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1257章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1257章

小说: 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仔细考虑了一下各方面的战局,杨震最终同意了老总的要求。不过在锻炼的方向之上,在慎重的考虑了一下之后,杨震决定将吕公堡一线,眼下已经不足一个大队的六十六旅团残部,移交给南下的晋察冀部队。

杨震选择将吕公堡一线战局,交给老总准备抽调的晋察冀南下部队,还是有一定考虑的。吕公堡眼下所剩的残敌,已经不足一个步兵大队。除了半个重机枪中队的三挺重机枪,以及一门迫击炮之外已经无重火力。

最关键的是残存的日军,困守在吕公堡粮弹两缺。本就不是很强的战斗力,也已经下滑到了谷底。能够存活到眼下,是因为始终没有增加兵力投入的杜开山,投入的兵力始终不是很充足。

虽说这个六十六旅团与日军正规野战师团相比,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装备都差了许多。但是毕竟是一个完整的旅团的编制,杜开山拿说是两个团,其实加起来只有一个半团兵力,虽说有坦克的配合。去解决这个六十六旅团,多少还是显得有些实力不足。

倒不是杜开山大意,而是这个六十六旅团让他实在提不起兴趣来。与其一交手,杜开山就发现该旅团无论是攻击意志,还是战斗素养都与以往历次交手的日军不同。不仅装备很差,而且兵员的素质很有问题。

该旅团所属兵员之中,真正的青壮年数量并不多。普遍都集中在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岁左右。而部分兵员的年龄,则明显还未成年。老的老、小的小,很是不成正比,十六七岁的少年兵占了很大一部分。

该旅团原本不多的骨干和精锐,在突破子牙河防线,以及向河间侧翼进攻的时候。在那几个小时的苦战之中,基本上已经损耗余烬。剩下的老弱病残,战斗力与日军精锐相比,几乎是天差地别。

面对这样的日军,实在让见惯了关东军精锐的杜开山,怎么也提不起兴许来。原本按照他的计划,他还是要在增调一个团的。但一交手之后他立马就兴趣缺缺了,只是以现有的兵力层层扒皮。

不过这个六十六旅团的残部,虽说还在苟延残喘。但四天的激战下来,残存的兵力已经被分割为两半。其真正本就不多的锐气,早就已经消耗干净。这个时候让新部队拿着练手,也算是一个相对好的时机。锻炼部队这不是问题,但尽可能还是要你挑选软柿子捏的。

至于这几个新编成的旅,杨震还是了解的。这几个旅的老底子,其实都是去年在收复察哈尔之后,晋察冀军区组建冀察军区各个军分区的时候,组建的独立团以及直属一个旅。说是新编部队,倒也不算是新兵。只不过自组建以后,一直因为作为地方部队,没有拉上战场而已。

这几个旅都是清一色的三八式步枪,每个班一挺九六式或是歪把子轻机枪,营有六挺九二式重机枪。团有日造九十毫米迫击炮,旅炮兵有四门四一式山炮和八门德制IG十八型七十五毫米步兵炮。虽说以日械为主,但是整体来说装备还算不错。

随着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以及四三年苏德战场的几场大战下来。抗联用自己制造的冲锋枪与粮食,从苏联人手中交换过来的德制轻武器数量越来越多。眼下除了山东之外,其余的各大区主力部队,都已经是清一色的德械轻装备,已经无日械装备。

尤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一个步兵班两支MP四零冲锋枪,一挺MG三四或是四二型机枪,步兵清一色的九八K步枪,每个步兵连两支火箭筒。营有六零炮,团有无后坐力炮和八二迫击炮,旅炮兵营有山炮和步兵炮。

原有的日械和杂械轻武器,已经基本上全部移交给地方部队或是作为库存。这几个旅使用的日械,就是利用主力部队换装下来的装备组建的。整个抗联的日械弹药,现在已经全部停产。抗联将所有的库存日械轻武器弹药,已经全部转交给了关内各个部队。

