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这个历史挺靠谱 >

第69章

这个历史挺靠谱-第69章

小说: 这个历史挺靠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殉道者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直到公元313年,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才开始在欧洲广为传播。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首都仍然在罗马,东罗马在君士坦丁堡,也就是拜占庭,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教会也就分裂成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公元1054年东西部教会正式分家。西部叫罗马公教,中国把它翻译成天主教,这是徐光启翻译的,《圣经》是用拉丁文写的,祈祷用拉丁语。东部叫希腊正教,中国叫东正教,祈祷用希腊语。罗马教皇是天主教的头,东正教的头是君士坦丁堡总主教。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占,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东正教的中心就到了俄罗斯,今天世界东正教的领袖是莫斯科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不同的教徒做礼拜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如果教徒做礼拜的时候,用两个手指头,或者是五个手指头,上、下、左、右这样画十字,那基本可以断定他是天主教徒;如果用三个手指头,上、下、右、左画十字,那就是东正教徒,强调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宗教改革主要指的是天主教,改革之后形成了旧教和新教,旧教仍然叫天主教,新教简称基督教。基督教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全包括,狭义的基督教指的就是新教。今天在北京,你如果看到教堂上挂着基督教××堂,那就是新教的教堂,比如说缸瓦市、珠市口、崇文门的教堂,如果是旧教堂会写着天主教××堂,北京天主教堂最大的是东堂、南堂和北堂。

新教分成三派。第一派叫路德宗,是由德意志的神甫马丁?路德创立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着名的人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就是用马丁?路德的名字给自己命名的,因为马丁?路德?金也是牧师。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教会骗人的谎言和搜刮教民的无耻行径激怒了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他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了着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指出只有上帝才拥有免罪权,人们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获得上帝的赦免。这就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发生了冲突,宗教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他宣称,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因此,他主张全体信徒皆教士,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他指出,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为了方便德意志人阅读《圣经》,他将其译成德文,既有利于宗教改革,也推动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第二派叫加尔文宗。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因宣传马丁?路德的主张,遭法国天主教会指控,被迫流亡瑞士,并于1536年发表《基督教原理》,1541年后长期定居日内瓦并领导那里的宗教改革运动。

加尔文和路德一样,坚持《圣经》最高权威,反对盲从天主教会,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信仰得救。他比路德更激进,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他认为,人在现世的成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而弃民必定贫穷苦难。他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加尔文还制定了严格的道德标准,不许唱歌、跳舞、赌博、吵架,要求人们过节俭的生活。他还在日内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他不仅严格控制市民生活,还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和个人,西班牙人文主义科学家塞尔维特就因为不同意加尔文的观点被处以火刑。

加尔文创立的加尔文宗,很快传遍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也成了宗教改革的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加尔文宗比路德宗还要激进,废除了主教制度。欧洲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但是教权却是高度统一。教皇之下是枢机主教,就是红衣主教,再往下就是主教,每个教堂有司铎,有牧师,到最底层的修士,中央集权。路德宗还有主教,加尔文宗彻底废除了主教制度,不同的加尔文宗之间的教堂也没有隶属关系,每一个教堂推举10个长老,共同管理,跟丐帮似的。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推举人共同管理这种形式,从政体上讲应该属于共和制。既然上帝的王国都已经实现共和制了,那么人间还用听命于国王、皇帝和主教吗?孙悟空,一个猴子能造玉皇大帝的反,人就不能造皇帝的反吗?大家都在一个层次里,就是这个意思。

再有一个就是英国国教,英国国教又叫圣公会,是新教各派中保留天主教传统最多、最保守的一派。当时英国都铎王朝的国王亨利八世想和王后离婚,他的王后曾是他的嫂子,是他哥哥传给他的,江山传给你了,嫂子你也继承了吧。这女人是西班牙的凯瑟琳公主,因为当时西班牙太强大了,所以英国急于跟西班牙联姻。公主是他爸爸给他哥娶的,结果刚一到英国,他哥死了,所以他爸爸说你哥死了,媳妇就传给你了。亨利七世一死,王位传给了亨利八世,嫂子也传给他了,他很不高兴,凭什么,我招谁惹谁了,凭空多一媳妇儿?他看中了凯瑟琳公主的侍从——安妮?波琳女伯爵,于是天天琢磨着和凯瑟琳公主离婚。但是他要跟安妮?波琳女伯爵结婚,必须得到教皇的批准,天主教徒都是一夫一妻,要离婚必须经过罗马教廷的批准。

