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英雄 >

第143章

明末英雄-第143章

小说: 明末英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样待杀的标靶。”

离开训导队的张海又随机去了几个其他步兵旅的军营才回到了亲卫连的营帐之中。很显然,这次大部队出征在老兵骨干部队那种轻松自然的态度影响之下,一些刚刚完成基础训练的新兵们临战的压力也大为减轻了。

经过两年来从南到北不少次大规模决战,明军关内野战集团到了接连不断的歼灭性打击,而队伍控制了大运河及其沿线附近的不少地方后,残余的敌人再也没有能力迅速集中起十万人规模的训练像以往那样的战略集团了,除非边关的明军依靠关外的鞑虏迅速南下。

“如今队伍上的力量相比今年夏天也有不少增长,不需要填装瞄准,不需要立姿迎敌的情况即便是这些年轻的新兵也能成为拥有战场优势的我们的助力。即便再遇到可能的强敌,在中原内地交战也不至于面临太大的危险。”一向谨慎的刘洪涛在观察了各营新老官兵的士气之后也颇有信心的对张海说道。

数万人的大军在经过**轮换的休息之后,在隆冬季节天色没有完全亮起来的时候就踏上了北上的征途。张海及其弟子们第一次身处于拥有这样庞大兵力的己方队伍之中也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及

第315章 铁臂合围

展开北上进军的六个旅群中,张海所在的近卫第一旅不但配有独立重炮团、独立气球火箭部队还拥有战力强劲的独立卫部队及亲卫连。

因此为了更方便的进行指挥,另外配属的治安军第一步兵旅在大部队出发后不久与主力分道扬镳经庐州展开向东的进军成为“铁臂合围”计划的排头兵。

按照计划:治安军配属的多个治安军步兵旅将从多个方向封锁从淮河控制区两段至河南及陕南等地的南北方边缘地带,并将这些边缘地带严密控制起来割裂小股残敌南逃的可能,以使主力部队进攻北方残余的大股敌人的时候不至于漏网。之后治安军队伍将由密集的南北方交界向北伸展出具有一定纵深的“治安强化区”“核心治区”,腾出大量的兵力展开向北方地区各县展开进攻并完成政权接管工作。

旧时“皇权不下县”或许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在旧王朝即便是开国初期的情况下也根本做不到京师及边关之外的辅助部队全都是堪战且披甲的部队。让地方部队拥有铠甲,从旧时代的军事能力及社会组织来说是一件及其危险的事情。

核心武力已经进化的新朝政权并不在意敌人的那些所谓的“铠甲”,因此也就不在意将控制全国地方的辅助部队按照过去主力战兵甚至家丁的标准武装起来。

哪怕这些部队的训练及勇气并不具有独特优势,也至少能凭铠甲的装备优势相当于拥有两三千丁壮的豪强。在一个县的境内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没有难以压服的武装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有必要聚集在县城市镇之上,而是可以进一步以小连或者排为单位驻扎于一些重点的乡镇,完成对乡一级单位的控制。同时,远离市镇县城驻扎于乡外加配合上完善的兵役制度还可以尽可能低的降低空饷的现象乃至队伍的堕化。

因为很显然:如果队伍官兵的要求是一定身高比例以上特定年纪的人,即便在检查队伍的时候雇人冒名顶替的方法也并不好使了。

做为铁臂合围“排头兵”的第一旅依然从连一级开始由上百名近卫部队挑选出的少年官兵搭建其中高层的指挥构架,还在旅中初步建立了基本的密报机制。

监管控制能力的加强使得这个最早的治安军步兵旅在经过了五个多月激烈战场的锻炼及一一定程度的训练之后,除了在火器装备上同主力部队还有一定差距外,几乎不逊色于旧时代意义上“精兵”的意义了。

