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帝 >

第290章

明帝-第290章

小说: 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这不过是王朝更新换代地必然,也就是官必民反,所以明亡是亡于自身,故而朱影龙对杨鹤、周廷儒等人挑起党争是万分的不悦,杨鹤志大才疏,久居高位,养成了一付自大自傲的习性,若不是为官还算刚廉,就算他当初拥立之功,也未必能坐到刑部尚书的未知,而那周廷儒则包藏祸心,是个典型地小白脸,奸诈小人,朱影龙早就想办这个人,奈何没有一个好的借口,也抓不到他的尾巴,故而还留其在朝堂之上,还有那个温体仁,一丘之貉,若不是当初出登大宝,需要用人,这样地人有怎么会让其立于朝堂之上!

军制改革也非朱影龙一个人想到了,军机阁首辅孙承宗也想到了,国丈熊廷弼年初去西北

时候也跟朱影龙商谈过这件事,但是那个时候朝廷全整顿官场和“严打”上面,如果那个时候连军队也动地话,出了突发事件,怕难以收场,而京营新军与边关的卫戍部队又有不同,边军已经成制多年,许多恶习积重难返,要想扭转非下一些力气不可,京营新军虽然也有当初一些残留,但毕竟一开始组建地时候就如同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熊廷弼去了西北大半年,在朱影龙的默许下,他对西北边军动手了,有不少军中将领上本参劾,都被朱影龙强行压了下去,弹劾熊廷弼的将领大多调职贬官,给熊廷弼在西北大开方便之门,大半年过去了,终于取的了一定成效,于是熊廷弼一道奏折到了军机阁,更附上了一封信给了首辅孙承宗,认为军制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有他的西北军和京营新军,加上袁崇焕手上还没有进行改革的辽东军,足以压的住国内一切可以反对的力量。

在给军机阁上奏折的同时,熊廷弼还不忘联合辽东的袁崇焕,还有远在福建的洪承畴,广州的常炎林,南京的熊兆等人,一时间,数份要求兵制改革的奏本摆到了孙承宗的案头上。

尽管孙承宗也同意了熊廷弼等人关于改革朝廷兵制的意见,但这几份奏折来的却不是时候,正是处在朝局震荡之时,果断能干,刚正不阿的史可法因为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招致过半数的在京官员弹劾,皇帝都没能保住,现在还关押在大理寺的大牢中,如果再让军队乱将起来,那可是天塌下来的大祸,故而孙承宗接到这些个奏折,谨慎的他小心的将其压了下来,这也是朱影龙奇怪为何从张嫣处回宫那日军机阁居然没有一份奏折,还以为孙承宗会在次日大朝之时直接呈报,岂料大朝那日孙承宗站在列班中一言没发,而朱影龙因为史可法引发的党争事情烦恼,没有任何的察觉,等到他想到暂缓新政改革,巩固已有的成果,转向军制改革,召孙承宗入宫询问之时,才看到了熊廷弼等人关于朝廷军制改革的建议奏本。

熊廷弼在奏折提出了划分全国军区的构想,这绝对是一个相当超前的想法,这也与朱影龙不断的循循善诱有关,还有军区换防制度,这也是防止军队大将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令。

袁崇焕也提到了两点,一是兵役制度,现有的卫所制名存实亡,而募兵制太宽,兵员素质难以保证,毕竟当兵吃苦,而且随时面临死亡,除了生计所迫,谁愿意当兵?二是,今后朝廷军队的编制?他对京营新军起了极大的兴趣,这种“四四”的军队编制似乎作战更有效,指挥更为灵活,还有在旅、团以及设参谋的做法他已经在辽东边军中试点,已经取的很好的效果,尝到甜头的他建议全国推行。

熊廷弼和袁崇焕两人在奏折中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火器的厉害,尤其是火炮集中突击轰炸的威力让这两位赫赫有名的名将念念不忘,奏折各是狮子大开口管朱影龙索要火炮已经大量的炮弹,而这些由于朱影龙决定了优先海军的原则,新铸造的火炮几乎都被拨给了海军,故而对于两位心腹大将的哀求只能无动于衷。