罗马教廷不敢得罪强大的西班牙,不批准。国王一生气,不批准是吧?那连你我也不承认了,我自己担任英国的教宗。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同时,该法案还宣布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后来,亨利八世又下令封闭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等财产,严重削弱教会实力,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王权。改革后的英国基督教称为英国国教,英国民族教会称国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法令,成为英国专制统治的工具。天主教这套东西不变,但是教宗变了,原来效忠于罗马教廷,现在效忠于英国国王,英国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英国国王兼任英国教会的教宗。这样国王就把天主教会在英国所有的财产都给没收了,然后还可以娶小媳妇,一举两得。这么一来,他以后离婚就方便多了,想怎么离就怎么离,亨利八世一生总共离了五次婚,反正他自己宣布,我批准了,就离了。圣公会保留的天主教传统最多,你如果到香港,教堂基本上都叫圣公会××堂,说明它都是受英国国教的影响。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宗教改革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欧洲各地建立了不再听命于罗马的新教会,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权力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它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罗马教宗的势力就更弱小了,现在也不翻译成教皇了,改叫教宗,因为教皇太有专制色彩了。现在,教宗没有一点世俗的权力,实现了政教分离。罗马教廷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势力和影响的组织,是欧洲唯一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虽然只有0。44平方公里,相当于故宫的三分之二那么大,但是100多个国家跟它建交,而且它最有钱,当然它的钱主要来自世界各国信徒的捐赠。我在意大利听过一则笑话:上一任教皇保罗二世要修缮圣彼得大教堂,没钱,就在网上发帖子,问谁愿意捐钱,咱们可以谈条件。不久来了一个美国阔佬,教宗就跟美国阔佬在花园里谈,枢机主教远远地在后面跟着,不敢跟太近,怕影响教皇。听美国人说2000万美元,教皇不干,5000万不行,1个亿不行,2个亿不行,5个亿不行,10个亿不行,美国阔佬失望地走了。枢机主教冲上去问教皇,到底提了什么条件,给10亿美元你都不答应?教皇说他提的条件没法答应。大家知道基督徒礼拜最后一句是阿门,那美国阔佬跟教皇说,以后你们就别喊阿门了,喊可口可乐——“愿他的灵魂在天国得到永生吧,可口可乐!”整个拿教宗当卖广告的了!

【第二章西边日丽东边雨(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第1节王子道歉不新鲜

伯爵赶马车

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发生在三个国家,英国、法国和美国。一个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背景一般都是三点: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城市里出现了手工工厂。主要从事纺织业,制造呢子。制呢业需要羊毛,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就出现了圈地运动,圈地使得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去了,农民摇身变成了工人。在农村的贵族地主圈来的土地创办农场和养殖场,资本主义化的农场和牧场开始出现,农村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得那么彻底?因为它不光城市里有资本主义,农村也有,可以说圈地运动是非常彻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样生产者跟生产资料就逐渐分离了。

第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壮大。所谓新贵族新在何处?资本主义化的贵族,虽然拥有爵位,但他不再是封建贵族。你要是收地租,让人交贡赋,你就属于旧贵族;给工人开工资,你才属于新贵族。现在欧洲贵族都是新贵族,我们在法国参观古城堡,赶着马车带着我们参观的那哥们儿就是这个城堡的主人,也不知道是阿瓦尔伯爵多少世。当然法国早就是共和国了,这伯爵也就是自己YY一下,这就跟咱们这儿说我是爱新觉罗一样。“爱新觉罗”管什么用啊?还不照样每天自己赶着马车,在这儿拉客吗?阿瓦尔伯爵有工作,是邮差,天天骑摩托给人送信,只有周末才干伯爵的正差。因此,在英国反对封建统治的力量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美国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法国是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比如拉法耶特侯爵。法国卖给台湾地区的护卫舰,就是拉法耶特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英国的都铎王朝,削弱旧贵族,加强专制,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英国国教。中国在明清的时候,如果朝廷加强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欧洲恰恰相反。为什么呢?中国是统一的中央集权,欧洲是分裂的,如果国王加强专制,扫除割据,最起码能够在一个国家内形成统一市场,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有利。

