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到天国当附马 >

第328章

回到天国当附马-第328章

小说: 回到天国当附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英军的这些骑兵全都经过了最先进,最残酷的训练。

所以,若论战斗力。这三万英军铁骑完全可以从正面击溃三十万的印度大军,如果是偷袭或者以奇制胜,那这三万英军铁骑的作用更大。

所以,如果太平军能歼灭这三万铁骑,那就等于是将英印联军的脊梁骨给打碎了,然后再来对付英印联军的这三十万精锐,那将容易的多。

所以,太平军此战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用计打掉英军的三万铁骑。

第二步,歼灭英印联军的三十万精锐之师。

第三步。击溃甚至全歼英印联军的剩余大军。

如此算来,这场仗才好打一些。

而制定完策略之后,曾国藩便将打掉英军三万铁骑的任务交给李宗棠去负责。

李宗棠在经过仔细研究之后,觉得英军的这三万铁骑的机动性实在太强,如果想从正面将其歼灭,难度实在太大。而危险也很大,如果不能一次性搞定这些骑兵,万一他们发起疯来,太平军必将遭受到很大的损失。

所以,必须挖好坑。让它自己来跳,然后在坑里面弄死它。

既然如此,接下来就是挖坑的问题了。

可是,这坑如何挖,挖在什么地方,这都是一个十分讲究的问题。

可能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放出有用的诱饵,然后诱其入坑。

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有吸引力的诱饵呢?

在骑兵的眼中,也许最有吸引力的就只能算是对方的骑兵了,如果能有机会歼灭太平军的骑兵,这英军的三万铁骑一定会很感兴趣。

既然如此,那就以太平军的骑兵做饵,钓来英军的铁骑。

主意打定之后,太平军的轻骑便出动了,他们四处暴露,时不时惹出一些暴炸性的新闻,制造一些刺激人眼球的效果,比如,出奇不意地攻击英印联军的防线,袭扰英印联军的粮道等等,总之,扰得英印联军不得安宁。

他们就是要制造出这样的效果,从而引出英军铁骑来攻。

最后的结果证明,他们的办法凑效了,终于惹得英印联军出手了。

太平军轻骑在一次袭扰英印联军粮道的过程中,遭遇了英军的一万铁骑。

英军也是小心,并不出动总计三万的铁骑,只是动用一万铁骑来对付太平军的五万轻骑,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中,对付太平军的轻骑,也许一万英军铁骑足矣。

于是,五万太平军的轻骑对上了一万英军铁骑。

太平军的轻骑由曾三统率。

英军铁骑则由英骑兵司令哈里亲自指挥。

这两人都是疯狂的骑兵统帅,都希望找到有份量的对手,而在这里,他们对上了。

经过一番对峙,双方的骑兵阵中同时爆发出一阵巨喝,然后大地开始猛烈地颤抖起来,双方之间的骑兵开始了忘我的冲锋。

战马嘶鸣,喊杀震天,两股洪流如同两团烈火,在经过短时间的动转之后,终于撞在了一起。

只听轰得一声,立即便人仰马翻。

英军手中的钢刀毫不留情地划过太平军骑兵的喉咙,鲜血四溅,太平军的骑兵不停地从马上掉落,然后倒在地上死去。

当然,英军的骑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也不断地被太平军斩落马下。

不过,总体看来,英军的铁骑还是要强过太平军的轻骑。

双方之间交手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左右,太平军的伤亡已经达到了五千左右,但英军的死伤却只有一千人都不到,战损比例,5:1。

这是太平军以前从来没经历过的。

英军实在是太强了。

曾三也发现了这种差距,但是,他很要强,他不愿意认输,太平军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窝囊气,人数比英军多几倍,但战损比例却是英军的好几倍。

曾三接受不了。

所以,他必须将这场子给找回来。

他命令太平军轻骑继续冲锋,即使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们也必须将这英军的一万铁骑给留下来。

更加凶狠的拼杀开始了。

但实力的差距是明显的,这需要用生命来抹平,当太平军的轻骑死伤接近两万的时候,英军才死伤了不到五千人,这还是太平军的众多将士用自己的超大毅力换来的,否则,可能死的人会更多。

而如果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今天在这里的这些太平军轻骑可能要拼光了。

但曾三也已经下了决心,即使拼光所有人,他今天也要将这一万英军铁骑留这里。

这同样也是曾国藩的决心。

因为,这一万英军铁骑可能造成的破坏力实在是太大。(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四章 一波刚平,一波欲起

太平军轻骑与英军铁骑都是各自军中骄子,既然是骄子,那绝对都是心高气傲之辈,所以,为维护一个骑者的尊严,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生命。

