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400章

暗黑大宋-第400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冬天,泉州港变得冷清。泉州主要是下南海的船,因此在这个时季,多借助季风离开港口南下了,要么就是那些需要保养的船上了船坞在保养。

只有少量船是跑倭国高丽那边的。

不过宋朝经济一直比较富庶,因此对木材需求大,以至开国宰相赵普都派人经营木材生意。所以经过王巨推动,许多船只又改成了密州港。毕竟那是在大海上拉木排,风险性很大,横跨的距离越长,事故也越多。最搞笑的是一个海商,派几艘船拉着木排,忽然大海风向转变,改成了东南方向的台风。结果未用一天,便强行刮到了辽国的营州。如果往南刮还好一点,大不了控制不了船,漂到海州,或者楚州,最终还会有办法将这些木排卸下的。然而漂到辽国那边,这个海商悲催了。

最后交了无数罚金,木排也丢下了,才将他的船放回去。

当然,那是突发事故,总的来说,平安抵港的概率在九成以上。只要平安抵港了,就会获取巨大的盈利。

这时代有很多聪明人的,随着密州港的繁荣,又有一些人发明了一种平底海船,不是很大,吃水浅,一般在一千料到两千料之间,然后从密州港再将木材装卸到这种平底船上,春天过后,再顺着季风,随潮水自济水入海口,再从五丈河直接抵达到京城。这又让五丈河忽然变得繁荣起来。

但泉州到了冬季,相对而言则变得更冷清了,除了少量名贵板材,余下的什么高丽、高丽秘色、高丽绢以及倭国刀扇的什么,那能占有多大的空间?

实际说白了,无论高丽的绢、青瓷,或倭国的刀扇,宋朝同样有之,还有许多比它们更出色,只是因为它们是外国货,所以好奇之下,才有了一定的销路。

但王巨也没有慢怠。

自从他来到泉州后,也将庆州的一部分政策带了过来。

比如简化等齐商税。

市舶司的抽解是十比一,王巨重新做了一个规订,从两万贯以上起步,超过两万贯的税率是百分之九,超过四万贯的,税率是百分之八,超过六万贯的,税率是百分之七,超过八万贯的,是百分之六,十万贯以上者全部是百分之五。不戒意互相并货,反正只要你们能凑出十万贯商货,不论是多少家,统统是百分之五。

用此诱导大家主动交税,而非是走私。

虽然走私不交税,可黑幕太多了,与庆州那边的私盐一样,需要贿赂官吏衙役,而且在海上卸货,潮来潮往,风来风去,十分危险。又产生了一些黑道性质的组织。官府屡禁不止。

现在变相地将税率降低一半,实际抽解达到了二十比一的时候,再走私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因此税率下降了,市舶司的税赋并没有下降,反而逐步上升。

商税还是庆州那个商税税率,商货越多,税率越轻,本州之内,只有一道过税,本州之外,只能征两道过税。但不管什么人,必须得交税。

最后一条会让一些豪强们很不高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王巨推动下,各项产业蓬勃发展,收益比以前多。

王巨又教导百姓养殖珍珠、海带、海虾,珍珠还未看到效益,不过海带与海虾看到效益了,泉州本来就是一个田少人多之地,每出来一项产业,就意味着养活更多的人。

因此这些豪强也就渐渐不作声了,不管怎么说,王巨确实是一个好官。

其实就是一个惯性问题,就象楚建中顶替王巨到了庆州,其实做得还好吧,而且也重视边防,夏人以为王巨走了,说不定能捡便宜,结果看到楚建中种种布置,又不敢对那段横山打主意了。

然而他不想扰民,结果呢,庆州不久故态复发。一些得利的商贾豪强们心中又是高兴又是惭愧。这样干,他们受益了,却愧对王巨当初的教诲了。至于其他人,那都不满了。再加上灾害到来,百姓一起反对。朝廷不得已,让范纯仁替代。范纯仁不错了吧,如果中间不是楚建中接了一下手,也许范纯仁锦上添花,会使庆州变得更好。然而现在楚建中又将庆州原还原了,范纯仁同样不想学习王巨那样,那就没有拨乱反正了。结果百姓还是失望,但现在种古也不在环州了,若在,恐怕也不会出现百姓为之跳河的局面。

