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张狂-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太后,何苗,舞阳君,这三位对何进来说最为重要的亲人,都被十常侍拉拢,让贵为大将军的何进,也不好继续辣手对付十常侍。
舞阳君也就罢了,一介老妇人,对朝政看不懂也没兴趣弄懂。何太后却是何进得以掌握朝堂权柄的关键人物,何苗更是地位只比何进略低的车骑将军,有资格在朝中建立派系。
只要这两位依然赞同十常侍在中朝继续发挥作用,就连何进也拿那些没。卵。子的家伙,没什么好办法。
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如果何进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想必大汉的朝政,应当可以就这样继续维持下去。
毕竟,十常侍也都是聪明人,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自知自己已经过气的十常侍们,并没有奢求还能够像汉灵帝在世的时候那样,在朝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们当前的愿望,不过是能够让己方在平稳的政权过渡下,得以顺利的全身而退,最后安然隐去。
想要做到这一点,十常侍需要在五年之内,保持住对朝野的影响力。要不然,没有权柄在身的宦官们。就算想要回乡隐居,只怕也抵挡不住那些虎视眈眈的士人和豪强。
要知道,有好些个“党人”,就是通过无视大汉律法,任意捕杀宦官的亲族子弟,才得以扬名天下的啊!
只是。十常侍的愿望,对想要独掌朝廷权柄的大将军来说,未免有些难以忍受。当一个人,一个正常的男人,发现至高无上的权柄,就摆在眼前不远处的时候,有几个人会不想立刻拿到那诱人的天下大权呢?
至少,何进不是。
尤其是何进本身,已经尝到了足够多的权利带来的甜头。
如此一来。心急的何进,就将那些个老而不死的十常侍,看成了必须尽快除掉的障碍物。更别说,在何进的身边,还有如袁绍、何顒这些与宦官们怀有深仇大恨的亲信。
除掉十常侍!
这就是何进在新天子继位后,最为重视的一件事情。
何进的态度,就是袁绍的机会。趁何进想要打倒十常侍,袁绍借机游说何进道:
“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以前的大将军窦武,诛杀宦官不成,反为宦官诛杀,是因为他的意图被泄露。另外,北军五营的军官。也对宦官的意志极为敬畏,服从了宦官的命令。
——现在大将军是天子的舅舅,兄弟何苗也手握兵权,还有大量才能出众的部下,愿意为大将军效命。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就连老天都在帮助大将军你啊!
——如果大将军抓住机会,出兵诛除了宦官,必定名垂后世,万古流芳!哪怕是周朝的申伯,功绩也比不上大将军你啊!1
对袁绍的进言,何进不会完全听信。原因很简单,出身寒门的何进,与出身高门士族的袁绍,根本利益有着巨大的差异。何进又不是傻子,看不出袁绍对自己只是进行利用的态度。
就算当前何进有求于袁氏,袁绍本人又是魅力过人的天下国士,何进的心里,也没有放弃对袁绍之流党人的戒备。
如果何进真的按照袁绍的建言来施行,直接派兵抓捕宦官,简单到是简单了,可是那种后果,却是何进不愿意接受的。蹇硕刚死没多久,董太后逝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散。如果这时候再妄动兵戈,导致汉宫骚乱,何进自己还真没有把握能够控制好其中的局面。
而且,宦官们在雒阳盘踞了几十年,真正可谓是根深蒂固。想要一下子连根拔起,必然会面对宦官们毫无保留的拼死反击。别的不说,若是哪个宦官在狗急跳墙之下,胆大妄为到敢于伤害天子刘辩或者何太后,何进就真的要感觉得不偿失了。
所以,袁绍的话,不能听。对付十常侍,不能如此鲁莽。
那么,该如何着手呢?
何进思考了整整一个月,终于有了思路。
要想让宦官们乖乖的交出中朝的权柄,武力不可真的动用。
要知道,以袁绍为首的士人一伙儿,虽然表现出一定的服从性,可依然在一旁虎视眈眈,时刻想要谋求着更大的权柄。何进若是真的一下子将宦官一伙儿给消灭光,那他这个大将军,肯定就是士人们下一个将要打倒的对象。
不过,利用宦官的存在,何进便能够在士人与宦官们斗起来的时候,成为左右双方平衡的一双大手。万一士人们当真对他有什么不轨之事,何进就可以立刻联手宦官一系,顷刻间击溃士人的阴谋。
所以,彻底打倒宦官一派,绝不是何进想要做的事情。更何况,这件事情其实不太可能做到。只要天子的宫掖还需要那些没卵子的家伙进行服务,宦官一系就不可能被真正赶尽杀绝。去了老的,自然还会有新的一批宦官冒出来。
但是,利用手头的武力,对十常侍一伙进行相应的威胁,还是可以一试的。
毕竟,如今的大将军何进,针对宦官们最大的优势,不是与天子的亲厚关系,不是在朝堂的深厚根基,而是手中掌握的天下兵权。
无论是妹妹何太后也好,亦或兄弟何苗也好,他们可以阻止京师内的兵力调度,却不可能对京师雒阳以外的郡国兵发号施令。目前的大汉帝国里,有,且只有一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掌握兵权。
只要展示出何进这位大将军手中的压倒性兵力优势,十常侍们在这种事关身家性命的时候,应当能够理解大将军到底想要干什么。等何进在天下人面前,表现出对十常侍一伙的碾压性优势之后,只要给十常侍留下一条活路,十常侍肯定绝对不敢违逆的!
