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明 >

第44章

回明-第44章

小说: 回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大明之后的养尊处优,生在皇室对于钱没有什么概念,竟然没有想到先找几张大明宝钞看看,这对于他来说也不知道算是进步还是退步,陷入了思维怪圈中的朱允炆浑然不觉自己犯了一个很可笑的错误。

正文第八十九章大明宝钞(中)

从大明宝钞提举司出来,在户部的官员陪同下,又去巡视了大明钞纸、印钞二局,说句心里话,朱允炆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妥,就是印制宝钞的纸张略有粗糙,听宝钞提举司提举王义廷介绍,印钞用纸采用的是桑皮纸的制作工艺,用桑树皮、混以作废的文牍及考卷打浆而成,所以宝钞多呈青黑或灰黑色,但是却使纸张敦厚结实,虽略有粗糙;但是使得民间无法大量仿制。

命人取过样钞,恭敬的呈给太孙殿下查看,当看到所谓的“大明通行宝钞”时,不由得为宝钞票幅之大而震憾,幅面长方,一贯钞竟然比他后世中A4纸还要大上许多,而且各种面值的宝钞都是一般大小,不仔细分辨,还真的不知道面额多大。

钞面以钱文计,其面额分为一贯、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文等六种,洪武二十二年加发小钞,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五种。

听着王义廷说着,随手拿过一张,看着横标“大明通行宝钞”;两端护以火焰。花栏内上框中上印面额“壹贯”二字,中下印有十串钱贯图案,左右叠篆“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八个大字。龙纹花栏内下框印户部奏准印造文:“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X年X月X日。”

不由疑惑起来,这就是国家货币,要是不被仿造那才叫出鬼了,看到了皇太孙的不满,王义廷连忙说在宝钞的印章上有暗记,算是防止伪造的措施,而且朝廷独有的桑皮纸制作工艺材料,民间是绝对不可能得到的。

“就这些?”

失望的朱允炆真的为大明的造假者感到幸福,用他后世的眼光看,虽然印刷还算是精致,但是防伪技术却是一塌糊涂,印章上的暗记,连印钞局的人都要辨认好大一会,更不要说是大字不识几个的百姓了。

至于纸张材料的问题,有了绝对的暴利,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翻阅印钞局档案,朱允炆又发现了很多问题,印钞无节制、无凭据,单凭皇上的谕旨印制,光是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之捷,为了赏赐功臣,就印制新钞近二十万锭,朱元璋简直拿印钞当做儿戏,随心所欲,只要是想赏赐群臣或者是要发俸禄时,印钞局就会有一个小的高峰期忙活。

而且在询问下,朝廷居然没有兑换残旧宝钞的机构,那就意味着宝钞只发行不回收,结果肯定是最后一个用它的人倒霉。也难怪在民间的信用建立不起来。

没有想到自己来宝钞提举司巡视关于伪钞大量出现的根源,却是发现了不利于正版宝钞发行的诸多弊病。朱允炆有些郁闷,回到东宫后,命人收集各种纸张以备自己选择,而后就翻阅书籍准备功课,以便见到朱元璋时的说辞。

不能再铸铜钱,这是朱允炆所要坚持的,至少短时间内不能再铸造了,因为如果反复频繁,对于朝廷的信用是不可避免的打击。

大明建朝之初百业待兴,朝廷财政收入有限,而开支却十分庞大,追击蒙元、营建南京、建设中都、赏赐功臣等等,加之铜料缺乏、铸币成本高等原因,发行纸钞成为朝廷解决财政困难的不二选择。

洪武八年发行宝钞后,民间禁止用金银交易,百姓可以用金银兑换宝钞,但不允许用宝钞兑换金银,由此确立了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

但是随着朝廷开支日渐庞大,发行宝钞也就没有了限度,所以贬值甚速。造成通货膨胀、经济崩溃那是迟早的事情,不过这次的伪造风波使其提前催生而已。

现在不利用朱元璋的威信,在近两年内将货币之事搞定,自己接手的将会是一个多么烂的摊子,不用想就能猜测的到。朱允炆有些恶意的想,既然老朱想替自己除刺,那就索性让他把这个坏人当到底吧。