这就是惯性的作用。

但王巨并没有推出那个发展基金,手中人才不够用了,虽然在培养更多的人才,可海外那摊子扩张的速度更快。其次王巨不想朝廷学习,推广到全国。

不然泉州发展的速度会更快。

另一个则是其他官员无法仿佼的,其他人那有那根大手指,因此学习范纯仁,反而说不定成了一名优秀的地方官,若是学习王巨,弄不好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此外,便是对海商的重视。

在他的组织下,渐渐海客抱成了团。

包括大食那边的海客,王巨也让他们联手,毕竟南海上有许多海盗,这些海盗比后世的海盗对海商威胁更大。

然后每支船队过来,王巨只要在州衙里,立即将各个船主请来,接风洗尘。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这个贸易对地方经济拉动太大了。

所以一个长者站出来一边敬酒,一边说:“当初明公初来泉州,大家听闻庆州百姓上百万民书,万众期盼,谁料到明公来到泉州,却有诸多举措,让百姓不安,始至今天,才知明公之用意长远,老朽忽然醒悟,春秋时子产治郑,执政一年,百姓恨之,然而浮浪子不敢轻浮嬉戏,老人不必负重,孺子也不用下田耕种。二年百姓怨之,然而市场上买卖公平,不敢再囤积。三年过去,百姓终于喜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子产去世,举国百姓痛哭,说,老百姓将来依靠谁。明公,当是我大宋之子产也。”

子产的事迹有点遥远,实际后来的诸葛亮与王猛,同样有着这个特点,执法森严,但虽严,却是公正,刚直,所以民不怨,而国得以大治。

某种程度上能说王巨与他们一脉相传,虽然抛除了金手指外,王巨实际差了一点。

不过谦虚总是要的,王巨含笑道:“温老丈,太过夸奖了。不要说治国,即便治理泉州,三年过后,我也不敢说让所有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王巨还是以妥协为主的,如果让他呆在庆州,那就能做到了,实际王巨临离开庆州时,差不多已经出现了这种可喜的现象。

然而情况不同,在庆州王巨威信太高了,政令容易执行。然而在泉州能成么?

当然,大家到抬花花轿子,也不能当真。

可那个温姓老者话音忽然一转,问:“听闻明公将要离开泉州?”

“谁说的?”王巨警觉地问。

“曾公曾写信回来,让其家人打听明公的做为……大约曾公想推荐明公。我们听闻后,虽然替明公喜之,可心中实是不舍。”温姓老者说的也是实际话。

虽然王巨种种做法,即便是泉州本地的豪强也看得不大明白,但个个清楚,一旦换了一个知州来了,可能泉州就不会再有这番新气象了。

王巨茫然:“曾公?”

曾公就是曾公亮,他就是泉州人氏。

不过曾公亮与王巨交情不深,为什么要推荐自己?

这正是赵顼那次问询引起的。

王巨与曾公亮交情不深,不过也没有什么仇怨。况且在政治理念上,曾公亮与王巨差不多,不排斥变法,只是排斥王安石的这种变法。

当时曾公亮就想到了王巨。

防备契丹入侵,得有一个懂军事的大臣。

置办边军,训练禁兵,得要有一个懂军事的大臣。这是真懂,真懂的大臣并不多,不可能将老蔡再下放下去吧,王韶在西府还要监督着河湟。那么除了王巨,还有谁?

