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第5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不是很完美,而且还是让数万俄军带着不少马匹最终逃离了战场。
可是在跟随队伍一同出征,并且经历过少年义勇部队之前一些战斗的那些少年们看来,这简直是一场不可想想的胜利,同时也终于重新相信:之前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俄军有多么强大,而是大部分人的临战表现太差了,并不仅仅是在武器装备方面有差距。
“我们要不要继续进攻”一些跟随第三暂编师新军主力部队出战的少年义勇部队骨干们在这场胜仗之后有些兴奋的问道。因为逃亡的俄军几乎把大部分辎重也都留了下来,曾经为了决战而不得不在给养携带有所妥协所带来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寒冷的冬季对于有所准备的第三暂编师来说并不是问题,只是王新盟还是有些不放心那些少年义勇部队,按照王新盟的看法:整个第三暂编师的主力集结过来,并以其为骨干让那些一般散沙一般的少年义勇部队真正变成能够应付一定规模之敌的野战单位的时候再展开对俄国人的攻势不迟,因此就说道:“敌人的这些广阔的土地肯定不是我们现有的力量能够真正控制的。等后续部队的消息吧,”
1309第1309章扫荡俄国
第三暂编师的先头部队通过黑海水路赶到罗斯托夫一带之后,整个第三师外加不少工匠营主力增援过来虽然相距了至少半个月的时间,不过也不算拖的太久。毕竟在征服了从中亚到西亚辽阔的大地后,维持几万人快速机动的马匹所需并不是问题。在敌情威胁并不严重的情况下赶路,即便是马术并不算精通的初学者也可以用不俗的速度赶路。
不过:伊斯法罕城距离罗斯托夫毕竟不是水路可以直接抵达的,辎重和炮兵的抵达比先头部队晚了足有一个月之久。
在整个第三暂编师及其加强力量云集过来,又完成了对各少年义勇军重新的整训特别是连以上军事主官的军事补训的时候,已经是最为寒冷的隆冬季节了。不过因为准备的充分,王新盟并不认为这样就不能对整个俄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攻势了。恰恰是因为寒冷的冬天,人员才大多数只能躲避在据点,更缺少植备的伪装,对于清剿和真正控制这样的地方也有有利的一面。当年对草原的征讨能够达成前所未有的效果,固然有新军主力部队战斗力量变带来质变的因素,但是在寒冷的冬季,即便是那些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也会受到局限也是重要原因。
在完成了新的加强与整顿之后,王新盟并没有为了保守起见让各个队伍再次集中起来前进,而是依然如同少年义勇部队刚刚抵达南俄那样以加强的营级单位展开行动,残余的俄军或许依旧有能力吃掉营规模的少年义勇部队,不过恐怕也要集中其残余的主力才有可能。这样做的很可能的结果却是带来再一次歼灭性的打击。
兵力增加到八万人左右规模的对俄治安战兵力以营战斗群为基础形成七十多个营战斗队和一个主力旅群,在寒冷的隆冬季节于两千余里的战线上像当年清理蒙古漠北集团那样展开了严密的扫荡。
这时的俄国不是日后那个全欧洲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而仅仅是一个人口不到千万,还不及波兰或奥斯曼核心人口多的中等国家,且以农耕为非游牧为主。出动七八万规模的力量进行扫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体现出了王新盟的战略决心:那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的控制这个开始逐步恢复并走向新兴的国家。
而在这七八人的扫荡兵力之后,还有至少四万人以上的少年义勇部队用于对扫荡之地的真正控制。
近代殖民战争中,亚洲贫困地区的基层控制并不好进行。其一是很多亚洲贫困地区的地形复杂,交通通道有限。但这却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耕地和农业资源并不怎样富余。搞“战略村”或者“集存并屯”就会面临经济上的巨大透支。
而人口仅有后世十分之一的俄国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下,整个地区拥有充足的农业潜力和耕地把大量的人口集中起来。更别说在这个时代,很多纳粹时代可以看做是战争罪
行的行为却是再寻常不过的了。
俄军本来以为新军积蓄力量是要以大军沿着河道直逼莫斯科,却没有想到王新盟之所以要积蓄力量,实际上根本目标在于短时间闪电般的控制整个俄国基层的乡村。
虽然此时的新朝武装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开来,可是还至少拥有数万机动兵力的俄军残余力量在经历了罗斯托夫附近的大败后却再也不敢像当初的哈萨克人那样立即展开反扑了。一些消息面更广的军事贵族们甚至丧失了为自身利益而战的信心,因为人们开始得知:从西洋到东方,整个世界似乎都要快要已经沦陷。那个东方大国的战略潜力竟然是如此的庞大。庞大到足以在一年有余的时间里闪电般的横扫当年成吉思汗化了十年都没有能够做到的事情。。。
