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第1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些人多势众的乡邻,甚至结成了一个个的农庄,集资购买了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准备大干一场。
08年的移民则有的还在为着粮食储备奋斗着,好些的也还清了债务,能够添置些家当。
照这收成,再有十年,东北三省的粮食出产基本上能够养活四万万人。
用大豆来换军舰,也是笔划算的买卖,避免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也能够使得国内外粮商因为粮食产量惊人而联手打压收购价的现象有所缓解。
由德国方面负责装运,按照离岸收购价40两银子一吨来计算,一千六百万两银子,也不过是40多万吨大豆。
优质小麦30两一吨计算,50多万吨小麦而已。
也就是一个中型德国运输船队跑一趟的事情而已。
更何况,李安生的建议是分三年付清。
这几年黑龙江一直坚持以粮食入税,然后通过粮食交易所将粮食换成银两,官库中的大豆储备不下五万吨,这还是在大量支援移民后剩余的。
到明年开始,基本上靠着东北三省官库中结余的大豆与小麦,朝廷不用东北三省上缴国库税银,应该能够满足支付军舰所需。
其实德国每年需求的大豆多在数十万吨,近年来随着大豆用于工业生产的作用被发现,更是需求猛增,近几年都是一百多万吨的需求,将来也只会多不会少。
李安生联系了锡良之后,就此事沟通了一番,经过厚厚一打电报纸的讨论,双方共同上疏,将北洋海军提督署设在葫芦岛,重建北洋水师。
如果德国方面愿意接受这个大豆与小麦换军舰的计划,那么购买的德国军舰就先给北洋水师。
锡良当然愿意将北洋衙门从直隶总督手中抢过来,他又是深受朝廷信任的满臣,自然有这个胆子上折子。
当初奕劻与载沣等人极力将徐世昌调回中枢,在东北总督这个无比重要的位子上换一个他们信得过的锡良,也是看到了东三省日益重要的地位,以及粮食贸易带来的丰厚财政收入。
李安生反而对徐世昌离任欢欣鼓舞,双手欢迎锡良接任,锡良是个好官,难得的能臣,又清廉无比,坚持李安生留下的农业计划,给了李安生用粮食换军舰的底气。
这也由不得朝廷不答应,不上缴国库,不出海军开办费摊派,固然是让朝廷的财政收入要缩水一部分,但是毕竟一条巨舰的诱惑也是无比巨大。
以前一直是直隶总督领北洋衙门,如今转到了东三省总督头上,载沣等人也是支持的,将来他们根本就不打算将东三省这个重要之地让给汉臣,将北洋水师的衙门建在葫芦岛,倒是无可厚非。
朝廷很快就通过了这项决议,现在就等德国人的回复,锡良也将此事交给李安生全权处置,显示了对他的无比信任。
朱尔典也从他的渠道得知了这项决议,大豆跟小麦的价格还是相当实惠的,德国人占了些便宜。
但作为一个精明无比的人,他又何尝不知道这是双赢,对于中国来说同样有好处。
首先省下了大笔的资金,毕竟清政府现在囊中羞涩,其实是根本买不起战舰的,用大豆与小麦来换战舰,还能因为大笔粮食的集中出口,免去了谷贱伤农的危机,也有利于对大批粮商投机倒把的压制。
更为关键的,三年付清这笔粮食,使得东三省可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不影响大局。
他本来是想阻挠这笔交易的,但现在看来,确实无能为力了,双方你情我愿,根本就无法阻挡。
不过他忽然想到了大豆与小麦换军舰这个操作手法,似乎也能用在英国身上,英国同样需求大豆与小麦。