军制改革最大的难处并不是对现有的军队用新的编制打乱了之后进行改编,还有重新制定将官职称以及实施皇帝首创的军衔制度,最难的是兵役制度,这才是军制改革最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有效的解决,军队的强大只是一时的,昙花一现。

对此,朱影龙早就想到了后世的义务兵役制度,不过这个兵役制度要在等级观念严重的封建王朝实施的话,也只能说是一个有局限的义务兵役制度。

第二十卷:变法自强之第十一章:军制改革(六)

制改革也非同小可,虽然他的复杂性远不如政治,但是非常广的,军队是国家的柱石,没有军队,就没有安全,安全都没了,就只能任人宰割,亡国也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所以军制改革一定要计划周详,而且更加要严格保密,不能对外泄露半点风声,只能在几个能绝对贴心的臣子之间秘密商议,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

首先第一步,削弱军中勋贵权戚裙带关系的势力,军队之中最容易形成派系,只不过比较散乱,而且明朝又是文官统帅武将,甚至宦官掌军队实权,加上军备废弛,装备羸弱,又没有像徐达、常遇春以及蓝玉这样的开国大将,故而明朝的军队是从强到弱再到极其弱的,不然袁崇焕坐拥二十几万大军对只有数万人马的皇太极也只能采取坚守的策略,还有军队里面的蛀虫,吃空饷,倒卖甲库等等,还有士兵常年不在军营,也不操练,跑出去给人看家护院的也有,上街叫卖做生意,耍把式屡见不鲜,故而军制改革首先的是裁冗留精,清除害群之马。

于是朱影龙命军机阁发下“全国武备整顿整傷”的诏令,命令全国凡属军官、士兵身份的在诏令到达之后三天之内必须归所在营地,逾期不回营者,是官的剥夺一切职务和爵位,并且示情节不等,处以一定的刑法,士兵者逾期不归者一律仗择三十,直接变为平民,自谋出处。

这一道“武备整顿整傷”诏令一下,军中顿时哗然,再傻的人都看出,皇帝已经转移了目标。准备拿军队开刀了,由于先前朱影龙已经不断的强化军政分开的基本国策,故而杨鹤、周廷儒等人就是有心插手军队上的事情,也没有一个适当的理由,因为他们都是文官,如果他们贸然插手军队地事情,不就等于告诉皇帝,告诉世人他们想做权臣吗?

自朱影龙上台以来,首先是在建立军机阁的基础上,组建的实现了军政分开。军队已经相对的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文官先天性的与武将不合,在那些高傲的文人眼里,武将不过是些粗鄙武夫,会舞刀弄枪罢了,哪有至圣先师的“以德服人”来的浩然正气,而有明的皇帝都认为武将桀骜不顺,故而任用一些忠君爱国地文人来统帅军队对他们的地位来说是最安全的,而朱影龙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是争取。而是通过裙带关系,掌控了全国起码七层的武装力量,完成了这些力量的掌控,才是朱影龙敢下这一道“武备整顿整傷”诏令最基本的原因。

还有借这道“武备整顿整傷”的诏令将军队中一些害群之马清除出军队。重新整顿编制军队,编订新的花名册,并且恢复营操。

诏令一出,很多武将、武官都不以为然。抱着侥幸的心理地有,有靠山在朝的心理也有,结果抱着这些心理的无条件的被清理出军队。取而代之地是长期被他们压制。立功被这些人代受的低一级武官纷纷上台。军队的第一轮清洗就这样开始了,影响波及武官达数百人。因为清洗进行的相当温和,只是将这些人清除出军队,有罪地才被收押,有胆量孤注一掷的人再第一时间就被控制住了,这其中暗影和鹰卫的功劳不可小觑。

