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衫女子在那里抚琴。
看到小维边擦拭头发,边不安的往门口张望,偷笑着,朱允炆放下手,又慢慢的走回桌前,还未坐下,就看到杨蝶匆忙而入,脸上竟然带着忧色。
看到太孙殿下如此,不由一愣,却是扬声喊道:“小维妹妹,还不快些出来,殿下要回城了。”
悠扬的琴声还未绝耳,就听见小维风风火火的跑了出来,头发虽然已经在炭火的熏蒸下已经干了,但是依旧是未曾梳理,蓬松的扎成一把斜斜挂在胸前,脸上的慌乱可以看出焦急,而里面正在操琴的那女子好像没有料到小维会那么快的出去,琴声又挣扎了几下,才骤然停住。
不过已经足以使朱允炆开怀大笑了,看到西洋镜被拆穿,小维只是脸一红,随即就扬声问道:“每次来不是都是用过膳才走吗?今天为什么这么匆忙?”
朱允炆也是大为不解的看着杨蝶,后者脸一红,似乎自己刚才也的确有些唐突,诺诺说道:“方才属下接到密报,京师中出了一些事情,需要殿下回去。所以一时心急,请殿下恕罪。”
摆摆手,朱允炆很随意的说道:“能有什么事情,百官正午时刚刚回去,我们还是吃过饭再说吧。”
转过头来,向小维道:“怎么不让里面那位出来,让孤王也看看,是哪位大家把我们小维教授的这么好。”
小维闻言脸一红,身后的门帘响起,一女闪身而出,盈盈拜倒,道:“臣女徐妙儿,参见太孙殿下。”
“徐妙儿!!!”
朱允炆心里暗暗重复了一遍,待到徐妙儿抬起头,不由又在心里叫了一声好,但见见那女孩不过二八年纪,却是生得楚楚动人、娇柔灵巧,端庄温雅中显出朱允炆所见过的典型古典韵味,眼神及鼻子都显得很精致,不过就是眉宇间流露着好似淡淡的忧郁。
“妙儿妹妹可是中山王的幼女,是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大人的妹妹,我们是在驸马府认识的,不知道殿下今天来,所以就撞在一起了。”
杨蝶解释的时候,特别是将“左都督徐增寿”几个字咬的稍微重了一些,但朱允炆此时已经被心里的惊讶占据,竟然已经没有注意。
中山王是徐达,已经去世十六年了,而且去世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真的不是一般的强悍啊,只是比老朱稍微逊色一点,竟然还有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女儿。
不过总算是身为皇储这么多年,心理承受能力还是有一点,瞬间就回过神来,很随意的让其平身,然后问杨蝶道:“有什么事?很重要吗?”
杨蝶迟疑了一下,想说还是没有说,只是轻轻的摇摇头,朱允炆放下心来:“那就吃过饭再说吧,今天忙了一早,孤王此时真的有些饿了。”
小维看到朱允炆此时不走,才放下心来,脸上恢复了平时的可爱,拉着刚起身的徐妙儿,说道:“妹妹,你帮我梳头好不好。”
两人走进房内,杨蝶这才将刚才从京师中传回的消息对朱允炆讲了一遍,最后得出结论,估计最近削藩的呼声日渐升高,朱元璋又要采取一些行动打压官员了。
~~~~~~~~~~~~~~~~
PS:这一章写的不好,虫子也感到有些不满意,所以没有脸要票,下一章会精彩一些,因为本章是过度章节,主要是引出徐妙儿这个女人,身为燕王妃的妹妹,在以后的情节中会有多重的戏份呢?希望大大们继续关注虫子的书。
正文第一百零二章科举隐忧
交通依旧是一个难题,朱允炆心内想到,从钟山皇庄至京师不过几十里的路程,自己的却要在路上耗费近两个时辰,随行队伍庞大是一个因素,而道路的维修不善、没有合理的规划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大明现在所缺的不是死盯着皇榜的士子,而是务实的干才。暗自叹息着,想到午后杨蝶送自己出来时说过的话,朱允炆也有些责怪自己的大意,其实自己应该料到有这么一回事。