准备妥当,带着属下收集过来的各种纸张,第二天早朝后,朱允炆就进宫面圣了。

还是御书房,朱元璋还未消除在早朝上的暴怒,看到孙儿进来,才稍微收敛,并十分亲切的朱允炆招呼到自己的身边坐下。

当看到孙儿命随从呈上来的各类纸张时,一时有些没有回过神,只是听着孙儿在那里介绍。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玉水纸、冷金笺等种类。

蜀笺: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笺,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笺、谢公笺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

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笺,有黄白两种。

宣德贡笺:技艺精湛,品种多,如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等。

随后,还有以棉、茧为材料的高丽贡纸;白鹿纸等等。

因为功课准备的好,所以朱允炆介绍起来如数家珍,头头是道,但是朱元璋却是越听越迷糊,不知道孙儿到底意欲何为。最后,朱允炆抽出其中一种纸,介绍道:“皇祖父,这是水纹纸,又名花帘纸。迎光看去,显示出透亮的水印纹线、图案,您可以看看。”

朱元璋每天都接触很多各地的奏章,但是却没有注意到纸张的分类还如此繁琐,结果孙儿递来的水纹纸,透过窗外的亮光看了看,果然如此,于是放下,问道:“允炆,你给朕看这些做什么?”

朱允炆深深一礼,然后回答道:“皇祖父,孙儿是为了一件事,就是朝廷如今万万不能复铸铜钱。”

听到是此事,老朱的眉头又皱了起来,说:“这件事情朝堂之上已经有了决议,难不成你还有更好的办法?”

“孙儿没有!”朱允炆老实的回答道,话锋一转,随即说道:“但是孙儿却想问一问,宝钞和铜钱反复发行,最大的受害人是谁?”

当然,朱允炆不敢让朱元璋回答,问过之后,马上接着说道:“孙儿认为,新铸铜钱,官宦可以以俸禄得之,商贾可以**得之,而寻常百姓之家,升斗小民,一年结余不盈一贯,到时新铸铜钱,势必会造成宝钞的进一步被弃用,所以不铸铜钱则罢,一旦复铸,百姓势必成为第一轮的受害者。”

朱允炆知道不管怎么样朱元璋对于百姓疾苦是最为关心,拿百姓说事最能引起其的注意力,果然,朱元璋听后眉头皱了起来,孙儿说的这些,他不是想不到,也不知是年纪越大精力不济,还是由于在朝堂之上百官的异口同声,使朱元璋根本没有往深处考虑,现在听孙儿说出来,嘴上虽然没有出声,但是心里已经开始认同。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最能体会的就是朝廷政令更替时百姓所要忍受的阵痛,在他的潜意识里,宁愿让那些百官和商贾忍受,也不能让百姓去冒这个险。

“那孙儿认为呢?难道就任由那些伪造者为祸?”

“孙儿怎么敢如此想,不过孙儿昨日去了宝钞提举司巡视,有些心得,今天特来请教皇祖父。”

在朱元璋的首肯下,朱允炆开始说及一些现行宝钞的弊端,当然,要先肯定宝钞对于大明皇朝的贡献,反正在不让朱元璋恼怒的情况下,把事情说得更加委婉了一些,然后再将诸如宝钞纸质较差难以耐久、印制简单容易仿制。只发行不回收,致使市场上流通的宝钞泛滥成灾。就算是没有那些伪造者,弊端也必会在几年中出现。

而这些伪造宝钞的现象,只是将危机提前爆发出来而已,综合自己的说法,朱允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就是要改变印钞的技术,重新选择印制宝钞的纸张,水纹纸,无疑暂时是最好的选择,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成纹理或图案,凸起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发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的模子,用强力压在纸面上。

