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第5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使得张海决定:还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扫荡莱茵河沿线一带,一来消灭已经集中起来的联军主力,而来在审讯战俘的时候张海已经听说新朝的人力螺旋桨动力船支虽然还不十分普及,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已经传到了欧洲。并渐渐开始推广来看,此时西法联军所在地的不少军用船只就是采用人力螺旋桨动力的船只,这些船只为了适应内河航行吨位大多不大,而且几乎是不适合远海航行的平底船。可是按照外情部的了解,在西欧地区入冬以前,西欧沿海及其临近地区还是会赢得一个风浪相对较小的时间段。更别说西欧沿海的风浪本来就比中国东南沿海大部分季节下的风浪要小的多,而且拥有的地标性港湾众多,这也是欧洲历史上的海上文明所发展的基础之一。
如果能够利用人力螺旋桨船只有效的走水路。那么看似更为遥远的距离就会变的不那样遥远。在水路上,人力螺旋桨的小船就算在情况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二十天左右的时间也能航行六千里左右的距离,这足以让新军主力部队完成前所未有的远征,并抢在陆路上的溃敌抵达里斯本之前完成对海上之敌的战略包抄。
当然,这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舢板一般的“陆军海战队”能不能凭借新式的火器有效抗衡对方的大船大舰。在清点了队伍如今还有上千枚闪光火箭、并且各种线膛火器也多达三四万之众还有大量爆破弹药的时候,就是在战略问题上一向比较保守的刘洪涛也表示可以一试。但刘洪涛显然反对大军的主力执行这种战略突袭任务,毕竟在陆路上还必须有配合的徉攻部队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张海在思索片刻也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可道:“刘洪涛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们远征部队此时虽说有十几万大军,但是如果考虑到对新朝十分重要的辅助工匠营和伤员,真正的可以战斗的野战单位其实只有不到九万人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最多投入三个暂编师群大概四五万人左右的兵力用于出海战略行动。这也是我军能够承受的起意外风险的上限。如果在这一路上缴获不到足够
的人力螺旋桨动力船只,这个比例还要更小。
不过我的看法还是除了累计参加过战事过多的一些前近卫部队官兵外,执行出海作战任务的部队要尽可能的精锐,力量比重可以占到全军的一半以上,毕竟我们陆上的队伍在几个月后还有后续增援的力量得以支持,并且还有规模不小的工匠营可以辅助,并不担心大股敌军在陆上展开的反扑。如果是那样,我们消灭敌军的核心力量反而会更有把握了。
在新一轮的战略行动原则商讨完毕,整个大军也做了简短而必要的休整之后,张海没有决定耽误太多的时间,毕竟虽然此时还是秋天,但距离入冬时节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了。
新朝十年八月二十六日,就在富尔达附近的战略决战刚刚结束大概仅仅两天之后。新军远征部队就以压倒的态势袭向了法兰克福。
此时的法兰克福已经在不久前得知了西法联军大败的消息,而且没有使为西欧命脉的西班牙新军主力部队音信。驻守在这里的七八万溃敌和五六万原有的留守力量有三分之二左右选择了溃逃。仅仅只有四五万见识比较少的法国南部各地前来的贵族军还有西部德国当地的一些武装选择了凭借已经修建了不少时间的坑道工事顽抗。
这些选择顽抗的敌军来拖延和掩护的作用也没有起到,新军追力部队的临时马队在突击作战中歼灭了溃逃之敌的多半力量,而那些选择依托工事留守恶战的德国人与法国人在做为战斗工兵的辎兵工匠营武装及不少后备力量的联守进攻之下就被大部分消灭了。、
学习了西班牙新军主力部队的一些火力运用方式之后,新朝远征部队也开始试着在攻坚作战的时候在定装线膛抬炮之内装老式的轻小铅子的方式去压制那些依托地形和工事防御的敌军,并配合其他火力作战,这样的作战方式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压制效果并极大的提高了战斗效率。这也似乎使张海回忆起了什么,并开始有些明白了像抬炮这么对于二十世纪的战争看起来有些落后的作战方式到了民国时期的早期内战和抗战时期也有其用武之地。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件火器不管看起来是否落后,只要能够适合于自身并能拥有专门的针对性就能在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其实也是新军主力部队自从当年成立起来能够始终拥有有效的战斗力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以仅仅二百多人的伤亡代价就歼灭了在法兰克福一带顽抗的敌军后,远征部队的骑兵部队沿河展开突击作战的时候缴获却是颇为丰厚的。通过在大河的远方以线膛铳炮建立封锁线的方式。新军主力部队至少缴获到了万余条运动辎重物资的小船,其中至少三千余条是用人力螺旋桨改装的船只。这些船只中看起来适合在良好的条件下进行沿海远航的船也有两千艘左右。这就以意味着仅仅在法兰克福一地缴获到的完好的有动力船只就可以有效的携带三万全副武装的队伍展开海路攻势了。
