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042章

将血-第1042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横来去,以大范围迂回,包抄,骚扰为手段的蒙古骑兵,被围于方寸之地,任他们的战士再是英勇无畏,再是不惧生死,也再无往日半点威风可言。

王胜保,陆相两部,轻松的两翼蒙古人残敌,开始向蒙古骑兵的两翼,发起了攻击。

骑军真正的重甲骑兵,终于第一次出现在了战场之上,也象征着,大秦的国力,再一次达到了一个顶峰。

沉重的马蹄声,让大地开始微微颤抖,一身重甲的秦军骑兵,终于出现在两侧。

此时,万余蒙古骑兵,慢慢猬集于大营之中,还在负隅顽抗。

他们不是没有想到,要在两侧迂回,拉开距离,摆脱这种令人极为无奈的窘境。

但他们混乱的建制,以及时间上,都不允许他们做出这样的战术动作,军令根本无法传达下去,他们此时还能聚集在一起,只能说他们的勇气可嘉,除此之外,再无亮点可言

两侧的蒙古骑兵惊慌的呼啸起来,并自发的开始催动战马,迎向敌人。

但一身重凯的重甲骑兵,在这样的战场上,足以称之为像蒙古骑兵这样的轻骑兵的噩梦。

撞击的闷响声中,蒙古骑兵,无论人马,皆被撞的飞起,他的箭矢,落在秦军骑兵的甲胄上,只能激发一阵叮叮当当的乱响,弯刀斩在上面,也只是一连串的火星。

间或有秦军骑兵,被射中甲胄缝隙,一头栽下战马,但更多的骑兵则是挥舞着他们特制的后背大刀,将失去马速,错身而过的蒙古骑兵一刀两段,并蛮横的一头撞进蒙古人的军阵当中,掀起一片片腥风血雨。

无可阻挡,蒙古人在这样的冲锋面前,往往要付出几倍或者十几倍的代价,才能将一个这样的钢铁怪兽杀死。

这无疑是他们所见过的最为可怕的怪物。

蒙古人的勇气,在迅速消失,他们也是人,也会疲劳,也会害怕,也会惊慌失措,只是因为他们在寒冷严酷的环境中,生活的太久,所以极为顽强罢了。

太阳渐渐升上头顶,却被浮云所掩盖,在大地上留下斑斓的光影。

战事终于来到尾声。

秦军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象征着胜利的到来。

蒙古军崩溃的很快,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便是此战的收尾了,每个秦军将士都知道,追亡逐北,将是他们现在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

乘胜追击,秦军略略打扫了一下战场,便开始以王胜保,陆相两部为先导,快速北进。

至此,两个蒙古万人队,多数覆灭于此战当中。

蒙古千户博尔忽战死,蒙古千户赤老温战死,以下百户等蒙古将领,多数战死于开封城下。

俘虏的蒙古骑兵,有两千余众。

他们和草原上的其他部族并没有多少区别,在失去作战勇气之后,迅速的选择放下武器,做好了成为奴隶的准备。

但这里不是草原,大将军赵石一声令下,俘虏被集中于一处,围上来的秦军士卒,刀枪并用,立时将两千余蒙古降卒屠戮一空。

蒙古人的尸体,密密麻麻堆叠在一起,并被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干净净。

蒙古骑兵,第一次被成建制的消灭于战场之上,见证者,却只有他们的敌人。

而且,悲哀之处在于,这些大秦士卒,除了胜利的喜悦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因为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时代,离他们还很遥远。

他们比蒙古人更加的骄傲,胜利的到来,也显得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当秦军大军,出现在黄河岸边。

