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宋时明月 >

第4章

宋时明月-第4章

小说: 宋时明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居生活虽然很田园牧歌,但《甲方乙方》中曾揭示过这个道理,那位生活优越的款爷怀念知青插队时的生活,但等他真到了村里,把村里的鸡偷尽之后,他最怀念的是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赵兴现在就是这种心情。

对于这时代来说,赵兴是个外人;然而,对于宋代人来说,程家坳也是这时代的局外旁人。所以赵兴必须走出程家坳。

他似乎有点操之过急了,期望这群山里孩儿马上熟悉操舟,现在看来这是那么可笑。

小船艰难的绕过一个个山坳,傍晚时分,前方已可以看见浠水县。

浠水原名希水,南梁时改为“浠水”,唐代又称兰溪,而宋代则称蕲水。赵兴喜欢继续用“浠水”的名字称呼它,是因为他手头上的“湖北地图”还标注着浠水。

蕲水是个县级单位,属黄州管辖。沿浠水而下,江尽头恰好是黄州府。到了南宋末年,淮西处于前线,南宋这才设立淮西宣抚司,并在蕲春筑蕲州城,于是“蕲州”出现……

据说蕲水县住着一名大名鼎鼎的名医,名叫庞安时。赵兴现在虽逐渐摆脱了“名医”的身份,常以“老师”面目出现,但作为原先的“山沟神医”,他对“县城名医”有一股天然的胆怯感,生怕被人揪住问医理,从而拆穿本来面目,故而,他过去从不进蕲(浠)水县。

但现在他不得不进县了,浠水码头就在城边。孩子们的操舟水平打乱了他的计划,他只好指挥孩子们将船驶入码头。

船只靠岸时,船工都在观察这艘古怪的船。这船很长,外形很怪异,它的出现颠覆了船夫们的固有理念,他们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尖底大木盒居然能行驶,偏偏它还是由几个完全不懂操舟的娃娃驾驶,看到孩子们手忙脚乱,他们忍不住跳下水,涉水上船帮孩子们将船靠上码头。

“嘿哟,几个小孩,毛都没长齐,也来抢我们的饭碗?”一名年轻的船夫调笑。他还准备再说几句,便看到船尾的赵兴,立刻收声。

这人气度不凡,一看就是读书人,可不敢轻易调笑。等了一会,看赵兴没什么不悦,他们一边固定船,一边小声问孩子:“这什么船,如此怪异?谁造的?”

孩子们的回答充满了骄傲:“我们造的,老师画的图纸,我们自己造的!”

“瞧这群孩子,能得!”船工齐声赞叹。

赵兴很纳闷,这船很怪吗?

他不知道,当时的船,长宽比例都很小,比如打捞出水的宋船“南海一号”,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长宽比例约为2。5:1。而他造的船长宽比例接近7:1,形状如梭,通体流线,这种船型在现代看来是优美,但却不符合这时代的审美观。

“我需要几名船夫”,赵兴插嘴:“逆流而上,孩子们应付不了,但我们需要把船驶回去,你们谁有空,我雇他。”

一名篙师(船长)打扮的人跳上船,身子左右晃了晃,感受一下船的稳定性,立刻更惊愕了:“这船稳……难怪,几个不懂事的孩儿都能把它驶来蕲水。”

赵兴就站在船后微笑。岸边的船工干咳一下,转而跟孩子搭讪:“你们是哪儿人?今晚不能夜航,我们明天走,如何?”

“我们是程家坳的”,孩子们说完,把脸转向赵兴。赵兴顺势回答:“那就住下吧,码头附近有歇宿的吗?……每人50文,结伴走,掌灯时分回来,不许乱跑。”

孩子们发出一片欢呼,船上那名四十多岁的篙师(船长)停下了检查,惊问:“程家坳?那个十户小村也摆弄船了?”

赵兴心里正充满失败感,他终于明白,再简单的小船操纵起来也是件技术活。没有船工的帮忙,也许这船都驶不回出发点——逆水行舟,更需要技术。他叹着气从船尾走了出来,很无奈地自语:“错了,看来我错了……嗯,这船你们看好了,需要多少报酬,说?”