实际他还真忘记了另一个人。

而且王巨在经济与吏治上,同样有一把刷子。如果让王巨坐镇镇定府,什么事情都解决了。

不过让曾公亮担心的是王巨性格很强硬,这是河北,不是陕西与福建,有多少权贵啦?就象程昉,明面上是文彦博出手给活活逼死了。实际不仅是文彦博,他主持水利,淹没的耕地如何补偿,新得的耕地想方设法侵占,同意了,这个水利又成了权贵的玩物,不同意,就得罪了一大群权贵。程昉也在谦让,但谦让得不够,由是得罪了一大群人。先是逼退回洛阳,经王巨推荐,又去了河北。然而这一回却活活逼死了……

程昉如此,王巨下去还是如此,不要以为镇定府,权贵豪强同样不少,最有名的就是曹太太的曹家。

弄不好就会闹出天大的风波,最后连自己晚节都不保了。

所以曾公亮在奏章上说得很含糊,任用将帅,但就没有说那一个将帅了。

但这件事比较紧急。

因此用快信通知他在泉州老家的亲人,由他们打听王巨的动静。

庆州的那不算,那场大捷之下,百姓全部感激之,所以容易治理。泉州的这边才能算数,虽然不象河北有那么多权贵,但也有不少豪强,而且福建路百姓本身就比较剽悍,看看王巨是怎么治理的,百姓与豪强又是怎么评价的。如果做得还是不错,曾公亮就敢推荐了。

由这头猛虎坐镇河北,辽国就算不畏惧,前来入侵,也未必能讨得了好,那么什么事儿也没有了。

这事儿就传了出去。

不是所有人不舍,但在座的人肯定都不舍。

然而这样有本事的官员,怎么可能放在泉州埋没了?

温姓老者说话时,便带着一份恭喜,一份惆怅……

但他们也想错了,王巨才不想离开泉州呢。

宴罢,大家散去。

琼娘说道:“官人,这一回真的会离开泉州了。”

“为何?”

“介甫公罢相,如今首相乃是韩公,副相乃是吕吉甫,一个与你有庆州之缘,一个与你交情莫浅,再有曾公推荐,官人必然会离开泉州。况且与你同样功劳者,王韶担任枢密副使,章子厚担任三司使,而官人仅是泉州知州,岂不是莫名?”

“那倒未必,”王巨说道。

不看年龄,论资历与功劳,最少王巨肯定在章惇与吕惠卿之上,与王韶并齐之。最少比熊本强吧,连熊本都赐了三品朝服,但王巨呢?

王巨摇了摇头:“不然,章子厚若没有救火之功,岂能得到三司使?”

这件事很是轰动。

今年夏后虽落了雨,但总的来说雨水很少,九月更是天干物躁之时。

三司判官宋迪在三司当值,他身体大约不舒服,让手下替其煮药。不知道怎么搞的,导致失火了。

而且火势迅速变大,赵顼站在西角楼观看,恨不能自己跳下去救火。

这是三司的国库,得烧掉多少钱哪?

三司司库在皇城西边,西边还有军营,一些武将的宅子,如潘美与杨业的家都在这一带,也包括军器监的许多作坊。

就在大家目瞪口呆之时,章惇召集了工匠与诸官兵,前来救火。

若不是章惇,还不知最后损失多少。就是这样,也烧掉了一千零八十间房屋,财富与案牍不知损毁之少,将赵顼烧得肉痛了。一怒之下,将三司使元绛,宋迪等人全部贬官,然后以章惇替代了三司使。

也就是说没有这把火,章惇依然监掌军器监,尽管在王雱提议下,如今军器监比以前的军器监规格高,甚至在木棉司之上。

至于韩绛,王巨没有得罪韩绛,但在庆州也没有真正让出多少功劳给韩绛,韩绛为什么提携王巨?

吕惠卿嘛,真不大好说,即便提携王巨,也不会让王巨担心重职的。他马上要独立门户了……如何让王巨威胁他的地位呢?

然而曾公亮若是铁心推荐,还真的不大好说。

可曾公亮为什么要推荐自己?

王巨苦思冥想许久后突然醒悟:“北方哪。”

河北路能去么?那还不如提前去岭南呢。

第617章呵呵

其实只要想到了,并不难猜。

但王巨也不傻,当真做宋朝的救火队员?

