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政大臣传之昭德将军-第2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膊幌不叮远苑蛉瞬实怯趾抻峙拢淙幻戏惫炅耍故遣患弊沤趟潦椋幌M礁霾嗍遥晃皇峭蹙┕浣劳ㄔ创笕说男∨晃皇俏鞴晒笞迕皆呐缟笞樱⒗醇坛型跷弧
这点小算盘早就被藤堂高虎他们看破了,不过因为和孟庆桢闹得很不愉快,所以大事抓紧,小事放松,土岐俊丰暂时没有和藤堂高虎联手,强立孟繁国的打算,甚至对于暗地着急,急的都睡不着觉的竹中重门也多加安抚,直到今日,以心崇伝竟然绕过孟庆桢跳了出来,要立孟繁国,甚至在奏折出炉后,还亲自去见了竹中重门一趟,表忠心,发毒誓,要把他的小外孙扶到王储的位置上,竹中重门做了那么短时间的首相,还打算二次过瘾呢,自己的女儿将来当了王太后,自己的外孙当了王,自己还不名正言顺的首相之位啊,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敌人,继孟庆桢之后,竹中重门成为了第二个愿意和声名狼藉的以心崇伝合作的高官!
以心崇伝意外将孟繁国牵扯到了权力斗争中来,藤堂高虎和土岐俊丰还有真田幸村就不得不及时跟进了,他们先联络井伊仁德,命监察省上书,列举历朝历代尤其是中原王朝的政权更迭往事,点明王储不能早早接受良好教育和专门培训,对王朝的伤害,要求孟庆桢赶紧下旨,命孟繁国入征夷大将军府,并选定合适的佐师人选,建立大将军属臣班子,孟庆桢看罢旨意后,是哭笑不得啊,自己这个承阳王当的,两代先王的十分之一也比不上,连子嗣的问题都让人盯着,一点尊严都不给留,而且自己辛苦就拉拢了一个以心崇伝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说,现在还跑去闹腾这事,连和自己打招呼都不打,孟繁国才六岁,自己才三十一,就嚷嚷着搞教育的同时还给他开衙建府,这不是对自己没信心,觉得自己就长了个要早死的脸么!
孟庆桢见京师之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立刻再次下旨,讨论范围扩大到整个日本国,各州县甚至王族都有权讨论,这一下不要紧,说什么的都有,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十多了才一个儿子,孟庆桢是不是有问题,考虑到孟昭德有仨儿子,孟宪文才有俩,到孟庆桢只有一个(暂时),不能成梯队递减吧,那是不是孟繁国这一代就到头了,上药方,上仙丹的啥都有,还有人比如虾夷阿伊努人的使者,问需不需要阿伊努人的女人,大屁股能生,乌烟瘴气,看得孟庆桢和军机府都头大了,不过其中一封信还是引起了土岐俊丰的兴趣。
这是一封字迹清秀,充满童稚的信,里面主要阐述了几个观点,到位的分析了此间的利弊,首先,应不应该让孟繁国读书,这是应该的,王子不读书,就会造成王族整体教育水平下降,主弱臣强,日久不利,但是应不应该让王子在读书的同时就升为王储,或者换言之,是不是只有王储才有资格读书,设立佐师,从孟昭德培养孟宪文,孟宪杰,孟宪平来看,应该都有读书的机会,而且不宜过早设立王储,因为诸王子一旦早早确立名分,其中一人为王储,那佐师势必分心,甚至还会有宵小之辈乘机混水摸鱼,本着日后飞黄腾达的目的接近王储,用心不正之人,教出来的也肯定不会是好学生,而且用心不正之人一旦得到王储信任,日后王储登基,此人必掌权,上不正,则国乱,国家之不幸,总结出来,应该有多少王子,都在适当的年岁开始读书,从品行上,智商上,综合表现上决定谁来担当王储,嫡长之说迂腐,私宠之说不负责任,都不是国家之福,把王子都扔在家里干脆不让读书,除非瞎蒙,蒙出一个王储之后再教育,更是滑稽做法,望承阳王早日命孟繁国出阁读书,但不宜开衙建府,可暂观其变。