1283第1283章连克重镇
威斯巴等美因茨等的几乎是被规模庞大的队伍在攻区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的同时就被横扫的,这也是队伍的规模不仅仅是万儿八千人的先锋旅乃至配备大量马匹之后的好处。新军主力部队强大的战斗力也使得队伍能够在很宽的战线上展开扫荡,十几万人几乎拥有十多路古代七到十万人战略集团的扫荡能力。
在攻取法兰克福及其附近地区之后,因为大量仿制新朝配备有人力螺旋桨的船只被缴获并被迅速的利用起来,突击的先锋就不仅仅在是马队。马队的速度还有行程特性同船队虽然短时间内能够差不多,但也会是很大程度上脱节的。新军远征主力让船队单独编组并携带足够的步兵顺流展开前进,在并不需要太大人力付出,留有相当作战力量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六节左右一昼夜四百里左右的骑兵在中长途难以企及的速度。
就这样,以近卫第一旅和暂编第一师、第二师的兵力大概三万人左右的突击部队以敌军难以想象的速度,几乎是跟在敌军人马传信接力之后的速度迅速的突击了莱茵河沿岸城市科布伦茨和波恩,在守军还没有展开严密河防的时候就攻了这些上万兵力防守的重镇。
曾几何时,棱堡成为这个时代防御体系的标志,搞的整个17世纪的欧洲除了在比较辽阔的东欧之外就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野战。然而仅仅一个沃邦攻坚体系就让坚不可摧的棱堡变成了鸡肋,进攻方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拥有几倍的兵力优势就能对守军打出一比几的损失比。而面对重手榴弹体系选训及制造技术比历史上的沃邦时代更为精良,并且拥有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火力水平的线膛精工火器并辅之以拥有强出一个层次战斗表现的官兵之后,一切防护体系似乎就想明末农民战争事那些乡以下大户的围墙一样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轻而易举的攻破。
因为快速沿河途径让更对守军来不及进行有效的河防,在先头船队攻取拥有两三万守军的波恩一带的时候,一路上先锋部队仅仅遭遇了百余人左右的伤亡,其中有一多半还是当地临时武装起来的民兵所造成的。船队在进攻的过程中虽然也发现了至少百余枚水雷,并且加上没有暴露出来的肯定更多。但是这些水雷因为威力和水流的原因还有新朝远征部队还算优良的防护仅仅造成十三人伤亡两人死亡的结果。
沿着莱茵河顺流而下的大军直到逼近到中欧重镇也是欧陆第三大的城市科隆附近的时候才遇到比较像样儿的抵抗,不仅仅是水雷的成功率高了并开始造成明显超过之前的伤亡,还遇到了不少逃亡时聚集起来的逃亡的民船构成的沉船的阻挠。在科隆一带云集的守敌加上一些增援和逃亡的西法联军之后达到了二十万人上下的兵力。这些人因为见识过西班牙新军那新式的防御体系,因此在防御
中也并不再是旧式的棱堡。而是由地堡及被覆乃至蜿蜒曲折的交通壕所构成的新式防御体系。
这二十余万人兵力规模云集起来的西法联军在方圆二十里左右的范围内形成了看似比较严密的防御体系。不过对于如今基层部队比较完善的线膛火器的新军远征部队来说,就是硬吃这二十多万人的敌军显然也不过是只要付出几百人左右的伤亡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破之的事情。这些还在使用旧式的铳炮配置甚至是一些冷兵器的传统之敌虽然比亚洲的一般武装战斗力要强出不少,但是在新军主力部队面前却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缺乏一百米外有效威胁对手手段的旧式武装在七八十步左右的距离上就是依托一些地堡射口展开有效防御的人都会被精度并不算是十分突出的定装线膛火器所有效的压制,更别说那些在这个距离上无需发射轻霰弹就能有效射击头靶大小目标的后装线膛火器。
不过,在指挥战斗中一向十分果断的刘洪涛在面临这样大股敌军进攻的时候却稍稍显得犹豫起来。
“刘将军,下进攻吧。在出战的西班牙新军已经被我们彻底消灭的情况下这些旧式的武装就算采用新式的防御体系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我们的线膛铳炮可以轻易的压制敌军任何方向上的轻重火炮,而队伍里的铠甲装具和专门的车盾就能够在近距离抵御住一些大口径老式火枪的弹丸,至于可能的伤亡,也完全在不会影响战役行动的范围之内。西征以来我军进行的大仗也有不少了,出征作战哪儿有可能一点儿伤亡也不冒。。。”第一旅的旅长对刘洪涛请战道。
在谈论战略战术问题的时候,刘洪涛也没有特意隐瞒的习惯,尤其是在同营与营以上军官谈话的时候,因此也讲出了自己心中的顾虑:“我军当然能够将这些聚集起来的敌军硬吃下去,而伤亡,最多不过牺牲百余人左右。可是如果我军在这人烟相对繁华稠密的科窿附近歼灭如此之多的敌军,而不是在富尔达以西的原野上,能够做到有效的保密么如果能,又可以隐瞒多少时间我军突击前进的速度再快,其实也不可能赶的上地面上真正意义上的加急通信,更别说烽烟通信这种手段。就是在沿海走海路并且相对顺利的情况下也会是如此。以我的看法,最好在科隆及其附近一带展开一定时间的休整。可能敌人并不知道的是:我军缴获到的那些船只就算是其中的一些大船,也是有办法在地面上做短途移动,绕过对手的河道防线的。因为我军的体能和有所准备的工程能力和敌军的预估并不一样。我军还可以在夜间有效的做到这一点。这样,我们的陆上队伍以大军在科隆一带围困敌军,而机动部队可以携带缴获过来的船只绕过敌军这并不算漫长的防线重新向下游隐蔽开进。甚至是为了隐蔽的从陆路展开转移,让马匹携带我们出海作战时所需要的辎重。
