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逆转1906 >

第371章

大逆转1906-第371章

小说: 大逆转1906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嘉勉回头一看,却是一个顶着个大光头的白种老头,他穿着一套本厂的工作服,上面沾了些油污,手里还拿着一把大锉刀。

“哦,是萨比啊……”左嘉勉一看是同事,就和他寒暄起来:“这次结果还不错,测试已经圆满结束。你这是……”左嘉勉看着对手手中那把寒光闪闪的大锉刀,心头有些发紧。

“哦,我们那个外销版红狼战车的模型有些问题,我刚才去修整了一下……”萨比笑了笑,晃了晃锉刀:“好了,我还要去车间看看,晚上来喝酒……”

这个光头老外叫谢尔盖…布尔卡托夫,白俄罗斯人,熟悉的人都叫他的昵称“萨比”。萨比原本是明斯克的一个机械工程师。在一战时家里被二德子的飞机炸成了渣渣,从此深恨德国佬和屡战屡败的沙皇。后来加入反沙皇联盟参加俄国革命,但是红毛子得势后,就翻脸没收了他的厂子,还把他的助手当成反革命毙了。当时正好中国在那边招人,真觉得走投无路的萨比就跑中国来了。现在洛阳拖拉机总厂担任外销战车的主任设计师,特别擅长大刀阔斧的砍战车性能。虽然大家都知道外销版肯定要砍性能,但这家伙有时候砍得太过火,连公司里都看不下去了,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有英国血统。

当天下午,左嘉勉就参加了重车公司的测试报告会。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我们的钨网装甲已经圆满通过测试,相关资料已经发给大家……”左嘉勉指着大屏幕上的对比照片,介绍道:“各位请看,这是100毫米钨网装甲和600毫米普通装甲钢板的实弹测试对比,这都是由最新型的125毫米滑膛炮使用高速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造成的……”

只见普通装甲钢板的测试靶被打了一个大洞,而钨网装甲的的测试靶则只是产生了一些变形。

“……下面我们再看看破甲弹造成的效果,也是125毫米破甲弹。”左嘉勉换了一张照片。“请看,1200毫米的普通装甲钢板被金属射流完全穿透,而钨网装甲只是表层被熔化了一个坑。”

接下来又观看了碎甲弹的破坏试验照片,这个就更夸张了,钨网装甲完全不吃碎甲弹,碎甲弹除了把表面炸出一团黑印,一点作用都没有。

“……经过多次实弹射击试验,我们的100毫米的钨网装甲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能力相当于8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抗空芯装药破甲弹能力相当于15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其防弹能力也远远超过我们之前使用的玻璃纤维复合装甲和陶瓷复合装甲,分别相当于前者的4倍,后者的3倍。经过多次对比证明,钨网装甲是目前世界上防弹能力最强的复合装甲。”

众人看得纷纷点头,这种装甲的性能显然在他们的预料之上。

复合装甲只是个概念性质的东西,中国在一战之前就开始搞了。在原时空的历史上,也是在二战之后就出现了,各个国家都搞了各种各样的复合装甲。到了80年代末期,美国搞出了一种全新的复合装甲——贫铀装甲。

所谓“贫铀”其实就是核电站里烧过的“贫化铀”,呃,也就是乏燃料,主要成分是不能作为裂变材料的铀238。美国佬把这种东西废物利用后,一部分做成贫铀穿甲弹,一部分就用来做贫铀装甲。当然,这不是说直接用乏燃料做成装甲板。过程是先在贫铀里面添加别的成分制成贫铀合金,把贫铀合金制成网状结构,嵌入钢质基体内做成夹心饼干式的装甲。这就是贫铀装甲,贫铀合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对包裹在其中每一个网格中的陶瓷块起约束紧固作用。

按照美国自己的实验,其性能远超陶瓷复合装甲。当年美军的m…1坦克凭借贫铀装甲,在海湾战争中居然一辆也没有被伊军击穿,而大出风头,确实证明了这种东西很给力。

不过我们都知道,铀这种东西是有放射性的,哪怕是贫铀也一样。这种装甲虽然性能没得说,就是副作用太大了。贫铀弹还好说,不用的时候可以锁在屏蔽辐射的铅箱子里,就安全多了,但这坦克的装甲可没办法屏蔽起来。所以后来中国就用钨来代替危险的贫铀,搞出了自己的钨网装甲。

不过,文德嗣的钨网装甲就更进一步了,是21世纪中后期才出现的新型工艺。这一层钨网并不是直接用钨金属制造的,而是用的钨金属晶须。

一些金属在一定的条件下会长出“晶须”,这是一种极细的丝状物,它们的晶状结构完全没有缺陷,因此强度是基体金属的几十倍,性能十分惊人。但是自然生长的晶须都很短,仅几个毫米,难以利用。经过长期不懈的烧钱,慢慢试验,终于找到了钨晶须生长的催化物质和最佳环境条件,能以较快的速度生长出数厘米长的晶须。