第一轮清洗是泥沙俱下,也不排除一些郁郁不得志,对朝廷已经麻木不信任地低级武官就这样被埋没下去了,伴随着“武备整顿整傷”地诏令,朱影龙再下一道旨意,下令从全国军中挑选出五百底层军官进入通州军校,同时通州军校地扩建以及第一批从

九边进入军校学习的武官顺利地进入毕业实习阶段,这些从全国各地进入军校学习的底层武官的位置,这道旨意传到各军中,霎时间引起了军中剧烈的震动,多少矢志报国的热血硬汉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一直以来,文官都是死死的压制着武官,有的时候那些没鸟没蛋的阉货也都能骑在他们头上吆五喝六的,正当他们肉体和精神日趋麻木,整天只能为生存干那些违心的事情的时候,新皇帝继位,新皇帝成立通州军事学院,这是什么,这是一个信号,这是皇上要提高武官地位的一个信号,两年过去了,他们不少人是羡慕的看着自己的同僚被挑选进入军事学院学习,由于名额的限度,也加上教师的不足,因此第一批进入军事学院学习的人只有不足两百人,现在不但放宽了挑选反问,而且还是五百个名额,这下子连袁崇焕和熊廷弼这对结拜兄弟都扛上了,为各自属下争夺进入军事学院的名额,借恭贺万寿节的名义回京,差点没打起来,成为后世新军事变革史上的一时趣谈,当然其他人也不弱,连远在四川征剿蜀王和贵州奢崇明、安邦彦的总督秦良玉也着急了,上书要求非给她们川军五十个名额,她这把老骨头就卖给皇上了,福建的洪承畴、广州的常炎林,甚至还在土司叛乱搞得焦头烂额的国公沐天波也要二十个名额。

这是在军中,在民间,同样为了储备军队中低层军官人才,下诏通州军事学院对民间招收学生,虽然名额只有一百名,但这样足以打破有明一朝武官的选拔制度,也建立一种新的武官选拔制度,也让不少有志投军的年轻人有了一个更加好的选择,同时也无形之中提高和给予帝国军人的一种尊重。

杨鹤等人一心想把皇帝拉回“正途”,奈何皇帝似乎并没有领会到他们这一番苦心,反而在“邪路”上越走越远,他们不断的在朱影龙耳边聒噪,就差说袁崇焕、熊廷弼之流堪比汉高祖之韩信,太祖之蓝玉,武官权柄日重,掌握军权绝对是皇权的一种威胁,甚至杨鹤等人心中还有一句话没有敢说出来,还不如由皇上亲信阉人统军呢!

若不是朱影龙不断精简整编军队,怕有强项的御史言官顶着雷说他有穷兵黩武之兆。

军队,朱影龙有绝对的威信和控制权,不少随他南征的军官对他有着一股子盲目的崇拜,虽然胜仗并不是他亲自打的,但胜在他的用人,选帅用将,决胜千里之外,古今多少帝王能够做到?

当然,南征之胜,朱影龙本人也有些沾沾自喜,不过他还算头脑清醒,正要指挥打仗,他恐怕连袁崇焕手下一个校尉都不如,但也不能因此说南征的胜利是侥幸是天意,至始至终他用对了三个人,一个是袁崇焕统帅全局,第二个是洪承畴,第三才是稳扎稳打的熊廷弼。这个三人才是南征最直接的指挥者,是他们打胜了,所以他才在军中建立了无上的威望。

这一场史称新军事变革很快便席卷全球,而朱影龙给新帝国军队的概括的“年轻化、专业化、正规化、火器化”四个“化”成为这个时空全球历史军事变革中最耀眼的字眼。

不知道后世史学家会不会知道,其实这四个“化”不过是朱影龙随口这么一说,却不想被记录皇帝起居注的太监记录了下来,最后变成了四句震惊世界的军事变革纲领。

第二十卷:变法自强之第十二章:划时代的变革(一)