1284第1284章最后攻略
这样就会给远方还没有了解前线战情的敌人一段时间的迷惑,使他们不能在最短的时间能证明前线的西法联军已经遭遇大败。这就会为我们由海路展开的行动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最大限度的避免我军的大军还没有到,里斯本一带的残敌核心就有可能由海路离开欧洲的情况。
因此,刘洪涛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并没有让部队迅速进攻这一大股看起来比较坚固的敌军堡垒及防线。其实还有一种忧虑刘洪涛并没有讲。科隆是德意志传统手工业和兵工业的重地,有大量的敌军溃败到城镇之内并不仅仅是会增加队伍在清剿作战中的伤亡乃至所花费的时间,还会在人才和人力资源方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面对在科隆一带集结起来的二十余万西法联军所组成的战略集团,刘洪涛的想法也是尽可能的通过围困来迫降对手。
而陆上的主力部队其实并没有迅速向法国南部甚至更远的地方展开攻势的必要,那样同样有可能使远方的核心残敌成为惊弓之鸟,并不是划算的。毕竟如果海上的突击行动不成功,最后的攻势很显然要拖延到冬季了。
在先头部队以闪电般的速度抵达科隆一带之后的第三天,新军远征部队十余万人的主力大军也基本上快速的跟了上来。后续的大部队仅仅上没有缴获到足够安装有人力螺旋桨并可以在陆上人力或者畜力搬运的新型轻船只而已。然而携带所有人畜的一般船只并不缺乏。在前进的队伍以最快的速度清理掉沿河一带敌军的抵抗和有可能带来的骚扰之后。新军主力部队依托河道也能够在节省马力的情况下展开每昼夜大概二百里左右的快速推进。因此在先锋部队于科隆一带同西法等国联军对峙后的第三天左右。张海也就率领大部队跟了上来,并实现了两军的会合。
刘洪涛当然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隐瞒,而是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
“这几天的时间,船队已经通过秘密的方式由陆路绕过敌人在科隆一带的河防据点。到达北面二百里左右的地方。为了最大限度的确保部队行动的隐蔽性,同时还有数以千计以马队游骑做后的队伍在科隆到荷兰境内的阿纳母一带的河道以最大的密度展开袭扰作战,以确保我们的船队在北上的过程中能尽可能的利用河道加快速度,同时还不被敌军所察觉。我估计再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船队就会抵达莱茵河出海口一带并展开出海作战。所以。。。所以我觉得我也要尽可能的动身了。。。”
如果是以前,刘洪涛未必会讲这样的话,因为出海作战不同于内陆作战,带着新军重要的队伍出海作战对于新朝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政治风险。可是如今在取得了决定性的作战胜利。近卫先锋旅的官兵们也承受了足够多
的作战。刘洪涛确定张海不会再让那些最精锐并在战争中起到足够作用也打够了仗的官兵们继续进行这种高风险的作战之后,再讲这样的话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这几天的时间里,张海也考虑的足够周全:其余的近卫部队官兵将本着自愿的原则继续战斗。毕竟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还是有足够擅长夜间作战的精锐官兵比较好。你放心,我知道如果我声明这次出战行动是按自愿原则出战,绝大部分还能战斗的近卫部队官兵们都会选择出战的。所以我会安排其中一部分比较合适的人来执行这类作战任务,并且会尽可能的安排对战斗更有意义的后装线膛枪手去战斗。不会成为队伍的累赘。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安排并不合适,那么也可以不再安排近卫部队的官兵们去执行这样的任务了。。。”
刘洪涛没有再拒绝,在这个时候拒绝也显得并不合适。因此就坦然的说道:“让近卫部队的官兵们凑出一个加强营群跟着队伍一起出海作战也好。毕竟近卫部队的神射手在射术方面不是那些刚刚配属了火器的官兵们可以相提并论的。在最大限度利用人力的战术原则之下可以最大限度起到有效的作用。。。”其实刘洪涛这样说也是为了避嫌。毕竟:近卫部队官兵在过去的时候不仅仅是新朝远征部队里的精兵强将,还有一个潜在意义上的监督队伍的作用。在没有任何监督制约手段的情况下托付重兵也是一种冒失。
为了最大限度的抓紧时间,刘洪涛终究没有在科隆一带耽误太多的时间,而是迅速以快马起程了。在路途中有专门的部队和据点可以换马的情况下,这样出发反而能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并以最快的速度跟上北上的三万新军主力部队。近卫部队最后的“志愿大队”也是如此。虽然近卫部队的官兵们很少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