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太政大臣传之昭德将军 >

第255章

太政大臣传之昭德将军-第255章

小说: 太政大臣传之昭德将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耍锨扈宓比坏木芫税布寻汀K占囊螅⒚蚨级桨资寐侍ど骄绕谔址ハ阂模桓>谔镏行痰拇煜拢婧笾г

白石元让乃东北名将片仓景纲堂弟片仓景明的儿子,当年在孟昭德的撮合下,过继给白石宗实的弟弟白石宗家为养子,继承白石家香火,身兼两家之长的白石元让骁勇善战,在远征九州的时候身先士卒,短短一年军旅生涯,就从组头升格为牙将,后随安东隆盛建军,随真田幸村,天野长兴长年征战,得虎神军安西都督(偏将)一职,在幕府大规模换血之后,孟庆桢选择了这位没有过硬根基的将领为七军主帅之一,才提拔为镇东都督(大将)。至于田中续继,虽然相好旧党,可多年征战沙场的老将,经验丰富,也可应付海军差事,这两人搭档,兵力上不足虾夷人一半,但武器装备都优势明显,若真的就这样布局,胜败不好说,最起码已是上佳组合,可惜临要出发时,却被叫停,因为孟庆华不同意。

孟庆华对承阳王说的理由是,七军当年兴建,近卫军为大,六军为小,用兵应该考虑近卫军,现在九州情况特殊,已经培养出一支战斗力甚至可能超越近卫军的虎神军来,如果东北大战,远征虾夷,再让踏山军去,东西各出一支能战之军,那还要近卫军何用,且山高皇帝远,如果两支军队造反,近卫军缺乏实战经验,怎么保卫京师,甚至讨平叛逆,所以应该近卫军担当此次任务,还有一点就是,安佳巴。苏吉乃是幕府亲封的侯爵,虽然撕破脸了,可地位还在,如果幕府不派大将,比如自己这个侯爷去,只派一个小小的镇字辈都督,岂不底气不足?

说白了孟庆华打算自己去,最后孟庆桢同意了,同意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实际行动上的,其中调拨粮草什么的不提,只说关键一点,也是孟庆华最想要的一点,开府库,取军械!当年孟昭德设定天下七军的时候,在七处官道都放置了军械库,可那是给各地州县下属城防军用的,七军不在其内,他们的日常配备,只有刀枪和盔甲,所有攻城器械还有诸如铁炮一类的大杀器,都在京师总库屯储,由内臧库和兵部武库司分别保管钥匙,需要王爵亲自下旨,才能同时调集两部的人马来开锁取物,怕的就是近卫军造反,进攻王城,现在孟庆桢下旨取械,十万近卫军在京师就可摇身一变,从野战军变成攻城军,走出这一步,孟庆华夺权已经有了五分把握。

而下一步,就是动员了,首先,让左近卫营和右近卫营进攻王城,这除了需要各级将领的支持外,还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毕竟兵士都不是瞎子,走到王城之下了,一个命令开始进攻,他们就会进攻么,虽然此时近卫军的核心天龙军和北宁军已经父死子继,过了两三代人,战斗力可能不如鼎盛时期,但是对于孟昭德的追思,孟氏幕府的忠诚,却丝毫未减,别到时候各级将领下令攻城,他们反过来砍了将领,那就不好玩了,所以调兵路过王城的时候突然攻城,必须有一个过硬的理由。

选一个什么样的理由呢,孟庆华身边的参谋给他出了许多主意,比如孟庆桢被软禁,孟庆桢要裁撤近卫军,等等等等,不过没一个看起来是最完美的,所以孟庆华很苦恼,想了好几天,定不下来。纵观古今中外的造反案例,首当其冲的要素是什么,先谋而后动,若已决定,就必须当机立断,快快快!可孟庆华呢,是想一步做一步,做完一步再想下一步,这样拖拖拉拉,造反肯定不成,果不其然,人多嘴杂,有心理素质不好的,被孟庆华拉拢之后,两天看他没啥动静,就毛了,再被妻儿老小嚷嚷几句,干脆告密去了。

