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重生大唐皇太子 >

第57章

重生大唐皇太子-第57章

小说: 重生大唐皇太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绩不愧是历经三朝的老臣,转瞬之间便明白了李治究竟为何如此生气。当下心中一凛,沉声说道。

“西征大胜本为我大唐之幸,然我大唐向来以军功为重,概无功高盖主只说,如今守约立下如此大功,却因一纸奏章,毫无证据之猜测,被陛下卸去官职,夤夜召回长安接受审讯,老臣历经三朝。未曾见此奇景!老臣斗胆问陛下一句,若只凭一纸猜想便可将我大唐三十万大军的主帅定罪,日后又有何人胆敢继续领兵出征!”

老李说的很不客气,但是李治却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愤怒。反倒脸色稍缓。

李弘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老狐狸能够混迹三朝果真不是个没脑子的主,这几句话虽然看似是在指责李治,言语之中甚至不甚恭敬。

但是以老大人曾为帝师的身份,如此说倒也不为过。

最重要的是,李绩对李治的心理把握的相当准确。

他清楚的明白今天武将齐心请愿的行为触及了李治的底线,如果军方真的如此齐心协力对抗文臣。那么很可能会超脱出皇帝的掌控,成为威胁皇权的利器。

这才是让李治如此暴怒的最大原因。

李绩的这几句话看似平淡,但是其实是在变相的向李治解释。

军方内部并非毫无隔阂,也不是如此齐心协力,只是因为裴行俭的遭遇起了兔死狐悲的感觉。

所以才如此齐心的上奏。

“李中书,英国公所说你如何解释?”

李治的面色缓和下来,对着李义府问道。

“回禀陛下,臣身在京中,并非身在阵前,对于此等大事自然缺乏证据,然种种迹象表明裴将军嫌疑重大,臣身为宰相,自不能坐视此事演变下去,密奏陛下乃是应有之意。

至于召裴将军回京,自是因为如此大事,不得不查,亦不得不辨,陛下今日准裴将军进殿自陈,即是为查明真相而来,若裴将军持身公正,又何惧对质,陛下明察秋毫,自会还将军一个清白!”

李义府倒也机灵,一番话说下来,不仅把自己给择了出来,而且竟像是裴行俭心虚了似的,还小小的捧了李治一把。

“陛下,裴将军素来严正,此次虽急功近利,但却是为我大唐着想,何况前方军情瞬息万变,裴将军临机专断也无不妥,何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时不查有些许过错也不掩其大功。”

刘仁轨跟着出位说道。

倒让李弘的眉头一皱,这个老家伙怎么会帮裴行俭说好话!

别人不知道,但是李弘既然有意重用军方,自然对军方内部的势力有所了解。

虽然如今的军方看似铁板一块,但全是因为有李绩在那镇着。

实际上军中已经分裂为了好几派,最强盛的莫过于受李绩支持的裴行俭一脉,但是除此之外,以刘仁轨为首的另一脉也有不小的势力,隐隐有和裴行俭抗衡的趋势。

当然,军中还有其他的一些势力,整个形势复杂的很,不比朝堂上简单多少,但是目前来看,仍然是这两脉势力最大。

若是真的扳倒了裴行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刘仁轨。

李绩毕竟已经老了,军方的接班人也不是他能够一手决定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刘仁轨和裴行俭在李治心中的分量都不轻,否则也不会有现在军方的局面。

现在这个情势上,刘仁轨站出来替裴行俭说好话,李弘本能的感觉这家伙没安好心!

ps:感谢书友立立之之,白杰1,流泪的十字,99yu的打赏,感谢书友十九平方的评价票。

第一更!

求收藏,求推荐,跪求首订啊亲们~~~

上架感言

上架感言

马上就要上架了,首先感谢主编锐利大大,责编皮蛋大大一直以来一直对月麒的帮助,以及那么多的推荐,月麒发自内心的感谢!

但是……就这么猝不及防的要上架了!

