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明 >

第43章

回明-第43章

小说: 回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对这个海关少卿十分的没有好感,在朱棡眼里,戴德彝就是一个眼光刁钻的投机之徒,当初皇太孙初立,就投在东宫门下,看到太孙无权,又要去科举应试,谁知被他和那个景清不知怎么混进了殿试。

看着父皇对景清和戴德彝的欣赏,要不是这二人出自于东宫门下引起了百官的忌讳,害怕二人出头太早。反而锋芒太露的话。殿试的前两名非二人之一莫属了。

纵然是这样,父皇还是将两人点位榜眼和探花,本来这也没有什么,不过殿试之后,按照惯例,殿试三甲应该是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等虚职进行磨砺的。谁知道钦点的状元去了翰林院,在皇太孙的要求下,那景清却是进了都察院做御史,而这个戴德彝成了新成立的海关衙门的主事少卿。

朱棡很不明白,父皇在马背上得的天下,为什么要重用这些儒生,而戴德彝和那个景清,则就是典型的投机之人,心里想到这儿,挥挥手,对杨国兴说:“你帮孤王回了,就说身体抱恙,让他改天再来。”

杨国兴脸上露出为难之色,犹豫了一下,小心的劝道:“王爷,海关少卿已经来了三次了,总是不见,是不是有些削了太孙殿下的面子?”

“蓬~~”朱棡顺手抓起书案上的镇纸摔到地上,反弹中差点没有砸在杨国兴的脚背上,慌忙闪在一旁,听晋王在那里大叫:“又不是皇太孙亲自过来,孤王为什么要给这个小辈面子,你就直接告诉他,孤王不想见他,以后不要再来聒臊了。”

杨国兴心里有些郁闷,本来身为长史,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总管王府事务。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等,皆由王府长史奏上。职司等同于藩国首相,但是此刻在戎马半生的晋王眼里,现在却是连个门房也不如。

但是终归已经跟了晋王快十年了,对于朱棡的脾气还是知道一些的,也明白秦王暴毙给其带来的压力,在杨国兴看来,朱棡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王爷,平日对待属下也十分关心,对于好的建议也能虚心接受,可能是最近一段时间压力太大的缘故,显得脾气有些暴躁。

王爷可以发火,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低身从地上捡起那方镇纸,轻轻的放在书案上,又劝道:“王爷息怒,属下知道您最近心情不好,但海关少卿几次前来,也是为了公事,而且太原海关建衙,过来向您请旨,也是对晋王您的尊重,伸手不打笑脸人,王爷若是不相见,不如让世子去应酬一下?”

方才对着自己的老臣子发火,朱棡现在稍微平静了一下,也觉得有些不对,但是仍旧放不下颜面,沉着脸说道:“这海关、既然是海关,在孤王只有关,却没有海,杨长史,你说说,这允炆到底想干什么?”

大明皇太孙殿下监国,于洪武二十八年五月经皇帝御批下诏,成立大明海关衙门,分江南、江北治所。宗人府经历卓敬领户部左侍郎,为大明海关正卿,下设少卿两人,其中戴德彝就是其中一个,负责江北治所。

另外一个则是当年奉旨在家修身养性的解缙,在皇太孙的力荐下被诏还京师,署理江南治所。

海关隶属于户部,却受约束于东宫,用于负责对外贸易之事、监督商贾贸易往来、征收商业税赋,查缉走私等事务,由于大明禁海的缘故,江南治所暂时只设了宁波、广州、泉州三处海关衙门,掌海外各国朝贡市易之事。

而江北治所,在朱允炆刻意的加大力度下,在威海、北平、长安、太原、大同、广宁等地建立了十三处海关衙门,不但借调了各地卫、所中年长的士卒,而且在当地招募人手,其中更是有内厂情报处的人穿插其中,达到最大程度的渗透。

