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汉墙 >

第196章

汉墙-第196章

小说: 汉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既然看得如此通透,为什么不去官府说明,直接指出官府工作上的不足,跑到这里来说什么?煽动别人去闹事,自己再躲在暗处看热闹?无耻!”

吃饱穿暖,不受人欺负,这是最朴实的追求,同时也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只有一小撮人不满现状,总是希望搞出一点事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如今的关中,只要肯干,人人都能做到吃饱穿暖,只要守法,就不会有人来欺负你。就算有人欺负了你,官府也会出面为你撑腰。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官府的不满很低,往往即便官府做错了一些事,大多数百姓也会理解。

只有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才是天下不安的根源,对待那些人,关中的处置很严厉。不管这些人是受人蒙蔽蛊惑还是有意为之,但凡是抓住的,统统送去西域劳动改造,十年之内不许返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西域是刘福治下最混乱的地方。不过对西域,刘福并不是太看重,交通的限制让刘福只能将西域作为一个物资补给点,而无法用心去经营。对于西域,刘福放弃了对土地的占有,只对西域的财富感兴趣。

而正是这种不重视,让西域的某些人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

长安

刘福正陪着怀孕四个月的甄宓在花园里散步,书佐庞林脚步匆匆的走了过来。一见到庞林,刘福不由纳闷的问道:“士仲,什么事那么慌张?”

“主公,卢师、蔡师求见。”

“唔?他们不忙着准备科举,跑我这来做什么?宓儿,我去看看。”

“夫君慢走。”

带着庞林,刘福来到书房,就见卢植、蔡邕二人脸色有些难看。刘福连忙回想了一下近日自己的举动,好像也没干什么值得这二位亲自出马的荒唐事。

“两位恩师,是什么事情惊动了你们?”刘福坐下后问道。

“你先看看这个。”卢植拿出一封书信递给刘福道。

刘福拿出书信看了看,皱眉说道:“老贾不是个不知轻重的人,他既然写信来告知此事,想必此事十有是真的。卢师,你看此事要如何处理?”

“你觉得呢?”卢植反问道。

“我?我想先把贾穆找个借口调回来,然后再给班咫一次机会。毕竟只凭一封书信就对有功之臣动手,未免有些草率。我信任老贾,但我不能因为老贾的一封书信就怀疑班咫。”刘福想了想后答道。

卢植跟蔡邕听了刘福的回答后满意的点点头,卢植说道:“好,主公如此决定是对的。班咫是否有了不臣之心,我们不可以贾文和一封书信来判断。不过必要的防备还是要的。主公,若是班咫真的起了分疆裂土的心思……”

“那就只能对不起老班家的列祖列宗了。他老班家出了个不肖子孙,我只好替他家清理门户。”刘福沉声答道。

“主公准备调动哪一军?”卢植闻言问道。

“踏白、解烦……还有汉安。”

“……主公,乞活军的人数可有十万……只调动三军,是否足够?”蔡邕担心的问道。

“乞活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对踏白这种的正规军来说,不过是乌合之众。更何况如今西域虽然地域广阔,但从事生产的人并不是很多。无论是粮食还是装备,都需要从凉州调动,只要让老贾中断对西域的补给,紧守玉门关,班咫除了西进求活外没有别的办法。”

“可这样一来,我们在西域的商路恐怕就要断绝一段时间。”

“就是因为有这个担心,所以我不想过分刺激班咫。先礼后兵吧,他若是只是刚有这个心思,我会通过调离让他死心。可若是他不识时务,那就只好用大军来说话了。”

“主公准备用什么借口?”卢植问道。

“……各军主将回长安述职。”

一场针对西域都护班咫的行动就此定下。安排人去做这事后,刘福问卢植跟蔡邕道:“卢师、蔡师,关于这次的科举,都准备的怎么样了?有什么麻烦吗?”

“没有,上次的科举虽然出了一点状况,不过这次应该可以万无一失。只是主公,这次举行科举的时间是不是有些过早?”蔡邕有些担心的问刘福道。

“蔡师多虑了。上一次的科举不过是一次预演,为的不是求才,而是让科举这件事在大汉境内广为传播。而这次的科举才算是真正的科举,以后科举会三年举行一次,没有特殊情况出现,这个规定不会更改。对了,这次科举过后,关于参加者的资格,也必须得到限制,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人。”

“如何限制?”卢植出声问道。

“我们治下的学子只需要取得各地学堂开具的证明就可以参加,至于外地的学子,在参加科举之前,需要安排进行一次预考,只有通过了预考,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连预考都通不过,那科举也就不必参加了。”

“明白了,此事我会与学院中的学士们讨论。那关于科举的考题,主公有什么意见?”