于是,从中平六年【198年】六月开始,何进接连大张旗鼓的发出指令,让几个靠近雒阳的州郡亲信,在附近州郡内展示武力,摆出率军上雒的架势。一时间,东郡太守桥瑁屯兵城皋,骑都尉丁原屯兵孟津,接连燃起代表战事的烽燧烟火,让整个雒阳变得骚动不安起来。
除此之外,大将军何进还下令,让任职大将军府掾的名士王匡改任河内太守,发郡兵声援丁原;派骑都尉鲍信、从事张辽等人,分赴各地招募新兵,以加强大汉北军的兵力。
接下来,素来与宦官有仇怨的从事中郎王允被拜为为河南尹,党人何颙为北军中候,许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摆出一副磨刀霍霍的架势,对准了宦官们。
就在这些何进亲信在雒阳外围折腾的时候,一封从河东郡递来的上表,在本来就已经极为紧张的大汉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前将军、并州牧、河东太守董卓,以接收到大将军何进的命令为理由,要求进入雒阳城,为天子戍卫宫掖。而且,董卓的上表里,用词极为尖锐,直接就对朝廷说,他是要来“逐君侧之恶”,“收让军,以清奸秽”。
并且,董卓在上表中还明确的提出,在达成目标之前,他将遵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的古训,不再接受任何上命!
与董卓的上表在同一时间传来的,是另外一个消息。董卓大军在没有得到朝廷明确诏令的情况下,居然离开驻防地,开始东进!(未完待续。。)
ps:ps:1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宣王之元舅也。
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时,为了遏制“南土”楚国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屏国”,宣王于公元前827年或稍后改封其舅申伯于南阳,建立申国。
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诗歌咏其事,此篇后收入《诗经》。
西周末年,周幽王废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子)的不满。申侯与缯国、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周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再次充当了扭转乾坤、开辟新时代的角色。
第45节汉宫现连环【三】
董卓的行径,就像是在烧沸的油锅中,突然浇上了一瓢凉水!
一时间,与宦官有联系的朝中重臣纷纷上书,抨击董卓行动不法,非为人臣之道,要求天子派出使节,将这个目无朝廷法度的逆臣,夺下军权,押送回京城下狱!
但是,大将军何进对董卓的上表,却保持着缄默的态度。
以外人的眼光来看,这多半意味着,前将军董卓的上表,是得到了大将军暗中同意的。宦官一系更是直接认为,董卓是投靠了大将军何进,甘愿成为何进的爪牙,充当反对宦官的急先锋。
为了此事,在大将军府担任主簿的陈琳,特地郑重的写了一封谏书,递给大将军何进,劝说何进让董卓退兵。陈琳在谏书里这样写道:
“《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无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
——大将军你的威势已经是天下无人可比了。想要收拾宦官,直接下一道命令就可以了。如果让董卓等外地的郡国兵进入雒阳,到了那个时候,可就是谁的兵多将广,谁就有发言权了。说不得这样就变成授人以柄,会引发极为可怕的动乱!
陈琳的文笔,那是没的说。陈琳的道理,那也绝对不会错。就连与大将军何进关系向来不是太密切的典军校尉曹操,也背着好友袁绍,私下里求见大将军。劝说何进放弃引外兵入京的想法。事后,陈琳有感于曹操和自己见解相近,秘密的记载下这件事,道:
“曹公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只是,不管是陈琳也好,曹操也好,都无法说服大将军正式下令。让董卓统军返回驻地。对于大将军的这个奇怪举动,整个大将军府的吏员都是一头雾水。反而是身为司隶校尉的袁绍,将其间的内情了解到了。
原来,大将军何进之所以没有下令,让董卓停步,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命令不了董卓,也就不去丢这个脸了。
要知道,那个董胖子。可是敢于自恃兵权,直接推诿汉灵帝给他的诏书的。连汉灵帝都敢不理会的人。何进在自我感觉里,更是没有把握命令他。
万一下达了命令,那个董胖子又不肯执行,未免会降低大将军的威势
而且,董卓这样大张旗鼓的上路,从表面上看。对宦官们的威慑力,可比丁原、桥瑁、王匡等人强大得多了!