妃儿一听立即担心了,说:“官人,最好不要去河北。”

丈夫是文臣,不是武将,就是武将,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的,还未捞得好处,这是干嘛!

王巨道:“那是当然。”

如果调到其他地方,王巨真不大好拒绝,但调向河北嘛,那就呵呵了。

然后等诏书。

诏书果然来了,但不是授命,而是让王巨进京述职。

那就述职吧,王巨这一回就没有当作一回事了。这也是心态的问题,本身在成长,再加上前世的思想观念,因此越来越不看重这个所谓的诏书。

于是王巨慢腾腾地将泉州事务安排好。

远哪,又不知道朝廷会有什么安排,这一走,恐怕需要很多天才能回来了。然后骑马向京城出发,并且带着琼娘。琼娘在庆州学会骑马的。不过去京城带着一个美娇妾,可见王巨的态度。

到了京城,王巨态度依然很慢怠。并没有进驿馆,而是直接回到家中,也不算是他的家,是替张贵兄弟俩治的家业。

兄妹相聚,十分欢喜。

三牛忽然说道:“大哥,朝廷赐川哥子与张贵同进士出身。”

“什么时候赐的?”王巨感到古怪。熙宁五年秋闱,也就是王巨到达泉州的时候,三牛中了举子。然而高川与张贵却没有中。

这也与教育环境有关,王巨在王家寨时,便教导三弟读书,后来王巨拜张载为师,三牛也在边上学习。然后送到了杭州,后来又带到京城,进入国子监就学。

至于张贵,那则是资质了,尽管他是张载的儿子,资质真的不大好。

高川是因为这门亲事,才正式发恨的,学得晚。于是三人当中,只有三弟一个得中举子,两人仍是白身。不过因为王巨建议,进士名额少了,结果熙宁六年春闱,王崇在省试上也落榜了。

但朝廷为什么突然授高川与张贵同进士出身?

三牛悄声说:“大哥,我想大约是朝廷授张公之官职,张公在横渠拒绝了,于是用此褒奖张公。到于川哥子,多半是为了二姐吧。”

“不错,三弟,能想到这点,这几年书没有白读。你将高川……也将他父母一道喊来。”

“好来。”

王巨这才看着张贵,说道:“张贵,你父亲可知道此事?”

“刚授不久,我也写信禀报给了父亲。”

“你是恩师长子,我却一直将你当成兄弟看待。”

“我知道。”

“因为这关系到你前途,我虽不便说,然而也要说一说。你父亲一生做人堂堂正正,我希望你也是如此。虽然朝廷赐你进士出身,并且往后去,进士越来越难考,但我还是希望你谢绝朝廷的赏赐。要么做官,这个官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否则你父亲都不会隐居,专心著书与授学了。要么将来的衣食,有我在,你还担心衣食吗?”

“那就听巨哥子的话。”

“也不是听我的话,反正你写了信,再看看你父母是怎么想的。”

“嗯。”张贵听话地点了点头。

“还不错,两年未见,本质未变。”王巨赞赏以摸了摸他的脑袋。

一会高川与他父母被三牛带进来。

王巨让他们坐下,又让二妹沏茶,然后说道:“叔父,叔母,当初我商议这门亲事,并不是为了高川以后能有什么前程。如果那样,我索性于榜下捉一个妹婿了。”

“哥,你说什么呀。”二妞抗议道。

“琼娘,你带二妹下去。”

琼娘将不情不愿的二妞带下去,王巨又说:“非要论般配,举子能般配我的妹妹吗?况且我只有这一个妹妹,从小相倚为命。其实你们都想错了,之所以同意这门亲事,乃是看中了高川为人忠厚,以后不会欺负我二妹。看看一些士大夫,虽然出身不错,然而家中能养着几十名家妓。纵然以后他能位极人臣,我小妹能过上快乐的生活吗?”

这才是真相。

非要论般配,不要说举人,就是三甲以下的进士,也未必能般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