如此一来,朝廷可以将独有的暗记暗藏于纹理之中,无论是持有宝钞之人识字与否,迎光一看即可分辨,且不利于伪造。

再则,使用自己从苏州带回的新式印刷方法,以金属制版,金属制版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民间现在的印刷都是使用水墨,以水调合,这种水墨只适合用于木版或石版,但是如果用于金属制版,则会出现上墨不匀,印刷后会出现脱色的现象,而从苏州带回的新式印刷机器,则是为了适应铅活字印刷而专门调配的油墨,以油调合。只要朝廷保持住这个秘密,那么伪造者再也无法大量仿真印刷。

而且,在辅助于活字印刷的便利,可以将所印制的宝钞编号,不但可以防止外人伪造,而且印钞局内部出了问题之后,凭借编号可以迅速追查到具体的环节和人的身上,再次杜绝了内外**。

边听边点头,对于孙儿的最后一点看法,他也是十分认同,而且,在之前的南京皇城筑建过程中,由于取材繁杂,也曾经用过编号寻责的办法,颇有成效。但是对于用油调合墨汁,却是闻所未闻,想不到印象中简简单单的印刷,也会有这么多的道理。朱元璋不由被孙儿的说法慢慢的吸引了过来。

正文第九十章大明宝钞(下)

除了将宝钞改版,更换印刷技术的建议,同时,奏请朱元璋重新组建倒钞司,负责改版后新旧宝钞的兑换事宜,并长期保留,用于兑换昏钞等等。

朱允炆说话由于准备充沛,并随时将宝钞之事和百姓疾苦相互连接,深合皇帝的心意,而其实朱元璋内心深处也不愿意轻易更改政令,因为那样就意味着朝廷向各方进行妥协,这是要强性格的他不能忍受的。

遂授皇太孙全权负责宝钞事宜,用最快的速度改版大明通行宝钞,以解朝廷内忧,依据皇太孙的建议,重组倒钞司,并很快的决定,将倒钞司并入海关,以便于新版宝钞的发行和兑换。

这个是朱允炆没有想到的,但是当时也不能拒绝,只是心里暗生警惕,海关目前虽然没有太多的成绩,但是在老朱的眼里却是日渐被重视,要小心自己创造的东西到了最后反而变成了自己的累赘。

半个月后,早朝时,百官意外的发现皇太孙也赫然在场,皇帝命宦官将新版大明通行宝钞散发于个人手中,然后由皇太孙进行讲解。

新版宝钞,仍是用桑皮纸混以作废的文牍及考卷打浆而成,只是参照了金粟笺等纸张的制作工艺,加金粉于纸张之中,让印钞用纸显得暗浮金色条纹,更彰显了贵气和庄重。在增加纸的厚度同时,也愈加注重到纸张的柔韧性。

且面积大为缩小,按照朱允炆从后世的主观意识,分别对应于百元、五十元、二十元、十元、五元、两元和一元RMB把大明宝钞定位面值分别为一贯、五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二十文和十文等七个面值。

暗藏水纹于宝钞当中,水纹图案以日、月图作为背景,含日月照大明的意思。为了更好的防止伪造,新版宝钞特别采用了新式印刷,正反两面皆印有图案,正面暂时依据现行的大明宝钞改良,并无大的变化,而背面,则按照不同面额,奏请了朱元璋分别用已卒武将功臣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等人的肖像进行标注。

这一点,为了上纲上线,不使百官反对,特取意于唐时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人为门神为例,说是希望功臣继续为大明守护江山,也是对于亡故功臣的一种肯定和表彰,同时也方便了百姓辨认。

其实朱允炆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在迷信的封建王朝,这样做,可以给一些造假者心理负担,毕竟现在的大明还是很多人相信神灵的。

而以甲、乙、丙、丁等天干地支为首的特殊编号的惯例也逐渐形成,排列顺序和规律,只有皇室之内知晓,每次印制宝钞之前由宝钞提举司的人事先调配,然后报于皇帝挑选御批,只要是提举司内部不出问题,民间根本无法知晓,从而不但可以控制宝钞印制数量,也算是加大了伪造的难度。

