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第2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劻任内阁总理大臣时便曾对载沣兄弟宣称,这个总理大臣职务非交给老袁不可,因此奕劻和袁世凯是很亲近的。载涛的请求正合了袁的希望,他同意不调载涛上前线,同时也接受了载涛辞去军咨府大臣的职务,并立即推荐自己的老朋友徐世昌继任军咨府大臣,于是禁卫军的统率权也由皇族手中移转到袁系手中。
除了安置徐世昌为军咨府大臣外,并且从汉口调回来冯国璋。当时冯国璋是荫昌下面的第一军总统,这个第一军是一个战斗编制,为了对南方**军作战编组的,下辖第六镇(统制李纯)、第二镇的第三协(协统王占元)、第四镇的第八协(协统陈光远)。
老袁调冯国璋回北京,派他为禁卫军军统,以切实掌握禁卫军军权。同时调第二军总统段祺瑞署理湖广总督兼统冯国璋的第一军,驻节孝感,全权主持前线和**军作战任务。
此外老袁把自己带进北京的卫队编为拱卫军,派段芝贵为拱卫军统领,负责北京城内的护卫责任,而把原来的禁卫军调到北京城外驻扎。
老袁从归隐洹上到临危受命,再度出山,对他一生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际遇。
此刻外有英国支持,内有大权在握,志得意满。
他可不打算对李安生等人吝啬,之前成功的吓住了**党,并且忽悠住了对方,此刻到了打击**党人的时候,前提便是要让李安生等这干地方实权派暂时依附于他,彼此相安无事。
要想“削藩”,要等他的大权稳固之后。
于是,段祺瑞的北洋军开始向武昌发起了激烈的进攻,一连几日,都是枪林弹雨,生死相搏,双方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东北与两江的沉默,也让袁世凯松了一口气,只等剿灭了**军,便开始逐步的收回地方权力。
他哪里想到,李安生一直在忍让他,一步步的让他走到了李安生为他设置的陷阱之中。
好了,现在老袁是彻底跟清廷捆绑在了一起,要是老袁你要跟清廷共存亡,那就随你吧。
老袁好不容易坐上了内阁总理大臣的位子,却并不知道,其实这个位子并不稳固,反而危机重重。
本来他乐得自在,游刃有余,在老家指点江山。
而此刻,他接收了清廷的大部分权力,那就等于,他要负起所有的责任来。
12月2日,东北新军第二十镇发动了兵变,这场兵变的对象却是来自北洋派系的军官,凡是忠于北洋的军官尽数被杀被擒。
而同天夜里,吉林新军第二十三镇也爆发了骚乱,但骚乱的规模很小,孟恩远等一**忠于清廷的军官同样被镇压。
如此,两镇军队的兵力都集中到了东北手中。
而东北是谁的东北?
李安生、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新军第二十四镇统制蓝天蔚、新军第二十七镇统制张孝淮、新军第二十一镇统制李持国、新军第二十二镇统制解冷、新军第二十三镇统制王伏白以及刚刚成立的新军第二十八镇统制苏凯,齐聚于奉天,商议大事。
而大堂上,灯光的暗处,端坐着一位年迈的大员,锡良眼神炯炯有神,仿佛胸中激荡着什么一般。
中国要想富强,当从东北始,而东北要想崛起,当从堂上的这帮人开始。
孟恩远等人已经被正法,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心慈手软,李安生上来就大开杀戒,也让吴禄贞等人感到震惊的同时,带着些兴奋。
李安生是个公认的铁血人物,要是能够由他来主持东北大局,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吴禄贞与李安生一同在间岛打击日本人,并肩作战过,也互相了解,也正是在他的力劝下,张绍曾与蓝天蔚等人才决定以李安生马首是瞻。
毕竟,他们是军人,只管打仗,而治政能力,无疑是李安生最擅长。
锡良正式的宣布交权,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之前吴禄贞提出发动兵变,直入关内,攻击北京,但是顾虑重重,东北新军之中最大的派系还是李安生的势力,李安生迟迟不表态,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张绍曾所率领的第廿镇,本是从北洋六镇各军中抽调一部分合编的,它的高级将领虽具有反清的**意识,可是中下级军官仍然是北洋军系,他们是唯北洋军之命是从的,而吴禄贞的新军第六镇虽然大部分都是吴禄贞的老部下,也能信任,但还是有一部分死忠于北洋军的军官。
这次李安生发动雷霆手段,一举将孟恩远拿下,并且肃清了新军第二十镇的北洋军势力,让人看到了他的能力。
而相应的作战计划也拟定了出来,那就是黑龙江两镇新军迅速在铁路要地以及险要之处布防,防止俄国人趁火打劫。
吉林新军则镇守长春,与正在筹建的新军第二十九镇一同防范小日本,实际上,王伏白已经迅速将一帮老兄弟充入吉林新军第二十三镇,升格为大镇编制,战斗力可并不弱,假以时日,足够死死压住小日本。
新军第二十九镇同样是美械编制,统制是之前的第三镇协统卢永祥。
奉天等地的驻防交给了蓝天蔚的新军第二十四镇。
而南下入关配合吴禄贞第六镇作战的将是张绍曾的新军第二十镇,以及苏凯的新军第二十八镇。
张绍曾的第二十镇同时也将跟随锡良一同前往热河等地宣抚,平靖地方。
从各镇抽调出来的骑兵部队都将跟随锡良到内外蒙古巡视,李安生可不想让外蒙古从中国分离出去。
自从辛亥**之后,列强各国就蠢蠢欲动,日本暗中资助**党人,英国支持袁世凯,德国与美国则支持李安生。
