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子澄还暗示,由于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对于文官的打击巨大,十余年来,能坚持在朝堂上的官员几乎屈指可数,而圣上这次针对蓝玉案那么严苛,是不是文官翻身的征兆呢?
这种想法,其余人虽然没有说,但是从各人的眼神中朱允炆能看出一种炽热。这使他心里有些绝望,怪不得原来的建文帝败亡的那么快,原来他所组建的所谓“秀才朝廷”竟然是这种想法。
只是从书本上了解的封建皇权**,在现实中是那么的可怕。对于导致了明朝灭亡的党争萌芽,朱允炆此时也产生了深深的畏惧。
在这个多事之秋,面对自己的袍泽、学长。面对着大明的功臣、良将,面对着将要到来的杀戮,这些所谓后世的名臣,竟然在这时做出如此的想法。
深深的为他知道的建文帝感到悲哀,为自己以后将要面对的危险感到担忧,我真的要靠这些人来和燕王一争长短吗?
收回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朱允炆稳住神把今天召见常升的目的说了出来。
原来经过考虑之后,朱允炆实在是找不到援救蓝玉的方法,朱元璋的无情、自己臣子的无意,使他感到自己的确是根基浅薄。他没有朱棣那样的带兵手段,也没有朱元璋的御下之术,更加没有虎躯一震、众皆臣服的王霸之气。
于是他奏请在太湖重建大明水军以抗击倭寇,扫平海匪。朱元璋以为他不愿意看见****,而自己也的确不愿意在此时看到孙儿天天哭丧着脸出现在他面前,于是就欣然允许。
但是考虑到皇太孙乃是一国储君,实在不宜久离京师。因为朱元璋自己年龄也大了,放储君出京师,朝中的那些老臣们难免会加以阻拦。
为避免麻烦,朱元璋下诏,封故太子朱标三子朱允熥为吴王,就藩杭州。名士王景为吴王长史,封常升为指挥使。统帅诸卫保护吴王。因为常氏一家势力已经被剥夺干净,所以朱元璋也显得十分大度,算是送了个人情,也算是安慰常遇春的在天之灵吧。
另外,皇太孙亲自送吴王就藩。后在苏州、太湖整顿大明水军,其间,代吴王监理藩属事务。皇太孙乞携南镇抚司军匠局一行,帝准之。
正文第十三章玉落(五)
开国公常升疯了!!!
这个消息在百姓眼里是不亚于凉国公谋反的大事,何况此事无关朝政,所以引起百姓的关注更高。在人群中迅速的传开了。特别是街头的一些无聊的人,每每走过开国公府的时候,都着意的往里面看几眼,仿佛能看见开国公常升坐在院中大哭一般。
“你看,当官有什么好,这堂堂的公爷不是说摔就摔下来了。还不如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呢!”这几天京师中风声鹤唳,每天都听说有当官的被扯进谋反案子里,全家被抓,大牢里都装满了人。
由于宵禁解除,居住在东城区边缘的那个张老实为了生计,还是要出来卖他的豆腐。他旁边的糖葫芦摊位已经换上了一个卖菜的小贩。
不过两个人也是认识,没有生意时就在哪里小声的闲扯。关于那个小范已经慢慢的被他们遗忘,此刻他们说的就是在东城区居住的那些达官贵人们。
“开国公真是可怜啊,终于盼到了离开京师,可以不担惊受怕,却没有想到回来后媳妇却是上吊了!!”
“这些ri子谁不害怕啊,这些当官的谁也不知道进了紫禁城,晚上有没有命回来。他不该犯糊涂啊,怎么会和媳妇讲一旦晚上回不来,就让媳妇带着孩子去找太孙殿下好保留血脉呢。”
“谁知那天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于他,还让他道杭州当官。开国公一高兴,就忘了遣人回来说一声了。结果回家晚了。到后堂一看,夫人以为他出了事,支开家人,偷偷的投缳上吊殉节了。”
“你说说,他媳妇急什么啊,多等一会不行吗?留下一个刚断奶的孩子,真可怜。”张老实说到孩子,不禁想起差点没有被自己捂死的小女儿。鼻子不由的一酸。接着说道:
“其实也怪开国公,就不该说那话,你想想,太孙殿下去年能保住靖宁侯一家,他和太孙殿下又是亲戚,能保不住他吗?”