寿节一过,不日就到了崇祯三年岁末,这一年可谓是国以来最值得记住的一年,这一年,无论官场、军中还是民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力吏治清明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贪污欺诈百姓的脏官少了,敢为百姓申述冤屈为百姓干实事的好官多了起来,年轻有活力的官员多了起来,而垂垂老矣的糊涂昏聩的官员则少了许多。

为了大力挖掘和寻找民间不拘一格的人才,朱影龙特旨下诏开恩科,恩科考试与来年会试同时举行,而武举考试则该为通州军事学院的军事学院的招生考试,待毕业后视个人能力再另行委任。

朱影龙现在需要的锐意进取、肯干实事、又有能力的年轻化的人才,那些写一手漂亮好字,满嘴道德文章,一心想要富贵荣华的人是坚决不要,在他的要求下,礼部将会在会试和殿试之间安排至少三个以上官员对新进的进士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也就是面试,谈话内容无确定,面试不合格者虽不影响获得进士的资格,但对获得进士的名次和仕途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说在会试中得第一名的人,本来这样的人就算不能被点为状元,起码也在二甲之列,如果在面试中不合格,也许他的名次就会滚入三甲之中,甚至名次可能会很低,进国子监学习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什么突出表现,在授官外放的时候,他也许只能获得一个八九品的闲职,庸碌一生。

这一消息放出,天下士子皆震惊无比,他们原以为文章写的好。胸中锦竹文章甲天下,就能一朝蹬跃龙门,从此仕途如青云之上,富贵荣华,衣锦还乡,一心皓首穷经,埋首苦读的士子们听到这个消息更加个个是呆如木鸡,他们一心苦读诗书,自然而然的就忽视了与人交际方面地经验,有些人更是幼稚的可笑。连当官究竟要干些什么都不一定知道,面试的考官是随即的,问题也因人而异,就算想作弊都无从作起,而且也没有敢作弊了,因为就算考中进士,也需要在国子监学习半年才能正式授官,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什么秘密恐怕都保不住,凡是涉及到科考的官员个个都小心谨慎。不敢想以前那样跟考生伸手了。

科举舞弊要想杜绝恐怕没有那一个人敢说这样的大话,就算阅卷的考官也会示心情的好坏给出不同的分数等级,这里面又没有绝对标准地答案,误差还是有的。还有的一些考卷上写上一些离经叛道的话语,说不定主考官连看都不看,就直接给枪毙了,而近万科举考生。就算朱影龙什么事情不干,每天也最多看一百份,也要看三个多月。就是自己也未必能做到完全公正。还有那些主考、副考。哪一个不是沾亲带故,门生故旧的。碰到熟悉的字眼,熟悉的风格,笔下松一松,就上去好几个名次了,真正公正的考试,也只有给出最标准的答案,计算机随机抽取试题,这样的考试只要监考官严格公正,舞弊或许可以降到最低,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做到完全杜绝舞弊,只能相对来说对参加考试人相对公正公平一些。

一下子进京准备参加会试地举子之间顿时产生了一种相对紧张的气氛,尤其是年纪相对大的,已经多次参加会试没有高中的举子绝对产生无可估量地影响,而且这一次可能也许是他们最后参加会试的机会了,因为这一次礼部加试的面试不对中进士有任何的影响,不过从下一次乡试、会试都将加入面试,凡笔试合格而面试不合格者,一律没有举人或者进士身份,可以重复考试,但有年龄限制,举人不得超过三十岁,

得超过四十五岁,超过年龄地就算考中了,也不算取

朝廷不是养老院,召进来一些白头翁干什么,不能干事,还霸占着位置,同时也逼迫一些读书人选择放弃科举这条路,经商也好,种田也好,从军也行,让天下的读书人明白,读书科举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还有许多比科举做官更好地前程,也让这个时空少出几个腐儒。

科举要改革,这是绝对不容许任何人破环地,朱影龙自认自己应该算是一个强势地君主,史可法事件后,内阁首辅韩爌引咎辞去首辅职务,杨鹤本想当这个首辅,不过朱影龙又岂能让他出头,改任礼部尚书徐光启任首辅,礼部管的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