土岐俊丰读罢后,叹为惊人,此人思维清楚,且用心缜密,言语中一点感情色彩不带,略有冷酷的同时,却最是适合分析时局,总政天下所需要的思维方式,他把这封书信递给藤堂高虎,藤堂高虎读罢后却嗤之以鼻道,“王子读书应该,立储也应该,承阳王就这独子,现在不立,将来若无其他子嗣,再想起来立,哪还有时间积累威望,再说教王子读书和王储读书,老师的用心能一样么,肯定王储那边不敢怠慢,兢兢业业,王子这边有先圣王旨意,非储君不得干政,听之任之就是了,本也不需要佐师多费心思,若不立王储,一视同仁,佐师干起来也没动力,这般懒散教育教出来的王子,从中还要再选一个当王储,那这个储君还好的了?小儿之见,不足虑。”
土岐俊丰虽心中不满,可也不愿在这等小事上和藤堂高虎吵嘴,就拱拱肩,将书信扔入了废纸篓里,只把几人都达成共识的奏折上呈承阳王御览,这封信和其他写的乌烟瘴气,滑稽取宠的都烧掉了,不过这封信的作者还是在土岐俊丰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名字更是让土岐俊丰再也无法忘掉了,米泽县侯孟宪平之子孟慧宣,年仅十三岁啊。
抛掉这些有见地的但是非主流的言论,剩下的就都是支持孟繁国出阁读书并且继任征夷大将军的奏折了,承阳王孟庆桢此时和军机府已经势同水火,除掉藤堂高虎等人,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迎合群臣的需要,挽回以心崇伝的忠心,都是当务之急要做的,所以承阳王孟庆桢思虑再三后下旨,同意孟繁国出阁读书,并就任征夷大将军,随旨意,孟庆桢又命令都卫府务奉行(首都市长),天野长兴之子天野龙一为佐师,加封天野长兴为备前县侯,天野龙一为文厚伯,着力拉拢九州兵马支持自己。
这等小伎俩藤堂高虎看在眼里,笑在心里,莫不说天野长兴的脾气软硬不吃,只佩服有本事的人,就算这些年他变了,可以被人收买了,区区虎神军两万多人和近卫军十万大军有的比较么,天野长兴不论文韬武略也都不如主帅安东隆盛啊,一旦对立,你是九州反应快,还是京师反应快,是天野长兴上书影响力大,还是近卫军上书影响力大,孟庆桢当了九年的甩手掌柜,一天权柄没拿过,现在登基急于收回王权,可惜走一步错一步,还是太急躁了,年过七旬的藤堂高虎是你现在这点道行就能除掉的么?
既然你大肆封赏天野氏,藤堂高虎自然要回应,在他领班军机的当日,本着特事牵扯人员的档案管理权,他上书承阳王,要求调派备前县侯天野长兴返回京师述职,出任右近卫大将,从执掌两万人提升到五万人,孟庆桢其实早在恩旨颁布当日,立刻就后悔了,虽然加封了天野长兴父子,可不知他到底态度如何,别自己的人情卖不到位,而且九州离得太远,天野长兴就算有心帮助自己,等打回来,近卫军早把自己禁锢了,所以藤堂高虎一上书调天野长兴回京,他立刻同意,天野长兴调任近卫军右近卫大将,虎神军分为三批,进驻萨摩,肥后,日向等地,和其他六军一样,驻扎操练,直属都督皆在京师闲置,这支自建立之初便无一日不在战斗的百炼西军,自此一分为三,好在其中一支让坐镇肥后的新兴将领山冈岩八郎掌握,九州日后才避免了全面陷落的局面。
在孟庆桢心中,近卫军就是简单的一道数学题,安东隆盛和藤堂高虎他们关系好,要打起来,从王城的角度讲,是十万对零的关系,现在天野长兴回来了,执掌右近卫营,那就是五万对五万了,自己不说稳操胜券,可也胜算超过藤堂高虎他们,毕竟自己还顶着王爵的荣冠,号召力也能算一成加分吧,于是孟庆桢在天野长兴返回京师后第三日,正式发难了。