“这世道,谁说的准啊,靖宁侯不是这次还是被抓了,听说准备砍头呢!”买菜的小贩说。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啊,皇上要杀你,谁也拦不住。太孙殿下年纪还是太小了。估计过几年太孙殿下登基ri子就会好过一点了。”
“太孙殿下善啊,不像是燕王那么狠,原来知道燕王杀蒙古鞑子狠,没有想到杀自己人更狠……。”
“嘘……。。。”
张老实迅速的打断话语。机警的往四周看看,发觉没有人注意他们,才放下心来。说:“你小声点,让锦衣卫听到了。你一个人是小事,我还拖家带口呢!!”语气中明显带着不满。但是自己却又问道:“你听说了吗?”
“什么?听说什么?”
“现在街头坊间都在传呢?就是那个莫逐什么燕,逐燕……。”张老实挠挠头,明显肚里的墨水不够。
“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那买菜的小贩接着说了出来,显然是早就知道。
小贩的胆大又吓了张老实一跳,连忙制止住,小声问道:“你也知道?”
“谁不知道啊,一个疯道士在街上乱喊,想不知道都难啊!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张老实又小心的看了一下四周,偷偷momo的对他说:“我听鸿盛酒楼那个说书的先生讲的,说是预示着燕王要当皇上,谁也挡不住。”
“那个煞星当皇上,那还有人过的吗?”想起了前一段征北军的手段,买菜的小贩打了一个冷战。
“说的是哪个意思,谁知道。我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千万别乱说啊,要命的。”犹豫了一下,跟了一句:“其实我也想太孙殿下当皇上,毕竟太孙殿下善啊,听说太子驾崩的时候,太孙殿下都晕死过去五天,最后还是阎王爷被感动了,才放太孙殿下回来。”
“这世道,人善了被人欺,听说太孙殿下为了劝皇上少杀人,被皇上赶到苏州太湖上练兵去了,嫌太孙殿下碍事,你说说,现在好人没好报啊。”
“是啊,要是太孙殿下留在京里,估计能救不少人呢?去年的叶侯爷不就是太孙殿下救得吗?”
“是啊…。。。”看见有人过来,马上住嘴,仿佛从来没有这个话题一般。
南京的街头,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这句话也随之传入了每个人的耳朵里,对于燕王的厌恶从心里又增加了一分。
老百姓总是那么的单纯,善恶标准的选择也是十分的简单。谁当皇上他们管不了,开疆扩土对于他们也是十分遥远。但是谁能让他们过上安稳ri子,谁能给他们希望。谁就是好人。
好人就是应该有好报的,此时的好人朱允炆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孝顺,因为叶昇一案,他成了老百姓眼中标准的好人。要是知道了,肯定是啼笑皆非。孝顺,是他身体的前任所为,和他没有关系。对于朱元璋和那一众叔叔,他只有害怕,没有感到有什么亲情。
至于叶昇一家,也不过是误打误撞。再则正好遇到了朱元璋想让他从父王病逝所造成悲痛中走出来,所以就顺了他一回意思,也幸亏是叶昇,要换成周德兴一案,估计朱元璋根本不会买他的帐。朱元璋在威胁面前,从来不顾忌亲情的。只会视威胁的大小而处理事情,这一点朱允炆在穿越之前就已经知道了。
所以,他只有离开。面对着这中他无能为力的结果,他只能选择离开,但这种离开不是逃避,而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把握局势。
尽管是黄子澄他们都反对,他还是要离开,因为他已经不是以前的朱允炆了。没有人能比他更加清楚形势。在京师,在天子脚下,他什么也做不出来,只能像是以前的建文帝一样。在吟诗作画中慢慢消磨着自己的时间。然后在琴棋书画中葬送大明的江山。
朱允炆在那里坐着默默的想着,任由宫女在哪里收拾着行装,穿越十个月的生涯,让他深知帝王之家的威胁。也许他是害怕了。也许他这次是逃避,也许他这次的逃避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中华民族的未来。正如有个人说的那样,我把五指收回握起,是为了伸出去时能打碎一切。
正在思想间,叶孝天缓缓的走进来,附在耳边轻轻的说了几句话,朱允炆有些疑惑,站了起来,问道:“他在哪里?”