正在正相抢夺渡船的河北溃卒的命运,也就已经注定了。

蒙古人为他们赢得了逃走的时间,但可惜的是,能够在此战中逃脱的人,屈指可数。

对岸已被秦军占据,逃上渡船,也只能顺流而下。

而大部分河北兵马,并没有这样的幸运,在秦军到来之后,纷纷跪倒在黄河岸边,等待最终命运的到来。

赵石这一次,仁慈的多。

令张柔等降将,收拢降卒,做好进军河北的准备。

三天之后,赵石已经身在黄河北岸,此时,有人将燕王李任权的人头,送到了他的。

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发生了太多次了,所以不用怎么惊讶。

李任权本想逃去山东,却为心腹所杀,人头也被送了回来,至于他的儿子和义子的人头,只能说是附带而已。

赵石并不怎么关心这些,李任权,早已是冢中枯骨般的存在,当年他就不曾将其放在眼中,今时今日,更是如此。

他要的是河北,李任权是生是死,在他看来已是无足轻重。

但李任权,对于京师的君臣们而言,意味可能不太一样。

所以,他立即命人,将李任权的人头送去了长安,这位大秦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一位叛将,终是身死异乡,做了无头之鬼。

汇合了段从文部,兵力骤增的秦军,前面可谓是一片坦途,燕城近在咫尺,其他府县,传檄可定。

毫无疑问,河北此时差不多已然算是归于大秦治下了。

只是此时,北边张锋聚部,正在面临四万南下的蒙古骑兵的考验,带领他们的,则是成吉思汗,铁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古北

张锋聚部有着自己的窘境。

兵力太少,时间紧迫,燕赵长城关隘又多,仓促之间,哪里顾得周全?

所幸,赵石给他的军令,也没强其所难,只让他紧守最近的古北口

实际上,从辽东南下,诸关隘多不胜数。

其中重要的,从动到西,有榆关,松亭关,古北口,野狐关,居庸关等要隘。

张锋聚不可能分兵,所以最终,他决定守古北口。

这不是挑挑拣拣的问题。

榆关不论,在千里之外,想要顾及也顾及不上。

其他诸险要,皆能通联河北,直入腹心之地。

其中,唯有古北,野狐两处,能容大军通行。

蒙古人屡走野狐岭,因为他们都是骑兵,在野狐岭战场,对于骑兵的限制要少。

但从野狐岭南下,需要走更远的路,只要他在古北口设兵驻守,那么蒙古人就算想走野狐岭也是不成。

古北在侧后,走野狐岭的话,等蒙古军大军尽出,他便可以从容封死蒙古军退路。

所以,历代以来,北人南下,古北,野狐,松亭必须齐齐在握,才能后顾无忧。

河北李任权部,能支持这么多年,还敢废弃其他关隘,只据守野狐一处,一来是不想自己分兵,让蒙古军有机可趁。

二来呢,也笃定蒙古人就算越过古北等处,也不敢置野狐岭于不顾。

蒙古人来去如风不假。但只要是大军。便有后路。蒙古军也不能免,侧后堪忧,蒙古军断不会率军深入。

所以说,守野狐,还是守古北,都差不多。

而野狐岭适于大军决战,张锋聚兵少,则守古北更为合适。

不过。蒙古援军若走榆关话,对秦军而言,就是有利有弊了。

有利之处在于,走榆关的话,路要远的多,到时,与秦军决于河北之内,那也许将是秋末的事情了,到了那个时候,秦军很可能已经合兵一处。严阵以待。

不利之处在于,那个时候已然是秋末。并不适合秦军作战。

战事一旦到了那个地步,整个河北都将沦为战场。

这不会由秦军的意志而定,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决定了,到了那个时候,两军必然纠缠于河北境内。

蒙古人肯定讨不了好去,但秦军在春天到来之前,很可能拿蒙古人也没太多办法。

实际上,真要是那般,河北必然如当年蜀中一个模样,不管谁负谁胜,河北地界定是一片狼藉。

最后的结果,能够想象的到,木华黎率兵肆虐辽东,蒙古人后路断绝,河北就将是蒙古骑兵的葬身所在。

但河北残破,秦军伤亡也应不小,北上辽东之事,可能生变。

朝中的大臣们,都在惦记着中原战事,当北上秦军顿兵河北,不能及时进兵的话,谁知道朝中那些大人们会怎么说?