孟庆桢怎么荒淫也好,怎么奢侈也好,可不傻啊,毕竟当了三年承阳王了,轻重还分得出来,如果弟弟造反成了,自己的好日子可就没得过了,那哪行,于是孟庆桢在得到消息后马上下旨,田中续继接任京师近卫军殿前马步兵总督使,白石元让接任兵部省正官,山中元信(山中氏山中鹿介外甥)接任左近卫大将,丹羽定信(丹羽定秀之子)接任右近卫大将,上杉定胜接任领班军机大臣,毛利秀就接任征夷大将军府掌印,丹羽长重接任征夷大将军府司马,以上杉定胜和田中续继领衔,不但全面收缴了孟庆华的权柄,而且让旧党的第二代把持了朝政。

孟庆华听到旨意的时候彻底惊呆了,他倒不是因为自己的权力原来这么脆弱,一纸诏书就可以全收走而惊呆,主要是没想到自己那个只会吃喝玩乐的哥哥能知道自己要造反,就连自己还没下令造反呢啊!不甘心就这么失败的孟庆华突然拔出太刀,斩杀了宣旨使者,然后和府中暗藏的参谋以及浪人向离着王城最近的左近卫营杀去,他料定自己刚接到旨意,左近卫营和右近卫营还没来得及换将,如果现在去,肯定能联络上自己安插在左近卫营内的嫡系,反正已经这个时候了,不管能有多少人听自己的,都先打了再说!

一路杀出侯府,路上孟庆华竟然碰到了同样接旨,准备去近卫军总督府上任的田中续继,四目相对,看着孟庆华刀上和身上溅满的鲜血,毕竟是名将之后啊,田中续继立刻反应过来,指挥随行的家臣,和孟庆华当街厮杀,孟庆华身后的浪人,多是九州遗族或者关东德川氏铁杆,没一个混吃等死的,手上全有功夫,田中续继五十五岁,已经接近暮年,砍杀了三五人后,渐渐气力不支,身边随从也基本被杀散,让一百多浪人围在中间之后,他不愿死在无名人手中,于是横刀自刎,虽一生为了恢复大名割据制度和幕府私下不和,但最后一刻还是尽了武士的忠义!

踏着田中续继的尸体,孟庆华继续前进,眼看一百多人就要抵达左近卫营军营了,那里有他两年来安插的各级将领二十多人,如果每人能指挥一百多士兵,闹将起来,不明事情原委的其他诸军恐怕也会乱,届时京师肯定不得安生,好在此危急关头,有三人全副披挂,率领大队人马拦住了孟庆华等人的去路,他们正是藤堂高虎,安东隆盛,真田幸村,哪一人放在此,都是军中说一不二,地位牢固如山的前辈,且打了照面之后,藤堂高虎立刻命推出二十余人,各个被捆绑牢靠,都是孟庆华的嫡系,手起刀落,二十多个行刑兵将他们各自结果,原来藤堂高虎等人致仕后,并未有王旨命他们离京,他们于是就在京师定居,对于孟庆桢的胡乱行政他们颇有微词,可更重要的,他们是担心手握重权的孟庆华造反,没想到这一天真的来了!

接到眼线汇报之后,藤堂高虎马上联络了安东隆盛和真田幸村,三人直奔左近卫营,门前守卫长了十个胆子也不敢拦这三位爷啊,让进去之后,藤堂高虎就升帐点兵,其中闹腾最欢的,还高呼近卫军乃是孟庆华产业的人不打自招,暴露了自己就是孟庆华一党,于是被全部拿下,藤堂高虎又命所有军队回营待命,有异动者立斩,再派安东隆盛和真田幸村调集嫡系老部下的军队,和自己一起来抓孟庆华,这才总共召集了三五千人,把孟庆华围了个铁桶一般,可惜晚了一步,没救上田中续继。

