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宋桃源 >

第270章

大宋桃源-第270章

小说: 大宋桃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眼看着高文举从箱盖部分又取出一件衣服来套在最外面,很熟练的将那壶箭甩到背上,左手中的长刀连着鞘,在甩了一个很潇洒的花子之后也被插到了背上,随后,再出现在鲁洪眼前的,就是一个穿着与所有将士有着明显区别的江湖侠士,再看到他的动作纯熟,丝毫没有生滞之感,鲁洪惊呆了,别的不说,那箱东西可足足有六七十斤的分量啊,他就这么轻松的披挂上了身,而且鲁洪更加震惊的发现,高大人身上多了这六七十斤的东西之后,似乎越发有精神了。天呐难道说,高大人真要和杨将军一起在城头参加守城之战么?这个消息对于身负保护高文举安全的鲁洪可是个严重的考验,身为军人,他不怕打仗,可他现在却要考虑高文举的安全,要是这位爷真的要留下来守城,自己可就晋升一级,要做亲卫了。这可是个玩命的活计,容不得半点马虎。鲁洪很为难的扯过老安,又去旁边嘀咕了。

高文举没心情理会他们,信步走近杨延昭,从身上摸出一支千里望来,向着北方看了一眼,很镇定的将千里望递给杨延昭,同时向西北方一伸手:“有动静了。”

杨延昭接过千里望,很熟练的向眼上一搭,并不大的镜头之中,一道粗大的狼烟几乎贴着地面向着眼前飘了过来,终于有人示警了不过由于阴天可视度和西北风的关系,狼烟并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效果。若不是有千里望这等工具,恐怕很难分清楚在乌云下滚滚而来的浓烟是示警的信号。

面色凝重的一众将官,站在遂城正北门的城楼上极目远眺,黑压压的乌云下,天地交接之处,一片蚂蚁般蠕动的物事正在缓缓靠近,是契丹骑兵来得好快

感谢rcliu同学的月票支持~

为了把这个时期宋军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给大家,老白费了不少心思,尽量压缩之后还是用了好几章的篇幅,抱歉明天,遂城之战将要打响老白请求各位书友火力支援谢谢啦

(  百度搜索)

003大权在握的牛人

003大权在握的牛人

在全大宋都认为可以抵挡契丹人最少半个月的十几座军寨阻拦下,契丹骑兵仅仅用了半天功夫就出现在了遂城将士的视线之中在杨延昭等人的注视下,契丹骑兵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滚滚而来,顺着西北风的方向一路狂奔,那万马奔腾的场面让所有的人瞠目结舌,心中的震惊简直不可言喻,尤其是那位一年有三百天都在粉头肚皮上埋头奋战的监军潘宁潘大人,此时的表现实在让人提不起鄙视的兴致。面如土色,浑身战栗,两腿发软,看样子还有些晕头转向,他身后稍稍好些的潘静赶紧上前将他架着,两人还在硬撑着观察。

俗话说人过一万,无边无际,人过十万,铺天盖地。如果规模的场面,别说战斗了,近些年连一道演习的机会都不多见了,许多新入伍的将士根本连见也没见过这么多人一齐行动的场面。在契丹十万骑兵滚滚而来的时候,虽然早就做足了迎战准备,但大多数威虏军的士兵还是被震惊的手足无措了。当那如雷的马蹄声彻底将城楼上将士们的声音淹没时,许多胆小些的士兵已经吓的抱头战栗不已,连看也不敢看了。

杨延归的卫队此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们匆匆的在士兵们之间穿行,不断的用手拍打着战友们的肩膀,提醒他们做好防范,打起精神来应敌。几个将领及时的分赴了战线各处去维持场面,杨延昭带着高文举孟良和老安等人扭身上了正门左方的箭楼,那里,是整个遂城北门的制高点,虽然往往是最危险的地方,但却是整个战场上唯一可以统揽全局的所在,那才是指挥官应该呆的地方。