濒临南京辖区内庐州地界的固始县成为治安军第一旅的首选目标。固始县位于茫茫方圆数百里大别山区的北边,是漫漫大山脚下整个北地都少见的一马平川的平原之地。虽然距离大山很近,但正如北方的不少地方一样:平川地区通常并没有什么强悍的民风,民众更容易服从权威,千年前崛起于此的沈氏家族在唐宋元明四朝也因此一直兴旺不断,成为当地极有影响的豪族。

天启二年山东及临近地区风云乍起,天启三年各地兴办团练。固始县的沈家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大规模练兵武装起来以求自卫。临近南京山东等地并不算太过遥远的沈家当然知道那新崛起的新朝政权在基层乃至朝野上的政策是什么路数。当年蒙古人夺得天下也难以有效的控制到乡村基层,尚有自家的利益空间。而这股如王莽秦皇一般的人物若是夺得天下,曾经显赫数百年的家族毫无疑问的要面临衰落,而且极有可能是灭门之祸。

为此:东面的建安乡、西面的大城乡,南面的青峰乡,北面的遗爱乡总计方圆数十里内的数万民众在沈家的组织下按照明军的编制共建了五个步队一个马队多达三四千人之众的战兵营。

为了这些青壮的全职训练,沈家投入了很大本钱,甚至把近一年来积累下的租寨粮各个方面积累下来的钱粮全部用于供应这些队伍的训练。

在增强自身武力的同时,沈家人也在积极的寻求政治上的出路,不但花了积赞下来的重金从南京的书店里购买了不少新化方面的书刊,还公开打出只有新军政权下的武装力量才存在的星星火炬之旗以示易帜。并且派出不少懂得北直隶至辽东一带方言官话的人寻求接触,以求在崭新的朝代仍然有机会像以往那样做至少做全县的半个土皇帝。

对于这些“敌区”见到大势已定、打算来示好或者打算“两手都要硬”的豪门大户,张海等人在内部的会议乃至传达的内部件上早已就有明确的指示:不论这些“大户”在当地的名望如何乃至在外表上来看是不是“劣绅”“官绅”,也不论这些人对新政权的态度如何,只要拒绝新朝政权对于这些人的要求就应该予以铲除。

一是要拆除包括砖石高墙乃至土围在内的一切防御措施。二是要解除一且武装交出弓矢长矛一类的武器,三是宣布一切白契约作废耕者有其田,四是男女奴仆人口一律释放上交重新转移到异地并且休掉妾室落实婚姻新法。

第三条没有多大威慑力,因为这很难监督落实的条款可以想其他办法。可这第一二条尤其是第四条简直就是让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无条件投降劝降公告”

在向弟子及军官们解释这样严酷的原因时张海说道:“我们要还给天下一个真正的清明,就要从能力上瓦解一切地方势力做恶的能力。从根本上瓦解那些人对我们的军队及地方可能腐化的能力。这就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新朝朗朗乾坤之下只能有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领袖。而决不会允许有任何其他的土皇帝存在的可能。

当第一旅派出的侦察人员查探到固始县中和乡的明德、新民、至善等村庄的寨堡丝毫没有开始拆除的迹象。不少地方的乡勇不仅没有解除武装的打算甚至还频繁的组织训练的时候,第一旅旅指挥机构便向下属的各营下达了突击扫荡的命令。

第316章 铁臂合围(二)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也为了避免固始县的顽敌在夜间被击溃的时候大量逃亡,学塾弟子张金辉所率领的治安军第一步兵旅在寒冷的冬夜就开始部署部队到各乡周遍展开三面围的架势并在太阳渐渐升起来的时候首先由第一营发出了进攻的信号。

步兵队伍要充实许多的治安军第一旅共由六个步兵营二十四个步兵连组成。每个步兵连的人数多达近二百人左右。此外还配备了二十多门缴获敌人军辎中挑选出来的“千斤弗朗机”做为炮兵装备,又配备二十多门主力部队中淘汰出来的臼炮及钢盾,成为按旧军队的标准一支装备精良的武装。