编辑大大通知周五上架的时候月麒还愣了一会,一转眼皇太子已经快要三十万字了。

这两个月以来,收获有赞誉,也收获有谩骂和嘲讽,当然更多的是书友们真心的建议。

话说第一次上架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关于书评区提出来的一些问题,想跟大家聊一下。

唔,该从何说起呢……

月麒是第一次写书,新人未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月麒尽力在避免,但是还是会存在一些硬伤,在此先对各位书友说声抱歉,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于皇太子的支持。

啰嗦了这么多,咱们进入正题。

百度上盛唐的定义是唐玄宗开元时期二三十年的时期,但是昙花一现,到了玄宗后期就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但是说实话,任何一个盛世都不会如此短暂,武后时期到玄宗时期,大唐的经济,文化,民生都达到了顶峰,但是惟独边境不宁,军事地位早已没有了初唐之时的绝对优势。

所以玄宗时期才不得不重用藩镇,给予节度使更大的权力,以求得边境的安宁,玄宗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即使是在后期,也不可能完全失去判断能力,重用藩镇的决定,实际上是从玄宗初期就开始的,逐步加大了藩镇的权力,以至于最后尾大不掉。

玄宗不是没有看出重用藩镇的危害,但是当时的边境已经一片糜烂,强敌环伺,所以不得不给予藩镇更大的权力,只能说,玄宗最后信错了人,最后才酿成了安史之乱。

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不能仅看它的民生问题,还要保持好他的军事地位,否则就会让这个国家有倾覆之危,当然,这和穷兵黩武不是一个概念,其中的度要把握好。

而这一切就要归咎到武后时期的统治了,武后一介女子,改朝换日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阻力。

所以其对待高层的政策也是以严酷为主,吕思勉先生的一本著作中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并且总结了武后政策的四点恶影响。

包括重用奸佞,滥杀李氏宗族,大开幸进之门,专注防制国内,忽略了对外的压制,以至于突厥,契丹蹂躏河北,十万大军而不能御,吐蕃强盛,令西边也时常告急。

也正是因为武后滥杀李氏势力,使得在军事方面,大唐在高宗之后,鲜有名将出现,最终迫使玄宗为了解决边境问题,重用藩镇。

可以说,安史之乱的祸根在武后时期就已经埋下了。

还有就是武后的滥杀,导致初唐时敢言直谏的风骨之臣日渐凋零,凡是反对武后的大臣,皆被斩杀。

直到玄宗之时,方才有所缓和,相继出现了宗璟,张九龄几位风骨之臣。

所以武后在民生,经济等方面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但是实际上自高宗中叶以后,大唐的国威就已经不振了。

而唐朝的衰颓,也是从武后代替高宗的时候就开始了。

还有就是大家最近都觉得弘哥儿很窝囊这个问题。

其实在那个时代就要遵守那个时代的规则。

说实话,太子不是个好干的活儿,恰巧高宗朝又是一个无比特殊的历史时代,前文说了,李弘不受武后待见,而且因为李弘日渐长大会威胁到武后的原因,这两个派系天生就带有几分敌对之意。

李义府的嚣张在史书中有诸多记载,其人固然能力出众,但也狂傲自负,太子发展势力肯定会和他交锋,那么对方主动出击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有贺兰敏之,那个货就是个疯子加混蛋,月麒只说一件事,不是野史,正史记载,贺兰敏之强行ooxx了李弘的未婚妻,是真事!

而且当时他并没有遭到处罚,贺兰敏之是在几年之后才被杀的,而且是因为另外的原因。

所以书中虽然有些地方有漏洞,但是有些东西还是参照了史实的。

最后说弘哥儿窝囊的问题,我想问什么才叫不窝囊,贺兰敏之挑衅辱骂李弘,没有大耳刮子抽他吗?他策划皇城刺杀,最后不是被判斩立决了吗?李义府一再寻衅,弘哥儿不是在谋划着要扳倒他吗?

何况除了在李治和武后面前,弘哥儿就是在言语上也没吃过亏啊!哪一次不是他把别人气的半死!