船工们疑惑的打量了一下赵兴,其中一名年轻船夫拉了拉篙师的衣袖,轻轻地说:“程家坳,我听程家坳新来了个老师,我娘子早先提起过,莫非这位秀才便是?”

赵兴没有回答,他疑惑的打量船工,可这时孩子们已抢先问:“你等怎知我家老师的名号?”

切!这句话反而证实了船工的猜测。

因为赵兴来历神秘,所以,程同早早对程族上下下达了封口令,禁止族人在外人面前谈论赵兴。赵兴知道程同的命令,所以他才感到疑惑——古代的信息传播不应该这么快呀!

那名篙师马上恭敬地向赵兴拱了拱手,叉手不离方寸,恭敬地回答:“小老儿的邻居,去年嫁小娘入程家坳,年初小娘生了。邻家婆婆赶去待产。听她说程家坳请了位老师,这老师本事大着呢,领帮娃娃替程族打算……原来就是先生啊。小老儿这厢有礼了。”

篙师这是在“唱诺”,这是一种礼节,也就是边鞠躬边说着请安祝福的话——类似日本人的边鞠躬边喊“嘿伊”。而“叉手不离方寸”也是一种宋代礼节,指的是两手自然交叉叠放在胸前。这种礼节常出现在聆听的时候,表示自己在恭敬地倾听。

赵兴摇摇头:纸里果然包不住火。随着时间推移,他必然会被外人频繁提起,继续“慎言慎行”已经没有用,现在他需要一个新身份。

该用什么身份?

赵兴迈步上岸,漫无目地的沿街走着。篙师连忙一路指引,带着他去客栈。沿途行行色色的人,在暮色苍茫下都赶着回家。然而却有个奇怪的人:一位老人,显得有点疯疯癫癫,他没有回家的打算,不停的揪住路人的衣袖——无论贵贱——与对方唠叨,有些人停住与他谈话,有些人则拂袖而去。

孩子们发现了赵兴的注视,他们比较好奇,而且没学会控制,不等赵兴开口,程老五的儿子程爽指着那个疯癫老头,问船工:“那谁?他怎么了?”

篙师瞥了一眼,马上领着孩子钻入小巷,边走边不以为然地回答:“没啥,那老头是庞神医的客人,经常来浠水,每次都疯疯癫癫上街,揪住过路人,要人讲鬼故事。

路人把故事说完,都没故事可讲了,他还说‘你且编一个吧’……后来,大家都躲着他。唯有些不知情的人被他揪住……呀,一定是又在给他讲鬼故事了。”

赵兴脚步顿了一下,颇想回头去看看,但马上又跟上孩子们的步伐。

这不是宋代蒲松龄吗?……哦,不对。蒲松龄在清代,应该是他在清代模仿这个人的行为——此何人哉?很有名吗?为什么蒲松龄要模仿他?

第五章 被误导的习俗

第二天,船启动了,岸边的人渐离渐远,那个人仿佛昨天没回去,依旧在街上询问鬼故事。相距远了看不清那人的相貌,只觉得在晨曦里,那个披着露水、疯癫的背影显得特孤独、特凄凉。

剩下的路程里,赵兴一直在考虑自己身份的安排,等到他返回程家坳,只记得整个旅途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孤独的背影,两岸的景色反而记不起来了。

船工们将船驶进简易码头时是正午。殷切的船夫非要送孩子们回家,其实他们是想看看传说中的程家坳。赵兴一直在愣神,没顾上反对,孩子们没心眼,欢跳着、领上船夫们走上了山路。

翻过山头,在正午强烈的阳光下,对面山坳处,一排排崭新的砖房从半山腰绵延到了山坳,船夫们发出一片吸气声,这吸气声使赵兴悚然惊醒。他连连冲孩子们使眼色,孩子也醒悟过来,悄悄围上了船工。

“啧啧啧,好……好一片大屋……啊,俺县太爷住的房子也不过如此。”篙师站在山脊感慨完,猛然发现事情不对头。

宋代交通并不发达,老百姓奉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观念,许多人终生没有踏出自己所居住的小村落。船工们虽然走南闯北,但他们从没见过如此整村的砖房。更没想到,在这偏僻的穷山坳里,还隐藏着如此富足的村落。