贪心的老毛子,则直接将目光放在了内外蒙古,恨不得立即将蒙古吞下去,已经开始了加紧渗透。
迟则生变,李安生对内外蒙古形势的预判,让锡良很是满意,这才有锡良的宣抚蒙古之举。
第二卷黄金之路第三百二十六章北京政府
第三百二十六章北京政府
若是没有李安生打的伏笔,说不定程德全要以为孙中山是个德高望重的**先驱、领袖,作为旧官僚,他可不想当什么大总统,孙中山夸夸其谈,说不定真要将南京大事交给对方。
程德全与李安生相交多年,也多少接受了许多熏陶,给李安生影响很大,**党名头再大,孙大炮名头再响,也震不住他。
李安生也没有那个意思要去争大总统位子,这点程德全很清楚。
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还很漫长,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李安生也刚好,程德全也好,都不想趟这浑水。
谁第一个跳出来当什么劳什子大总统,或是总理,固然能够荣耀无比,首任民主宪政首相,这个殊荣很多人都要来抢,可是,也要有相当的能力才行。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野心家们纷纷跳出来,这是肯定的。
爱做不做,谁做谁倒霉,权力是有了,可是民主宪政的完善是一个缓慢的曲折的过程,一开始出现个几个短命内阁甚至短命国会也是很现实的。
比如后世连国会都给解散掉,就是个明证。
要不然,军阀政治为什么这么有市场,那就是所谓的民主将民主人士们折腾的够呛,将人民折腾的够呛,对民主暂时的失去了信心,于是,强权政治一时无两。
李安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现在上台执政,各方势力必定群起而攻,掣肘颇多,还不如曲线救国,闷声发大财。
等到需要他来**需要他的强权政治的时候,他再来上台执政,那就顺风顺水,一路坦途。
以强权政治为手段,实现真正的民主,这才是李安生的最终目的。
他也没有信心在他有生之年能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但是,只要他还执掌大权一天,就没有其他野心家能跳出来破坏民主进程的可能。
真实历史上,老袁称帝,实际上是错误的估计了各方势力的反对力量。
12月4日,东北宣布独立,李安生正式出任东三省保安司令部司令,而锡良则率部队入关,往热河等地进发,控制沿路要途重地。
锡良主动给李安生让位,并自任为内外蒙古总督,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使得整个中国政局为之一变。
这意味着程李系完成了最后的调整,加上锡良的力量,成为了中国政坛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
而同时东北宣布立即组建新军第二十九镇与第三十镇,使得整个东北的兵力达到了十一个镇,远远的超过了北洋军,甚至超过了北方军事总和。
东北固然有这个财政实力,但是要真正实现精兵强政,光靠东北自身是行不通的,这里头有美国的参与,也使得支持袁世凯上台的英国等国家感到万分的担忧。
于是,列强各国纷纷出面,劝说袁世凯尽快与南方**党人形成一致意见,尽快组建联合政府。
武昌起义成功后,**军事实上迫切地需要一个统一的临时中央政府,十一月十一日黄兴曾向独立各省提出建议,请派代表到武昌开会。
各方面为了尊重黄兴的意见,决定以武昌为中央政府所在地,并推举鄂军都督代行中央职权。
各省代表到武昌后,于十一月二十日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举行**军各省区代表大会,公推谭人凤为议长。
这一次会议有一个幕后的,但却是具有历史性的决定,就是在十一月二十日通过一项决议:“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世凯反正来归”。
在讨论过程中,部分代表认为清政府已经名存实亡了,今后“和平与战争”问题,不在于**军与清廷之间,而在于**军与袁世凯之间,倘如避免更多的流血,最好的方法是把袁拉到**阵营来。袁的问题是要给他重大的酬报,他在清廷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要拉袁反清,则唯有许以比他在清廷更高的职位,因此如果袁真愿以举手之劳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民国,则**军唯有享以民国临时大总统,才能yin*和打动得了袁。
至于程李系这个无法忽视的政治集团,**党人的意见,是联合袁世凯,使得这个最有可能成为军阀团体的野心集团尽快解散。
之前由于北洋军与**军的交战,双方都是当局者迷,等到列强开始出面干预,以及双方都开始正式要面对的情形,才开始务实起来。
在这个时候,程李系的根基浅薄,就开始的显露出来,各方政治势力与野心家纷纷登台亮相,力促**党人与袁世凯和解。
袁世凯的首席谋士杨度在东京时和孙中山先生很熟,又和黄兴、宋教仁过从甚密,孙黄的认识还是杨度的介绍,因此杨度对和谈是有影响力的。
当时有一种理论,是说:**事业非袁世凯不易成功,袁世凯不是曾国藩、胡林翼,**党人不要把他迫着走曾、胡这条路。今日大势,不是**党和清廷的问题,而是**党和袁世凯的问题,袁世凯的问题一解决,**就成功了,而袁世凯的问题只是条件问题,不是原则问题。