而面对这一切,杨国兴都是心知肚明,可是又怎么敢在这个时候向晋王提及,恐怕一时冲动之下,纵然朱棡不敢要了戴德彝的命,但是令海关衙门在太原名存实亡晋王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苦笑着,杨国兴将海关的好处说了一遍,听着听着,看到朱棡的眉毛一挑,就知道有戏,于是又往火中加了一把干柴。说道:“在等待王爷的时候,属下也和那海关少卿说了几句,听那戴大人的意思,皇太孙似乎有意让王府出人主理在太原的海关衙门,主要针对于蒙古人的互市。”

“堂堂晋王府,怎么能插手商贾之事?”朱棡才要发怒,突然好想领悟到什么,声音马上轻了下来,皱着眉头问道:“你说是允炆的意思?”

“不错,王爷,你还记得当初世子在京师宫中读书时吗?下官闻听那戴德彝说,皇太孙对于世子当年的同窗念念不忘,还说若是能有机会来山西看看世子就好了。”

“你是说……。?”朱棡眉头皱的更深,想要问什么,但是话到嘴边,却茫然不知道该怎么问。而杨国兴马上却知道他想问什么,接着说:

“其实太孙殿下顾念同窗是理所当然,下官和世子也有谈及过,世子也说当年在宫中时,和太孙挺说得来。”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东宫示好,下官认为,咱们晋王府要好生接着,和皇太孙交好,皇上听说了,自然会喜欢,也不会再多想,王爷所忧之事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点点头,朱棡说:“杨长史说的对,看来还是要见见这个戴德彝,你出去先陪他说说话,探探口风,孤王换件衣服就出去见他。”

“王爷……。”

杨国兴急忙阻拦道:“下官这次来的意思,不是让王爷去见,王爷已经拒其三次,那海关少卿虽不敢有怨言,但突然去见他不免会引起非议,下官以为,不如让世子接待,那样既不影响我晋王府威名,而且可以利用世子和太孙殿下的关系令其产生顾忌。那样更好谈一些。”

“哦”朱棡想了一下,点点头,说:“那熺儿呢?他在不在王府?”

“在花园读书呢?”杨国兴回答道。

“你找人喊他过来,孤王先交代他一下。”朱棡吩咐道。

“是,下官这就去。”杨国兴举手行了一礼,转身正欲离开,却被叫住,朱棡脸上露出懊悔之色,轻声说道:“国兴,刚才孤王一时冲动,没有伤着吧?”

说罢,绕过书案走到杨国兴面前,打量着对方的身上,后者则露出感激的神色,躬身重重的又行了一礼,说:“王爷待属下可谓是天高地厚,下官有皇命在身,自当为王爷解忧,王爷的不愉,就是下官的失职,怎么敢劳烦王爷如此之语。”

这段话说的熟络无比,朱棡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但每次都会露出满意的神情,挥挥手,示意其可以离开,自己则又回到书案后坐下。

而杨国兴走出晋王府书房之后,脸上却露出一种诡异的笑容,很是轻蔑的回头看了一眼,边径直往后院寻晋王世子朱济熺去了。

正文第八十八章大明宝钞(上)

得到戴德彝传回的消息,身在京师的朱允炆感到十分满意,晋王世子朱济熺已经落入瓮中,不但如此,北方诸地的海关衙门都进展顺利,诸王也表现出了配合,其中最主要还是源于朱元璋的支持。

“不过大明海关衙门的作用现在还不太大,才没有遭到地方上抵制,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出于官员的惯性思维,只是将海关当成一种类似巡检司的机构,只是兼着课收商税的职责,因为大明的重农抑商,商税除去盐、铁、茶之外,其余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引起的反弹也就不大了。”

新任的户部侍郎兼任海关正卿的卓敬看到殿下有些自喜,善意的提醒道,他是最初跟随朱允炆的人,当初蓝玉案,就是他献计以蒋瓛牵涉皇上的注意力,以减轻蓝玉案中的攀诬,最后虽然不知道朱元璋怎么处置蒋瓛,但是卓敬的计策无疑是催速皇帝削减锦衣卫权柄的开始。

朱允炆对卓敬重视,不单单是因为这一件事情,而是他对卓敬这个人也有很深的印象,因为在他后世的历史中,连诛杀卓敬九族的朱棣都为之慨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卓敬尔!”