不仅关内部队,大量装备了从苏联搞来的二手德制装备。甚至抗联部队除了老部队之外,新组建的部队配备的冲锋枪,也从原来以自己制造的为主,转为德制MP四零冲锋枪。原来准备装备自己制造的冲锋枪,都被苏联人给要走了。

苏德战场上的苏军战损巨大,轻武器损失的数量更是惊人。一个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军损失了二百四十余万人。这还不算同期苏德战场,其他方向的损失。整个斯大林格勒会战用来填坑的苏军,甚至一个师只有一半的人配备了轻武器。

苏式轻武器制造虽说简单,但是再简单的武器,毕竟还是要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生产的。在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在重武器上的情况之下,这轻武器的生产与制造,就多少就有些忙不过来。

眼下的苏联人轻武器的产量,远不如杨震所知道的那段历史上那么巨大。过大的人力消耗,对军工产业也产生了相当致命的影响。在还要保证重武器生产工人数量的情况之下,面对轻武器的巨大消耗,苏联人很是头疼。

尽管苏联人想方设法的增加产量,但各种武器装备从步枪到手枪,从冲锋枪到机枪没有一样不缺。战损过大的苏联人,实在有些忙不过来。即便斯大林格勒会战之中,苏德战场的形势,对于苏联人来说也有一定的缓解。但轻武器永远是战场上,损耗最大的装备。

虽说缴获了德军大批的轻武器以及弹药,但是口径毕竟不同,这无疑会造成后勤上的相当麻烦。在轻武器的产量,有些跟不上部队扩编以及损耗的情况之下,苏联人便将目光转向了有部分武器口径与自己通用的抗联身上。

所以在斯大林格勒会战还在进行着的时候,面对着轻武器巨大损耗留下的缺口。苏联人就一下子就提出,要求抗联为其制造二十万支冲锋枪。并表示今后交换德国战利品,可以减少粮食的配额,增加轻武器的比例。

面对着苏联人提出的这个要求,杨震当时就表示了拒绝。开什么玩笑,在抗联还要满足自身与关内部队需要,以及自身的产量也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之下,哪有那么大的产能,去一下子给苏联人提供这么多的冲锋枪?

杨震表示可以将抗联手中库存的,主要是缴获蒙古人的那些苏式轻武器,全部转交给苏联人。并可以考虑酌情增加一部分冲锋枪的供应量,但是二十万支的这个数量,抗联实在拿不出来。

尽管眼下抗联的冲锋枪,只是配置给后勤、警卫、文工团等非一线作战部队,以及作战部队之中的炮兵、通讯、医护等非一线作战人员。在抗联虽说已经不再是一线步兵的主装备,但在关内部队需求量很大的情况之下,这个数量也是实在无法满足。

在还没有想到这是自己私下搞出来的小动作,引发的连锁反应的杨震看来,苏联人这个要求纯粹就是敲诈。他们虽说自身轻武器损耗量过大,但是自己的产能如果充分发挥,还是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这个时候向自身军工能力并不足的抗联,提出这个要求纯属借口外加敲诈自己。

第1926章德械化

最关键的是抗联在眼下轻武器的生产,已经主要集中在部队主要装备的自动步枪、班用机枪,以及通用机枪之上。而且为了减少轻武器的口径种类,除了为关内部队制造一部分冲锋枪之外,抗联自身冲锋枪需求已经降低很多。

这种武器的制造与生产数量,其实已经在不断的减少。而且随着部队在不断的扩编,制式武器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抗联眼下的军工产能很大一部分,都要满足自身主要制式武器的需要,剩余的产能相当的有限。

至于冲锋枪的产量,在关内部队交换来的德制冲锋枪,已经开始陆续大量进入部队的情况之下,已经是一压再压。满足苏联人的需要,不仅要对生产线重新进行调配,而且还要减少抗联自身轻武器的产量。