程家坳现在还必须隐藏,因为现在登记,州府会派个乡绅来管理。唯有程家坳自己出了位士绅,上官府登记,回归官府治下才合算。同时,赵兴不愿让人太早发现程家坳,是因为他现在还没有一个合适身份。

篙师感慨完毕后,看赵兴已经目露凶光,他走南闯北,察言观色的本领不同常人,马上套近关系:“小老儿霍小乙,那邻人……啊,曾说程家坳的老师天文地理无一不知——瞧那船造的,太稳!……你们需要船工不?老汉操舟20年,正打算寻地安居。”

其实那篙师并不老,但风吹雨打使他的相貌显得像老头。

不过,相比赵兴的年轻,他有资格自称老汉。

赵兴盯着他看了一会,突然招了招手,唤过程夏,叮嘱道:“领他们去见你爹。”

说罢,他虚引着手请篙师前行。

这是一种押解的姿态,可篙师无从拒绝。

走进程家坳,赵兴像是忘了船工的存在,自顾自地向家中走去。程夏楞了一下,这才醒悟过来,押着船工向祠堂走去。

山居,房门一般是不上锁的,因为村落里居住的都是同姓人,不会有窃案。在这种环境下,赵兴他的房门也从不上锁。可赵兴记得出门前自己关紧了大门,现在大门敞开着,院内还传来了扫地声,他诧异的止住脚,倾听片刻,摸不着头绪地走进院内,接着,他看见程阿珠正满头大汗的扫地。

都是一个村子的,他以前当然见过程阿珠。据说,这个女孩是寨子里最漂亮的未嫁女,因为要嫁给城里人,程老七很早就培养她学习城里人的礼仪。因此,在一群乡村野丫头中,程阿珠显得格外文静。

程老七没有子嗣,所以在寨里处境尴尬。按照宋朝法律,他的那份田地将由程阿珠与他的侄子分享。但因为程阿珠要嫁入城里,所以村里的土地对他没用,程老七早早的把那块地交给侄子打理,父女俩靠侄子上交的部分田租过日子。这点钱,他还要省下来给女儿置办嫁妆,所以,日子过得有点紧巴巴。

在村里全面改建成砖房时,程老七甚至没有能力跟风,是赵兴看不过去,便指使程夏带领同学给程老七改建——这一举动惊动了族长程同。

自己的族人需要外人来怜悯,这对程同来说是很丢脸的行为。况且自己的儿子年幼,程同还指望着孩子读书中举,哪肯让他干繁重的体力活儿,于是,程同一声令下,全村青壮齐出动帮助程老七完成了新房改建。

赵兴就是在那次旧房改建工程中与程阿珠接触了几次,虽然最终族中出了工力,人情落在了族长那里,但没有赵兴这个由头,也就没有他们的新房子,所以为了感谢,程阿珠给赵兴做了几双新鞋子。

赵兴对那种手工纳制的布鞋没啥好感,唯一的印象是鞋底针脚很均匀。考虑到程老七家境贫寒,几双鞋面可能花去了小女孩的部分嫁妆,赵兴的回礼也很丰厚。为此,程老七亲自登门感谢了几回。一来二去,双方有了接触。

程阿珠是个恬静的女孩,赵兴考虑到对方的在嫁身份,双方的接触都是彬彬有礼。也就是从程老七那里他才知道,宋代女人居然也拥有继承权,可以参与父亲财产的分配。

宋代女人分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在室女是指未嫁的女子,在财产分配上,她与男性继承人拥有相等的继承权。归宗女是指出嫁后因丈夫死亡返回娘家的寡妇,她在继承权上略次于在室女。而出嫁女则更低,近乎于没有。

宋代女子对嫁妆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她死后,如果没有子女,那份嫁妆要返还娘家,所以宋人嫁女,嫁妆都特别丰厚。许多宗室王爷、朝廷高官甚至借债嫁女。

程老七从女儿定婚起就开始积攒嫁妆,前几年寨里的人都很穷,所以他的钱财积累缓慢。等赵兴带来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后,程家坳的财富开始爆发。程老七因为没有田产照应,闲暇时间比较多,再加上赵兴的“政策性倾斜”,他也在这股致富狂潮中,迅速替程阿珠备齐了嫁妆。

