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王朝伪皇帝 >

第51章

王朝伪皇帝-第51章

小说: 王朝伪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九十六章战争以外

中玉兹人劫掠大汉商队的事激起了满朝的愤慨,消息传出去后,在民间特别是商界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关于大汉朝被欺负了的愤然议论,商界的人更是联名上书,强烈要求朝廷发兵惩戒中玉兹部,以武力保护陆路商道的安全。在这样的舆论引导下,向西北出兵的呼声空前高涨起来。看着成摞的联名上书,我不禁有些犯踌躇。民间的这种反应是我一直希望看到的,在以前这种反应几乎不可想象,因为大汉奉行了上百年的锁国政策,与外界的联系很少,即使有对外通商,那也是民间自发的行为,规模很小,根本引不起社会的重视,再加上长期以来朝廷处于对外的劣势(特别是对北方强金),几乎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的思想,除了时不时有几个愤青似的人物对朝廷软弱的对外政策说上几句愤慨的话,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笑而过或者一声叹息,然后就装做什么都不知道了,完全是一种弱国国民心态。然而现在就不一样了,自从朝廷开始兴商,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上重农轻商的思想开始出现松动迹象,国民的目光开始向外扩展,而且对金国和倭寇用兵取得的胜利也给整个国家带来的振奋,老百姓突然之间有了这种想法,那就是“我们是天朝上国的子民,我们的天朝大军可以威服天下”,再加上朝廷开始了新的用兵制度,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真正开始公开向社会征兵,但这种义务兵役制的舆论已经造出去了。多种原因的影响合在一起,再加上我那句从古人处借来的“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形成的推波助澜作用,自然而然的使被压抑很久的尚武民风重新抬头。对于这种好不容易出现的尚武风气,我自然没有去压制的理由。可是说起西北用兵,却不是光靠一腔热血就行的。打仗就那么容易吗?打仗不但要军队勇敢、将领决策正确以及有比较良好的周边环境,更重要的是战争的军需花消,光一场征北和剿倭,朝廷就动用了四五百万两银子和上百万的民夫(这还没算借剿倭之名从朝鲜坑蒙拐骗来的钱和征用的人力)。如果在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接着打上一场这种“长途奔袭”的仗,那朝廷是支撑不起的,须知虽然中玉兹不过是个化外小邦,要打它根本不需费太大的力,但中玉兹与大汉中间隔着还算比较强大并且没有完全归顺的西蒙古各部,在这个没有远程投送兵力技术的时代,派一支军队越过广阔的西蒙古辖地去远征万里之外的异邦简直是痴人说梦。面对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朝廷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民心,这事好办的多,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比以前强多了,朝廷只要发出较有说服力的告示,老百姓就会听,再说中玉兹人劫掠大汉商队并不是影响面太大的事,与普通百姓实际生活牵扯可以说几乎没有,老百姓们在国家强盛这个大话题感染了情绪后见朝廷有了反应,自然不会再说什么,办好了这件事,其他的就全看朝廷的运作了。