要造反的时候,孟庆华可是不顾一切,现在被围住了,却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他想了想之后,就笑笑扔下了刀,军士上来捆他,他还以京州侯的身份斥退了他们,并要求藤堂高虎给自己一匹马骑,当年的文惠王和孟宪杰之间,文惠王的仁德乃是孟宪杰没被找后帐的根本原因,可今天的孟庆桢和他父亲心胸那是天壤之别,由其孟庆华是已经造了反,动了刀枪,甚至杀了一个传旨使者和近卫军总督田中续继,他幻想哥哥能好似当年父亲对二叔一样,找个好地方给自己软禁起来,自己还做逍遥侯爷,那怎么可能,1630年(长福三年)4月12日,孟庆华被擒第二日,承阳王孟庆桢就下旨,孟庆华和一干人等,只要参与造反的,当即斩首,不留后患,孟庆华的家眷,等于是自己的弟妹和侄子侄女,全部处斩,一个不留!至于其中最冤枉的,就是远在岐阜城的孟宪杰了,他好好待着,可偏偏孟庆华怕自己军中威望不够,造反的同时写了封信给二叔,约定造反之后,京师一旦拿下,二叔就是领班军机大臣兼兵部省正官,由他帮助自己劝降其他六军,孟宪杰能帮小辈打工么,自然嗤之以鼻,一笑而过,没想到被揭发,孟庆桢又想起当年他和自己父亲争权的事来,老说父亲软弱的孟庆桢可不想再留他了,4月15日,旨意抵达岐阜城,孟宪杰被一杯毒酒带离了人世,可怜欺负了自己亲哥哥半辈子的浑人,最终让自己亲哥哥的儿子结果了性命,也算是天理昭彰,报仇因果吧!

经过这一次折腾后,孟庆桢的举止才算是收敛了不少,尤其紧要关头是藤堂高虎他们力挽狂澜,出于感激也好,悔过也好,孟庆桢都重新思考了自己对待几人的方式,是不是过于刻薄了,于是他下旨加封藤堂高虎为京师近卫军殿前马步兵总督使,安东隆盛,真田幸村和藤堂高虎的两个儿子藤堂高次和藤堂高吉入军机,并加封安东隆盛为高山县侯,藤堂高次为长岛县侯,藤堂高吉为鸟羽县侯,重获重用,一个月后,丹羽长重去世,藤堂高虎以京师近卫军殿前马步兵总督使的身份兼领征夷大将军府司马,二次出任大司马一职,藤堂高虎上书请求召回竹中重门和土岐俊丰,孟庆桢也一一应允,藤堂高虎这才松了口气,两年的时间,总算把最苦的日子熬过去了。

面对看似改邪归正的孟庆桢,藤堂高虎和土岐俊丰,安东隆盛,真田幸村等四辅政大臣从过往的严厉看管,变成了两年后今日的循序善诱,孟庆桢册封的侧室和她们的父亲,也就是此时的权贵,四大臣很想一把拿掉,可毕竟有前车之鉴,所以军机府最后决定,给予高待遇,但是不给实权,分批将他们抬为同国公,同大司马事,同大将军事等,还有世子少师一类的名誉大臣,逐步收回权力,将幕府的日常运作纳入正轨。

两个月后,1630年(长福三年)7月20日,四大臣里的安东隆盛去世了,高层人物的去世,往往代表着许多势力的卷土重来,要争夺一个话语权,看着承阳王孟庆桢两个多月没吭声,藤堂高虎和土岐俊丰很是担心,不会经过一次争斗之后便深邃了吧,手握王权的人再玩个深沉,那就上档次了,可不好对付了,千万别这时候给我们来一下,所以藤堂高虎故意指示两个儿子上书,要求召回致仕的天野长兴,由他接任安东隆盛的军机大臣之位,果不其然,看似改好的孟庆桢实际已经无法变成一个心胸宽广,从谏如流的好青年了,他记得天野长兴是怎么抛弃自己的,所以死活都不同意,最后下旨命令白石元让和山中元信还有毛利秀就出任军机大臣,看在几个孩子都不错的份上,藤堂高虎也确实闹腾累了,年纪太大了,才没有继续和孟庆桢争辩,就这样好了。