俄军虽然在也不敢同新军进行集结大量的兵力的会战,可是激烈的抵抗却在严冬之际辽阔的原野上展开了。整个俄国境内的几万个村庄大多数都爆发了激烈的抵抗,因为新朝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像当年蒙古人那样仅仅满足做一个太上皇,而是企图在这寒冷的冬天把不少地区的人成片的赶走,据说要划到遥远的“保留地”去。
有着更多冬季生活经验的人们很显然的意识到了这是那些凶恶的东方人企图进行“民族灭绝”的打算。
不过在这冬季里无所掩蔽的荒野平原,往往俄国人集结了足够庞大的兵力,却总能被人数更小也更灵活的新军少年义勇部队提前回避掉,并在不算长的时间内云集起数个营群的兵力给予其歼灭性的打击。
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新军主力部队对集中起不差于一些村落青壮总数的兵力进行闪电式的扫荡,将青壮与老幼强行分开并向远方押送而去。上百万拿起武器抵抗的动员兵最终却最仅仅造成扫荡部队数千人的作战伤亡,还没有这样的季节里扫荡部队的非战斗减员要多。
冬季里浩浩荡荡的“人口大迁徙”也导致无数人的人倒在那寒冷而坚硬的土地上,而有意或无意中这些人往往不是那些妇女或儿童,而是被视为“连坐分子”“危险分子”的青壮。
不过让王新盟有所忧虑的严重性犯罪与违纪问题却没有广泛的发生。俄国的冬天并非江南的冬天,在任何细节上不注意都有可能引起冻伤的季节里,本身就大幅度的降低了这类事的概率。当年起事的时候不少少年人组成的队伍纪律问题也并不尽如人意,因为这时代就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很多也是有过人事的人,而且生活经历也决定了要比象牙塔里的人坚韧一些却也要早熟一些。可是这些自幼在“象牙塔”里度过成长时光的新一代,在部队的纪律性养成方面显然就要突出很多了。这些绝对以处男为主体的队伍虽然一路上面临了巨大的考验,但是总体表现却比当年国内战争中的新军主力部队在战场以外的方面强不少。
第1310章 南欧来使
在王新盟集结西域一带的力量还有国内增援过来的先头部队展开对俄国的扫荡的时候,在法国南部一带休整了一个月左右的西征部队主力在恢复了一定实力之后也没有彻底的闲下来,而是开始忙碌的准备着冬季的地中海远征。
西征部队指挥所内的战略地图上,以现有的情报来分析:从中亚到西亚到奥斯曼广大的欧洲,幅员不止万里的广大区域内很多地方虽然新朝的存在感并不算高,要等到国内的新生力量增援过来之后才能完成对很多地方的真正控制,但强有力的敌对武装和政权已经大规模的被歼灭和打垮了。这些地方的真正控制也是早晚的事情。
整个欧洲新军主力部队的兵锋没有影响到的地方也只有两处,一处是神圣罗马帝国理论管辖范围内的意大利诸邦。即便到了17世纪,欧洲科学和艺术的重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意大利诸邦,只不过没有二百年前文艺复兴刚刚开启的时候那种中心般的地位罢了。
另一处,就是法国北部海峡对面的英伦三岛,这两个地方其实按照刘洪涛的理解,也都是新军远征部队必不会放过的地方。
让包括刘洪涛与张海在内有些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刚刚大战过后的寒冷冬季,意大利诸邦的不少使者却乘船来到了马塞附近,并且在逼近岸边之前差人递交了求和或者说投降的文书。
不过稍稍仔细思考一下的时候,张海也就释然了:英国人或许并不会妥协,他们有退路,而且英国的民间有很多坚定的新教徒和宗教理想主义分子。在美国建国之前,英国民间的宗教意识和独特的意识形态还是相当强的,不会轻易同新大陆上的强大势力妥协。
然而对于早已丧失了罗马早期民风的此时代的意大利诸邦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地方可以逃亡了:直布罗托在不久前已经被控制,而苏伊士运河此时还没有。新一轮的新朝大军已经开始开进了奥斯曼帝国的旧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时代的意大利诸邦竟然像是在战略上被新朝远征西方的部队所包围了。
这个理论上的“战略包围”当然还很不牢固,实际上对于少数想要下定决心也掌握充分资源的人来说逃亡并不困难。可是那些在意大利诸邦拥有巨大利益的人们显然大部分并不愿意舍弃故乡还有长期以来的巨大利益。在一系列的胜利显示出新朝远征力量的不可战胜之后,“妥协派”的思潮也在这些民风本就并不强悍的地方成为了主流。这些地方理智的人们清醒的意识到:“曲线救国”还有那么一丝文明延续的可能,而如果选择像奥斯曼或者俄国那样“全民抗战”,等待着意大利诸邦的就只有腥风血雨还有无尽的悲剧。
“要不要亲自见那前来的意大利人?”宋子悦在半岛诸邦的来使前来之后询问道。按宋子悦的看法:张海必不会同这些人亲自见面,实际上自从有过新朝六年时一些事情的经历之后,张海就很少亲自去接见那些算不上友好势力的使节了。
张海最初的时候也是有所犹豫,但最终还是觉得有必要见见这些人。至于会不会遇到什么“刺秦”之类的事情,那并不是问题。要是那些来使连一次全面检查和衣物行囊更新也不愿意,那也就没有必要去谈了。
不出所料的是这些意大利人还是识相的,没有对这种看似似乎有些“侮辱”性的礼节有什么反应。
前来的人并不是区区几人,只算各势力的代表就有十多人之多。张海在前来之前也请田宾所负责的外情部相关人员,做了相关的查证,证明了这些人大致的身份,这才决定带着通译同这些人见上一面。
这些人在前来之后态度上也很恭谦,并没有主动说什么,显然是等待着临时营帐里的张海首先发话,然后自己才回话,算是对东方的一些规矩和人情世故有些研究的了。
张海当然也并没有客气,而是直言道:“你们是来无条件投降的么?”