洪武三十年,大明建朝开国以来的第九次科举考试。不知道为什么,本来应该在九月举行的秋闱提前到二月春季举行。考试之后,前天在贡院街放榜时惹出了一些风波,一些有心的士子,竟然看出这次春闱所取士子,从第一名陈安仲,到最后一名的刘子信,全是江南考生,北方士子统统落选。
由于是刘三吾是本届主考,所以当初闻听此事,朱允炆并没有太注意,这个老夫子从在苏州创办六艺书院的时候就一直跟随自己,对于其的人品,除了有些迂腐之外,朱允炆还是比较放心的。
可是坏就坏在这个放心上,昨日消停了一天,今日朱允炆藉田之际,那些北方士子竟然齐聚于通政司,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
而杨蝶所告知朱允炆的就是这件事情,经过内厂情报处的严查,这些北方士子似乎有人在背后操纵,否则,放榜时又不公布籍贯,几个士子哪能这么快就发现其中所录取的都是南方人。并且迅速的造成声势。
而在杨蝶的暗示中,无一不表明各种迹象指往皇宫深处,老朱要挑起事端?朱允炆开始有些不相信,但是提及最近削藩的呼声,不由不使他生出一丝戒心来。
酉时左右回到了东宫,随即被告知黄子澄、齐泰等人已经在偏殿等候,朱允炆顾不得去见他们,就急匆匆的回到自己的书房,拿出所默写的后世记忆手抄,翻看到关于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的细节看了一遍。
由于穿越回大明的时间越来越久,而朱允炆负责的实务也愈来愈多,害怕自己忘掉一些东西,就在闲暇时经常把自己脑海中的记忆给默写下来,而在后世是法律生的缘故,对于南北榜案又涉猎较深,为了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所以先看一下前因后果再说。
一刻钟后,朱允炆走出书房,往文华殿偏厅走去,边走边消化着自己刚才所看,南北榜案,看似离奇,却有着发生的必然性,自唐末,北方就一直陷入连年战火,由哪些游牧民族挣来抢去,而南方虽然也是饱受战火,但是相对而言,要轻了许多,特别是南宋那个小朝廷在江南经营了近百年。
基本上造成了南方的经济已经基本上全面超过北方,而且南方的文化也的确要比北方发达,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更是突出。所以,就出现了这次南方人全部录取而北方人却全部落榜,这种纯属巧合的情况了。
而这件事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首先近八十岁的刘三吾会被流放边疆戍边,其次就是有二十多个考官和士子要被凌迟处死,最后,也就是最深远的就是造成了南北士子的对立,而大明中后期的宦官就是利用中间的缝隙而壮大起来的。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礼部的事情,而老朱身为九五之尊,为何会为这件事情大动肝火,不惜名声的屠杀斯文。除了科举在帝王心中的位置重要之外,后世推测最多的有三个原因:一者,朱元璋从大局出发,通过此举收伏北方士子之心。二者,考官们没有领会皇帝的意图,引起了朱元璋对他们的猜忌。三者,朱元璋借机铲除反对势力,实行文化**。
但如果真的如杨蝶所说,此事幕后有人操纵,而操纵此事的人又是宫中之人的话,那朱允炆就不得不往深处再想想了。
不知不觉间,就进了偏厅,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看见太孙殿下进来,马上起身行礼,各自归坐后,朱允炆问及事情的进度,才知道今天朱元璋紧急召见刘三吾等考官询问,在大殿之上,刘三吾坚持自己的意见,把阅卷的认真和公正过程说了一遍,并奏报皇上说:“会试榜发,北方举子大哗,臣已尽知。然臣在阅卷之时只以文章优劣定名次,并不知所录取到底是谁,哪里人氏……。”