所以从潜意识中,对于卓敬是一种依赖,也可能是经常面对冷清的宫墙所产生的那种无助,让朱允炆宁愿相信在后世中受到好评之人,因为至少也可以让他有个依据。

听到卓敬如此说,沾沾自喜的朱允炆收敛一些得意,十分诚恳的说:“卓爱卿说的对,但是孤王并不是高兴海关发展顺利,也知道目前的海关对于商人还是可有可无,但是总算是有些成绩,至少皇上不像以前那样反对商贾,对于朝野来说也算是一种信号。”

点点头,卓敬表示同意,随即又摇摇头,好像想起什么似的,有些担忧的说道:“殿下,臣总是以为海关之事过于顺利了。”

“臣说句诛心之言,然诸王之配合,和皇上的支持分不开,但是北方诸王就显得有些热心过度了。而殿下又邀请诸王世子参与,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促使海关的顺利进行,但是诸王何尝不想利用海关来中饱私囊呢?”

“呵呵,卓侍郎有些言重了吧,有皇祖父在,我想叔叔们不敢如何,而东宫现在要的只是时间而已。”朱允炆言不由衷的说道,其实他已经明白卓敬想说什么了,但是卓敬作为朝堂上的官员,虽然很信任其的忠心,但是属于自己私军的内厂,能让他少知道一点就少知道一点。

毕竟自己玩的这些把戏,历来为这些儒生们不满,就连自己想起了后世电影或者电视中厂卫的种种恶行,心里也会觉得稍微有些不安,但经过几年的磨砺,也只是有些不安而已,面对着强势的开国皇帝、手握重兵的藩王,现在最有效的也只能是利用厂卫来控制大局,才能把损失减到最低。

其实有时他也想过,自己反正要做建文帝的,不如等登基后等待靖难,或者是在朱元璋死后,利用各地藩王奔丧之际,来个一网打尽。

前者使自己有了大义的名声,如果自己规避后世历史中建文帝所犯的错,想要胜利应该不难,然后来个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但是那样要打内战,要死人的,对于中华打内战深痛欲绝的朱允炆实在是不想走到这一步。大家都是中华儿女,能少损失一点就少损失一点。

而后者省事是省事,但是难保自己不落个千古昏君的名声被人唾骂,难保几百年后再有个起点、原点的写本书也YY自己一把。而且藩王、亲王、郡王那么多,怎么杀。可是在**上都是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戚,如果真的那样干,估计自己后世的名声连隋炀帝都不如。

左右为难,而现在更为难,面对卓敬,还不能把自己明着建立海关,实则是为了安插内厂的人分布全国要塞的事情说出来。

刚想转移话题,卓敬却看出了什么,直接将话题带开,说道:“殿下可曾听说,皇上昨日召见尚书大人,听说是又要铸钱了。”

朱允炆自然明白,卓敬口中的尚书大人肯定就是户部尚书郁新,不由疑惑的问道:“铸钱,去年皇上不是下诏禁钱用钞了吗?怎么今年又要铸钱?”

心知朱元璋纵然是出尔反尔,但朝令夕改对于朝廷的名声也是很大的损伤,虽然不懂金融,但是朱允炆也知道印制钞票必须要稳定和连续,自坏法制、失信于民只能对于刚刚稳定的局势又显得扑朔迷离。

为了尽快适应大明的皇族生活,最近一段时间,朱允炆正好看了建朝后的各项诏书和通告,对于朱元璋实行的制度也有些了解,洪武八年开始印制宝钞,当时为了尽快推广,遂禁止民间**金银,但是洪武九年,又诏令税粮可以银代输,洪武九年规定宝钞一贯折米一石,十八年又改为一石米合钞二贯五百文。去年自己眼见着朱元璋雷厉风行的禁行钱、专用钞,变更钱钞兼行旧法。