沈家谷堆并不是如名字那样的一个粮仓或者谷场,而是中和乡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标志性建筑,据说是当年汉刘邦领兵进攻到此处时修建的一个了望台。而明时已经发展成上有寺庙下有地下室面积近两亩如同城堡一般的堡垒。

这堡垒在其他地方或许显现不出什么独特之处,而在这平川旷野一望无际的平川边缘却起到了能够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了望全县广阔范围内动向的作用。

做为当年王陈元光部下、开漳大将军部下的后裔的沈家在这乱世之时也没有忘记重新聘请与新军治安部队有过交战经验的一些逃亡出军队的军官幕僚担任全县御敌的作战指挥。

同张金辉所料想的大不一样,当治安军第一旅的队伍趁夜开始向各乡展开调动的时候,各处的百姓中就有不少人认真负责的向沈家报信。负责通信联络的马队游骑大多是雇佣的与新朝政权拥有不少血海深仇的人,也大多及时的起到了作用。

因此,第一旅针对各乡在天亮时展开扫荡的时候发现全县周边四个乡五六十余个村内的不少青壮都被趁夜调走了。抵抗各营的仅仅是一些临时发下如竹枪农具一类简单武器的老弱妇孺。

上万老弱妇孺在各乡村防御中的激烈抵抗也给各部队带来了不少麻烦。花费了伤亡数十余人外加一个上午的时间才使得进攻中和乡周边各乡的全副武装的步兵营基本控制住了固始县的大部分地方。

而在张金辉亲自率领的第一营八百余人的步营队伍,则遭到了从四乡聚集起来的三千余名沈家民团主力及几百名明军游骑残兵的进攻。

一年多时间以来的沈家在明朝开始动员各地的战备中,也积攒起二百余套明暗包铁棉甲的资本。并且还积攒和从溃兵中寻购了不少的精制鸟枪,这些使得沈家团练一时间也成为好不逊色于寻常明军主力的“强兵”

再加上这一年多时间里的选训得力,外来威胁下的人心也算凝练,在面对张金辉所率领的第一旅第一营步兵在一开始展开的进攻和冲击时虽然被打的频频后退却最终依靠四倍以上的人数优势乃至骑兵在侧后的骚扰一时维持住了野战状态下的僵局。甚至依靠兵力众多带来的的体力优势有由守转攻的态势。

如此的“强敌”在第一旅以前的战斗中,却是极少遇到过的。不过并不觉得队伍会有多少危机,很显然:进攻中的心态乃至可以承受的死伤同防守大不相同。当局面陷入僵局时,那就是新军所独有的抛射能力大显神威的时候了。

在阵中的各营连八名正副军官们开始下令方阵内部的火器手填装臼铳弹丸,四个步兵连的近百名连部人员填装好的臼铳弹丸接连不断的集中到在正规队伍中接受过更完善训练的连干手中,展开了向远处之敌的开火。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二百多枚重铅弹落入退到六十步外的敌群中。运动中能够携带的简单盾牌乃至那些软甲的防护之下依然有不少沈家民团的人遭到杀伤一时间丧失战斗力。

而四个方向上步兵连长矛手之后处于后排的弓箭手们则用弓箭展开中近距离上的“跨队抛射”第一旅第一营的新兵弓手们通过选兵及初步的训练已经能够有效实战操作五斗级别的入门清式战弓,发射出去的战箭已经是能够对不少披甲目标都构成威胁的了。为了在射术不是很强的情况下让这些新兵也能把箭抛入敌群中因此普遍采用张海当年曾经用过的如同和弓级别的二百克超重箭,如同射速快而猛烈的投矛发射器抛出的投标或儿童用的轻型标枪一样不断把这重箭抛入到五十步内敌群的后队中。

沈家的那些民团乡勇们也有不少弓箭能够用于抛射,那些弓所用箭支往往继承了蒙古与中原的传统更利于直射。抛射要在百步以外才有足够的威力,不过在鼎盛时期英格兰长弓手们那些能够在百步左右的距离上百箭抛射入不停移动中的敌军队列中的本事却是这些乡间的弓手们所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再加上披甲率及兵源上的巨大差别,对峙中的沈家民团也逐渐落了下风。不得不在用马队保持牵制的情况下交替掩护着的撤向中和乡的沈家谷堆。