但是,正所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也许最后的结果还是两败俱伤。

而事实也证明的确是两败俱伤。

两大骄子战至最后,英骑兵司令哈里只带五骑侥幸逃脱,其余英军全部葬身于此,而太平军轻骑的损失则更为惨重,来时的五万轻骑最只剩下不到八千人还活着。

这可能是太平军建军以来打得最惨烈的一战,付出的代价超乎想象的大。

当曾三望着那尸横遍野的现场时,不禁悲从心中来,这些战死的骑兵都是跟随他许久的老人,而在他们的身上,曾三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没想到,仅仅一仗,就损失了这么多,曾三心中不痛才怪。

不过,曾三心痛归心痛,但如果从战事的全局考虑,这些牺牲是值得的,只要能将英军的三万铁骑拼光,即使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因为英军的这三万铁骑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任由那三万英军铁骑存世,恐怕将来遭受的就不仅仅是几万人的损失这么简单,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只要能重创甚至打掉这些铁骑,那对太平军来说都是胜利。

而现如今,将近一万的英军铁骑已经从这个世间消失,去见了他们的上帝,接下来,太平军要对付的就是那剩下的二万人了。

但是,英国人吃了一次亏。他们还会再上当吗。

坦率地讲,如果从损失比率上来说,英国人这次不算亏,他们几乎是一万人的代价换了太平军的四万多人,完全可以说是赚翻了。

可英国人也许不会这样认为,他们肯定会觉得。用一万英军精锐只是换回了太平军四万多人,这实际上是他们亏了,而太平军赚了。

所以,这亏与赚之间原本就不存在绝对的界线,这要看各自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并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理解这个问题,很多事情的内在只是在一念之间罢了。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战之后。英国人想必会更加珍惜那剩下的两万铁骑,恐怕轻易不会再拿出来参战了,如果太平军想打那两万铁骑的主意,只能再等良机了。

而既然一时之间无法再打那两万铁骑的主意,就只能回过头来对付那三十万英印精锐了。

这也是个硬骨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付。

而在电告黄旭之后,曾国藩便展开了自己的计划。

他决定以东西两路军的大部分力量来围猎这三十万精锐,但随后战争的进程却让战场形势急转而下。而且让双方都始料未及,一场原本在计划之中的围猎行动变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大会战。

曾国藩决定。以西路军的少部分兵力来牵制阿萨姆关上的英印联军,然后西路军主力隐蔽东下,与东路军主力聚兵一处,合力对付英军那三十万精锐,然后出其不意地聚而歼之。

但是,英军却不知用什么办法事先侦知了太平军的意图。他们并不让那三十万英印精锐落单,而是将英印联军的八十万大军全都放置于太平军的正面,严阵以待,让太平军一时之间无计可施,无隙可乘。

双方之间因此而对峙起来。

战事并没有按照曾国藩预料的那样向前发展。而是偏离了原本设定好的航线,出轨了。

这让曾国藩很是有点无奈。

但是,无奈归无奈,最后还得找出破解之道。

于是,曾国藩与众将反复商议,希望可以找到这把破解困局的钥匙,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找到。

也许,太平军只剩下一条路可以就走了。

那就是硬打硬拼。

可是,如若要硬拼,以当前的实力对比来看,太平军并不占优势,太平军东西两路大军加起来差不多接近一百万人,这与英印联军的八十万相较,也只是稍占上风,如果直接对垒,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毕竟悬念还是存在的,所以,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继续增兵,直到实力完全压过英印军,然后再以绝对的实力胜之。

只不过,不管实力如何,不管结果如何,如果硬拼,太平军最后都将要付出甚为惨重的代价。

可是,战事发展到了这一步,已经由不得人再有其它想法了,只能拼命向前,倾尽全力战胜对手,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曾国藩只能将当前的情况电告黄旭,静待黄旭的旨意。

这么大的决定只能由黄旭来下。

而黄旭回电则是令曾国藩暂时按兵不动,他将率预备援军尽快来援。

于是,曾国藩率军继续与英印联军对峙。

而双方也在积极地做着各方面的准备,积蓄力量,构筑工事,迎接大战的到来。

战争的阴云似乎已完全笼罩住了这一片天空。

而在这种紧张的气氛当中,黄旭的所率的预备大军到了。

如此一来,太平军的三支大军,总计一百五十万人马,终于在这阿卜杜拉行省汇齐了。

大军齐集,一场大会战即将展开。

而黄旭到了之后,连茶都还没得及喝一口,就召集众将议事。

局势如此,怎由人有半点懈怠之心。

然后,一场重要的战前军事会议便在黄旭的御帐中展开了。

这次会议很重要,它将直接决定这仗怎么打。

所以,太平军中副军团长级以上的将领全都被要求参会,而会议由黄旭亲自召集,曾国藩主持。

而此次会议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与英印联军打这一场仗。

现在,太平军是以一百五十万人马对英印军的八十万人马,兵力对比上,差不多是以2:1领先,当然,领先固然是好事,但也正是这种领先,却给太平军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让太平这对待这场仗的态度只能是一个,那就是,只能胜,不能败。