经过长期不懈的研究,找到了铁的晶须生长的催化物质和最佳环境条件,能以较快的速度生长出数厘米长的晶须。随后将晶须镀上银以防止氧化,然后编织成网状在真空中放入二块加热的装甲钢板之中,就成为以钨晶须作骨架的超高强装甲了。

经试验,发现在三块装甲钢板中夹二层晶须网的防弹效果最好,当遭受穿甲弹打击时最能发挥它的超高抗拉强度的作用。聚能穿甲弹的超高温金属流,遭受耐高温、高比重的钨晶须的阻挡后,就失去了作用,效果比陶瓷夹层还要好得多。至于碎甲弹,那就是完全没用,只能听个响。其抗穿甲能力远远超过了贫铀装甲,这是因为钨的比重大于贫铀合金,而钨晶须的强度又大大超过贫铀合金的缘故。

最重要的是,钨网装甲完全不存在贫铀装甲的辐射污染问题,而且制造成本也远远低于后者。没办法,贫铀金属的冶炼到制作,一条生产线下来光是各种防护装置就够喝一壶了。

…………………………………………………………………………

总统府。

钨网装甲通过实弹试验的消息很快就报到了文德嗣这里。

文德嗣矜持的笑了笑:“呵呵,总算成功了。也就是到了现在这几年,我才有机会发挥老本行啊……”

没错,包括这个钨网装甲和目前出现的几种新合金材料,都是在他的直接指导下搞出来的。材料这一行基本上就没啥捷径,除了人品爆发这种小概率事件,就全是靠穷举法慢慢试,一种配方一种配方的试,一种工艺一种工艺的试,需要的就是茫茫多的钱,以及漫长的积累。但同时也就是等于,只要是工艺水平达到了,那么只要知道某种材料的配方和工艺,就能完美的再现出来。

金属材料这门科学才是文总的老本行,不过他这行门槛太高了,刚穿越来那几年,那是根本没啥条件。工艺水平达不到,他满肚子的货也出不来。直到这几年,科技树达到了一定程度,他脑子里的那些专业专业知识才能发挥作用。

“目前,目前他们只是制作了装甲钢和瓷钢版本的钨网装甲吧?”文德嗣向军务秘书顾晓媛问道。

“是的,就这几种……”

文德嗣笑了笑:“那就提醒他们,钨晶须网也能嵌入镁钠合金装甲板或钛合金装甲板中,这样我们的飞机的防御力也就可以大幅度提升……”

这时,主管科技的顾晓菲又跑了进来:“文总,文总,3315所的汇报,【通天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他们把一个1000公斤的无人飞船打到轨道上去了……”

“什么?成功了吗?”文德嗣一下子就站了起来。

第505章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ps:6000字大章,求票票

p》………………………………………………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是某部小说的经典台词。也说明了人类的一个最大的梦想。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就对神秘的星空充满了好奇和想往。对人类来说,翱翔于星辰大海是与生俱来的梦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热门话题,让无数人为之心动。

不过要实现这个梦想却是十分艰难的事情,星辰大海就在头上摆着,可人类想要征服它的话,那么首先就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下海”?也就是怎么冲出地球,到达太空?连海水都沾不到,那还征服个毛线啊!

物理定律一早给出了几项“下海”的关键要素。当物体达到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就可最终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进入太空,这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物体达到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时,就能脱离地球的引力场前往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当物体超过每秒16。7公里的第三宇宙速度,就可离开太阳系前往浩瀚的银河系中漫游。总之,航天器的速度是挣脱地球乃至太阳引力的唯一要素,只要能达到宇宙速度,就能“下海”。

那么“下海”关键就在于如何让航天器获得这个速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火箭。这也没错,火箭确实能达到这个速度,那么多的卫星啊飞船啊,也都是火箭打上去的。而且它也是科技树最低,人类最容易获得的手段。

不过呢,用火箭发射航天器实在太贵了,这成本真心高的坑爹。比如在原时空的21世纪初,2007年…2008年期间,如果用火箭把物品发射到地球静止轨道的话,国际报价大约是每公斤平均2。1万美元左右(约800克黄金)。

即使本位面的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发射的成本肯定更低,但算下来也不便宜了。目前中国最大的最新型的运载火箭“升龙…1型”,已经可以把3吨载荷送上地球静止轨道,但它的成本价也高达180万华元。也就是说,不考虑人工、场地、设备折旧等等什么的,光是算火箭的钱,平均下来就是每公斤载荷600华元,按照此时的币值是300克黄金。

这价格真心的太贵了!但是化学火箭就这样,一次性的东西用起来成本肯定不会便宜到哪儿去。

那么有没有更便宜的办法呢?那就想办法用可重复使用的,比如什么“太空电梯”、“反重力飞船”等等。据说一旦太空电梯建成,进入空间的价格可以降低到使用化学火箭的四十分之一。不过这些东西的科技树实在太高了,文德嗣根本搞不出来,至少几十年内看不到希望。