沈守林、沈守礼等从外省因为兵乱云集在沈家堡垒的各族系族长们观望着不远处的战局的时候才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新朝政权能够以如此迅猛之势扫荡朝廷的大军。

自家这支新成立的营头可是下了巨大的本钱的,其中的不少人还是从远地招募过来有实战经验的边兵。可是仅仅相比这新军之中战斗力属于第二层次的“治安军”却以四倍以上的野战兵力也不能战胜之,还渐渐处于下风。

沈守林似乎预感到什么,见不少外来的亲戚们对于坚守着沈家城堡似乎是信心十足,在私下里有些忧虑的对其弟沈守礼说道:前面的来敌不过是新朝大军中二流部队中的一个不到千人队级别的营头而已,我们就在野战中如此吃亏。这河南平川之地根本不是久留之地。如果我们全族的人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撤离,那么恐怕要灭族于此了。

受其他不少族人的影响,沈守礼回到:“没有那么严重?就算眼前的敌人能够在野战中占据优势,又怎么可能攻的下这沈家堡垒?这可是连当年的蒙古人都未曾攻破的地方。”

“我们的沈家堡可由那当初京师的皇宫外加京师城墙守备更强?可由那南京的城头守备更强?若是外面的人将我们围困在此,传闻中那些新朝神军和神炮队赶来,我们的抵抗再为顽强又能如何?其他那些人见视少,你我却不能一样!”

为了不给堡内早成不必要的麻烦,沈守林、沈守礼以及其他几个地方的沈家人在说服之下公开提出如今的固始沈家堡已经并不可守,就算是县城也不安全,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向南,逃往广东等地。如果广东等地也不安全还可以逃往海外。

沈守林等人的动摇终于使堡内的不少人觉得有理也跟着动摇起来了。

“愿意走的都走!人太多了领军上九龙治水,还不好办了呢!就算战死,也要让那些猖狂的贼人得到应有的教训!”最终只有两系沈家人决定留在固始死战。

趁着远处各乡中第一旅步兵营完成对各乡的清洗后还没有返回,中和乡战场上沈家步营还没有溃败之际不少外来乃至个别本向的沈家人都开始带着自己的男子骑着马向南边的大别山深处逃去。

瞬间堡内不少女人们的哭声响起,被抛弃的人们也只好选择与着沈家堡共存亡。

临近中午,当东建安乡及西大城乡的步兵营赶到,乃至守卫炮兵及工兵等技术兵种的预备步兵营从东、南、北三个方向上围拢过来的时候。在与那些几乎那些大部分人都装备着精良铁甲的第一旅一营鏖战中的沈家民团付出了上千人的伤亡代价后再也支持不住了。分成小队如狂奔一般向二百步外的沈家堡退去。

沈家堡垒上铳炮及鸟枪接连不断打出的火力虽然没有给第一营的战士们造成多少伤亡,却还是最终在四乡各营将那堡垒团团围困起来之前掩护残余的民团乡勇撤入了堡内。

这沈家堡垒似乎是北方豪强中少见的堡垒,那城堡的高度似乎比南京城的东城墙还要高,方圆还不小。看样子就是调来新军主力部队一两个主力炮团也要花费不少的炮弹浪费掉不少的身管寿命才能将其轰塌。而如果要在火力掩护下展开爆破炸城作业,仍然要冒相当伤亡风险不说,还要花费不少的时间。那无疑是与铁臂合围作战中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攻击前进的要求是相背离的。

张金辉却胸有成竹的对各营战士们说到:“这次北征行动是早有准备的。固始县这个大钉子当然在很早的时候也就有了应对的准备!”

随同治安军第一旅工兵营的马车队拖来二十余两装着如同大缸一般模样的大车。每辆大车都装有特制的重型臼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