1628年(长福元年)9月19日,承阳王孟庆桢加封藤堂高虎为同大将军事,中书执笔大臣,土岐俊丰为同大司马事,征夷大将军府掌印,并设幕府军事机密要务参赞府机关为常设机构,去掉机关二字,定名为幕府军事机密要务参赞府,设立常设领班军机大臣一名,由天野长兴担任,军机大臣多名,军机参赞又几名,按照中书左府中中书执笔大臣,中书掌印大臣,中书舍人三等分照猫画虎,其余不变,比如先王孟宪文规定的特事特办,奏折密封,专使监督等等,军机府于是成为了天下最有权势的,保密性最高的,权威性最强的办事机构,天野长兴在得到意外封侯之后,又一跃成为天下群臣的领袖,这种意外都说明一点,孟庆桢把宝彻底押在他身上,要靠他一举除掉已经成为闲散衙门老大的首相藤堂高虎和大帅土岐俊丰。
可惜孟庆桢太急了,所以他注定要失望,已经在孟氏效劳将近五十年的藤堂高虎岂是才执政几个月的孟庆桢能撼动的,尤其是他自己还不打算出手,打算让天野长兴替他出头,天野长兴最郁闷,自己明明是个文人出身,偏偏因为作风硬朗,老被人误会成傻大粗,还想拿他当枪使,凭甚么,一个侯爵的位置,一个军机大臣的位置,就要自己提着脑袋和军中第一人开干,天野长兴才不呢,于是痛痛快快,幕府军事机密要务参赞府机关成为常设机关五日后,第一任领班军机大臣天野长兴便上书要求致仕,孟庆桢急了,驳回上书不同意,别看天野长兴才干了五天军机,可把这里面的门道搞清楚了,军机也有对王旨的封驳权,他干脆再次封驳回去,然后就回家不出门了。
这时候,孟庆桢才真正意识到,政治资本是什么概念,威望是什么意思,臣强主弱是什么表现形式,为了干掉藤堂高虎,孟庆桢用坐火箭的速度提拔天野长兴,可藤堂高虎竟然难以撼动到天野长兴宁肯自己下野也不招惹他的地步,难道自己真就无计可施了么,难道堂堂承阳王,孟氏幕府第三代王爵,才建立了二十二年的孟氏政权,就这样柔弱,无法坚持下去,要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说甚么是什么了?孟庆桢当然不甘心,如果说刚刚登基的时候,孟庆桢是自信满满的要为师父报仇,那现在他已经被彻底激怒了,他是为了王权要向相权宣战,藤堂高虎必须死,权柄必须抓在自己手里,不然只怕日后孟家的日子更加举步维艰了!
10月10日,承阳王孟庆桢突然下旨,加封亲弟弟孟庆华为同大司马事,京州侯,领京师近卫军殿前马步兵总督使,领领班军机大臣,领兵部省正官,承阳王孟庆桢已经疯狂了,他竟然不惜违抗孟昭德自软禁孟宪杰之后颁布的特旨,不许非王储之外王族从政(孟宪平也只能在地方任虚职),把全部权力都加到孟庆华身上,冒着亲弟弟来夺取自己江山的风险,也要和四大臣一战,至于孟庆华,他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高高兴兴的上任去了,尤其是头衔那么多,多威风,其中还有一个京州侯,州侯啊,可比所有县侯都高出一等,而且还是京州,侯中之王,孟庆华一打听,哥哥为他特设的这个侯爵,每年供奉银子都比县侯多很多,哥哥太够意思了!
这么大的政治风波闹出来,藤堂高虎和土岐俊丰两位已经被架空的辅政大臣不由苦笑起来,至于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闹得承阳王和他们就这般不可调和,其实藤堂高虎和土岐俊丰严格是严格了一点,但都是为了承阳王好啊,催促给兴庆王本纪定稿,监督修纂文惠王本纪,坚持编史要符合实际,请王子出阁读书,为王子争取王储名分,哪个做错了,不是为了国家么?