一个身影闪现在东宫的内廷,脚步是那么的沉重,是那么的无力!!!!!
正文第十四章玉落(六)
御书房内,皇帝听不到来自底层的抱怨。四四方方的紫禁城,虽然保障了他的安全和皇权尊严,也同时让里面的人越来越封闭。明明对外边世界茫然无知,却闭着眼睛认为自己可以掌握整个天下,古往今来,皇帝如此,朝臣亦如此。一个出口成宪,一个抱着半本论语不肯抬头。
朝臣如此,朱元璋更加如此。
他坚信,全国各处的“皮场庙”能震慑住所有地方官员。锦衣卫能帮他侦查所有谋逆人的心思。儿子们可以为他守护四方。大明江山将永垂千秋万世。朱家将永远统治这片土地。所以他用尽一切铁血手腕来捍卫朱家的大明江山。
更加坚信,他可以把威胁朱家江山的隐患彻底除去,也不会有人敢忤逆他的心思,谁也不敢,他目光如炬,可以看透每个人的内心,他总是可以把隐患消除在没有发生之前。朱元璋相信奇迹,因为从一个放牛娃坐上九五至尊的位置就是一个奇迹,但是他不允许有奇迹再次的发生。他不想有事情脱离他的掌握。
可是想不到的事情偏偏就是发生了,拿着朱允炆呈上的卷宗,朱元璋的脸色阴晴不定,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传锦衣卫指挥使蒋瓛!”
朱允炆心里一紧,这皇帝也太急了一点吧,他刚才呈送给皇帝的东西,正是事关蒋瓛的一桩秘密,莫非老朱现在就要自己和蒋瓛对质。
不解的看着朱元璋,不知道他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最近由于蓝玉一案,牵涉其中的人越来越多。难道老朱已经杀红了眼,但是要杀蒋瓛,派个人传旨就行了,何必还要传他到御书房呢?
要知道这种事情一旦败露,在朱元璋的手里肯定是抄家灭九族的罪,蒋瓛一旦事败,孤注一掷的话,身为锦衣卫指挥使,武功那是不用说也要是个高手级别,在御书房内问罪,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事情,他记得一句话,说是,皇帝威胁一个人,凭借的是一国之力,距离七步以内,就凭借不了国力了。
朱元璋不至于那么糊涂,那他想做什么呢?以朱允炆的****头脑现在还真的看不出来。
诏狱的位置距离皇城不远,蒋瓛近段时间一直在诏狱内组织审讯,所以很快就一溜小跑来到御书房门前高声报道。
朱允炆双眼触及朱元璋的表情,突然发现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他呈现给朱元璋的卷宗已经不见了。阴晴不定的脸上也恢复了正常,在老态中透露出王者的威严。
虽然是大白天,蒋瓛不知道是出于习惯还是怎么,听到召唤后,还是如鬼影一般闪了进来,跪下叩头道: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参见陛下!”
朱元璋“哦”了一声,慢慢的抬起了头,问道:“蓝玉招供了没有?”
“微臣无能,蓝玉自从进了诏狱后,一言不发,无论怎么拷问,他只说一句话。”
“说什么?”
“他要见皇上!”蒋瓛小心翼翼的说,对于蓝玉一案,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了,主犯始终不肯认罪,这件事情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他的无能。
“见朕,朕没有时间见他,蓝玉军旅出身,在战场上什么没有见过,嘴自然很硬。这事也怪不得你们。”
蒋瓛有些惶恐,他很少看到皇上如此和颜悦色,还为自己开脱。一时间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忙又重重的叩了一个头,说:
“皇上英明,体恤臣下,蒋瓛纵然肝脑涂地,也要报答皇上的恩典。回去后,微臣会再想些办法,蓝玉一定会招供的。”
朱允炆在旁听到身上出了一身恶汗,朱元璋不动神色,回头蓝玉不知道该遭什么罪了。还没有等他多想,又听朱元璋问:“蓝玉招供不招供,都无所谓了,他的骨头硬,他的家人呢?”