所以,会场上的气氛也有点紧张。

“诸位,请安静,安静。”曾国藩的目光绕场一周,然后伸出双手往下压了压,道。

于是,众人停止讨论,全都将目光集中到了曾国藩身上。

然后,只见曾国藩大手一挥,接着道:“今天请大家来,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这场仗如何打,希望大家不用顾忌,各抒己见;尽管畅所欲言可也。”

一百五十万大军,那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何指挥,如何协调等等,这些都是大件事,所以,必须商量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

“皇上,总司令,末将以为,大军汇集,已无任何投机取巧可言,双方只能以硬碰硬,进行一次实打实的较量,综合实力强者,自然最后能够胜之。”东方不惑直接而又干脆地道。

这是东方不惑的风格,他向来敢言,更不喜拐弯抹角,所以,打破沉默的往往都是他。

不过,他的话倒也并非全无道理,依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敌我双方的兵力加起来已达两百多万人,而且双方之间所处的这一片区域空间狭小,缺少运用战略战术的纵深,而且迂回的空间不大,所以,如果想要出奇计用奇谋取胜,恐怕难度很大。

说穿了,就正如东方不惑所说,双方之间只能来一次硬撼,看看究竟谁的力气大。

当然,这也是黄旭与曾国藩会召集众人讨论的原因,他们显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就希望可以多一些人,多出一些有用的主意。

“嗯,东方之言虽然直接了一点,但也算是一个办法,那么,除东方之外,诸位还有其它的办法吗?”曾国藩听了东方不惑之言,也不置可否,他继续问道。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须我师焉,曾国藩始终相信,好办法就是在讨论之中产生的,集思广议才是大道。

“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对英印联军进行穿插包围就好了,可是,空间如此狭小,如要穿插包围,那可真是有点难度。”田小二在一旁感叹道。

他也觉得这是个头疼的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这都是人多地方小惹的祸。

“如此说来,我们岂非已是黔驴技穷了。”曾国藩皱了皱眉头,道。

在曾国藩与黄旭的心目中,硬打硬拼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他们希望还是可以找出善策良方,以智而非力胜之。

但依实际情况看来,想找到完美的办法,恐怕实在是有点难度。

而田小二发言之后,好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再出来接话,毕竟这好办法不是谁都能想出来的。

帐内一时之间也陷入到了沉默之中,众人都低着头,绞尽脑汁地想着对策。

“皇上,臣以为,我们可以诱敌深入,然后围而歼之。”李鸿章突然开腔道。

李鸿章显然是已经有了好办法。

这智囊的脑袋与其他人毕竟不同,转得就是快一点。

而帐内众人听说李鸿章有了好办法,都不禁竖起了耳朵仔细倾听。

而黄旭与曾国藩也来了兴致。

李鸿章这话就象给苦闷之中的众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而李鸿章自然也成了众人瞩目的中心,一丝丝满怀期待的眼神都投向了他。

李鸿章见此,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将自己的想法缓缓向众人道出。(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五章 精心谋划

李鸿章提出的办法是诱敌深入,然后再围而歼之。

他提出,先以主力大军找一处合适的地方埋伏,然后再以一军做为诱饵,从而诱英印军出战,接着便想办法将其引入到太平军的埋伏之中,围而歼之。

其实,说穿了,这计也不是计,只不过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战术罢了,而这所谓的战术,甚至可以说已经被太平军都用烂了。

不过,也许正因为是用烂了,所以,太平军对此战术的运用就不失之于纯熟,而且可以说完全是已经烂醉于胸了,也就是说,太平军此时用此战术,必定用的更加得心应手。

而将难事变为易与之事,李鸿章是深谙化繁为简的道理,也更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看来,他提出采用此战术完全是有的放矢。

可是,这计说起来容易,恐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所有人都知道,双方大军对峙的这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根本就施展不开,那么,太平军将如何去找地方埋伏,如何能够找到隐藏这百万大军的地方,这可不是说一说就可以办到的。

如果连这最起码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又如何将此计付诸实施呢。

但是,李鸿章却有他道理。

他认为,太平军的一百五十万大军如今虽已合兵一处,但他们并非是完全聚在一起,而是分三个不同的方向对英印联军形成合围之势,曾国藩所统率的东路军在东面,田小二统率的西路军处西面,而黄旭亲率的预备大军则居南方,互为犄角,互相声援。给英印军构成无形的压力。

这就是太平军的兵力部署态势。

而正因为此,李鸿章才认为有文章可做。

他的想法是,东西两路大军可以从东西两路分别退却,然后迂回到南面找一处可以埋伏的地方进行埋伏,接着便只需静静地等待鱼儿入网可也。

而这两路大军必须做到完全退到英印联军的视线之外,让他们相信太平军的主力已经退走了。

与此同时。黄旭所率的预备大军则需要负责诱敌。

为什么要让黄旭诱敌呢,一来,黄旭所率的预备大军在纸面上要比其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