那么现阶段唯一比较可行的办法就只剩下一个——质量投射器。质量投射器,也叫质量加速器,基本原理是利用反复改变的电磁场来让磁化了的物体加速并投射出去。原理和磁浮列车以及电磁炮相类似,说穿了就是一个超大号的电磁炮,或者是把自己射到太空里去的磁浮列车。

把航天器当成炮弹打出去这个想法其实很早就有,科幻小说家凡尔纳脑洞大开,就在《从地球到月球》里面大胆的提出了一种名为“哥伦比亚大炮”的发射装置,试图用火药爆炸的推动方式把载人飞行器当成炮弹一样送到月球。当然,这种办法太夸张了,就算大炮足够给力,人体和设备也承受不了那种加速度。质量投射器也是一样,它也需要足够长的导轨,才能把航天器的加速度提升维持到了一个能够承受的程度。

……………………………………………………………………

本位面中国的质量投射器项目代号叫“通天桥计划”,意思就是沟通天地之桥。因为有着许多后世的现成资料,其实这个质量投射器的计划是从1909年就开始了,与化学火箭为主打的“奔月计划”是差不多同时开始的。前者是由3309所(航天电磁研究所)牵头,后者是由3301所(火箭研究所?牵头。

通天桥也是一个超级工程,没有个几十年是搞不好的。所以一开始,3309所只是造了建了一个千分之一比例的小型质量投射器,昵称“小天桥”,作为各种技术验证和试验用。虽然是小型,但也只是对比它的成品而言,其轨道也长达1000米,其实也就是一台超大号电磁炮。

这座试验性质的“小天桥”位于甘肃酒泉以北的戈壁荒漠内,和火箭研究所的试验基地相距不远。它是在1914年8月建成的,当月就开始进行运作试验,专门配有一座发电厂为它提供电力。如果不算可以运作的卫星的话,先把物体打到轨道上去的应该航天电磁研究所而不是火箭研究所。在1914到1915年间,3309所就已经用他们那个千分之一比例的质量投射器打了多个物体到太空去了。

不过也只是普通的酬载而已,没有打探测仪器上去。原因很简单,“小天桥”的千分之一比例除了代表载荷重量只是千分之一外,加速度也是一千倍,大约是3000倍重力加速度(3000g),约持续0。3秒左右。目前还没有什么仪器能够承受这样大的加速度之后还能正常运作,于是也就只能发射些实心金属块之类的物品,用来测测弹道、烧蚀状况与相关追踪体系的完善程度,并研究改善高速飞行体的外型而已。

不过也就因为这样,打上轨道的物体很快就落回大气烧得干干净净,不会发出什么信号,因此也就不会被其他国家察觉。哪怕被各地的天文台看到了,也不过以为是流星而已。

“小天桥”的大部分轨道是建在地下30米深,出口部分以小角度伸出地面40米高。最特别的是这条轨道是封闭式的,并且布置了冷却系统。在运作时里面会抽成真空,实际上只是空气极稀薄并不是绝对真空,这是为了防止载荷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损坏电磁轨道。

不过“小天桥”建成之后,3309所的进展就大大落后于3301所了。当3301所已经才策划载人航天的时候,3309所在航天领域的工作几乎还在原地踏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有几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正式版的通天桥太大了,哪怕是不考虑载人,只发射货物上去,这轨道也要好一百多公里长。否则的话,除非是运实心金属块,换做仪器类的东西肯定会被巨大的加速度g力直接压坏的,比如要送卫星之类的精密上天的话,就必须慢慢加速,把加速度控制在30g以内,这就需要130公里长的轨道。如果载人的话,这长度就得增加十倍。

文德嗣的“通天桥”最终完成版肯定就是要可以用来载人的,而且他还打算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用。所以这需要延长加速轨道,降低加速发射时的重力加速度,使之能够达到一般人也能承受的地步。当然,加速度越低,则轨道就越长,建造成本自然越高。按照计划,将客运型航天器匀加速度设定在2。75倍重力加速度(2。75g),此时需要的轨道长度即为是1486公里左右。加上前端的车站与检修区,以及出口端的保护段,总长度即为1500公里。

这可是个不得了的大工程。当然,这只是“通天桥”的最终形态,它并不需要一步到位,修一段就可以用一段,就像铁路一样。长度不够的时候用来运货,够了再来运人就好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哪里修这个“通天桥”?这个东西可不是一点点大,那里都摆得下,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建的。在原时空的历史上,这种载人版的质量投射器就是好几个国家联合修建的。没办法,一个国家的地盘不够用,就算是大国,国土跨度足够,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合适。

除了这两个大问题之外,还有就是诸如能源、超导材料、超级电容等若干小问题,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天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文德嗣来说,也只能算是小问题,这些东西的配方和生产工艺都是现成的资料,只要生产工艺升级到了就马上可以实现。

所以,一直等到俄国革命,收复了安西地区之后,文德嗣才启动了正式版的“通天桥工程”。这条计划中的通天桥起点位于哈萨克中部,总长度1500公里,出口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