“唔……诗词歌赋可以少一点,那东西除了陶冶情操外,对民生没有多大用处。我们需要的是可以让治下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能吏,不是只懂得颂词吟诗的才子,考题可以偏重实务一些。”

“主公打算重才不重德?”蔡邕有些不满的问刘福道,一旁的卢植也有些不高兴的瞪着刘福。

刘福见状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赶忙补救道:“两位恩师误会了,我并非是想要任用那些有才无德之人,而是这世上有才有德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而我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人人尽其用,各展所长。举个例子说,有两个县令,一个很有能力,带着治下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但这个人有点小毛病,贪了一些钱。而另一个虽然清正廉洁,但却没有足够的才能,他治下的百姓只能维持温饱,遇上灾年甚至要饿肚子。两位恩师,若是你们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选择提拔谁?”

“呃,这个……”卢植、蔡邕被刘福的问题问住了。从本心出发,二人想要提拔那个清廉的县令,只是这个人能力不足,连一个县都治理不好,又如何能够委以重任。可提拔另一个有些贪污劣迹的县令,二人又不太愿意。

见卢植蔡邕不说话,刘福笑着说道:“两位恩师,不必犯难,其实这事很好解决。那个清廉的县令我会把他交给司马防,而那个有劣迹的县令,我会将他平调到另一个穷困的地方。”

“为何?”

“御史台需要懂得自律,清正廉洁的人,而地方的建设则需要有才干的人。他贪污我不怕,千里求官只为财,但这个求财必须要有个度。如果能够让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富足安康,那给自己捞取一点好处并不是什么大事,百姓也会容忍这种事情。但如果一方百姓已经够苦了你还想要从他们身上捞油水,那这个官就该死了。”

“主公不担心这样会助长那种官员的贪腐?”

“担心啊,所以御史台、监察司需要睁大眼睛。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听到刘福这话,蔡邕还想要说些什么,一旁的卢植伸手扯了扯蔡邕的衣袖,示意蔡邕不用再说。蔡邕虽然不解,但还是选择了闭嘴。在回学院的路上,蔡邕不解的问卢植道:“子干你方才为何阻止我继续劝说主公?”

“伯喈,你希望将主公教育成一个正人君子?”卢植有些纳闷的反问道。

“……正人君子不好吗?”

“正人君子当然好,只是主公的身份,注定他成不了正人君子。伯喈你知道吗?主公今日所说的那番话,我听后感到很欣慰。”

“欣慰?”

“是啊,在你我眼中,主公就是我大汉的中兴之主,可正人君子是成不了中兴之主的。想要振兴大汉,主公就不能做正人君子。而主公的用人之道,正是应了那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很好。”

“可这样一来,主公的声名……”

“主公要什么声名?他需要的是振兴大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主公就算是变成一个小人,我也不会有半点的不满。你还记得主公曾经对我们说过的厚黑二字吗?”

“……你是说那回主公跟我们闲谈时所说的但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厚黑之辈?”

“是啊。这话虽然听得刺耳,但仔细想想,还真是如主公所说的那样。就拿咱们大汉的开国君主高祖来说,开始不过一亭长,但最后取了天下的,却是他。他凭得是什么?论勇武,论人品,他似乎都比不上楚霸王吧。”

“子干慎言!”蔡邕有些紧张的提醒卢植道。

“伯喈你紧张什么?这话可不是我说的。”卢植见状笑道。

“我当然知道评价高祖的话是主公说的,可你这样说,万一被有心人知道了,说不定就会惹来一场麻烦。”

“你呀你呀……不要一天到晚的待在书房里足不出户,就知道研究你那些宝贝古籍。抽空多到学院的辩合台去转转,听听那些学子的言论。”

“怎么?难道那些学子什么都敢说?”

“有主公亲笔所提的‘言而无罪’四个字在,他们有什么不敢说的。不瞒你说,当初辩合台刚建成的时候,我去听了几回,每回都是听得心惊肉跳,差点让人把那些上台辩合的学子给抓起来。”卢植闻言笑道。

“那现在呢?”

“现在?听多了也就习惯了。感觉这样也挺好,让自己的观点有一个说的地方,及时知道自己观点对错。对了,今日正好有一场辩合,你不妨随我一起去听听。”

“好啊,知道今日辩合的论题吗?”蔡邕点头问道。

“不太清楚,辩合的论题除了辩合的双方知道,想要知道论题只有在辩合开始前才能知道。”

兴汉学院的辩合台是刘福在关中科举举办了之后才命人修建了。郑玄一开始挺高兴,不过在看过刘福派人送来的辩合论题以后,差点被吓死。不过好在辩合台上的学子虽然在辩合的时候讨论激烈,但却并没有什么过激的举动。而在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后,辩合台已经不会主动出题,而是由观点不同的学子向辩合台申请,然后在辩合台上一较高上。

卢植和蔡邕来到辩合台的时候,辩合台已经人满为患,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满了人。不过以卢植和蔡邕的身份,他们想要占个前排还是没有问题的。

来到辩合台下的前排坐定,卢植跟蔡邕就看到了挂在辩合台上的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今日辩合的论题,“天圆否?地方否?”