其实德国小麦的需求量也在大幅上升,有着囤积小麦等粮食的迹象,只是因为国际粮价的上涨,而没有太过明显,不然的话,恐怕他们收购粮食的成本会上升,占用宝贵的外汇。
而建造军舰,只不过是耗费些钢材、工业产能以及人工费用罢了。
让朱尔典来操作的话,东北还有余力能够挤出来,多订造一艘主力舰也是可行的,比如将东三省的未来几年的农业税收都抵押出去,向东北的几个粮食交易所筹集资金,只不过是粮食换粮食而已。
之前几个粮食交易所以及黑龙江农业公司联合起来的粮食联盟将粮食贸易护的死死的,使得国际粮商只是分得了一小部分利益,这几个大粮商团结起来的华人资本足够强大。
为此,他派出了专人,向锡良游说,向朝廷建策,还不惜贿赂奕劻。
不过,真的要实施的话,可不是件小事情,可别因为一时的激进而使得与德国很有可能达成的合作也泡汤,锡良亲自赶到京城与载沣等人协商之后,决定问问李安生的意见。
作为李安生来讲,订一艘战舰也是订,订两艘也是订,反正东北的粮食生产是绰绰有余的。
在移民队伍还不能及时地大量产出粮食的情况下没,这也将进一步促成东北的农业生产走向另一种方式,那就是机械化农业。
现在拖拉机在东北乡下随处可见,包括联合收割机,各种农用机械,省下了大量的人力,先行者都从中尝到了甜头。
李安生甚至在恶意的想,是不是加大对全世界范围农业恐怖主义的力度,以此来催生东北的农业现代化?
第二卷黄金之路第二百九十四章狡猾的英国佬
第二百九十四章狡猾的英国佬
“看,灰机。”
一名口齿不清的小孩童吃力的仰着头,指着天空说道。
是的,在老师的指点下,在天上飞的那只大鸟叫做飞机。
许多寻常百姓都知道了,这是飞机,是东三省头一只,也是全中国的第二只。
这第一只在哪呢?
自然是在上海的江南造船厂,听说从美国回来的冯如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造出了一只更好的飞机,卖给了黑龙江嫩江梅氏农庄。
这种飞机是用来撒农药的,一只飞机绕上几圈,撒的农药,整个农庄的人要撒上几天呢。
而且,这飞机买下来也不贵,2500两银子,还免费教会两人学开飞机,一正一副,可以轮换。
这飞机不但能自己用,还能给其他农庄借用。
近年来可是出现了不少的大型农庄,大片的农田使得飞机播散农药成为现实。
这飞机刚开始的轰鸣声,刚出现在空中时,曾经使得许多老百姓惊慌失措,也幸好之前学堂的老师们组织学生出来宣传,才没有造成乱像。
这老百姓最为朴实,见到飞机能播洒农药,像益鸟一样,是个好物事之后,便不再抵制敌视。
要不然的话,定然要视为破坏风水之类的邪物,坚决破坏掉。
李安生记得后世史书上记载过,火车刚出现在中国时,曾经引起老百姓的敌视,认为会破坏风水,出现了用牛拉火车头的闹剧。
他也曾听荣氏兄弟说过,当年在无锡办工厂,机器生产也被乡人认为是邪恶法术,坚决要逼着他们兄弟拆毁,后来官府出面才解决。
这飞机在中国出现,他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会给老百姓敌视抵制,也幸好他宣传到位,加上社会不断进步,民智也给启发,飞机的登场亮相基本还是成功的。
“中国农庄实力雄厚,购买飞机播撒农药。”
醒目的标题出现在了欧美的几份主要报纸上头,纷纷对中国农庄能够拥有飞机,并且使用飞机来播撒农药感到了无比的好奇。
飞机居然用于撒农药,这倒是一项创新。
当然也不都是好评,有褒有贬,也有许多列强报纸对此嗤之以鼻,予以嘲笑。
这里头尤其以日本的报纸为最,满是讥讽与批判。
他们日本都没有飞机,什么时候轮到东亚病夫——中国?