大将军赵石不在朝中,皇帝耳根子稍微一软,辽东说不定也就成了安抚草原诸部的赏赐了呢。

这可非是凭空臆想,大将军赵石军功太著,为人所忌惮,也许,朝中很多人愿意在这个时候,给大将军使个绊子,让其功败垂成,留个把柄下来。

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就是说头儿了。

张锋聚不知道大哥自己是怎么想的,这些年书信往来,到也没少谈及河北,辽东诸地。

给他的感觉就是,为了诛除蒙古诸部,河北才是大哥选定的战场。

如果有机会的话,张锋聚觉得,就算蒙古人走的是古北口,大哥在恰当的时候,也会让他主动退兵,放蒙古人入河北。

这个地方,南有黄河,北边有群山阻隔,西边临太行,东接大海,草原骑兵到了这里,便如兽入牢笼,任你再是来去如风,也不可能一有不利,便远飙千里了。

如此雄伟壮阔的谋划,让张锋聚钦佩不已。

但话说回来了,他却不太汉家故地,已为胡虏肆虐多年,今日大秦兵强马壮,大军云集于此,却还要胡马践踏汉家山河,此为大秦男儿之辱无疑。

若能御敌于长城之外,不使胡马越雷池一步,方显男儿本色。

其实,这也正是很多军中将领和大将军赵石的区别所在。

赵石为了取胜,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道德上的约束,对他而言,少之又少。

其他人却有不同,若非万不得已,他们的顾忌便要多的多。

像张锋聚,是赵石结义兄弟,随赵石征战多年,对赵石奉若神明,尚且如此,遑论他人了。

这不是大将争功,自家得失所能完全解释的了的。

所以,张锋聚一到古北口,其实已经打定了主意,蒙古人不来则罢,若来古北口,他便率部死战,让大哥知道,所谓的蒙古诸部,也不过如此。

古北口长城,长有三四十里。

契丹人曾经略微修整过,到了女真人这里,古北口长城差不多便处于废弃状态了,除了驻守在这里收取商税之外,别无战事之下,古北口长城落寞已久。

城桓布满斑驳,衰败的样子,如同迟暮老人。

但这里,依旧是天下绝险之处,燕山山口凭空而开,潮河自此川流而过,夹着北风,南向河北。

左右两山对峙,山势峭拔,群峰林立。

这个时候,既没有铁门关,又没有水门关,燕赵长城随着山峦起伏,蔓延向两侧延伸,看上去气势恢宏,但却非常之单薄。

说实话,自汉唐以来,燕赵长城战事虽多,却并未起到他们应有的作用,改换主人的频率,不比北地该朝换代的频率低上多少。

匈奴人在这里徘徊过,契丹人在这里打过转,女真人也曾在这里咆哮过。

汉人更是走马灯般在这自家建的长城之上,改换着旗帜。

甚至于,后周强盛的时候,势力也曾延及于此。

现在,大秦的兵卒来了,却多少有点无奈的发现,这里和弃妇一样,可能多少年都无人问津了。

水路上,漫无遮拦,险要处,没有营寨驻扎,只一条城墙,还并不算高。

其实,这里和大同北边的长城也差不多,差不多只能起到预警的效果,任何一个强大自信的汉人帝国,其实都不会将蔓延万里的长城,视作真正的屏障。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气魄可嘉,可惜,落幕之时,还是君庸臣奸,内忧外患不绝,与先代并无多少不同