。。。

第214章天赐玉玺

上联:话,不说不透;

下联:理,不辩不明。()

横批:言而无罪。

许多时候,误会的产生就是因为四个字,语焉不详。因为种种顾虑,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倒说了不少,结果就导致产生了误会。而人又是这世上好奇心最重的生物,越是明令禁止的东西,人深藏在灵魂深处的好奇心越是对那些东西感兴趣。

言论自由,这是刘福一直坚持的。只有让百姓把心里藏着的话说出来,才能切实明白百姓究竟在想什么,有什么诉求,有什么愿望。合理的采纳,不合理的驳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开诚布公,才能消除隐患。

阻塞言路,偏听偏信,自以为是,除了加剧百姓的不满,更会动摇国本。一个连真话都听不得的统治阶级,又怎么可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

刘福并不担心放开言论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百姓通过言论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真正的决策者却是自己,有军队在手,即便是有心作乱的人,也要掂量掂量闹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辩合台的建立,一方面是给学院学子一个发出自己观点的地方,另一方面就是刘福想要通过辩合台,了解治下百姓的内心想法。辩合台并不是设立在学院内,而是在距离学院并不远的一处空地上,除了辩合的高台外,四周围无遮无拦,任何人只要想听,那都可以去听。说得令人信服,自然可以获得掌声,要是说得不怎么样,那就只能得到嘘声了。

辩合台的出现,给了许多对现状不满的人一个发泄的场所,也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没有了表现的舞台。在公共场合,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想要散布一下自己所编的谣言,往往就会遭到周围人的呵斥或者鄙夷。

蔡邕欣赏了一次辩合,立刻就被辩合台的方式所吸引。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在蔡邕眼里,辩合台是个好东西。以至于在日后,蔡邕成为了辩合台的常客,并且在他的带动下,那些学院里一心做学问的名士也变得开始经常在学院外走动。

书本上的知识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变成有用的学问,照本宣科,一切以书本为主,那往往会出现失误。都是有头有脸的大儒,万一因为没有结合实际而出丑,那可真就没脸见人了。

通过自身的切实感受,关中的大儒们愈发坚定了关中王刘福就是大汉的中兴之主,请求关中王再进一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以前也有人上奏请求关中王再进一步,但关中王始终没有采纳。而这次,随着这些大儒的加入,请求关中王再进一步的声势更大了。

与关中此起彼伏的呼声相比,许昌皇宫内却是死一般的寂静。在得知关中上下正在众口一致的劝说刘福再进一步的以后,现任天子刘协被气得三天吃不下饭。在刘协眼里,关中上下全是乱臣贼子。可除了躲在深宫里咒骂几声,刘协一点办法也没有。自从上次派人行刺关中王失败以后,虽然关中对外说是外族所为,但与许昌的来往,可以说是基本断绝。

刘协在皇宫里虽然不用担心吃穿用度,但想要收买人心,却缺乏财物上的支持。光有空头许诺,鬼才愿意跟你混!像伏完、杨彪这种跟随刘协来到许昌的老臣,那就是一只只老狐狸。当初选择支持刘协,那是因为除了刘协,他们别无选择。可现在,关中刘福异军突起,给了他们另一个选择。虽然二人拉不下脸去抱刘福的大腿,但打发自己族中子弟去学院就学,这点事还是能做的。

不光是伏完、杨彪这样做,就连曹操,也将自己的三子曹彰、四子曹植送去了关中,反正有曹昂暗中照应,也不用担心会出什么问题。至于刘福是否会借机用曹彰、曹植要挟自己,曹操倒是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现在让曹操感到郁闷的是其他事情。土豆大丰收!这本来是好事,有了这些土豆,百姓不会再饿肚子,军队也不需要抢夺百姓的口粮。可问题是,太多了。在第一次丰收的时候,曹操亲眼见识了土豆的神奇,高兴之下没有考虑后果,下令所有丰收的土豆全部做种,结果等到再次丰收的时候,看着堆成了山的土豆,曹操很是开心,但在听完谋士荀的话以后,曹操是再也开心不起来了。

吃不完!就算发动自己治下所有人顿顿吃土豆,也吃不完这次丰收的土豆,而且更要命的是,除了关中外,大汉各州郡此时也面临着与曹操同样的问题,连外销这条路也走不通。

曹操正与众谋士头疼土豆的处理问题,就连养病中的戏志才都被惊动,可任凭戏志才等人足智多谋,也没办法让多出来的土豆横空消失。这是粮食啊,浪费的话不知道会不会惹来天谴!

“唉~以前没粮食的时候头疼,现在有粮食了还头疼……”曹操忍不住摇头苦笑道。

“主公,大公子来了。”许褚匆匆走到曹操身边,低声对曹操说道。

正心烦的曹操闻言皱眉问道:“子恒来这作甚?”

“……主公,不是子恒公子。”许褚低声说道。

“唔?”曹操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急忙问道:“他现在人在哪里?”

“正在丁夫人那里。”

曹操听到这话,起身与众人打了声招呼,随即急匆匆的往外走。戏志才等人见状不由感到奇怪,纷纷看向许褚,不过见许褚板着那张脸,众人便知道问许褚肯定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