贺兰敏月虽然在弘哥面前一句话也不弱,但是她手里的势力基本已经全归李弘了好不好……

至于势力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结交军方,建立东宫六率,收服贺兰家的情报网,最重要的是打击武后的势力,贺兰敏之死了,无论如何都是武后的威信被打击的最大,弘哥儿怎么能说是一无所获?

最后,月麒是第一次写书,bug难免,希望大家多多谅解。

今天上架,爆更十章,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一百三十六章:人家也会下血本!

“老夫自然不会胡言!”

李绩抬眼看了看李义府,虎目之中流露出一丝狡猾的神色,淡淡的说道。

转身拱了拱手,李绩对着李治说道。

“陛下,守约此次回京,不仅带来了阿史那伏念的降书,还带来了一封亲笔信,请陛下娘娘御览!”

李绩不紧不慢的从袖子里抽出一份书信,递给从御座旁匆匆下来的吴良辅,一脸的从容淡定。

倒是裴行俭一脸惊奇,他怎么不知道自己还带回来这么一封书信,别说是什么书信了,就是阿史那伏念的降书也没有带回来。

那如今李绩手中的究竟是什么?

众人各怀心思中,李治拆开了信封,仔细看了起来。

片刻之后,李治眉头微微舒展,没有说话,转手将书信递给了武后。

“陛下,依臣妾看来,此议可行!”

武后微微沉吟,终于开口说道。

殿内之人皆是一惊,尤其是李义府脸色明显变了。

没想到武后从大朝会开始就一言不发,一开口竟然是支持裴行俭的。

想也知道,李绩递上去的那封信肯定是对裴行俭有利的。

“宣!”

李治点了点头,淡淡的对着吴良辅吩咐道。

吴良辅从武后手中接过书信和降书,开始读了起来,略带尖利的声音穿透了整座大殿。

降书的内容乏味可陈,不过是一些公式化的语言,没什么可说的,无非是突厥仰慕大唐天威,然内部有小人作乱,幸得****出兵平乱,愿意代表突厥永世归顺大唐,称臣纳贡。

这些本是应有之意,倒算不得什么。

重点是刚刚李绩递上去的那封信,随着信的内容被李治公之于众。大殿当中一些人的脸色开始慢慢变得难看起来。

信并不长,言辞恭谨,充分体现了一个战败之国对于大唐的恭顺。

尤其是这封信乃是来自阿史那伏念的手书,分量更是重了许多。

在信中。阿史那伏念提出不仅愿意年年向大唐称臣纳贡,更是表示希望求娶大唐宗室之女作为阏氏,并且保证突厥三代之内皆与大唐联姻,更是言及,愿意将突厥汗位交给自己和大唐宗室之女的孩子。

这可就是下了血本了!

须知不论在哪个国家。血统都是极其严肃的一件事情,阿史那伏念提出和亲倒是在李弘的预料当中,但是他愿意将继承人定为宗室之女的孩子就出乎意料了。

历朝以来,和亲之事不再少数,但是凡是被送去和亲的女子,很少有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继承人的,甚至于有许多根本一辈子都生不出孩子,就是担心汗国的血统不纯净!

这其中的隐秘李弘知道的清清楚楚,所以才会对阿史那伏念的魄力感到震惊!

更重要的是三代联姻,才是让李治动心的根本。若是连续三代都是由大唐宗室的女子生下的孩子为继承人,那三代之后,这突厥的大汗几乎可以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唐人血脉。

就凭他在大唐的亲人纠葛,就可以保证突厥日后绝对不会再反叛大唐。

“陛下,阿史那伏念此举乃是狼子野心,切不可中其计谋啊!”

眼见李治和武后都十分动心,刘仁轨顿时急了,也不顾吴良辅信都没读完,就开口道。

要知道,裴行俭这次要是真的逃过了一劫。恐怕腾出手来立刻就会对付他。

“刘爱卿稍安,且听完!”