同时在还要对苏联人转交过来的战利品,进行维修的情况之下,也实在没有那么多的产能去满足苏联人过大的胃口。二十万支冲锋枪,对于美苏来说,也许可能就是一个季度,甚至只是一个月的产量。

但是对于抗联来说,却是要三到六个月的产能才能满足。这还是要将其他所有的轻武器生产,全部停下来的情况之下才能满足。这还没有将原本就相当紧张的军工原料,改变使用方向所造成的损失。

在自身军工生产重点方向已经转移,原有的储备,已经大部分给关内部队换装的情况之下。苏联人提出的这个数字,让杨震的确相当的为难。不仅实在拿不出来这么大的数量,而且杨震也认为没有义务去为苏联人做这些。

当然如果紧一紧的话,倒也不是完全拿不出来。如果将抗联目前所有装备的冲锋枪全部收回来,再加上补充给关内部队的冲锋枪,也全部收回来的话。以及自身始终保持着两万支左右的库存,在制造一半的数量也就差不多了。

但问题不是那么的简单,抽调回来的这些轻武器留下的缺口,是需要同类武器去填补的。而且下发部队的那些武器即便抽调回来,也是需要重新翻新和维修的。这也是一样要占据东北眼下,已经使用到极致的产能,这还没有算上对军工原料的消耗。

再加上杨震认为东北没有义务,为苏联人去做这些。而且杨震也不想让东北局与抗联,成为苏联人想要什么,就拿什么的兵工厂。原来给关内部队换装的德制装备,都是抗联用粮食换回来的。眼下抗联没有这个义务,去为苏联人生产轻武器。

可发现训练一个冲锋枪手的难度,远远低于一个步枪手。同时在苏德战场眼下的情况之下,冲锋枪是一款性价比相当高的武器的苏联人。却坚持要求抗联提供自己要求的二十万支冲锋枪,并在战争期间每年都提供部分类似武器。

抗联制造的使用弹匣的冲锋枪,虽说在单位弹药携行数量上,不如他们装备弹鼓的冲锋枪。但是结构甚至更加简单,性能也更加的可靠。最关键的是使用的弹药,与苏军冲锋枪使用的弹药通用。这对苏联人眼下损耗过大,补充不足的情况之下,对苏联人诱惑力是相当大。

在杨震拒绝了这个要求之后,苏联人也毫不客气,表示如果杨震不答应,将停止向抗联转交他们所需的德制武器,并直接扣押了原计划转交的一批德制轻武器以及火炮。同时不断的向延安施压,要求延安逼着杨震同意。

这件事情搞的相当大,不次于那次相互扣押援助物资和装备的事件。而且闹的之大,甚至惊动了美国人。最后在专程赶过来的副主席、代参谋长,以及美英两国驻苏军事代表团长的协调之下。

在经过一番争吵之下,杨震最终有条件的答应了苏联人提出的这个数字,并且同意将抗联库存的苏制轻武器之中,主要是当年缴获外蒙军队武器装备之中,挑选可用的翻新后转交给苏联方面。

作为补偿,苏联方面则同意削减一部分粮食的供应量,以缓解抗联承受的经济上压力。但是在煤炭的供应数量,苏联人却拒绝做任何的削减。不过苏联人也同意,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抗联棉花的供应量。

而对于苏联人,这种时不时搞出来一些动作的做法,也相当头疼的美国方面,则答应安排加拿大的兵工厂,在四三年下半年之前,为抗联再生产三万支勃朗宁M一九三五手枪,以及提供一部分九毫米冲锋枪弹。

同时提供一批美英在北非战场上的战利品,主要是机枪和冲锋枪,以及相对应的弹药。外加两万条卡宾枪,以及六百万发卡宾枪弹。抗联为苏联人生产的所有武器,所需的军工原料和设备都由美国人提供。