契丹人本来就是走的突袭路线,根本就不打算给宋军任何反应的机会,他们显然已经将遂城城墙上毫无动静的宋军判定为与前方军寨那帮家伙一样吓坏了,为了加强威慑效果,也为了在宋军尚未来得及反应之前就将遂城一举拿下,他们依足了之前演习的阵势,赶到距离遂城城门仅有两三里的地方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进攻准备。

打头的足有五千骑兵突然左右一分,齐刷刷的勒马停步,狂奔了百余里的战马发出一连串的嘶吼,几千匹马的嘶吼声叠加在一起的声音可谓惊天动地,对宋军的心理形成了极大的打击。潘宁顿时屁滚尿流惊慌失措,连手脚也不知要往哪里放才好了,着了魔一般嘴里乱哇哇着大喊大叫,可惜他的声音在被北风夹着铺天盖地砸过来的马嘶声中根本没有任何冒泡的机会。还是他的那些卫兵有些胆色,见状连忙将自家大人抬起,匆匆下了城墙,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无意间看到这一幕的孟良恨恨的吐了口唾沫,骂了一句:“种”这独独的一个字已经包括了孬种咋种等等一切世间可以想像的恶毒评价,正所谓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效果不是一般的明显。这么言简意赅的咒骂之语也只有善于斤斤计较精打细算的山西人才能发明出来,却并不影响其他人体会其中的含义,连一惯不苟言笑的老安也被逗乐了。

此时,契丹的五六千先锋勒马止步,左右一分,闪开了中间的大道,紧接着,从中间的大道中急驰而出另外一队人马,这些骑兵较先前的先锋不同,人人马背后都架着一个长长的布口袋,这些人马不停蹄的又向前飞奔了两里,一直跑到护城河沿才堪堪停下,甫一停步,立刻就将马背上搭着的那只口袋取下向着护城河中投去,口袋出手,也不管到底投到哪里,马上就打马飞转,顺着来路又排到了先锋的阵列之后去了。

“他们这是要填护城河”孟良急促道:“要不要下令动手?”

杨延昭缓缓的摇了摇头:“护城河正好在弓箭的射程末端,如今正是逆风,恐怕连一点杀伤力也没有,徒增消耗而已。而咱们手头又只有五架投石车,若尽数进攻,倒是有些效果,只是在如此阵势面前,也是于事无补。契丹人如此费尽心思,一鼓作气的冲到咱们面前,其锋正盛,如果不痛不痒的来几下,只能让他们更嚣张。他们此刻见咱们没动静,肯定是认为咱们吓怕了,就等他们安心的铺好了路,到了城下再好好的让他们领教领教,只要一下把他们打疼了,折了那股劲,咱们也就有了喘息的机会。命令全军,在没我命令之前,任何人不得轻举妄动,违令者,斩”

高文举手里拿着千里望不住的观察着十万骑后齐上阵的壮观场面,说实话,虽然他两世为人,后世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他依然不曾亲眼见识过如此多的人一同出面在战场上的景象,这种实打实的切身体会根本不是后世那些所谓的高科技,多视角,真切体验的3D4D5D之类的大片所能感受得到的。他也无数次的战场中浴血奋战过,但那个时候的战争,已经完全抛弃了凭着人数决定胜负的战法,超过一百人参战的战斗已经可以算是大场面了,再加上他自己受训方向的特殊性,每次执行任务时,人数最多也不过寥寥十数人而已。遇到这种阵势,他哪能不看个饱。

何况,在高文举心里,始终还有个缺憾,他只受过战术训练,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战略层面。这也是他在接手海坛岛几千人之后很大度的放手让许大勇去经营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如果统领一两百人,做一些偷鸡摸狗的战术性任务,这个世界上,他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可要是人数一上千,他自己很清楚,根本就没有那能力驾驭。在吕宋岛与那些土人交手的那一次他就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事后为了避免自己这个缺点暴露在众人面前,他将大小事务一应尽数移交给了许大勇一干人等,彻底的做起了甩手掌柜。而那些人的印象中,他就是个无所不能的神,既然敢把大权如此轻易的甩出来,自然就有着驾驭的能力,反倒个个战战兢兢,人人诚惶诚恐,根本没人敢糊弄他。