张锋聚部到了古北口,可没闲着。

水路上,以投炮守之即可,谅骑马乘风而来的蒙古骑兵,也不会舍了四条腿去走水路。

所以,依托的还是古北口长城,又在长城内外险要处,立下几座营寨,和长城互为支应。。。。。

张锋聚将中军大帐,设在蟠龙山下。

随即,又派出骑兵哨探左右,尤其是北边动静,蒙古军走榆关的可能性非常之高,若是那样的话,他也省心了。

大秦成武十五年七月末,河北天气渐寒。

张锋聚得报,蒙古军大举南来,方向正是古北口所在。

来的很快,斥候和蒙古军前哨往来纠缠,已经无法确切的探得蒙古军虚实。

当蒙古大军出现在古北口长城之下的时候,足有四五万骑之多。

这还不算,三日之后,蒙古军步军陆续到达,这些步军,都是蒙古人到了辽东之后,才出现在蒙古军当中。

他们中间,自然以汉军为主,其余各族,有女真人,契丹人,更多的则是辽东土著各部,这些山林野人,比之蒙古人更加原始,也更有野性。

这些年来,蒙古人陆续收服各部土著,成军万余。

可以说,来到古北口的蒙古军,乃蒙古人这些年积聚所在,漫山遍野而来,加上蒙古骑兵,足有十余万之多。

这样的大军,能如此快的出现在古北口长城之外,只能说明,蒙古人早已有备,不然仓促之间,根本不可能聚拢如此众多的兵马。

这也有些出乎了秦军将领们的意料之外,要知道,十余万大军,对于粮草辎重的要求有多高,谁都明白。

蒙古诸部就算占据了辽东,时日也断,作战上与其他胡人诸部也没什么区别,以快速挺进,劫掠地方为主要手段。

他们能不能让十万大军都吃饱肚子?这真的是个。

不过打起来,秦军上下就都明白了,这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是两码事儿。

苍凉的号角声,在古北口长城之下响起,胡汉两族,又一次,在这染满了胡汉两族鲜血的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兵戈相向。

这样的场景,已经发生了无数次,这一次,也没多少不同,结果,无论谁是胜利者,都必然会让鲜血将这里染成赤红。

(十月一了,虽然是休假,但事情比平时还多,吃喝玩乐,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阿草对这样的长假无感,过后只一个字,累,还不如平时上班轻松呢,到处堵车,到处都是人山人海,总觉得,这样的假期有点累赘,对于读者来说,最实际的,其实就是增加了很大的断更可能,呵呵,这两天阿草要是断更的话,大家不要抱怨,阿草也不想啊。)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序曲

程书奇站在城墙垛口处,目光沉沉,望着北边漫野而来的蒙古大军。

蒙古大军已经陆续开始扎下营寨,当然,在任何一个受过军事训练的秦军将士眼中,蒙古人立下的营寨,只能用混乱来形容。

如果,手握十万雄兵,像蒙古人立下的这样的寨子,在秦军攻击之下,很可能将是一触即溃。

但现在,攻守之势很明显。

秦军的兵力,以及这里的地形,都不容秦军做出那样凌厉的攻击。

程书奇暗叹了一声。

数载之前,他在草原归来,经受了塞外风寒的洗礼,看上去又黑又瘦,和当年那个笑眯眯的微胖青年,已经相去甚远。

他现在身有五品武职,领着两营人马,勉勉强强,算是可以独当一面了。

此时,跟他一起在大帅身边共事的张钰,则已经是四品宣抚使,离着大将军的位子也只半步之遥了。

万春年,也已经当上了镇守使,官职上,比他高了半品。

还有其。

作为大将军赵石的亲卫统领,这些年下来,却还身居卑位,这两年,军中一些闲话就没断过。

不过程书奇却并不在意,他只是有点觉着,愧对大帅栽培,有伤大帅识人之明。

其余的,他还真没当回事儿。

因为他自觉,才干不如张钰,勇猛不如万春年。要真说点什么出来。也就是比别人仔细了些。还时常被人说成是食古不化的顽固之人。

所以说啊,能坐到现在这个位置上,程书奇已经十分满足。

而且,前些时,随着大帅军令到来大同的,还有军察院来的一封调函,调他入京,到军察院任职。

他自觉。这应该是大帅的面子,而且,军察院的职位,和他的为人很相配,而现在掌着军察院诸事的,应该是大帅门生江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