既然这么不信任大臣,大臣卖命还有什么意思,藤堂高虎和土岐俊丰心灰意冷了,尤其是被架空,此时也做不了什么事情,还在这看着心烦干什么,于是二人在10月12日上书请求致仕,作为服侍了多年的老臣,功勋卓著不说,封爵也是五国公之一,顶尖的了,而且当年孟昭德在的时候都未有委屈和打磨过,作为小字辈,虽然是王爵,可情理上孟庆桢都应该进行挽留或者自我检讨,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让老大人不高兴了,要不要改一改一类的,可孟庆桢都没想,执政十个月后,他以为自己终于迎来了胜利,痛痛快快的同意藤堂高虎和土岐俊丰致仕,甚至还随同下旨军机府,命孟庆华拟票,让财相竹中重门,近卫军安东隆盛,还有真田幸村一起滚蛋,孟氏幕府辛苦创立,孟昭德为后世子孙留下的大批栋梁,让孟庆桢或杀或贬或架空,终于一个不剩了!
基因遗传学是很有讲究的,一个人生的孩子可能性格和智商上与父亲不尽相同,但同父同母所生的两个孩子,肯定会有相似的地方,作为孟庆桢的弟弟孟庆华,他和哥哥最相似的地方就是不能受刺激,一个当王爵之前混混沌沌,当了王之后马上要掌权,要报复,和炸药包放在那看似没动静,其实就差一把火一样,他也是,没当官之前,天天遛鸟,比剑,赌博,当了官之后,权力欲嘭的一声就炸开了,别说除掉藤堂高虎这帮跟生了根似的老赖在权力高位上不走的大树,就是他的哥哥承阳王孟庆桢,看意思也可以除掉嘛!至于两兄弟第二个相似点就是急迫,太急迫,一个当了王的第一天就想架空老臣,一个当了京州侯,领班军机大臣,京师近卫军殿前马步兵总督使的第一天就开始谋划怎么造反了!
好在造反看起来简单,实际要下很多功夫,首先说,给自己卖命的军士,孟庆华还一个都没有,虽然贵为兵部省正官和京师近卫军殿前马步兵总督使的双料大将,拥兵十万,可他毕竟还没去军营见个面,最起码左近卫营和右近卫营的营守啥样他都还不知道,于是孟庆华把无限的革命热情都拿了出来,每天恨不得扎根军营里,这种痴迷程度,数来数去,只怕也只有当年那位二公子,孟宪杰比得上!
可惜承阳王孟庆桢完全不在乎,或者根本不知道,他自除掉藤堂高虎等人后,每日歌舞升平,在10月到12月两个月之间,收纳了十五名侧室,对于那些愿意把漂亮女儿献出来的臣工,立刻就给予重用,许多不愿趋炎附势或者家里没漂亮女儿的官员看到此情景,都背后戏称,当今朝廷是“军机满国丈,中书竟大舅,八省拎出看一看,全是王八蛋(带绿帽子)”,一众老臣动力全无,什么替国家效力,这样的幕府还有何效力可讲,本着多年来兴庆王孟昭德和文惠王孟宪华倡导的礼义廉耻精神,他们才没有造反,而是选择了上书致仕,离开了乌烟瘴气的官场。
1630年(长福三年),折腾了又两年之后,孟氏幕府的大好开局和充盈国库已经让孟庆桢这个承阳王糟践的差不多了,近卫军总督领军机大臣(头衔太多,简称几个最主要的),京州侯孟庆华看到时机成熟,决定实施夺权步骤了,他上书哥哥承阳王,被封为虾夷伯,札幌城主的阿伊努人大酋长安佳巴。苏吉于去年年底正式统一了虾夷二十三个部落,人口十四万三千,青壮五万一千,已经不容小视,并派遣使者来京师朝贡,同时要求孟氏幕府加封自己为虾夷王,或者右大臣,且开放海防,允许虾夷人和东北自由贸易布匹,铁器,药品等贵重物,不然就要兵戎相见,孟庆华作为领班军机大臣,自然要征求孟庆桢的意见。
孟庆桢这个王当的,享乐同时还要威风,他每每提及父祖,都说父亲过于柔弱,祖父过于吝啬,所以弥补祖父的不足,他要大兴土木,在各地建立游园,恢复豢养武士制度。为了弥补父亲的不足,他则打算和各地开战,显示军威,甚至曾和几个近臣商议过派兵奇袭中国东北女真人(此时已经为皇太极掌权)的计划,现在大好机会到了,不用劳师远征,在日本就可以解决一拨敌人,孟庆桢当然的拒绝了安佳巴。苏吉的要求,并命镇东都督白石元让率踏山军先期讨伐虾夷,幕府海军在田中续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