为了表示对中国的蔑视,日本大肆宣扬海军造舰计划,以及那艘向英国订造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
日本有庞大的舰队,中国呢?即便是重建北洋水师,南洋水师,也不是大日本帝国的对手,迟早给送进冰冷的海底。
不过李安生可不在意这些,为了促进飞机的制造水平,他可是绞尽了脑汁。
设计各种先进的飞机不难,只要让胖叮当分析处理一下,就有图纸与技术资料出来,只是飞机的材料与发动机有瓶颈而已。
不过,早期的飞机都是木制的,作为试验型号,暂时还不需要金属合金。
在山西进行的铝土矿勘探正在进行中,李安生打算先将金属铝工业发展起来。
有了梅氏农庄这么一示范,购买飞机的农庄多了十几家,遍布东北各地,后续的订单也不会少。
另外,陆军部也采购了十架,作为军事侦察所用。
随着飞机逐渐的出现在各个领域,熟悉飞机的性能之后,势必还会有更多的要求对飞机提出改进,扩展到各种型号。
目前的飞机制造厂就冯如与他的几个助手,以及十余名学徒,等到最近的这批订单完成,飞机制造厂将迎来又一轮的扩张。
关于李安生提出的飞机发动机的研发,冯如深有同感,他本来就是个机械天才,也愿意首先开发飞机发动机上头,而飞机设计与制造由几名助手完成。
经过接触,李安生才发现冯如果然不是浪得虚名,是个货真价实的机械天才。
这家伙18岁到纽约攻读机器制造专业,没几年时间就声名鹊起,他通晓36种机器,还发明制造出了抽水机和打桩机,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
冯如毅然从美国回来,加入到江南造船厂的时候,许多美国实业家都为之惋惜,认为美国失去了一名机械天才,一名天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
为了争夺制空权,欧美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航空事业,他们拼命地网罗航空方面的专业人才,名声大噪的冯如自然成为了他们百般拉拢的对象。
冯如能够接受自己的邀请,毅然回国,实在是为了他的爱国心,想要在祖国施展一番抱负。
李安生也没有让他失望,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条件,飞机制造厂的股份,除了江南造船厂那起决定作用的51,其余的都归冯如与他的几个助手所有,他半分不要,不想占冯如的便宜。
这是中国的第一家飞机厂,自然要掌控在国家手中,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才能实行民营化。
冯如这段时间从胖叮当提供的许多资料上头得到了不少的启发,不仅是飞机设计,还有航空发动机的研发。
在飞机发展初期,发动机功率低、重量大,建造机体的材料大多是木材和蒙布。为解决升空问题,需要较大面积的机翼,以便在低速条件下产生足够的升力。
李安生要想实现单翼飞机的研发成功,必须要研发出自重轻,功率足够的航空发动机来,双翼机有两个翼面,机翼总面积较大,所以目前也只能使用双翼飞机。
所以,高强度铝合金以及航空发动机成为了李安生念念不忘的心头大石。
好在木头蒙皮的飞机价廉物美,能够大批量制造,即便发生战争,也能够用数量来堆,尤其是面对日本舰队的时候,也将是一大岸防利器。
给他几年的时间,制造出能够携带数百公斤炸弹的轰炸机来,不管能不能俯冲,根本就不用再害怕日本舰队。
航空母舰的时代是在二战,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李安生同时也打算发展海军力量,至少现在,用大豆与小麦等粮食换取德国军舰,便是一条路。
正当他等待德国回复的时候,朱尔典终于按捺不住,忍不住找上门来了。
既然用东北大豆与小麦换取德国军舰,那么,李安生募集的那近千万两银子的资金,就暂时没有了用处,朱尔典主动地替李安生着想了一下,这笔资金不要闲置起来。
朱尔典的意思,只要向英国订造战舰,那么之前的那些冲突都可以既往不咎,这简直就是在软硬兼施。
哪有逼着来顶造战舰的?