“是的。。。”一名意大利通译用有些异样的口音回答道,没有多说什么。
“既然是来投降的,而不是来讨价还价的,那我也就直言了:对于被征服地区,我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驻军监督第二:除了用于治安的手臼铳以外,你们不准拥有长度以一尺以上的枪炮。从铁器到黑火药,还有铜,更别说是铠甲及其他,一切和兵事有关的专职的匠人都有跟我们走。也就是禁兵。第三,我们可以不收金银税。如今的我们也并不缺乏那些,但是却要求你们在三年之内,每年提供价值五百万两按照我们的要求所制作的文具,具体都有那些实物税,我想在你们进来之前就应该发给你们了。还翻译成了你们大多数人都能够看懂的语言。
听到这样的话,一支平静的人群终于有些交头结耳起来,不过张海并没有命人加以阻止,而意大利的通译也开始明白了之前那张莫名其妙所列表格中所列举的东西都是些什么。
“新朝皇帝陛下,恕我们直言:这个规模的书册纸张就算是有免费的原料供应,也几乎是天方夜谈,我们诸邦加在一起也根本不可能负担的。。。”
张海平静的回道:“我没有要求你们现在拿出这些东西,而是三年之后。如果你们有困难,我们的人回来协助你们。我算过你们的市镇规模,仅仅前罗马城就有不下十万的人口,更别说其他所有城镇加在一起。养十几万工匠完全没有任何问题。而我列举的那些,是相关领域的十万匠人并不需要付出太过繁重的劳动就能够生产和提供的。怎么,难道你们更愿意做奴隶去俄国或者波兰种田,而不愿意学习真正有关文化方面的基础产业么?”
似乎那些意大利人还想说些什么,但最终在张海的目光下还是答应了下来,没有敢提出哪怕一个要求,甚至容我们在商议这种话。因为一些语言在这些意大利人进帐之前,张海就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第1311章 英伦三岛
宋子悦刘洪涛等人想到过那些意大利诸邦会最终妥协,可是却没有想到这些人这么快就答应了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不过,倒没有什么人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诈术。因为即便新军远征部队主力撤军,也会在欧陆留下规模不小的军事力量,这些人如果打算玩花活,那么就让这些人该去哪里去哪里就好了。
瑞典和意大利诸邦算是欧陆大地上没有打算在新军主力部队展现了足够实力后还要以卵击石的国家。
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西欧之外的英伦地区,虽然那里也曾经有个别贵族前来投奔,不过整体来看:从查理一世到英国主流阶层几乎就没有考虑过同新朝远征部队进行任何接触和对话的可能。不像西班牙法国神罗等势力,虽然也最终同远征部队决裂,但是好歹是在极为苛刻近忽于要求无条件缴械的情况下不得不“奋起抵抗”
“很多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其实并非都逃往到了西洲之地,去那英吉利的也有不少人。按我们的消息估测,各类阶层恐怕至少多达十万之众。”在有关英伦问题的一次讨论会上,田宾不无忧虑的说道。
在决定是否于新朝十一年的新年到来之前展开英伦攻势的时候,张海也是沉默并思考了很久才最终讲出了自己的看法:“益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类话我是曾经说过,但是现在我改主意了。我觉得把英伦三岛拿入这次主力部队西征之列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至少在今年冬季展开行动,并不合适。残余的敌人依然拥有不小的力量,在欧陆,即便大军面临不利的局面或危险,我们也有把握不让队伍付出难以接受的损失。可是要去打英伦三岛,那就另当别论。英国的陆海军力当然不值一提,可是我们现在并不了解的是西班牙新军是不是真的去了美洲。如果现在的残敌将剩余的陆海力量同英伦诸势力汇合在一起,那么我们要战胜这些敌人就至少要出动新军主力部队渡海作战才有把握。可这个把握,依然明显不够。因为我们的决战兵器已经在之前的陆海决战中暴露。继续使用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是可疑的。况且决战火箭的库存数也并不多了。。。”
当然,保留刘洪涛在内的张海的一些核心弟子却明白还有些话,张海并不好在这种当众的场合讲出来。那就是虽然如今的中原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朝已经开始在观念与文化上影响着传统中国。但是张海并没有把握在今后的任何意外与风险之下,中原社会都能真正的向进步的方向走下去。庞大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带来的广阔对内殖民潜力,还有诸多旧观念,并不是那么容易轻易去除的。因为一个人到了成年之后三观定型的时候,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