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然没有发生一起这样的事情!这不得不让年长的青年佩服,魏辙也称得上是治民有方。
“魏刺史倒是有些手段,在短短的两月时间就令凉州百姓各司其职。只不过,以为兄看来,却是少了一些手段!”年长的青年兀自不服气。
年幼的青年微微一笑,试探性地道:“师兄是说凉州百姓饥贫交困一事?”
“然也!关中今年大旱,又久经苦战,普通百姓家中的存粮马上就要告罄!即使可以熬过这个寒冬,也没有足够的粮食用来春耕!魏刺史不赶紧下令开仓赈灾,收拢民心,岂不是有损王上的仁义?!”年长者有些义愤填膺地说道,显然,他的童年有过饥饿的经历,所以对关中如今的惨状很是同情!
年幼的青年点了点头,不太自信地说道:“也许魏刺史是有难言之隐,比如说粮草不足,又或者王上有意延缓?”
年长者冷哼一声,说道:“是与不是,待我们见到魏刺史就知道了!”
年幼的青年哑然一笑,良久才道:“师兄,师父派我们来协助魏刺史,他是此地的主人,我们不过是客人,可不能喧宾夺主啊,否则,坏了师父的形象,我们做弟子的难辞其咎!”
“师兄晓得!方才不过是气话。等会儿拜见了魏刺史,该有的礼数还是有的!不过,如果是魏刺史有意不肯放粮赈灾,师弟还要随我一起向魏刺史进谏!”
“师弟晓得!”
不一会儿,两人便来到刺史府衙,通过侧门叫来了管事的人员,递上了自己的拜帖和一块精致的腰牌。也许是腰牌起了作用,也许是魏辙这个新任凉州刺史突然有了兴致,总之,两人很快得到了召见。虽然没有开正门相迎,但派出了心腹管家亲自引两人前去书房,也可以看出魏辙对两人的重视。
望着早在书房笑吟吟等待自己的魏辙,两名青年快趋几步,俯首长揖道:“学生李斯(韩信)见过刺史大人!”
李斯、韩信师从豫州刺史荀况,而荀况和凉州刺史魏辙有同门之谊,因此,魏辙算得上是李斯、韩信的师叔,一句学生倒是当得!豫州下辖东郡、砀郡,因为南有徐州,东有青州,西有司隶,凡事已经步入正轨,为了锻炼李斯、韩信二人,荀况致书魏辙,将其安排到魏辙手下做事,此事也得到了韩王的应允,因此,于公于私,魏辙都很期待两个深受韩王、魏辙推崇的青年才俊!这才专门在书房等待两人!
不过,两人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有王佐之才,自己还需好好考量考量!毕竟,魏辙可不愿意用两个眼高手低的庸才!未完待续。
第十二章开仓赈灾
魏辙赞赏地点了点头,对李斯、韩非道:“两位贤侄远道而来,一路上又并无带任何随从,也算是历练了一番,不知可有所获?”
李斯、韩非对视一眼,惊讶之情一闪而过。很显然,自己的一举一动,至少出潼关、入关中后的行踪,对方知道的一清二楚!如果自己二人招摇过市、横冲直撞,怕是尚未见到对方,就会被自己的师父喝令回去了吧!
当初二人在接到师父荀况的命令,要求自己投奔魏辙的时候,就决议以毛驴代步。原因很简单,车马太过安逸,步行太过缓慢,用毛驴刚好可以控制速度,既方便体察民情,又能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现在看来,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李斯身为师兄,当仁不让地说道:“学生略有收获,还请大人指教!”