但这种法子毕竟不是长远之法,见识这个时代的战略眼光和大规模的战争对于高文举来讲,一直都是心中很期望的事情。此刻,他便很自觉的以一个观察员的身份来切身的体会这场守城之战中各方的反应和种种应对。并不断的转换身份去感受各方此时的心境,心求在战斗中学习战斗。这是当年受训时被教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用在此时正合适。

“齐王?”高文举的镜头中出现了一个让他想像不到的旗帜,他很诧异,如果那个萧太后的姐姐,自封为齐王的萧胡辇出现在这里,岂不是说明他们已经和李继迁达成了协议?那么这回大宋可就真的危险了。再一转镜头,高文举更是吃惊:“北院枢密使、南院枢密使、南京统军使,还有黑黄两面龙旗,这是什么阵势?”

他将千里望向杨延昭手里一递,狐疑的向对面军中一指:“你看看那边的旗号,不是说北院大王耶律斜轸三年前病故之后,契丹一直没有重新册封新的北院大王吗?怎么在这冒出来了?还有,那个南院大王耶律休哥不是已经死了吗?怎么还打着他的旗号?还有这个齐王,不是在宁边一带盯着李继迁吗?怎么也蹿到这儿来了?”

杨延昭察看了一会,放下千里望,苦笑道:“看来契丹人为了这场仗准备的很足啊,这些消息居然将咱们瞒的死死的。那几面旗子聚在一起,应该是中军帐。龙旗,呵呵,黑的那面是萧太后的,黄的那面,是契丹皇帝的。看来,契丹人这次所图非小啊。”

高文举心里一惊,这么大的动静,几乎把契丹的朝廷都一道搬来了,怎么可能只是为了打下遂城来创收?肯定所图非小他面色一沉,顿时想起一个可能来,扭头道:“鲁洪马上把韩平带来”

契丹的填坑队分成三组,各自隔开了两里左右的距离对着前方的护城河不断的投放装着不知什么东西的口袋。虽然人马声嘶,喧闹非常,但秩序井然的让人害怕。眼看着十几丈宽的护城河在这种不计成本的布袋投放之下不断的缩小,城墙上所有的宋军将士都有一种空前的压抑和紧张,当然也有很多人心中甚是恐惧,不过身边有战友,大伙互相鼓励打气之下,倒也没有什么不良状况发生。

韩平很快就被带上来了,他根本就没离多远,一直都在城下的临时军营中歇息,听到高文举召唤,马上就赶到了。他对高文举和杨延昭的疑问没有第一时间作答,而是默默的接过了千里望,仔细的观察了许久。

“是一个人”韩平突然冒出一句没头没脑的话,还没等两人反问就接着补充道:“北院枢密使、南院枢密使、还有齐王,这三个封号,是同一个人,你们看,他们的旗帜上都是耶律。”

孟良差点就喷这小子一脸唾沫,这他娘的叫什么话?契丹人改汉姓的时候就选了那么几个,而皇族贵胄不是萧就是耶律,凭着姓一样就判断是同一个人,糊弄人也不能这么不负责任吧?谁不知道以前南院是耶律休哥,北院是耶律斜轸?人家还不都是姓耶律?这小子一嘴胡呔,肯定是奸细再说了,谁不知道这三个封号中,南院负责大宋,北院负责高丽,齐王要对付夏州,怎么可能会同时封给同一个人?

不过他的话还没说出来,韩平就自己解答了:“别以为这三个封号很多,这个人还有个封号,是大丞相他叫耶律隆运。”

“耶律隆运?”高文举似乎觉得有些耳熟,但一时没想起来在哪听过。杨延昭和孟良等人却完全没听过这个名字,大家都很奇怪的望着韩平。

韩平努力的挤出个笑容来掩饰了一下心中的苦涩:“他以前有个汉人名字,叫韩德让。”