“皇上,中玉兹人劫掠大汉商队本是对大汉威信的挑战,如若不予理睬,刚刚聚起的民心难免受挫,因此臣以为朝廷必须有所行动。”七王爷见了那么多上书也是大为吃惊,在群臣大肆叫嚷讨伐中玉兹时,七王爷一直没吭声,他是带兵的人,同时又玩了多年的政治,自然更多的考虑出兵的利与弊和战争的结果,“不过出兵征伐中玉兹是不现实的事,先不说玉兹远在万里之外,出兵补给是个问题,就说中间的西蒙古诸部,他们的立场也不明确,况且越其地而征其背后之国本来就是对他们的蔑视和威胁,他们如何肯听之任之?万一到时来个临事突变,发兵掐断我军补给线,大汉便不得不与西蒙古宣战,以现在情形,与西蒙古交战显然不合时宜。”“王爷说的虽是在理。可咱们就眼看着中玉兹欺到头上也不吭声?如此一来大汉子民会怎么想,去西域经商的商贾又会怎么想?王爷恕臣直言,这老虎该打盹时要打盹,该发威时也不能饶了别人。”左督御史刘有光这个超级顽固派在“打人”问题上倒是挺意气风发。兵部左侍郎史景隆见刘有光的话太倔,连忙打圆场道:“刘大人也不需这样急躁,满朝文武和天下子民谁不是这个心思呢?可是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臣以为王爷所说的乃是老成谋国,皇上,七王之奏臣附议。”“周国公所言臣附议,皇上,打一个蛮夷小邦是小事,但其中牵扯的事太多,还需用些别的法子,如若让玉兹东边的西蒙古或者西南边的波斯,甚至大小玉兹与中玉兹为敌,这说不准是个惩戒的办法。”吏部尚书曾楚卿这个滑头已经不止一次的直接称史景隆为周国公了。再让他们这样争来争去没什么意思,我将史景隆上的三策折子从书案上拿了起来:“朕看你们兵部议的三个方略都提到了西蒙古,可见考虑的还算周全,不过朕跟七王商议过,这几个办法都有些不妥之处,朝廷直接出兵西域,现在看来还不是时候。曾楚卿刚才所说的朕看说不准还能用上。”曾楚卿说的事已经很有外交斡旋的味道了,当然能用的上。“谢皇上夸奖。“曾楚卿连忙谢道。七王爷点了点头:“曾尚书说的确实有些道理,玉兹人劫掠惯了,西蒙古也没少吃他们的气,只不过玉兹人居无定所,很难将其围住剿灭,再加上现在西蒙古搅进了吐蕃教派之争,自己打的一塌糊涂,也无力西进,咱们若是能将西蒙古的事与中玉兹的是合在一起解决,说不准可以取得奇效。”“王爷的话让臣突然明白了一件事。”人多的时候不大吭声的户部尚书方明德说道,“西蒙古诸部在甘陕一带大肆劫掠,为的乃是捞些生资,他们游牧草原,除了马匹牛羊,其他东西都是奇缺,加上朝廷禁绝与他们通商,西蒙古人所以才行劫掠之事,不过自从朝廷征北大胜金国以后,他们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嚣张了,但他们生资依然是缺乏,不免要继续劫掠,如此反复下去不是个长法。既然朝廷开了海禁,不如将甘陕市禁也开了,如此一来,西蒙古可以用牛羊马匹与大汉交换生资,同时又摄于大汉天威,劫掠之事必然减少,而且大汉各营也可以多些马匹备用,正是两全其美的办法。有此基础,咱们再给予西蒙古以好处,想办法使他们从吐蕃事务中抽出一只脚来,令他们征剿玉兹。西蒙古诸部既然和玉兹为敌,哪有不答应的道理?”方明德用经济方式解决政治问题,倒是个长远的办法。其实不用方明德说,西北的互市之禁早晚也是要解的,既然有了这个由头,现在做正是时候。“方明德所说朕准奏。七王,你们看此事如何?”七王爷道:“臣附议。西蒙古其实还是怕咱们大汉的。而且西北的事务应当一起解决,只有理顺了蒙古吐蕃的事,再解决玉兹的问题,西域商路才能畅通无阻,况且西蒙古和吐蕃既然是大汉的‘附庸’,大汉应当对他们的教派之争有所动作,解决了他们,才是经营西域的长久办法。”嗯,七王爷的话说来说去就是要通过中玉兹人劫掠大汉商队的事作契机解决西蒙古和吐蕃的事。玉兹人的这次卤莽行为确实给了大汉一个插手吐蕃西蒙古教务之争的好理由,那么我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呢?