而且这批武器和物资,不计算在抗联的援助份额上,都算在苏联人的头上。也就是说这次交易是苏联人提供原料,由东北为其生产和制造,他们所急需的轻武器。虽说东北方面占用了部分已经很紧张的产能,但是毕竟也换回来了一部分的机器设备。

不过虽说美国那位驻苏军事代表团长,对杨震不要他用美制汤姆生冲锋枪,补充将自己冲锋枪提供给苏联人后留下缺口的建议。却要二手德制冲锋枪的建议,多少有些大惑不解。但美国人的慷慨,最终还是缓解了当时尴尬的情况。

在这个协议之下抗联将原有的库存,全部转交给了苏联方面。中央也电令换装的各大军区,将抗联提供的自行制造的冲锋枪,又全部收缴了上来运回东北翻新,上交之后留下的空缺等待苏联人转交的德制冲锋枪重新补充。

抗联自己除了前十个师装备的冲锋枪,以及留下作为应急储备的总共四千支之外,其余的已经在美国人答应的卡宾枪和手枪到位之后,在四三年上半年连同库存,全部移交给了苏联人。这次移交给山东军区的两千支自己制造的冲锋枪,可以说已经是抗联最后的库存了。

除了留下部分自用之外,将所有库存的七点六二毫米手枪弹,全部转交给苏联方面。除了十个师还保留一部分自行制造的冲锋枪之外,抗联部队从十一师开始到新组建的部队,原来装备的炮兵等非一线作战人员,则普遍更换了德制冲锋枪。

到了此次会战之前,除了山东军区还有一部分抗联制造的冲锋枪之外。整个关内部队装备的冲锋枪,已经全部都是清一色的德制冲锋枪。而且整个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战略区,主力部队已经全部的德式化,原有日械与汉阳造一类的老枪也已经彻底淘汰。

用军委的那位代参谋长的话来说,重庆方面从中原大战之后,到七七事变之前苦心经营,搞了近十年的所谓德械师。结果除了钢盔和水壶之外,武器装备最多只能在口径上,称之为德械。

眼下装备最差的十八集团军,几乎所有的主力部队,反倒是借光成了真正的德械师。除了钢盔是美制英式,以及身上的军装之外。轻武器除了部分国造马克沁重机枪之外,基本上都已经清一色的德械化,就连重武器也配备了一部分德国造。

不过相对于抗联自己制造的射速更快,但是精度略差一些,更注重以火力密度取胜的冲锋枪来说。对于这些射击精度相当高,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精度冲锋枪,虽说射速略低但更受关内部队欢迎。

毕竟抗联自己制造的射速近七百发的冲锋枪,在关内部队很多指挥员看来,与那些德造机枪一样,实在有些太过于浪费子弹。对于长期只能依靠缴获、收集,才能获得补给。已经养成节俭习惯的关内部队指挥员来说。

这一开枪子弹像雨水一样泼出去的武器,让相当一部分的指挥员很是心疼。两支冲锋枪交叉火力,的确可以覆盖一条街道。可这两支冲锋枪几十分钟之内,可以打光一个连的弹药储备。

抗联的冲锋枪那都好,结构也简单。就是有一点,这高射速也意味着太浪费子弹了。关内部队不是没有装备过冲锋枪,无论是当年各个派系大大小小兵工厂,仿造的德式MP十八冲锋枪,还是晋造的汤姆逊冲锋枪都使用过。

不过即便是性能最好的原装进口德制MP十八冲锋枪,最大射速也只有四百发。使用量最大的地方各个派系,自行仿制的参差不齐的产品射速则更低。像抗联制造的这种射速高达近七百发的冲锋枪,实在是没有用过。

德制冲锋枪的射速,虽说只有五百发,但射击精度极高。可以在有效射程之内,既可以满足相对精确的射击,也能保证必要的火力密度,更适合讲究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关内部队使用。

所以这个交换杨震虽说不满意,但是在美援卡宾枪到位,以及苏联转交过来的二手货到位之后,也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结局。苏联人虽说受制于缴获的数量,未能做到一对一的交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