都铎王朝还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中心线上。中国自古以来是重农抑商,而西方是重商主义,并且鼓励海外掠夺。英国当时主要掠夺谁呢?掠夺中国?它哪有那能力,中国那时候多强大啊。它主要掠夺西班牙,因为英国盛产海盗,从国王到老百姓,人人都是合格的水手,英国的海盗时时出没于大洋之中。西班牙的宝船从拉丁美洲满载金银出来,就被英国海盗抢了。西班牙急了,跟英国国王说你管不管?国王说管!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登上当时最大的海盗头目德雷克的座舰,拿出宝剑,一敲德雷克的肩膀,封你为子爵、海军上将,以后再抢的东西,咱姐儿俩分。德雷克摇身一变立马成了大英皇家海盗,从此以后胆更壮心更肥了——老子这是奉旨抢劫。于是西班牙怒了,我让你管海盗你就这么管?西班牙国王派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想把英国一举消灭。无敌舰队有两万多人,准备在英国登陆的陆军1。3万,水手只有7000多人,司令是个晕船的陆军将领。英国皇家海盗奋起抵抗,当时皇家海盗9000多人,虽然总人数少于西班牙,但都是久经沙场的水手,把西班牙舰队打得大败,西班牙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皇家海盗这时候已经改编成皇家海军了,女王陛下非常高兴,我要登舰,慰问忠勇的将士们。皇家海军并不忌讳自己出身于皇家海盗,因为海军太费钱,一般国家养不起,所以平时靠海盗,战时正式收编,由国家出钱,就变成海军了。实际上英国海军一直到19世纪都有海盗的传统,可以抢劫敌国的船只,可以要战利品。抢劫完之后从舰长往下,各级分红,鸦片战争时候它还这么干呢。德雷克听说女王要登舰,有点儿慌,因为女王陛下虽然徐娘半老,可是风韵犹存,他想我手下这帮粗野莽汉,万一女王一登舰,谁情不自禁了怎么办?没法交代。所以德雷克下令,陛下登舰的时候,所有人要伸出右手挡住自己的双眼。女王陛下一登舰,发现所有人都这样,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德雷克解释说这是向陛下致敬。发展到今天,就变成了通行各国的军礼。今天英国人敬礼还是这个姿势,只是不挡眼睛了。

双料国王惹众怒

都铎王朝的统治是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但是1603年,都铎王朝的末代国王——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驾崩。英国在两个女人统治时期国力最强,一个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一个是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长达64年。近代所有英国侵略中国的事儿,都是发生在她在位的时候。这两个女人统治时期,英国国力最强大。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终身未婚,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童贞女王”,没有后代,所以她一死,英国都铎王朝就绝嗣了。谁要向她求婚是非常危险的,外国王子向她求婚,来吧,来了之后囚禁致死,因为她觉得你娶我,不是真爱我,而是想谋得英格兰的王位,有点心理变态了。

欧洲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跟中国最大的区别就是欧洲的改朝换代一般是因为绝嗣造成的,而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都伴随着暴力,王朝战争,至少也得整个宫廷政变,新王朝的皇上把老的勒死,然后假惺惺地搞个禅让。欧洲不是这样,当时还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只有家族的概念,哪个家族统治哪个国家,都是定型的。天主教徒是一夫一妻,王后如果生不出孩子,又不能离婚,这个家族就绝嗣了,这个王朝也就结束了。国王可能有N个情妇,N个私生子,但私生子是没有权利即位的。王朝绝嗣之后就要找跟这个家族血缘最近的来即位。

伊丽莎白一世驾崩以后没有后代,就由她堂姐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到英格兰来做国王,在苏格兰是詹姆士六世,在英格兰就是詹姆士一世,英国就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当时的英国就指的是英格兰,今天在正式场合是不能称呼英国的,应该叫什么呢?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你看它在联合国的席位,跟美国挨着,U。K,那边U。S。A。它是联合王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联合的呢,就从这个时候。但在詹姆士国王的时候两国还没有合并,苏格兰是苏格兰,英格兰是英格兰,他是两国的国王,在苏格兰戴苏格兰王冠,在英格兰戴英格兰王冠,高兴了俩摞一块儿戴,也不怕死舅舅。苏格兰比英格兰落后得多,基本上还是农村,英格兰手工业已经发达了,城市欣欣向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