想不到一次小小的抢劫事件居然成了大汉朝经营西域的契机,我在意气风发的说那句“犯我强汉,虽远必诛”时根本没有想到这么长远,这当真是丢了芝麻捡了西瓜的好事。“好,西蒙古和吐蕃问题咱们早晚要解决,既然中玉兹人给了咱们这个机会,咱们便不能浪费了。方明德,西北与西蒙古重开互市的事你们户部尽快拟出办法,西蒙古不是急缺生资吗?咱们让他们用马匹牛羊来换,有这样的好事他们还干抢劫的事,那朝廷就得对他们动兵了。”我安排完了互市的事,转头对史景隆说,“你们兵部即刻发文,就说中玉兹屡犯天威,朝廷绝不会轻饶……”“皇上的意思莫非还是要打玉兹人?”刘有光诧异的问道。“这是说给百姓们听的。”我鄙夷的解释道。你个刘有光,外交战争的事你不懂就别瞎插嘴,当好你的“检察长”就行了,操那么多闲心有什么用,“史景隆,这些话如何说就不用朕交代了吧?”史景隆谨慎的看了刘有光一眼,点点头道:“臣明白,兵是不会发的,但气势却不可泄了。”嗯,史景隆确实是个明白人。我又转头向礼部尚书萧雨明道:“朕大婚在即,吐蕃,西蒙古诸部当遣使来贺,让他们来什么人你心里要有个数,绝不能让他们随便派几个不中用的人来讨杯喜酒喝完就走。”“臣明白,天子大婚,他们岂敢怠慢?臣让派出的使节将皇上要解决教务之争的意思透露给他们,他们现在打的都很疲惫,恐怕正想找个由头停战,皇上的意思他们必然重视。皇上放心,这事臣一定安排好。”萧雨明说完后满脸笑意的看了看史景隆。

第九十七章忙忙活活当新郎(上)

对外的事忙活的同时,我大婚的“内政”也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经过康大和、萧雨明、礼部和专管宫廷礼仪的鸿胪寺翻阅古籍一番折腾,最终定下了问名、纳彩的吉日。这“问名”纯粹是吃饱了撑的,史娉婷叫什么名、生辰八字等等事项选后之前就已经登记在册了,这回却还要再去问一次,不过纳彩送订亲礼这事可非同小可,这不光是皇家的脸面,也是史景隆家的脸面,要是礼轻了,我和史景隆都没面子,也得让天下百姓看笑话,康大和他们自然不敢怠慢。到了吉日,早朝被推迟了一个时辰,到了辰时我才在内侍宫女的一番打扮下人模人样的起轿去往金阳大殿。“皇上,康太师这些日子一门心思全放在皇上大婚的事上了。康太师真是……真没得说。”侍卫统领徐征涛在我准备乘銮驾去金阳殿时,也不知道是讨好我还是替康大和说好话似的说道。我一边向外走一边说道:“康老爷子就好这一口儿,朕还能薄了他的面子?回头他老人家讨的赏又少不了,他拿朕当银库了。朕看着他以后也不用干别的,直接跟萧雨明上礼部当差倒是不错。”说话间出了乾元宫,早已等在那里的七王等宗室亲贵连忙上来请安,一番礼仪问答后,我乘上銮驾在一大帮亲贵、侍卫、太监的簇拥下直奔金阳殿而去。等我进了金阳殿时,殿外的广场上早已聚满了群臣亲贵,大家都围着放置在那里的礼物指指点点的议论着。皇帝大婚可是难得一见的事,大家都觉得新鲜,自然要看热闹了。正对着金阳殿大门的地方,康大和正在那里指手画脚的说着话:“我说各位大人,下官再说一次,等一会儿皇上宣进,你们不要乱了次序,亲贵在左边,其他大人……”康大和后面的话被群臣亲贵的议论声给淹没了,老爷子看着自己这么没面子,也只有无可奈何的份。就知道乱,到底是谁娶媳妇?我不能让康大和就这样在外头“示众”,于是便向许仕勤示意了一下。“皇上宣进——”随着许仕勤和值殿太监一声声呼喝,殿外的亲贵大臣们慌忙排好了队走进殿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的次序一点也没乱,看来不用康大和交代,大家也知道该怎么做。接下来许仕勤手捧宣制官奉诏书走到了殿阶前,清清嗓子展开诏书念了起来,念过一大段官样文章后就到了关键地方:“朕命太子太师、大学士康大和,大学士、礼部尚书萧雨明为正副使者,赴周国公府问名纳彩,旨到之时,正副使者务必谨慎遵行。