“愿闻其详!”魏辙摆出一副聆听的模样。
“学生由大梁出发,一路西行,经东郡、颍川、三川、天水,直到雍城。所过之地,除了天水,称得上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此诚王上及郡县官员之功也!天水取之于秦,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不堪,究其原因,不过是秦弱而韩强,秦不能保其地,战事便起。因此学生以为,为官治民,在于造福一方,但若想要治下的百姓安宁,不受战争之苦,国家就必须富强。国弱则引他国觊觎,州郡长官再如何亲民,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不是长久之道!天下诸国,混战不休,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利”字。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要令天下再无战事,必须有一国统一天下。否则,今日我占秦国三城,明日秦国夺我五城,混战绝不会终结!”李斯侃侃而谈道。言语中却是隐射天水郡还没有步入正轨,称不上是政通人和。
“嗯,夏桀不仁,商汤谋其国;商纣不义,武王伐商而兴周。如今大周享国八百年,气数已尽,若要结束这个乱世,使天下百姓不受战争之苦,确实需要一国扫荡天下诸侯!遍观天下诸侯。再无仁义超王上者,无国力强过韩国者,此上天所资,我等为王上效力,自当尽心竭力,助王上早日一统宇内!”魏辙轻声说道。
见魏辙对自己的指责不置可否,李斯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说的太过含蓄了,刚要出言明说。却被韩非的话语打断。
“学生亦是有所得,还望大人指教!”韩非抢先道。
“但言无妨!”魏辙回道。
“学生以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楚庄王亡国二十有六,开疆扩土三千里,然庄王死后楚国既弱;齐桓公亡国三十。开疆扩土三千里,然桓公身死齐国便弱;燕昭王平定中山,攻克临淄,天下莫不震服,是时也。有燕国支持的就被人重视,无燕国支持的就被人看轻,然昭王身死燕便大败;如今,这些国家都已衰落,原因就在于明君死后,臣子专于乱国却不专于治国。我们韩国之所以可以在短短的十年时间成为当世第一强国,就在于严格执行新法,若能吸取楚、齐、燕的教训,当可在维持霸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但学生也听闻”,韩非语气一转,说道:“国虽大好战必亡,如秦国者,尝以十五郡之地,百万之众,出关征讨列国,天下莫不畏秦,然不过十年,秦国土地、人口五不存一,天下莫不笑秦!原因无不关乎一个贪字!秦国如不囚杀义渠王,绝无义渠国作乱一事!秦国如不逼迫公子市,绝无公子市谋反一事!如果秦国稳扎稳打,非以战养战,以关中之险,群臣之智,天下莫能与之敌!”
“学生一路西行,未尝见不法之事!百姓安居乐意,肯为王上效死,在乎治民以法。如今,欲要在凉州行新法,当以仁为本,以法为本,如此,可尽全功!”韩非道出了治理凉州的最终想法,这也是魏辙真正想要考校两人的地方!
“何谓本?”魏辙追问道,仁与法向来是韩国宣扬的,说以之为本很是简单,但如何去做,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的。
韩非道:“臣观秦国的法律是轻罪重罚。重刑之下,人们就不敢触犯了;而小小过失则是容易改掉的。使人们改掉容易犯的小错,不去触犯重刑,这合乎治理国家的原则。既然小错不犯,大罪也就没有了。这样一来,人们就不再犯罪了,祸乱就不会产生了。今秦法已经深入关中百姓人心,大人何不因循之?在施行的过程中,将新法多出的部分逐一施行之?例如放贷粮食。”
魏辙抚掌大笑,望了李斯、韩非一眼,说道:“仁义出乎本心,两位贤侄可是怪罪本官不体恤凉州百姓?”
李斯、韩非忙道:“学生不敢!”但脸上不解的神情出卖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魏辙长叹了一口气,解释了其中的缘由,道:“两位贤侄以为,是锦上添花容易还是雪中送炭容易?”
李斯、韩非面面相觑,很显然,当然是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了。一个人得意的时候,亲朋好友都想来分一杯羹,沾点好处,一个人失势的时候,他的朋党恨不得撇清和他的关系,又怎么可能会襄助他呢!趋利避害乃是人性,不过,这和体恤凉州百姓有何关联?
