书人虽多,但真正能够通过科举的毕竟是少数,至于国子监也不是那么好进的,没有门路或是没钱的,根本就不要想,而且每年毕业的人数也不多,所以对于大部分读书人来说,都只能止步于秀才和举人这个阶段,特别是秀才这一阶层,更是占了读书人的绝大部分。

也正是这种情况下,王琼规定只要是秀才就能进入官府为吏,而且现在小吏只要做的出色,日后就有机会为官,让这让那些对仕途没有信心的读书人自然都十分欢迎,毕竟就算考不中,日后也有个退路。(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九章税务改革

王琼的办法其实就是分化了读书人的阵营,用降低成为小吏标准的形势把占了大部分的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