至于怎么打印编号,后世印象中的打码机也应运而生,筋皮上嵌以金属字,醮特殊印墨,每通过模具印一次,手工转动一格。

百官看的哑口无言,户部尚书郁新奏报,新钞成本似乎过于高昂,因此会加大朝廷的负担,皇太孙道,就是加大成本,才能使伪造者望而却步,限于纸张等诸多因素,使其不能量产,少量伪造成本反而会让这些投机者入不敷出。

吏部尚书翟善奏道:“为便民兑换,必要在大明一千三百余的省府州县各设分支,如此一来,这激增之官吏更添朝廷负担。宜仍保留零用铜钱,”

帝曰,暂时交与海关署理,置倒钞司于海关暂时负责发行兑换事宜,两年后在将倒钞司分离,强制执行,不允质疑。并公告皇太孙所拟宝钞三策,供大臣决议。

一,铜钱仍可流通作为零钱,与宝钞可随时自由同比值兑换。但是以一年为期,一年后,铜钱将全面作废回收。黄金、白银与宝钞可据市价任意兑换,但金银不得再用于交易。

二,朝廷将通过拨发薪饷、自由兑换、工部拟定大型水利以及各种工程以酬劳形式发放新钞。交纳税赋,只收宝钞。残破宝钞可随时无偿更换。

三,成立教诲司,以个官学学生为主,教导百姓分辨真伪,三月后,使用伪钞者罚没。六个月后,使用伪钞者,流于岭南。发现有伪造者,一律斩首。三族之内,发于辽东,永不回返。

这几条虽然说是皇太孙拟定,但是却是朱元璋的决议,也只有在这种强势皇帝的威压下,敢有此魄力。

平日一言九鼎的朱元璋,迫于压力不得不考虑恢复铸造铜钱,但是心里总是不情愿的。由于大明上下普遍的金融意识淡薄,也没有什么好的主意,只能随着形式的变化不断调整者策略,孙儿给他出的这个主意,正合了老朱的心意,在保持自己强势的同时,也为孙儿树立了一定的威望。

最后在散朝时,朱允炆趁机奏请,审核府库金银数目为印制宝钞的基数,并汇聚天下七成的金银于京师作为朝廷印钞的信用保证,并公告全国。他对于金本位、银本位的金融概念只是限于听说,但是总觉得这样做是没有太大的错误,至少可以限制民间的金银流通,对于宝钞的发行减轻了阻力。

朱元璋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一声暂时搁置,朱允炆正在失望之际,散朝之后,内宦过来传太孙殿下往御书房觐见皇帝。

原来朱允炆的这个奏议,使皇帝想起了其在苏州短时间内聚拢大量金银之事,还以为孙儿又要复议鼓励商贾,心中有些不悦,才在朝堂之上暂时搁置奏议,但是回到书房内歇息时,又想到孙儿最近的表现,无论是海关、新版宝钞。无一不是抑商之举,所以就将朱允炆传到内廷问个明白。

知道原因,朱允炆有些啼笑皆非,他想不到老朱竟然是这么的敏感,也暗自心惊朱元璋作为皇帝的那种仇视商人态度,庆幸自己没有做的过于表面,于是思索了一下,抛出自己所不熟悉的金本位、银本位的印钞方针,开始为老朱讲解所谓纸钞的由来。

其实,纸钞由来虽然历代都是朝廷经营,却盛行于民间,前宋的交子可以说是纸钞的始祖。在此之前,虽然也有战国的质剂,汉朝的皮币,盛唐的飞钱,宋初的便换、茶引、盐钞等。但质剂、茶引、盐钞尚属不同类型的凭据,飞钱、便换仅仅仅是汇兑手段,皮币虽与纸钞性质相近,却因定价太高,只用于王侯宗室的朝觐聘享,并未真正成为流通手段。

而交子最早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