看对方的表情,魏辙就知道对方还没有领悟自己话里的意思,因此提点道:“如果有人穷困潦倒,你去襄助他,对方虽然承了你的恩情,但却可能以为即使没有你,也会有他人帮他渡过难过!如果对方走投无路,眼看就要饿死,你这时出面去襄助他,他却一定对你感恩戴德!”
李斯、韩非恍然大悟,这个计策如果是用在兵法上,称得上是欲擒故纵了。谁都知道,今年关中的收成不好,秦国几乎把百姓家中的大部分粮食都征走了。随着秦国困守泾水以东,凉州的秦国百姓算是被抛弃了。他们难熬的日子过得越久,就越是憎恨秦国,对韩国的帮助会从一开始觉得理所当然变成感激涕零。
当初,商鞅为了给新法立威,在南门立木。魏辙此举,是为了一举收服凉州十数万百姓的民心啊!其意义要远超过商鞅的立木之举。经此一事,凉州百姓尝到了新法的好处,必定对新法百般拥护。
“学生受教矣!”李斯、韩非心悦诚服地深深作揖,看来,师父派自己过来说是襄助魏辙,实际上是要自己多向魏辙学习!凉州绝对是韩国最为复杂的一个州,也只有在复杂的环境下,才能耳濡目染学到最实用的知识!
此时,一名佐吏走了进来,谓魏辙曰:“大人,天水郡守派人来报,询问明日是否开仓赈灾!”
魏辙望着门外已经停歇的大雪,回望了李斯、韩信一眼,笑道:“开!为什么不开?!传本官的命令,天水各县明日开仓赈粮!陇西、北地郡五日后亦可开仓赈灾!”
“喏!”刺史府的佐吏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
很快,明日官府将会开仓赈灾的消息传遍了天水郡的大街小巷,不少人望着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或是面黄肌瘦的老人都流出了激动的泪水。没有人知道会发放多少粮食,也不知道轮到自己的时候,还有没有粮食,但这个消息如同黑暗中的一盏灯火,照亮了大家的心里。
乡老、里长、亭长成了最繁忙的人,无数人前去他们的家里打探放粮的细节,但他们除了得知粮食会以“里”为单位发放,时间是明天午时,但更多的细节却不知道了!
百姓们失望而归,但却不约而同地下定了决心,明日一早就来排队,即使官府发放的粮草有限,排在前面的也能更有把握领导救命的粮食。
定好的午时发放粮食,但在此之前的三个时辰就有人开始在定好的地点守候。所有人眼巴巴看着救命粮草的到来,却没有人敢生出一丝念头去哄抢,荷枪带剑的韩军可不是那么好相与的,何况,秦法的严苛深植在每个秦国百姓的心中,百姓们畏惧官府几乎全都是下意识。
当负责发放粮食的官员宣布,每家每户按照人口来领取粮食,一个五口之家,大概可以领取四石半粟米,现在已经是腊月中旬,足够支撑到五月下旬!毕竟,最难熬的是青黄不接的寒冬腊月,一旦进入三月,万物复苏,田地里的野菜,河中的鱼虾都可以果腹,如果计算得当的话,四石半粟米甚至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食用半年!而那时,夏粮早就已经收割!
当然,如果要留出耕种的种子,这么点粮食就有些少了。但魏辙筹备了这么久,又怎么会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呢?!因此,在按照人口发放相应的口粮后,又根据每家每户耕种的土地面积分配了相应的种子。不过,相比较口粮,种子的发放可是有代价的,夏收之后,要返还两倍的数量!但即使如此,也远比地方豪族开出的“高利贷”好上许多!