但是,大将军何进对董卓的行为,可是极为恼火的。董卓的行径,几近叛逆。如果不是某个暗中的原因。何进其实很想命令同样驻守在西边,防卫羌人叛军的当世第一名将皇甫嵩,从背后掩杀,阵斩董卓此僚!
可何进偏偏从可靠的渠道得知,董卓率军东进,并非违背军令。
前将军董卓之所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率领大军东进,却又是因为董卓的手中,的的确确有一份出自大将军府的调兵文书!
若是没有这份出自大将军府的调兵文书,驻守潼关要塞的汉军守关校尉,也不会允许董卓的大军通过。然而何进却清清楚楚的记得,自己绝对没有下达过让董卓出兵的命令!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何进的第一反应,是大将军府里有内奸。
可是,在想过一遍大将军府里的属吏名单以后,何进不得不放弃了调查内奸的想法。因为,整个大将军府的属吏,有近一半都是党人。如果想要调查是谁假造了董卓手上的调兵文书,除非将这些党人先统统的清理光。否则,何进相信,这件事是不会有结果的!
两件事放在一起,相比之下,大将军还是更加重视幕府内有人伪造文书之事。至于董卓?何进还想冷眼旁观一下,这厮的幕后,到底是受到谁的支持?
董卓的行军速度,不算快也不算慢。七月初,他的前锋部队,已经到达了弘农郡的渑池。这时候,无论是在这场中朝纷争里保持中立的外朝官,还是大将军何进本人,都无法继续坐视董卓的前进了。
于是,经过一次紧急的重臣磋商,由太傅袁隗提名素有胆略的“谏议大夫”种邵,受命持节前往渑池,阻止董卓军前进。
渑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水虫)而得名。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赵会盟于此。秦王在此地会见赵王,由此发生了蔺相如“令秦王击缶”的故事。
种邵字申甫,向来以刚直敢言闻名于朝野。面对董卓麾下的百战精兵,种邵毫无惧色,持节当路而立,对着迎上前来的董卓军骑士大声呵斥:
“天使在此!尔等还不下马!”
这里的“天使”,可不是西方神话里的长翅膀鸟人,而是“天子使臣”的简略。
当时,汉家的威势未曾衰减,普天之下,依然奉刘氏为天下唯一的皇帝。董卓所部,虽然被董卓统御多年,近似于董卓的私兵,可毕竟还是奉汉家天子为主君。见到种邵大义凌然的模样,又抬出天子的名头,那些在血腥沙场里滚出来的老卒,一时间,居然个个变得唯唯诺诺,不敢抗辩。
见到天子的名头好用,种邵胆气更壮。他将手中的节杖高高举起,缓步踏前,慷慨激昂的大声呵斥道:
“奉天子节,巡守四方!尔等非诏,不得进军!”
董卓的部队,凶悍归凶悍,却依然对汉家天子充满了敬畏。眼见那天子使臣大踏步的闯入军伍,对面的军士不但不敢顶撞天使,反而一个个乖乖的让开大道。也不知道是谁先开的头,突然之间,种邵所过之处,军士竟然跪伏一片!
而且,有一点让人感到特别意外的是,军中的那些蛮族,像羌人、氐人、杂胡之流,在面对大汉天子节杖的时候,心中的敬畏感,明显要比汉人士卒要强得多。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这些蛮族士卒的头,都快垂到地下去了
——天子之威,一至于此!
看到这一幕的李儒,小声的劝岳父说道:
“大人现在不可顶撞天使。我军不妨先驻扎在渑池,静观朝廷的变化”
听到女婿的建言,董卓深以为然。这个时候,他不由得想起远在美稷的张狂来。
——那个小子,似乎对这些事情,都早就料到了?
董卓会在这一刻想到张狂,其实非常正常。因为,此刻他的手中,正握着一张纸。纸上面的文字,便是张狂写来提醒董卓,应该将白波谷的南堡和东堡“还给”太行军了。
虽然张狂没有在信件中直说,如果董卓不还,会有什么后果。可是,只要不是傻子,谁还能看不出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股子威胁呢?
不还地,就开战!
仅此而已。
只能说,张狂所挑选的这个机会,极为适宜。早一些或晚一些,董卓都有底气对张狂的威胁置之不理。
偏偏在此时,正是董卓试图插手朝廷大事的关键时刻。无暇分心的董卓,面对张狂隐隐的威胁,还真不适宜与他撕破脸来。
“看来,真要便宜这小子了”
董卓并不是一个输不起的人。在仕途上,他所经历的起起落落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对着女婿李儒苦笑一声,董卓下令:
“让牛校尉撤出白波谷。不过,在撤走之前,给吾把钱粮清理一遍!”
牛辅在河东,主要就是为了收刮钱粮,才会与白波谷势力发生冲突。如今既然要舍弃白波谷,以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