李治眉头一皱,显然对于刘仁轨这么毛毛躁躁的举动很不悦,但是还是平静的说道。

吴良辅愣了一下。便继续往下念。

只是接下来的内容更是让刘仁轨一阵心惊肉跳。

阿史那伏念还在信中言及,会派他的长子到长安城作为质子。

不由得让李弘心中点头,这家伙真是个识相的。

阿史那伏念的长子出身突厥的另一个大势力,是绝对不会被放弃的对象,把他送到长安作为质子,倒是真的不用再担心其反叛。

“陛下。老臣以为,阿史那伏念此举殊为可疑!”

刘仁轨咬了咬牙,继续说道。

“我大唐不过助其平定内乱而已,他却愿意付出如此代价,可见裴守约必然与其暗中勾结,蒙蔽君上,陛下不可不察啊!”

刘老头这回是豁出去了。

也不管事情究竟如何,一个劲的往裴行俭头上扣。

归正不能让他逃过一劫。

一言既出,众人的目光也投向了裴行俭,虽然刘仁轨的话猜测意味很浓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阿史那伏念此举的确惹人怀疑。

不过裴行俭却是面色平静,一言不发,一副清者自清的架势。

倒是李绩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嘲讽般的看着刘仁轨。

御座之上,李治眉头越皱越紧,冷声说道。

“刘正则,退下!”

这句话的口气相当不善,几乎已经是呵斥了,这么长时间一来,皇帝还是第一次称呼一个臣子的字,显然心中已经是十分不高兴了。

刘仁轨嘴唇蠕动了片刻,不甘心的退了回去。

紧接着,大殿内的众人就知道皇帝为何这副表现了。

因为在接下来的信中,阿史那伏念反常的向李治大肆控告了裴行俭一番,说他在突厥大肆杀戮,所过之处小儿不敢啼,毫无大国威严,更是屡屡侮辱于他,请李治将其严惩,以还突厥一个公道。

信件读完,李义府的脸已经阴沉的可以滴出水来了。

自己这一方刚刚弹劾裴行俭和阿史那伏念暗自勾结,接下来阿史那伏念就仿佛和裴行俭是生死大仇一般对着李治哭诉。

这岂不让自己刚刚的话成了笑话!怪不得李治对于刘仁轨如此生气。

何况阿史那伏念已经下了这么大的血本,让皇帝都忍不住动心,难道真的就这样放过裴行俭?

李义府眉头紧皱,出位说道。

“陛下,既然敌酋如此诚意,依臣之见,招降却也无妨!”

既然帝后都有这个意思,倒不如顺水推舟。

不过接下来,李义府又开口道。

“裴将军立下如此大功,不可不赏,请陛下允准,赐同中书省门下三品,入政事堂参知政事,军功加封开国公,以此方可酬功!”

ps:第三更!

求订阅啊亲们!

第一百三十七章:动手!!!

该死的,这个老家伙果然没安好心。

李弘心中暗骂。

这分明是捧杀!

无论是加封公爵,还是拜相入政事堂,都是极大的恩典,何况如今裴行俭还很年轻,这个时候给他如此荣宠,又加之在军中的威望,简直就要盖过皇帝了,李义府的话音刚落,御座上的李治看向裴行俭的目光中就多了几分不明意味的复杂。

看来不能再继续让这个老东西蹦跶了。

李弘眉头一皱,对着背后的戴至德等人打了个手势,众人立刻会意。

张文瓘最先反应过来,上前一步说道。

“陛下,老臣有本奏!”

口气严肃,隐约带着几分肃杀。

李治微微一怔,抬手说道。

“说!”

要知道,刚刚张文瓘并不是说要禀告,而是有本奏上,这就说明,张文瓘有另外的重大事情,但是这个当口还有什么更加重要的吗?

何况今天的事情虽然大,但是似乎和大理寺并没有什么关系,张文瓘为什么会出来。

心中的疑惑暂时压下了猜忌,李治的面上缓和了许多。

“回陛下,老臣弹劾中书令李义府,以权谋私,无视大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