“记得他那个二小子叫蓝太平吧,我见过,锦衣玉食的好像没有什么骨气……。”朱元璋的口气顿了一下,好像在回忆着什么,可能当年这个小孩他还抱过吧。
仿佛知道皇上在想什么,蒋瓛马上应道:“谢陛下,微臣稍后就下去办。”
满意的点点头,朱元璋抬头看见一脸不忿又欲说话的朱允炆,招了招手,说:“允炆,你过来。”
见到朱元璋阻止,知道就算说了也没有用,何况,当着蒋瓛的面求情,可能会让皇上失了脸面,事情反而更加不好收场。于是极为不情愿的走了过去。
“蒋指挥使,太孙过几ri就要送吴王就藩,然后在苏州太湖一带整顿水军,但是苏州这个地方不是很太平,你先将缇骑调与太孙作为护卫,京师留五百骑就可以了。”
蒋瓛的脸上显出为难之色,缇骑作为主要的抓捕人员,现在蓝玉党牵连甚广,缇骑四处出击,只留五百人在京师,那么等于京师中基本上没有常备人手了。可是积威之下,皇上的话他也不敢不听。
知道他想的什么,朱元璋接着说:“至于抓捕蓝玉党羽,江南可交与太孙进行,北方交与燕王,留下的五百缇骑就足够了。你要知道,除了锦衣卫,朕还真的信不过别人。”
皇上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蒋瓛无话可说,只能遵命。
过了一会,朱元璋又问了关于蓝玉案的审讯情况,就挥手让其回去了。
蒋瓛的身影乍出门口,朱元璋的脸色马上就阴沉了下来。回头看向朱允炆。问:“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点了点头,朱允炆当然明白了,借机卸去蒋瓛的军权,锦衣卫毕竟是皇帝亲卫,乱不得。果然不出他所料。只听朱元璋又道:
“蒋瓛的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做了八年了,锦衣卫上下不知道有多少心腹,朕不想让他乱。现在也不是动他的时候,蓝玉一案还需要用到这只老狗。”
朱允炆终于得到了说话的机会,忙插口说:“蒋瓛既然如此大胆,就难保在蓝玉一案中做些手脚,胡乱攀诬以中饱私囊,所以他报上来的所谓案犯,肯定有不详实的,还请皇祖父明鉴。”
“朕就是让他胡乱攀诬,否则怎么能激起百官的怨气。无论你给朕说的那件事是真是假,蒋瓛也不能留了。朕就是要借助百官的怨气来治他的罪。牵连那么多朝臣,终归要给百官一个交代。”
朱允炆这才知道,就算没有所呈上的罪状,蒋瓛估计也死定了。自己还以为能借此机会转移朱元璋的注意力,让他明白锦衣卫的话也不能全信,以此来再救些人出去。看来自己又白忙活了。
心下黯然,突然想起昨夜那人请求的事情,也不知道能不能获得朱元璋的同意。
正文第十五章玉落(七)
“皇祖父,允炆想见见蓝玉!”
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他还是鼓足勇气说了出来,因为昨天见他那人特别嘱咐,能保存一点蓝玉血脉最好,最不济也要见蓝玉一面。
可是没有想到,今天送来的卷宗竟然没有起到转移朱元璋注意力的作用。反而被其搁置了起来。用在此时,反而有些多余,所以朱允炆心里充满不安。
沉吟了片刻,朱元璋抬头凝视着这个孙儿,好像要将他看透一般,突然说道:“你去对蓝玉讲,他给朕痛快,朕同样会给他一个痛快。”
“他侄子蓝田有个儿子今年八岁了吧,你可带回东宫交与常妃抚养,别的就不要再说了。”说完这句话后,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