感谢五大将同学的月票支持

感谢亡魂不死同学的打赏~

月末最后一天了,老白弱弱的再向大家求支持~

004韩德让

004韩德让

韩德让,今年五十九岁,蓟州玉田人。祖父韩知谷以奴隶之身被简拔为官,官至中书令。其父韩匡嗣官至南京(幽州)留守,封秦王。韩德让是韩匡嗣次子,太宗首次北伐围攻幽州城时,韩德让正好替父行使留守之责在守城。在幽州城岌岌可危的情况之下,韩德让充分的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当时距离幽州仅百余里的耶律斜轸拒不发兵救援的情况下,率领城中军民将强大自己十倍的宋军死死抵挡了整整半个月。为耶律休哥领兵来解围创造了条件,使太宗苦心谋划的收复燕云之举毁于一旦。

此役之后,韩德让因功升迁为兴军节度使,权力甚至与其父不相上下。契丹国景宗皇帝驾崩之后,萧太后垂帘听政,韩德让献策收复诸候兵权、提高汉人地位、开设科举选才等等,使得契丹国力日盛一日。因而权势更盛。

此人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是个罕见的国家栋梁之才,但他却有几个非常为人所不齿的缺点。一是心眼小,睚眦必报。因为昔日宋军围攻幽州时,手握重兵的耶律斜轸出于战略考虑,一直拒绝发兵增援。事后证实他的坚持也是完全正确的,在耶律休哥的生力军赶到之后,耶律斜轸挥军突袭宋军,与耶律休哥左右夹击,一举将宋军击溃,甚至一度差点活捉了御驾亲征的太宗。但韩德让为此事念念不忘,在自己手握权柄之后处处给耶律斜轸小鞋穿。传言三年前耶律斜轸在重病中还被他强令去攻打高丽,结果损兵折将之下,连气带伤外加老病根,一下子就咽了气。随后韩德让不顾众人议论,毫不客气的将北院兵马一口吞并。

要说这事多少算是公报私仇的话,那么耶律虎古的事可就完全是泄愤了,并且他做的明目张胆,丝毫没有什么大臣上位人士的风范。耶律虎古也是辽国的皇族、官居涿州刺史。因为耶律虎古当年在韩匡嗣与宋国打交道时曾经很不客气的批评过他所犯的错误,虽然因为韩匡嗣并未受到什么重大的惩罚,但被当时的契丹皇帝骂了个狗血淋头,这笔帐韩德让一直给他在心里记着。直到他手握大权之后,有一次在朝堂上,耶律虎古出言顶撞了他几句。他就在契丹王庭的大殿之上,夺过武士的铁骨朵,把虎古当场击毙,而当时的契丹群臣无一敢言。嚣张跋扈的小人嘴脸可见一斑。

韩德让之所以敢如此一手遮天,却是因为他的第二个缺点,好色。韩德让小的时候与现在的契丹太后萧绰有过婚约,但是当时的契丹皇帝耶律贤却仗着帝王之尊强行将萧绰纳为皇后。待景宗崩后,萧太后扶持年仅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两人便开始眉来眼去勾勾搭搭了起来,出双入对甚至到了毫不避讳他人的地步。韩德让与萧太后勾搭上之后,在国事上相互扶持,将契丹国治理的蒸蒸日上,萧太后对韩德让更加的宠信,而韩德让对萧太后母子则越发忠诚卖力。而此时的韩德让,家中已经有一正一平两个妻子和四房小妾了。

有两件事,足以证明韩德让与萧太后之间的关系明目张胆到了什么程度。一件是韩德让与人打马球时被人撞下了马,萧太后马上令人将那撞倒他的人杖毙为他出气。另一件则是韩德让的正房夫人对韩萧两人之间的事情颇多怨言,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了些许不满之意。没隔几天,莫名其妙的就死了。不用问都知道这里面有情况,至于是这两人谁下的手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此事之后,契丹国上上下下,大家心知肚明,却无人敢再提及半句了。

现在,契丹的柱石之臣、大于越、南院大王耶律休哥尸骨未寒,这个南院大王的封号和精兵就被韩德让一并吞下了肚,连带着他早已吞的连渣也没剩下的北院大王的力量,可谓风头一时无两。这么强大的一个对手,如今就出现在了遂城的视线之中,怎能不让人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即使对杀父仇人耶律休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