军机府内大家齐齐用命,整饬这二年混乱的朝纲,藤堂高虎则重新梳理近卫军上下的关系,中书左府保持着近些年养成的良好习惯,对军机府和大司马发来的一切旨意都说好好好,被折腾了个够呛的孟氏幕府,这才逐渐又开始恢复元气,期间藤堂高虎和土岐俊丰几次上书,要求揪出以心崇伝,让他服罪,可孟庆桢考虑到过往三年两人之间的恩情,并没有同意,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快要到年底的时候,藤堂高虎这位历任三朝元老,大司马兼京师近卫军殿前马步兵总督使,安国公大人,孟氏幕府的顶梁支柱,孟昭德最倚重的财务,政务,军务人才之一,三项全能人才之首,终于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事是十全十美的,在以心崇伝的问题上,自己只能保留一个遗憾了,以心崇伝有孟庆桢的保护,始终没有露面,可藤堂高虎已经不能再和他纠缠了,这一年的冬天,1630年(长福三年)11月9日,上午藤堂高虎以大司马的身份最后一次上奏孟庆桢,要求开恩科,安抚民心,尽快消化孟庆华造反事件对京师百姓造成的影响,中午军机府拟票同意,下午承阳王孟庆桢下旨照办,傍晚太阳就要落山的时候,藤堂高虎得到回信,承阳王同意了,他躺在床上轻轻的哦了一声,看了看窗外的景色,自言自语道,“主上,属下只能做到如此了。”旨意发出之后,又有许多少年豪杰,打点行囊,上京来为他们的前程努力,其中一位十五岁,他舍弃了自己的出身,舍弃了手到拿来的供奉,毅然决然的离开了父母,和他的好友一起,从苦寒之地,千里上京,一位明君的精彩人生,自此展开,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注定将享誉天下,威震四方,他便是少年孟慧宣!

不过这些都与本书无关了,1630年(长福三年)11月9日深夜,安国公藤堂高虎在府衙内病逝,享年七十四岁,他自下等武士出身,靠着用命拼杀,从京畿到东海,从远江到甲斐,一路杀出了自己的生天,自得遇孟昭德后,靠筑城赢得青睐,靠军谋赢得信任,靠带兵赢得声望,他担当过孟氏的钱库子,钱越来越多,他担当过孟氏的工程师,从他手里出来的城池一座比一座坚固,他担当过孟氏的参谋,和阿倍秀明配合的如鱼得水,甚至亲自带兵辅佐当年的世子孟宪文,也是大开大阖,让人眼前一亮,他从孟昭德初立国的时候就跟随左右,孟昭德当了兴庆王的时候,他已经做到了五国公之一,孟昭德去世的时候,他成了大司马兼掌印,幕府的绝对掌舵人,孟宪文去世的时候,他又成了第一辅政大臣,可以说,他立三朝而不倒,亲眼见证了孟氏幕府的开创,见证了孟昭德和孟宪文父子创业,守业的点点滴滴,他的去世,代表着以孟昭德为首的孟氏幕府开国阶段正式落下了帷幕,一段历史,烽烟滚滚,战国争霸,英雄辈出,一切的一切,都随着这位老人的离世,彻底的被尘封起来,一段最为波澜壮阔,让前人妒恨,让后人敬仰追慕的故事,就这样迎来了它的终结。

正是煮酒谈青史,唇齿一动已千年,琼浆入喉头,多少好汉功名修,倚卧中觖人已老,再看战国英豪!

--------全书完--------

后记

时间2012…6…1220:01:42:1298

整整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一本一百四十余万字的记录日本战国时代风云变化,英雄辈出,男儿热血争胜的小说,在笔者有限的能力下,总算完本了,半真半假,史实与虚幻相结合,诠释了笔者的意图,达到了笔者的目地,追忆那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年岁同时,洒下了有关权力路上的点点滴滴,还记得提笔过半的时候,主角孟昭德的一切无奈,妥协,虚伪,挣扎,迎来了很多抨击,有持之以恒的读者,愿意不吝时间的指出,笔者笔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懦夫,写的委曲求全,写的窝囊透顶,写的让人看了之后一肚子气,笔者其实早在开篇就提过,笔者要写的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本事的人如何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活下去,然后再图高升,许多人不都是这样么,自己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都以为自己是貌似潘安,才高八斗,不当个皇帝,最少也是中国首富的资格,为什么就一直上不去呢,为什么拿着三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就要死不活的忍受老婆的谩骂呢,也许当你连阅读孟昭德的人生,都急躁的不行的时候,你就可以反思一下了,顿悟顿悟吧,孟昭德的付出,你经历过么,孟昭德的委屈,你尝试过么,成功者必受千夫所指,成功者必能忍人所不能忍,成功者最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