但是今年禁钱令未解除,便要再铸造铜钱。如此出尔反尔,对于商贾的打击是很大的,海关成立之初,肯定要有所收获,先不说多少问题,如此一来,海关收税,是该收钱呢?还是该收宝钞。

在洪武十年,规定商税兼收钱钞,三成收钱,七成收钞,交易一百文以上用钞,一百文以下用钱。洪武二十二年,加印小钞,面额为十到五十文,以便找补。但太祖末年,便出现了重钱轻钞的趋势,钞一贯在南方仅能折钱一百六十文。

现在又要再铸铜钱,货币之混乱也算是罕见了,一年一变,纵然再铸铜钱,势必会造成大明宝钞体系的崩溃。这一点,就连没有学过金融的朱允炆都想得到,难道控制了大明皇朝几十年的朱元璋会不明白。在户部主事了十几年的郁新会不明白。

想到这儿,朱允炆看向卓敬,因为他已经明白了对方好像有暗示,但是自己却是没有一点头绪,于是询问原因。

卓敬却是不正面回答,只是意味深长的说道:“临濠之江南富户北迁的弊端开始显现了。”

朱允炆似有所悟,遂后,命情报处全力收集北平富户的消息,同时,给各地海关中所隐匿的情报处成员发出命令,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全力收集商户的动向,限时半个月,必须将情报汇集于半山园等候分析。

当手里拿着所有资料时,朱允炆这才明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于开始了。也明白了朱元璋为什么又要从新铸造铜钱,而户部尚书和百官也没有反对的声音了。

从去年九月开始,也就是朱元璋颁布了禁钱用钞的谕旨没有多久,在大明各地纷纷出现大量的伪造宝钞,不过是遮遮掩掩,可是到了今年,各地的收纳的税赋中也有伪造的宝钞出现,又随着发放俸禄流入百官手中,开始的时候,金融意识淡薄的人还没有注意到,但随着市面上通货膨胀和宝钞的迅速贬值,现在民间有的地方,宁愿以物易物,也不愿意再使用宝钞,这样一来,为大明的税赋征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田赋可以用粮食代替,盐、铁、茶等一众商业税赋该怎么收取,在之前有个阶段是采取的收取货物的总量,但是随着大明日渐增多的物流,要那么多的商品做什么,难不成作为俸禄发给官员吧,再拿到市场上销售,收取的还是宝钞。

现在,每个官员都是苦不堪言,本来就很微薄的俸禄。现在更是难以度日,所以针对皇上的这次出尔反尔,因为自己的肠胃,大家都保持了沉默。

而另外一件事,看着喝伪造宝钞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有着多几百年后世历史经验的朱允炆却嗅出一些不简单的味道。

那些迁往北平的富户,受到了朱棣的热烈欢迎,不仅仅事无巨细的将那些人安排妥当,而且比自己还要大胆的是,朱棣竟然从那些大户中抽取了五千壮丁组织了民团,并派自己的亲卫负责训练。

具体的意图想要做什么,不得而知,但是那些商人的地位日渐提高却是一个事实,朱允炆感到忧心的是,一部分江南大户基本上都是商贾出身,善于经营海外贸易,而且自己在苏州的时候也知道,不少豪门和海盗们藕断丝连,有着很深的关系。

虽然伪造宝钞和这些人看着一点关系也没有,但靠着直觉来说,这场提前了几百年的经济战和那些富户们有着直接的关系。

稍微平静一下思路,在书房内翻看了着自己整理的后世记忆,想着对策,这种经济战放到朱元璋手里,无非就是抓抓杀杀,很清晰的处理办法对于出身草莽的老朱来说是很直接有效的方法,就算是交与朝堂上商讨,那些儒生们也不会有太多的见解。

努力的回想着后世的新闻,试图找到一些应对的办法,但是毫无头绪,想着还是先去设宝钞提举司去看看在做打算,顺便也见识下大明的印钞局。

回到大明之后的养尊处优,生在皇室对于钱没有什么概念,竟然没有想到先找几张大明宝钞看看,这对于他来说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