开始朱元璋还较为有耐心,吩咐说:“受蒙元欺凌日久,所以北方举子根基不如南方,爱卿不妨择优选上几名北方士子,以安定人心,平息众怒,也算是以资鼓励北人士子之心吧。”
但是刘三吾却说:“臣为国取才,只能以试卷文字优劣为标准,不以南人、北人为依据。”抱住死理不放,并且以会试榜次已定,当选人名副其实,不能更换为由拒绝了皇上。
皇上为此龙颜大怒,于是诏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安仲、尹昌隆、刘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以增录北方人入仕。
同时下令将刘三吾、白信蹈两位主副考官停职罢官,禁足在家,不得出户,等候复阅结果出来之后听参。
朱允炆听到诸人的汇报,才长舒了一口气,从表面的迹象上看,朱元璋应该是出于平衡南方、北方士子之心的目的,这样以来,就好办的多,可是这次,士子消息之灵通,行动之统一有序,却处处透着诡异,要说是没有人指点,朱允炆也不相信。
名落孙山无人问,一朝金榜天下知。科考举士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人才选拔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也是影响深远。
成千上万学子不得不左三年、右三年地往返于家乡与贡院之间。对于寒窗十载的士子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所以每次科考过后,贡院都会遭受一番不大不小的损失,或考场号舍,或士子所住客栈均会遭恶意破坏,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却落第者发泄心中郁闷的结果。
这还算是轻微的发泄破坏行为,如果落榜者怨气更浓,其行为造成的破坏程度更甚,令人无法想象。这其中,诽谤、造谣考官的报复行为,科举后更是屡见不鲜,不过这次闹的的确大了点。按照黄子澄等人的描述,北方举子大哗,认为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是南方人,因此袒护南方人。群情激奋的考生,将皇榜打得七零八落,随后又到礼部示威。街头巷尾贴满了指责主考官偏袒同乡,必有隐情的传单。把个南京城弄得一团糟。而这些几乎是一夜之间所发生的变化。
要说这些士子,在京师中待的最长的,已经超过了六年甚至更长,特别是一些北方士子,由于山高路远,前科落第后,干脆就在京师中找一个营生度日,或者充作大户人家的西席,或者为幕僚,几年下来盘根错节,在京师中倒也是形成了一张独特的关系网。
不过这张关系网是不是能惊动已经许久不问政事的老朱,是个未知之数。心思闪动之下,朱允炆首先安抚了在场的诸人,看到黄子澄等人脸上露出的些许不安,知道他们所忧虑何事,但也不好说破,只是言道明天一早面见皇上后再做裁定。
看到天色已晚,几人无奈离去。
朱允炆随即遣人传送诏命往内厂情报处叶孝天,让他严密监视北方士子的动向,并且对为首几人进行全天候的跟踪,务必将其动向和背景调查清楚。
坚信“无利不起早”这种老话,朱允炆认为,若不是关系到自己的前程,任谁也不会那么大公无私的跳出来,还大义凌然的说是为了北方士子的前程着想。后面肯定有利益关系的驱动,只要查清楚这层关系,那就好办的多了。
想通了这环节,朱允炆知道急也没有用,何况随着自己的穿越,历史上很多事情已经改变,所以原来历史上的南北榜案不会发生也说不定,自己又何必担忧呢。
去马皇后那里看了一下自己的幼子,便去了观文阁继续自己的心事,琢磨一下关于明天入宫时见老朱的言辞。
可是不知怎么回事,眼前总是飘过一个身影,今日在皇庄内见过的那徐妙儿,这次偶然的相遇会不会和此事有些牵涉呢?