其实,对程家坳目前所谓的“富有”,赵兴心里是颇为鄙薄。乡民穷惯了,忽然手头有了余钱,就容易自我满足。比如:程夏由于是族长之子,孩子头,所以村里的什么产业都有参股,连带着他父亲坐享其成成为村中首富,这位首富家财多少——240贯。

至于“二富”程老二家财更可怜,不足百贯而已。目前程老二每月新增收入,满打满算也就2贯到7贯左右。村中二富尚且如此,至于程老七所谓的“嫁妆丰厚”,价值也就是30来贯钱……

按日子计算,这位姑娘就要嫁了。她与那位店小二已经约好了秋后完婚。程老七打算秋收过后就去进城享福。

这位准新娘出现在自己的院内,赵兴感觉有点不自在。他张了张嘴,准备劝止程阿珠的忙碌,但立刻又发现,程阿珠的打扮有点不对劲。

※※※

这个女孩今天很奇怪,竟然穿着一身崭新的绸缎,缎面上绣着精细的花鸟虫鱼。绣工很完美,它也许正是早期的湘绣。那套华丽的裙服外还罩着一件纱制背子,这种背子演化到明代叫做“比甲”;演化到现代叫做“风衣”

早期的“背子”没有纽扣,双襟并不合拢,甚至还相距老远,活像一件大氅。宋代背子各阶层都可以穿,但所选用的材质却需根据社会地位而定。不过,无论怎么说它也不是劳动者所穿的衣服,倒是在贵妇身上很常见。

连背子出现在程阿珠身上,赵兴看到这儿,脑海里首先冒出的词是“嫁衣”——程阿珠是在展示她的嫁衣,这绣工精美而华丽的裙衫是她的嫁衣。

程阿珠扫地扫的很认真,浑似没听到赵兴的脚步声,但赵兴却发现,当他进来时,这女子的动作稍停顿片刻,接下来浑身显得很僵硬。

赵兴在现代社会也就是个小男人,跟着老板混,拿薪水,没啥冒险意识,只喜欢兢兢业业讨好老板,干好自己的事。来到这个陌生的时代,他更加谨小慎微。如果不是此前的丛林生活让他多了点杀气,他甚至没勇气继续活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现在,既然程阿珠不开口,他也就保持沉默,边走边用欣赏的目光观察对方的嫁衣。

果然是“嫁衣”,而且一件不落的全套打扮。

腰间扎着一条蜀锦彩带,上面坠下一根长长的丝绦,丝绦上绑着两枚玉佩玉环,一枚玉佩吊在膝盖位置,另一枚玉佩坠在脚边……

“阿珠啊,这环佩……似乎它放的位置不对”,赵兴第一次看到古代女吊上环佩。按他想来,“环佩叮当”嘛,它应该吊在腰间,怎么到了膝盖下方。所以他憋不住插嘴。

阿珠今天的神色不对,原先她与赵兴还能有问有答,今儿干脆态度羞涩。听到赵兴的指点,她嚅嗫半晌,背着身,调整好环佩,然后头也不回,轻声细语地解释:“奴这种佩法,也是听教习说得,老师说不对……现在可好?”

什么好不好,阿珠背着身子,赵兴哪能看到?

即使赵兴看到了,他也说不出话来。因为阿珠的话突然提醒赵兴——也许,在环佩的佩戴方式上,错的是自己!

程阿珠是程老七的掌上明珠,因为要嫁到城里,所以程老七自小就开始教导阿珠“城里人的礼节”,所谓“教习”,就是程老七聘来专门教导程阿珠礼节的中年妇女。

赵兴隐隐觉得:或许,他原来所看的那些古装电视剧画面,再一次误导了他——玉佩的正确位置应该是佩戴在膝盖以下的。恍然间,他似乎想起了自己看到的日本艺妓,那些人的配饰也是吊在膝盖下的……

赵兴这次猜对了。环佩的作用是用来压裙角的。宋人讲究走路时鞋不露出裙边,而低垂的玉佩恰好用来压住飞扬的裙角。因为环佩的存在,使得宋人只能采用小碎步走路,尤其是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