朱尔典是看中了整个中国的海军重建计划,一艘主力舰的服役,将会带动一大批的附属舰只,以及港口、维修保养等方面的投入。
要是英国能够收获一整支舰队的订单,那么朱尔典肯定会得到国内的夸奖。
同时,日本自己建造主力舰的意图相当明显,要是向中国推销一艘主力舰,那么很有可能会促使日本追加一艘主力舰的订单,最好是就此掀起中日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就如同英国与德国一样。
用出售军舰来分担造舰成本,这是公认的事实。
大英帝国即便家大业大,造舰拼命地造,不仅成本,但是能够省下些钱,用在自己的军舰上,继续拉开与德国公海舰队的差距,何乐而不为。
“公使先生,听说贵国愿意帮助日本发展造舰技术,以便于日本自己建造战舰吗?”
“我们是否也能像德国许诺的那样,由贵国帮助培训大批造舰技师与工人,并且提供各种建造技术?”
朱尔典暗自腹诽,江南造船厂以及正在筹建中的中美合资的葫芦岛造船厂向德国派出了两千多人的庞大劳工队伍,进入到德国的各家造船厂,弥补了德国造船人手的不足。
德国正因为如此,才答应将来给中国造舰的话,顺便培养一批造舰人才。
本来西方各国对于德国的这个举动是嗤之以鼻的,但是,从耶松船厂反馈到欧洲的信息来看,中国还是有一批优秀造船工人的,其中有一批也正在赶赴德国的轮船上。
耶松船厂作为远东规模处于前列的大型船厂,八成的技师与工人都是华人,这次给李安生挖走一大批,元气大伤。
而且李安生还以出国培训的名义,继续诱惑那些还坚持留在耶松船厂的华人技术中坚。
造大船,造战舰,造数万吨的主力战舰,这是所有造船工人的梦想,凡是热爱这项工作的人们,他们都希望能够看到自己参与建造的巨舰横行于海上,捍卫祖国的海疆。
梦想,加上优厚的待遇,使得耶松船厂树倒猢狲散,基本处于停工状态。
耶松船厂的悲剧迅速的警醒了英国本土,德国得到这批造船工人之后,将会使得造舰能力进一步加强。
德国方面也拭目以待,如果这批船厂工人真的能够帮上忙,他们不介意继续聘用大批华工,华工在国际上的声誉还是相当高的。
“当然,我们同样愿意接收造船工人,帮助贵国培养一批人才。只要向我国订造战舰,我们同样愿意提供全套的图纸。至于舰炮制造技术以及蒸汽轮机技术,我想,这还是属于核心技术的。”
“可是,日本不是得到了这些技术,这对我们不公平。”
朱尔典不动声色的笑了笑,说道:“日本是我们的盟友,可贵国不是。”
李安生不屑一顾的说道:“对于我来说,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难道我们应该向敌人订造战舰?鬼才相信敌人会将最好的技术提供给我们。公使先生,我认为你这趟来的毫无意义。”
朱尔典跟袁世凯是好朋友,自然很清楚李安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个彻头彻尾的狂人,一根筋的死脑筋之人。
朱尔典一直致力于稳固袁世凯的位子,作为中国通,他很清楚清廷接下来的走向,袁世凯是个很好的代言人,也是将来中国政局最好的掌舵者。
两人私下里有协议,将来如果时局有变,英国支持袁世凯上台执政。
袁世凯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立宪,他为首任内阁元首,那么李安生是当之无愧的继任者,但是,李安生过于强硬的为人,以及铁血手段,将是列强的灾难,或许也是中国人民的灾难。中国要么强势崛起,要么陷入更大的灾难。
要不是李安生屡屡创造奇迹,袁世凯根本就不会这么看重他,也隐隐期盼李安生能够给中国真正带来点崛起的希望。
有一点是肯定的,袁世凯与李安生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将日本视为生死大敌,日本不除,中国永远没有崛起的机会。
袁世凯常常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