在吃饭时,朱允炆能感觉到徐妙儿的乖巧,这种乖巧像是刻意的逢迎,倒不是朱允炆有些自觉良好,而是在闲谈时,杨蝶对于徐妙儿的回避,使他有着一种异样的感觉,在朱允炆的印象中,杨蝶基本上还没有做过无谓的事情,要回避徐妙儿,肯定也有他的原因。
还有,就是以徐妙儿的身份,怎么会和小维、杨蝶的关系那么密切,这一点就有待商榷了,中山王徐达的幼女,几个哥哥都是朝中重臣,大姐是燕王正妃,二姐是代王妃,都是塞王的妃子。而徐妙儿已经被朱元璋指定于安王朱楹为妃,只是尚未过门。
凭借着如此身份,就算自己是大明储君,徐妙儿也犯不着去和两个无名无份,等同于民女的杨蝶和小维去交往,而且看着关系还如此密切。这是朱允炆最感到疑心的地方。
由徐妙儿两个姐姐的身份,想到了徐达的几个儿子,徐辉祖的忠心是无庸质疑的,但是朱允炆记得更清楚的则是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那在后世的历史中可是朱棣的死忠分子,曾经被以往的建文帝斩于殿前。
而自己穿越改变历史后,这一切会变吗?
不会,其实徐增寿和北平一直有书信往来,内厂的情报处已经盯了其很久的时间,看来,可能由于自己穿越,有些事情会变,但是人心,始终是不会变的。
这样想着,朱允炆慢慢的闭起双眼,朦胧中,却总是漂浮着徐妙儿那谜一般的身影。
~~~~~~~~~~~~~~~
PS:第一名陈安仲,安仲不过是他的字,至于名字其实不是,但是打不出来,所以用字代替,大大们不要误会。另,下周强推,所以本周急需推荐票以增加下周的精华数,为了大大们的积分,多给虫子一些吧。谢谢!!!
正文第一百零三章两个公主
第二天早朝散后,朱允炆随即就去了坤宁宫,朱元璋毕竟是已经年逾七十,昨日突然勉强临朝,又碰上刘三吾这个杠头,气怒之下,所以身体感到有些不适。一直在坤宁宫由李贤妃率众宫女太监精心照料。
朱允炆到来,看到朱元璋精神渐好,闲聊了一会,才试探着说道:“皇祖父恐是心神劳累所致,又何必为了一些小事而操心呢。”
看看皇太孙。这样的话听了毕竟是个安慰,但似乎看出了孙儿想法,遂道:“朕年老体衰,无奈朝廷总不平静,就如命刘三吾主持本科会试,朕本来对他信任有加,谁知又令人失望。”
事情出在自己听政期间,朱允炆还没有搞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一时也不敢轻易的说出自己的见解来。
只听朱元璋又说:“朕起自江南,只怕有厚此薄彼之怨,若本科失了北人之心,事情非同小可。”
这才悟透了其中的缘故,但也不知道老朱说的是真是假,言不由衷说道:“朝廷凭试卷取人,刘夫子秉公而论,也是无心之为。”
朱允炆在言谈中尽量将刘三吾往自己的阵营里面拉,不呼“爱卿”却喊刘夫子,就是为了提醒朱元璋,刘三吾还曾经是自己的老师,希望能够尽量少范围内解决这件事情。
但是朱元璋却勃然变色,道:“尽管如此,南北界限如此分明,朝廷如何解释?朕当国已三十余年,身为天下之主,岂能以平常之心理非常之事!”
听着深奥,尽管能猜测到老朱的大概用意,但却只得连连称是。朱元璋侧身看了眼随伺在侧的李贤妃,挥挥手,让她们下去后,又语重心长的对朱允炆道:
“朕命翰林侍讲众人复审试卷,用意你可明白……。”
朱允炆看到朱元璋这般郑重其事,方知刘三吾此番获罪已无可挽回,心里一阵刺痛。原想依靠自己的强压暗示,让张信等人选出一些北方士子应付皇上,但就此看来,纵然是那样,也免不得刘三吾的黯然下场,只是可能会少死一些人而已。
而朱元璋掌控全局,这次所为势必是打压南方士林,再扶植、收拢北方读书人的心,刘三吾作为南方读书人的领袖人物,遭到打压肯定是在所难免,可惜八十余岁,还要做朝廷的牺牲品,朱允炆心里虽然不舒服,但是对于老朱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南北失调往往会造成一方坐大,对于朝廷来说,均衡两方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