第十三章洛阳的不速之客
这个冬天对于韩国来说,终究是繁忙的,从陇西到东海,从上党到巴蜀,修建驰道、开展新法、演练新兵,一桩桩的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
尤其是青州、徐州、凉州三地,因为是新近归附,韩王嘱咐三地的州郡长官,宁可将推广新法的速度放缓一些,也不要操之过急,引发冲突。
三地的州县官员遵从韩王的王命,无不兢兢业业,惩治贪赃枉法之徒,抚恤孤寡老弱,在一个冬天的时间里,就树立起了新政府的权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法会渐渐展露出成效。
随着春节的到来,殚精竭虑了一整年的韩王总算是可以好好歇歇,如果可以的话,韩王真想日子就这么过下去。每天陪陪王后和儿子,练练剑法,找大臣下下棋,日子很是悠闲。但有些时候,你不找事,事却找你。赵国使者蔺相如的到来打破了洛阳的宁静。
蔺相如这次是身负王命,想要跟韩王商讨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换地。
有地就有人口,而人口才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春秋时期的八百诸侯到现在所剩无几,他们灭亡的原因不一而论,但相同点就是面积太小,人口太少。如今,各国动辄十几万人规模的战事放在春秋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个乱世,有战¥【,w▼ww。事就有成败,成功的固然不用说,好处很多;失败的一方就此一蹶不振,还是可以重新崛起,往往取决于国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这也是为何楚国可以绵延如此久!
赵国这次的“诚意”不可谓不大,因为赵国想用下辖十五个县的太原郡来换取马陵以北的六座城邑。论人口,太原郡有八万户。马陵以北的六座城邑有五万户;论面积,太原郡南北超过八百里,东西超过三百里,而马陵以北的六座城邑方圆不过两百里。如果只考虑这两个因素的话,韩国无疑沾了很大的便宜。
但考虑到如果韩国同意易地,那么秦国将几乎完全被韩国包围。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秦国的上郡最北端还能和赵国的云中郡相连,但连接的地方山高路远,也称得上是与世隔绝了!秦国若是想要开疆扩土,也只能打韩国的主意。
另一方面,马陵以北的六座城邑东连泰山郡,南接东郡,西接邯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韩国若是失去了这块土地。那就无法直接出兵渡过河水,威胁邯郸。赵国的压力会明显减轻!
很明显,赵国的易地明显包含祸心。韩国答应了,就会失去秦国这个潜在盟友,秦、赵就有再次结盟抗韩的基础。韩国若是识破了,也说不出赵国什么,于赵国没有损失。
所以,当韩王召集群臣商议此事的时候。许多人都沉默了。赵国给出的条件太过优渥,不答应似乎不符合韩国占便宜的习惯。答应了则是断绝了秦国与韩国交好的可能,上了赵国的当。
似乎,想要做出正确抉择,就必须思量是秦国这个可以利用的盟友重要还是太原郡重要!初一看,秦国拥兵还不到二十万,相比较韩国实在不值一提。多秦国一个帮手不多,少秦国一个帮手不少,不是很多人忌惮秦国再次强大吗?!只要答应这次易地,秦国还不是任由韩国摆布?!如果秦国听话,韩国也不介意赏赐几座赵国的城邑!如果秦国不能为韩国所用。那正合心意,先灭秦国,再与诸国争锋!
但如果仔细计较的话,道理就不同了。秦国已经衰败到主动归附韩国的程度了,在这种情况下,韩国还是不肯放秦国一条活路,而是要斩尽杀绝,这样的先例若是开起来,那天下诸国谁还敢跟韩国议和?!毕竟,魏国是咎由自取,秦国可是又送出白起、王翦,又送出太子为质的,诚意如此足,韩国还是不满足。显然,韩国不亡人社稷,绝不罢手!今天是秦国,明天就会是赵国或者齐国。
这会让天下各国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反正横竖都是一死,与其跪着死,不如站着死。诸国联合起来,与韩国为难,韩国即使再怎么强大,也敌不了天下!
何况,将人逼到绝路,韩国想要摆平秦国,还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
“王上!以臣之见,赵国如此作为,不过是一种试探!”御史大夫范睢长舒了一口气,叹道。
“赵国想要的是”韩王不确定地说道。
“邯郸如今有受到东西夹击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