钦此!”“臣等遵旨!”康大和与萧雨明一前一后的出班跪在了地上,满脸的容光焕发。圣旨一下,大殿外鸿胪寺官员忙命送礼人员抬好大宗小件的礼物,与仪仗队和鼓乐队一起排好了队,就等着出发了。康大和、萧雨明再拜谢恩,从大殿里临时设置的铺着杏黄色缎子桌布的红漆大桌上捧起金节和问名诏书,高举过头雄赳赳气昂昂的大步走出大殿,等他们到了送礼队伍的前头,大队人马就开始出发。程序到了这一步就没我什么事了,然而康大和他们的任务才刚刚开始,正使持节,副使捧问名诏书;仪仗队、鼓乐队在前开路,送礼官员跟在二使屁股后头,自金阳殿出发,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地奔向周国公府。在史景隆家规矩也是一大套,史景隆在大门口跪接天使,奉旨,接受礼品,谢恩。就事儿举行问名仪式,史景隆把写着女儿姓名、简历、生辰八字儿等项内容的“表”呈交天使。礼毕,史家盛宴招待天使。至于仪仗队、鼓乐队员们,那就只有吃“盒饭”的份了。等酒足饭饱,天使率队回皇宫。在金阳殿外打住,将“节”和“表”,交给司礼监太监,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司礼监太监持节、表到乾元宫复皇命。我再向王公大臣诏告纳采、问名情况。问名纳彩的事就交有康大和他们去忙,我回到乾元宫也不能闲着,在等康大和他们回来复命的时候,我向七王爷问道:“西蒙古和吐蕃那边有消息了没有?”“派出的使臣已经送回了消息,西蒙古卫拉特部固始汗、喀尔喀部温禄汗、吐蕃藏巴汗丹迥旺布、康边白利土司顿月多吉都已派出使臣赴京,固始汗甚至明确表示希望皇上调停蒙蕃教派之争,其他几家虽然没有明说,不过派出的皆是高官,看这意思是希望朝廷有所表示。”七王爷禀道,“皇上,这几家的使臣在皇上大婚前必可到京,大婚礼成,正是在他们之间进行斡旋的时候。”“好,到时候先让他们看看大汉的军容,他们也好更听话些。”我向七王爷交代道。以军威震服外番是常用的手段,我何乐而不为?“金国皇太极也已派出使臣赴京恭贺,对于金国来说这是与咱们修和的机会。皇上,咱们不能没点表示。“七王爷又说道。我鄙夷的哼了一声:“金国嘛,朕想着倒要先问问他们,大汉的大学士许名秀赴金已近两年,到现在是死是活都还不知道,他们金国对这事一点表示都没有,这是修和的诚意?”其实这话也是多问,许名秀去金国已经快两年了,到现在没有一点消息,以皇太极的作为,许名秀不是以死明志就是投向了皇太极,如果是后者,皇太极根本不会把许名秀的下落告诉我,皇太极既然要用贰臣,那就有保护贰臣家眷的义务。“皇上,许尚书赴金两年,到现在没有消息,恐怕是耐不住北方苦寒,已经不在了。此事自然要问金国,不过金国既然已经示好,咱们也不能硬撑着,金国事小,要是因此冷了其他外番的心恐怕就不妥当了。”七王爷小声的提醒我道。嗯,七王爷说的也有道理,许名秀是死是活先不去说,今后如何对待金国却是个大问题。好歹女真人也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里的一个,如果皇太极有与我争天下的能力,我倒是有必要以战争灭了他们,但既然他们已无这个能力,那我还得用和缓的方法把他们逐渐融入”民族大家庭”的怀抱里,要做这些,首先就得借俄罗斯人的手使金国不得不靠到大汉这一边来。“此事朕心里有数,皇太极过的也不容易,南边刚刚被大汉打了一顿,西边也刚刚与兀良哈停手,现在估计北边又不安稳了。既然皇太极向朕称了臣,朕就得让他觉出做大汉臣子的好处,从此不敢再轻举妄动。”国事永远也商议不完,午时后康大和他们把脸喝得红扑扑的回来交差了,我的议事工作再次转回大婚的事,先是装模做样的听康大和他们汇报工作,然后再装模做样的向王公大臣诏告纳采、问名情况。事完了以后还得赐宴,康大和他们是喝不了了,敬陪在桌前依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