大概过去袁世凯尊崇立宪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得**党人宁愿相信袁世凯,也不愿意相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程李系——李安生的改革政策多少影响到了许多阶层的利益。
东北宣布独立,东北军入关并且向蒙古进军的消息传至南方的时候,正是袁世凯与**党人进行和谈的时候。
和谈开始后,南方代表(**军方面)提出一个和谈的先决问题,就是北方代表(清廷方面)必须首先承认民主共和制的国体问题,这是**的目的,如果不在这个基础上谈,则无和谈的必要。
而东北军入关的消息传来之后,各方震动,都认为和谈将会发生某种不可预料的变化。
十二月六日下午六时段祺瑞正式照会驻汉口各国领事,宣布自现在防区撤退一百里,以表示北洋军对谈和的诚意。
此时孙中山等人赶到了武昌,与黄兴等人进行磋商,希望能够找出对**党人最有利的办法。
如今在程李系的带头下,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割据自立的苗头,这是**党人最害怕出现的,也是北方政权最害怕看到的,双方都有共同的义务,那就是在民主的大旗之下,维护中国的统一。
这是一大隐患——军阀割据,而另一个隐患,则是对民主盲目的乐观。
孙中山见到无数的**同志只注意选总统、组内阁、制约法,和他所规定的**方略:“三年军法之治,六年约法之治,然后进入宪法之治”,完全背道而驰。
加上独立各省各自为政,散漫而无组织,**军力亦不够强大,财政情况更无把握,要想在这种情况下组成一支强大有力的**武力北伐,将袁世凯的北洋军摧毁,是很不可能的,于是他也转而求其次,便是“用袁以倒清”,使**暂时告一段落。
而****之后,东北军入关入蒙,强势已显,袁世凯君主立宪内阁已经是岌岌可危,**党人迫切的需要联合袁世凯,尽快逼迫清廷下台,组建中央政府。
否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孙中山并没有接触过李安生,他直觉的认为,程李系是最大的野心割据团体,专制统治的另一种形势的复辟,袁世凯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本来,早在独立各省代表到汉口开会时,便已决定议和纲要四款:(一)废除清朝政府;(二)建立共和政体;(三)清帝优给岁费;(四)以人道主义待满人。所以对于清皇室的优待,是不成问题的。
当袁世凯对自己地位问题有了保障后,便就清皇帝和皇族优待条件寻求协议,有了这个优待条款,他便可以胁迫清室退位。
而李安生秘密潜伏到东北,来上了这么一出,他已经无法选择,只能逼迫清帝退位,然后拉拢**党人,成立中央政府,造成即成事实,程李系想要野心割据,就要看全国人民答应不答应。
本来南方**党人提出的临时政府方案,一致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宋教仁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孙先生认为责任内阁不是中国鼎革时所宜实行的制度,但宋教仁坚持,孙中山先生终于勉强同意,张继主张推宋教仁为内阁总理,宋教仁坚决不肯接受,并提议推黄兴。
本来各省代表原已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总统制,而现在却要改为内阁总理制,这中间有些难说。
而来自程李系的压力,倒是忽然让**党人一致的意见统一起来,那就是实行内阁总理制,希望由袁世凯出任大总统,而黄兴或者宋教仁出任总理一职。
当时各省代表多不赞成内阁制,可是给现实所迫,居然难得不再争吵,但是稀罕,也是李安生所没有想到的。
而他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同盟会反而因为这个难得的大转折,开始了变相的改组。
同盟会在**时期一直是个秘密组织,武昌临时政府成立,才决定改为公开组织,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举孙中山先生为总理,黄兴、黎元孙为协理,宋教仁、胡汉民、马君武、刘揆一、平刚、张继、李肇甫、汪兆铭、居正、田桐为干事,实际责任由宋教仁负责。
从这点看来,宋教仁等人的政治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与这些人物斗争,李安生唯一能够依靠的,便是强大的军事实力。
东北军入关,便是为了显示强大的军事实力。
虽然只是由吴禄贞与锡良率领三镇兵力入关,但是带来的无形压力却是巨大无比的。
而锡良急着赶往库伦,也是因为俄国肆无忌惮的开始在蒙古活动,想要图谋内外蒙古。
蒙古不能独立,这是在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前李安生最大的目标。
清隆裕太后率同清帝宣统退位,其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吴禄贞带着新军第六镇与苏凯的第二十八镇迅速的控制了山海关,并且兵锋直指唐山等地,而锡良与张绍曾则与新军第二十镇入驻承德,进一步剑指张家口,准备在东北军进一步入关后,编制入蒙军团,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